2020版高考语文课件:1专题一洞悉命题九大陷阱
- 格式:ppt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3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流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辑《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之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所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流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向定位]1.选文指向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世界发展的前沿问题,篇幅一般在900字左右。
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美学、建筑等。
2.命题形式上,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3道题,共9分。
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常设置一些陷阱,常见的陷阱一般有以下九种:混淆时态、混淆是非、混淆关系、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推断过度和无中生有。
命题人常用的五大命题手段:“删”,删定语,删条件;“添”,添限制,添结果;“调”,调顺序,调因果;“改”,改说法,换词语;“凑”,乱搭配,错嫁接。
【典例1】(2018·天津卷T6-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文本信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混淆时态。
原文“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了”;而选项则是“已经”说“实现了”,将未然当成了已然。
【典例2】(2018·天津卷T6-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文本信息]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混淆是非。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 1.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题目为3道,共9分。
往年题干总是采用选误的形式,2017年高考则打破了这种稳定的模式,这说明论述类文本的设题形式变得更加灵活。
2.选择的文本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考点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7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考点在2017年高考中第一次单独出现,在以后复习中要重视这一考点。
提分攻略1 洞悉命题九大陷阱(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九种类型:陷阱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应用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陷阱二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就是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专题强化训练(一)论述类文本之命题陷阱1.(2019·安徽安庆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晚熟的中国戏曲因其体卑,起初不被官方士大夫所看重,故而批评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引导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但传统戏曲在艰难行进中也不乏听到对其呵护的声音。
明初朱元璋就盛推《琵琶记》,认为“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贵富家不可无”。
究其原因,在于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价值观的引导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事实上,有关风化体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并不乏见,如《五伦全备记》以及史槃的《忠孝记》、姚茂良的《双忠记》等。
对这类剧作,来自戏曲批评界的评价虽然毁誉参半,但留给后世的重要财产是把“合世情,关风化”作为评价戏曲的一个重要标准。
晚熟的中国戏曲,其成长离不开文化母体的哺育,与诗、词、文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好兄弟”。
清代孔尚任曾言戏曲“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
因此,纵观戏曲批评史,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艺术层面,传统的批评资源就像幽灵一样萦绕在戏曲上。
如作为批评术语的“本色”一词,起初用于批评诗文,后来用于批评戏曲。
明代中后期,为克服戏曲界“时文风”和“道学风”泛滥的时弊,曲论家曾围绕戏曲的本色问题展开讨论,或强调必须遵循宋元典范,或强调曲文质朴易懂,或强调戏曲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或强调戏曲作家的风格特色。
显然,诗、词、戏曲的本色有差别。
本色因文体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意蕴。
本色资源是传统的,挪来批评晚熟的戏曲,使得“本色”一词具有了文体上的现代意义。
下列关于中国“戏曲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戏曲由于体卑起初不被官方士大夫们所看重,这就使得批评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与引导有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B.有关风化体的戏曲如《五伦全备记》等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并不乏见,戏曲批评界对这类剧作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
C.晚熟的中国戏曲批评的成长离不开文化母体的哺育,它与中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体裁存在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