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每月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跟师心得体会1000字)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每月跟师心得体会(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1000字)

我学习中医的经验

在我的医学生涯中,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包括我的启蒙老师,香港浸会大学的薛教授和教授,广州的蔡安和老师,以及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肖相如教授。这些老师都很重视经典,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医和经典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导师从医的态度让我从不同的方面理解了“中医是什么”,让我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为患者解除病痛。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中医这条路上的经历。

见证经典的魅力

之前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已故中医大师岳美忠曾说:”我什么时候能忘记自己,我修行的时候就可以到处认错人”。我曾经问自己:“我可以像老师一样看医生吗?”也许是命运吧。迷茫的时候,2019年去菲律宾参加了一个为期五周的免费纯中医门诊。在兄弟姐妹的带领下,带着我们从中国带来的中药饮片,我一次又一次见证了纯中医治病救人,看到了很多患者从中医这个伟大的宝库中获得健康,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年轻中医的目标和责任。这段经历鼓励我去阅读和研究我的博客,进一步探索经典的魅力。

如何跟老师抄处方

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后续就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

维过程。

首先,在收集了患者的四诊信息后,你的脑海中会出现第一个发病机制,然后思考这个发病机制与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一致。如果不是,可能是另一种发病机制。我们要把发病机理和四诊信息再匹配一遍,把这个过程重复几次,就可以大致找到患者真正的发病机理。

其次,再想一想,这个病机可以用什么?《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方剂学有没有对应的药方?而不是看老师用的什么方子,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维过程。现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建议,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因为有可能是老师看病太快,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太熟悉了,你赶不上。

多训练这个思维过程,总比临摹或者记忆一个专治一种病的中医老师的常用药方好。因为中医自古以来就没有分过不同的学科,最多可以分为骨伤和外伤杂病。所谓外伤是外感病,所谓杂病是内伤、外感病、妇科病、小儿病等。都是一致的,都是靠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如果辨证的步骤没有做好,如何治疗?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自己。

我是这样学习经典的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先看原文。至于版本,我觉得对于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懂的人来说,先不要懂,少走不该走的路。

其次,看文章的时候,要想象自己是在看病。这篇文章显示了一个病人的情况。想象自己是一个医生,一边看文章,一边学习如何分析。看书的时候可能开始看到一两个临床症状,会怀疑是不是某个病

机,表里如一。是冷还是热?如果再出现几个临床症状,你会不会去思考刚才想到的发病机制?有矛盾吗?反复多次这样的思考,我们终于得到一个病机,这就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病机。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做了一个辨证论治。所以张仲景写的这本书被后世视为辨证论治的典范之作,因为它的内涵,其重点在于学习中医的辩证思维,寻求辨证论治的契机。

放弃

中医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辩证思维的中医。在和很多中医同学交流的时候,发现有一种“返祖”中医思维。所谓“返老还童”现象,就是忽视辨证,注重一种类似西医的思维方法进行证候治疗。寒热、表里、虚实等。只是症状的总结。之后美其名曰引起什么病,连病机都不提,弃之以辨证论治的过程。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的研究中,很容易找出看病的方式,或者说中医的“看家本领”,即在一堆临床症状中找出疾病的本质问题和矛盾,这就是病机的总结。在第四次诊断中,发病机制可能在脑海中出现过几次。反复思考那些症状是否符合这个发病机制。也许这个发病机制应该有另一种证候表现,再去问患者。所以这其实和阅读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规定是一致的。所以不能只注重条文的背诵,而忽视条文的分析,因为缺乏分析似乎脱离了临床实际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作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基础博士,2019年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论文题目为:《吴千本《金匮要略》方药先煎麻黄规

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