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56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
所以学好该框题能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来创设情境,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梯度的探究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学生能够理解认识的含义、掌握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以及特点、懂得分析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关键能力:学生能够深刻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运用认识论的实践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1)政治认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观。
(2)科学精神: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弘扬科学精神。
(3)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自觉地尊法、守法、用法。
(4)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真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探究合作法六、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导入:2020对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是脱贫攻坚收关之年;2020年对我们来说是很不幸的一年,因为新冠疫情肆虐;2020对我们来说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值得自豪的一年,因为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我们的战“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得到!今天我们走近新冠,走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踏上追求真理的历程!(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设计意图:承上启下,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有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高密五中高二政治新授课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No.10324 321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6.下列符合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有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②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7.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知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比认识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出真知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8.“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从认识论上看上看陶行知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0.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 .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 .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D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1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12.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3.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学们好,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究新知。
48年前,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本节课我们将追随航天梦想的脚步,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议题,通过路径:科学验证求真知、更新换代明意义、面向未来勇担当,探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明确学习目标一:参与火箭制作与发射实验,明确实践的特点,阐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坚持在实践中发现和检验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树立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朗读)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科学验证求真知”。
卫星升空需火箭推动,实现航天梦就让我们从制作火箭开始吧!请大家按照提示,制作属于你们自己的小火箭吧!我们看看哪个组做的又好又快,第一名+3分!(学生开始制作火箭,2人做,其余同学进行指导。
2分钟)有的小组已经制作出来了,其他小组加油啊!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到了展现智慧的时刻了!请大家自学课本42-43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时间2分钟,将制作好的小火箭收起,放置在发射台)1.火箭制作活动是实践吗?为什么?(★)2.结合火箭制作活动,说明实践的特点。
(★★)时间到。
谁来回答火箭制作活动是实践吗?为什么?【学生】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在火箭制作中,我们是主体,对象是材料,物质性结果是火箭作品。
分析的很透彻,+2分关于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直接现实性就是把我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就像刚才的手工制作,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组装和加工,将头脑中火箭做出来了,就变成了这件作品。
讲的太好了!为你点赞,追加1分。
观念存在归属于主观,现实存在归属于客观,所以,观念存在变成现实存在也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这是实践的独特品格。
正因此,实践架起了主客观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自己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
知识准备(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具有客观性。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 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___ ____ 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_ 。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_ ______ 才能完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________,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 _。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 __。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是《生活与哲学》(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
在教材中地位突出,是唯物辩证认识论的核心知识点。
2、在高考中的地位:既是高考考点,又是高考频点。
3、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意义重大。
二、学生、学情分析1、优: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哲学的知识,树立了唯物辩证意识。
2、缺:缺乏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对重点理解不透彻,对难点、易错点把握不清。
3、要求: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出本课知识框架,突破重点、难点、易错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应服务于实践。
4、核心素养目标:通过了解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学习袁隆平严谨实验、勇于攻关的科学精神;知道农民致富有“三平” 增强对国家改革开放的政治认同感;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参与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教学重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五、教学方法分析1、导案教学法;2、小组探究法;3、情景讨论法;4、分析讲授法;5、媒体辅助法六、学法指导分析1、思考评价法;2、分析归纳法;3、合作探究法;4、总结反思法。
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分析3、让学生意识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4、为后面讲清重点埋下伏笔。
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 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