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2.23 KB
- 文档页数:6
分数:______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支出系别:国贸系班级:国本五学号: **********姓名:**指导老师:岁磊【提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衡量宏观经济的经济指标之一。
本人认为人均GDP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的变化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以及政府支出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本文选取了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试验和分析。
【关键字】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税收、政府支出具体数据如下:图1数据收集注: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每人)(单位:元)X1:居民消费水平(单位:亿元)X2:国家税收(单位:亿元)X3:政府支出(单位:亿元)由此,我们可得到Y与X1 、X2、X3的散点图,如下:图 2 Y与X1图 3 Y与X2图 4 Y与X3由图我们可以发现Y与X1 X2 X3都有比较明显的线形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建立三元线性回归模型:在eviews7 命令框中输入:LS Y C X1 X2 X3回车所以我们得到以下结果:Y=-275.7004+0.763471X1+0.330198X2-0.069827X3在现有的学习中,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单位根检验及协整的方法,所以对模型的平稳性暂时不作考虑。
若不考虑单位根检验,直接用我们在前几章学习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下:1.拟合优度:我们由表可知,,修正的可决系数为,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在F分布表中查出临界值,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即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和我国政府支出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3.T检验:对于C、X1、X2的系数,t的统计量的绝对值都>2.179,都通过了检验,而X3的系数的t统计量为-2.033472,在df=12、α=0.05的情况下,t统计量应大于2.179,显然X3的系数不能通过T检验。
专业水平的认可程度越深;直播间氛围的吸引力、直播平台的可信度,都将积累直播间信任优势。
六、建议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提高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和观看满意度,从产品、网红主播、直播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性价比。
产品的选用材料、功能特点和实用价值是消费者需求的出发点,因此直播团队在选品时应重点关注产品质量。
直播团队应提前调查产品用料、制作流程是否符合规范,功能、价值是否存在虚假宣传。
向消费者提供更优惠的产品是直播带货的宗旨之一,直播团队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利用团购优势压低供货价格,为消费者提供更大力度的价格优惠,提高产品整体性价比,当消费者感知到的产品价值高于其预期质量时,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同时增加粉丝黏性。
第二,网红主播保持正能量社会形象。
网红主播作为公众人物,其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影响消费者对主播个人的满意度。
网红主播应树立正确的三观,不违反法律法规,改善个人生活陋习,由内而外地向公众散发积极向上的能量。
能力范围内积极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向社会传递善意;参加综艺节目,展现个人隐形技能,突破网红主播的身份限制,赢得更多流量,打造个人品牌;通过子IP 传递“孝顺”“仗义”“有爱心”等丰富的个人品质,夯实人气基础。
第三,网红主播提高工作专业水平。
掌握说话之道,带货主播应通过语言快速吸引消费者对产品的注意,借助绚烂的修辞,穿透消费者好奇心,利用强势的语言表达,激发消费欲望。
提高互动质量,带货主播应熟记产品信息,流畅地介绍产品性能、用途,真实使用带货产品,对消费者在弹幕、评论中的疑惑进行细致讲解,并表达真实的使用感受,唤醒消费者同理心,同时传递其对待工作的专业态度,增加消费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第四,注重直播场景布置与直播主题的配合。
直播场景虽然在镜头前只作为背景呈现,但任何细节都可以向消费者传递有用信息。
服饰专场带货可以在空旷场地布置衣架、鞋架等,将本场出现的产品同步在背景区域展示。
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第十二组组长:牧春枝组员:雷志豪郑皓谦李远致姜婧怡刘三科李晗静雷金祎一、摘要: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那么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宏观调控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居民消费水平具有研究性。
通过文献参考发现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点:国内生产总值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本文将分别总结以上因素的影响情况。
本文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二、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在研究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之前,首选我们要明白居民消费水平的意义。
居民消费水平指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支出。
即是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居民消费水平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来确定的一个量,所以要想了解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须从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 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意味着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随之提高。
由此选择了国内生产总值GDP 作为居民消费水平计量分析的因素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从整个宏观方面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水平做出个大致的分析,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我国居民由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两部分组成,所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居民最终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系别:金融学院班级:07金融三班姓名:冯雪学号:200701050234摘要: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投资、出口、消费形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这已为各界所取得共识。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影响因素,以为本地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最终促使消费需求这架“马车”能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石。
关键字:消费支出,居民储蓄,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一. 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前,中国上至中央,下至各级政府,由于人才的匮乏,资金的短缺,观念的保守,我们对各种经济的决策大都是依据历史的数据,凭借个人经验作出决策,无法切中要害,导致最后的指导行动的措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成效不大,延误了国家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国家对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大量采用科学、定量、求实的预测、指导方法,摒弃太多的人为影响,所作出的决策越来越切合实际,而效果亦愈来愈好;而这其中,计量分析方法功不可没。
所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财政及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增加居民投资的作用,但是居民存款额依然居高不下,居民消费虽有增长却不能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来分析,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运用研究的结果来分析现状并制定正确的应对方针。
最后得到的收益不仅仅是最终的最佳模型以及结论,还有通过建模自身感触到的:任何一个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实际操作与理论的结合、严谨的思考。
二.变量的选择分析通过研究以前学者对影响因素的选取并且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我认为居民的最终消费支出主要受居民储蓄,可支配收入、工资水平、消费者支出、恩格尔系数、通货膨胀率、收入分配、居民贫富情况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摘要:居民消费水平反映着人们对于满足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本文就我国近阶段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利用Eviews软件对我国1993年至2011年的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正文:一、文献综述:1.居民消费水平经济学背景消费,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通常讲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影响生产;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消费的水平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是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的数量指标;消费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为:2.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有:⑴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费品的消费量、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电量等;⑵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自来水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电话普及率等;⑶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晶的消费比例等;⑷平均消费量的价值指标;平均每人消费基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额、平均每人用于各项生活消费的支出等;3.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特别是2改革开放后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出口贸易也因此受挫,政府启动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如何刺激国内消费以拉动经济一时间成为全国热点话题,这引起我们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的思考;二、实证模型1. 变量选取:居民的消费水平往往受到许多因素影响,需要分析各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本文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同时考虑了其他一些指标的分析需要,共选取1993~2011年的数据,将居民消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2. 模型初步提出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小,我们选取Y 为居民消费水平,X2为国内生产总值,X3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5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X6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采用的对数模型如下:Y=β0+β1X 2+β2X 3+β3X 4+β4X 5+β5X 6+u i(1) 用Eviews 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作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如下: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变量x2、x3、x4、x6的t 检验值均大于临界值145.2)519(025.0=-t ;说明经t 检验这4个参数均显着不为0,即为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居民消费水平均有显着影响;并且,模型中149.4247=F ,明显大于18.2)19,5(05.0=F ,说明各因素联合起来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显着;3. 多重共线性检验 1计算变量间相关系数:从上图可知, x2与x3,x3与x5,x3与x6,x5与x6之间都存在较高的线性相关;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2 进行逐步回归,直至模型符合需要研究的问题,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 对X2,X3,X4,X5,X6的一元回归,结果如下:其中加入X2的方程调整的可决系数最大, 以X2为基础, 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结果如下表:经比较,新加入X4的方程调整可决系数改进最大, 各参数的t 检验也都显着,但是x4参数的符号与经济意义不符合;所以提出变量x4,以x2,x3为基础继续做逐步回归;结果如下表:当加入x5时,2R 有所增加,但其参数的t 检验不显着;加入x6时,2R 也有所增加,但其参数为负值不合理;综上可以看出x4、x5、x6引起了多重共线性,予以剔除;保留x2和x3;得出Y 对x2 x3的回归结果如下:最后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4. 异方差检验1分别绘制残差平方序列e2对变量x2和x3的散点图,如下:由散点图中可以看出,残差平方e2对解释变量x2和x3的散点图主要分布在图形的下三角部分,大致看出残差平方e2随x2和x3的变动增大的趋势,因此,模型很可能存在异方差;但是否确定存在需要进一步检验;2采用White 检验法,得到下图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nR 2=,有White 检验可知,在05.0=α下,071.11505.02=)(χnR 2 =>071.11505.02=)(χ,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3异方差修正选取多个权数分别做回归分析后比较,发现w1=1/x2x3的效果最好;下面仅给出权数w1的结果: 最终;消除异方差后的模型为:R 2 = DW= F=5.自相关处理样本量为19,两个解释变量模型,10%显着水平,查DW 统计表可知,835.0d =L 265.1d U = 模型中DW<L d ,显然模型中有自相关;由残差图也可以看出,残差的变动有系统模式,连续为正和连续为负,表明残差项存在一阶正自相关,模型中t 统计量和F 统计量的结论不可信,需要采取补救措施;生成残差序列,使用e t 进行滞后一期的自回归,可得到方程其中6948.0ˆ=ρ,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广义差分方程: 由上图可得回归方程为:Se=t= R2= F= DW=其中,133*3122*21*6948.0,6948.0,6948.0----=-=-=t t t t t t t X X X X X X Y Y Y由于使用了广义差分法数据,样本容量减少了1个,为18个;查1%显着水平的DW 统计表可知259.1,805.0d ==U L d ,模型中U DW d 109.2>=,说明在1%显着性水平下广义差分模型中已无自相关,不必再进行迭代;可决系数R 2、t 、F 统计量也均达到理想水平;由差分方程式有由此,得到最终的居民消费水平模型为通过最终的模型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大,其中国民收入每增加1亿元,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元; 三、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综上所述,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才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因此,国家应当着重于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此,我有如下建议: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大电网改造力度、降低民用电价,要对垄断行业和部门加强监管,规范公路收费和降低信息通信服务价格,减少商品流通成本;目前我国公路违规收费、超期收费问题突出,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之间的物流成本,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利用率和运输效率,制约了旅游、运输等与交通行业密切相连的行业的发展;在信息通信领域,由于垄断和垄断经营的存在,信息通信服务价格明显高于国际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在抑制潜在消费能力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成本;2.保持物价稳定;平稳的物价水平是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居民消费健康增长的前提;2002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的到来,我国居民住宅价格快速上升,近两年来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虽然住宅作为居民投资品不直接计入居民消费蓝子中,但房价大幅上涨对居民其他消费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从中长期看,导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的原因还很多,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环境保护成本的显性化,以及粮价上涨的推动等;为此,应该从加强企业间竞争、为企业减负和提高供给能力等方面维护物价的基本稳定;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证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虽然已经基本构建,但这一制度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一些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无论是医疗保障还是养老保险,都存在着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较低的问题;因此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居民能够放心的消费,降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消费;。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及对策建议内容摘要: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历史及现状研究,建立了居民消费水平的经济模型,并研究了模型中主要变量对模型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对策建议一、引言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笔者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同时考虑了其他一些指标的分析需要,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思,在建模时作了如下处理:1、该模型为线性模型。
2、主要采集的样本是1978年以后的,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有了极大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故这一时期的样本更能反映这种变化。
3、模型中将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经验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求能使模型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单因素分析1、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为了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我们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
由经济理论分析可知,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有密切关系。
因此,我们设定居民消费水平Y t 与国内生产总值X 1的关系为: 1111μβα++=X Y t假定模型中随机误差项1μ满足古典假定,运用OLS 法估计模型参数,结果如下:10368.02275.93X Y t +=(9.2969)(181.1983)其中,可决系数2R =0.9993。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度很好,可决系数很高,这也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确实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其中,GDP 每增长1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04元。
2、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如果说国内生产总值是宏观影响因素,那么居民的人均收入就是微观影响因素。
由于我国城乡差距比较显著,于是在这里分别考察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目录1引言 (2)2理论与政策支撑 (2)3计量模型 (3)3.1变量的设计与选择 (3)3.2 计量模型设计 (3)3.3模型数据的选取 (3)4 模型的求解,检验及修正 (3)4.1 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3)4.2 模型检验 (4)5模型的经济意义 (6)6 结束语 (7)7 参考文献 (8)8 附件 (9)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甚至在全球经济陷入困惑泥潭的时候,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攀升。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居民的消费需要息息相关,对经济的稳定增长起着推动作用,因此在国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就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和最终力量。
本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
关键字:消费水平,计量分析,扩大内需一、引言发展经济就应该紧紧抓住消费,而消费水平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得知消费水平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究竟都是如何影响着消费水平呢?只有正确捕捉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不足,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按支出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项。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项。
居民消费又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
按全国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额,称为“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按农村人口平均计算的农村居民消费额,称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按城镇人口平均计算的城镇居民消费额,称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为此本文结合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国务院所确定的十项措施列出了六个相关因素(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通中学及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卫生机构数、基本设施铁路公路货运量)进行计量分析,得到相关模型并结合相关政策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计量经济学论文: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引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是计量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水平的差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计量模型的分析,探讨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参考。
数据来源和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
主要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支出、人口信息、价格指数等。
以下是数据的主要描述:•城乡居民收入: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消费支出:包括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人口信息: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总量和结构。
•价格指数:包括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模型设定为了探索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了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1. 静态计量模型首先,我们使用静态计量模型来研究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
模型设定如下:$$ C_i = \\beta_0 + \\beta_1Y_i + u_i $$其中,C i代表第i个居民单位的消费支出,Y i代表该居民单位的收入水平,$\\beta_0$和$\\beta_1$分别为模型的截距和斜率,u i为模型的误差项。
2. 动态计量模型其次,我们使用动态计量模型来考察城乡居民收入对当前和未来消费的影响。
模型设定如下:$$ C_{i,t} = \\alpha_0 + \\alpha_1Y_{i,t} + \\alpha_2Y_{i,t-1} + \\alpha_3Y_{i,t+1} + v_{i,t} $$其中,C i,t代表第i个居民单位在时期t的消费支出,Y i,t代表该居民单位在时期t的收入水平,Y i,t−1和Y i,t+1分别代表该居民单位在前一时期和后一时期的收入水平,$\\alpha_0$、$\\alpha_1$、$\\alpha_2$和$\\alpha_3$为模型的参数,v i,t为模型的误差项。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
由于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经济意义。
选取国民收入总额、前一年城镇居民消费总额、平均货币流通量、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逐步回归和自回归建立起较为合理的模型。
从数据中得知,前一年的消费额、国民收入总额和年平均货币流通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大,国民收入总额和前一年居民消费总额对城镇居民消费总额有正向影响,并且以国民收入总额占主要地位,年平均货币流通量对居民消费总额有较强的负效应。
但是居民消费对当年物价指数反应相对不明显,说明居民相对来说更注重经济的安全性。
居民收入水平和货币流通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参照本文研究可以得出:健康的消费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稳定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深化税制改革无疑不是促使居民消费健康增长的有效途径。
本文创新点是采用逐步回归消除多重共线性,采用广义差分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数据稳态检验。
【关键词】居民消费;逐步回归;多重共线性;自相关性;异方差性一、问题的提出1、研究目的和意义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居民合理的消费方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而且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
居民消费是指花费在最终商品与服务上且能符合需要和获得满意的各项开支,是GDP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的研究居民消费状况,本文选取城镇居民消费为典型,从侧面反应居民消费状况,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的最快,消费结构也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有较强的经济意义。
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规范描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数据资料,在定性论述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消费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
居民消费水平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因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近几年影响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理论分析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居民储蓄总额和城市居民上年消费水平这几个方面,选取1995年至2013年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Eviews软件分析以上因素对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影响。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直接影响其消费能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因此,预期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成正相关。
对于税收,在同等条件下,税收的增加可以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
因此,预期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与税收成负相关。
国民生产总值,即GDP的增长可以带动消费水平的提高。
因此,预期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与GDP 成正相关。
居民储蓄总额是居民可支配收入除去消费支出的部分,因而在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总额的增加会降低消费支出。
因此,预期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储蓄总额成负相关。
城市居民上年消费水平。
般来说,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具有连续性,上一年的消费水平会对下一年产生影响。
下表是从中国统计年鉴选取的具体数据。
三、模型假定用Y表示城市居民消费水平,X1、X2、X3、X4、X5依次表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居民储蓄总额、城市居民上一年消费水平。
利用Eviews分别对各解散变量同被解释变量做散点图,结果如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散点图税收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散点图GDP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散点图居民储蓄总量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散点图上年消费水平与城市消费水平的散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Y 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都存在比较好的线性关系,初步假设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基本模型为:Y=β0+β1×X 1+β2×X 2+β3×X 3+β4×X 4+β5×X 5+μ四、对模型的回归分析和统计检验用Eviews 软件对被解释变量与这五个解释变量做初步回归,所得结果如下: 取显著水平α=0.05,从图中可以看出,部分解释变量的系数违背了经济意义,且不是所有的解释变量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摘要:居民消费水平反映着人们对于满足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本文就我国近阶段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利用Eviews软件对我国1993年至2011年的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建立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正文:一、文献综述:1.居民消费水平经济学背景消费,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
通常讲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影响生产。
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
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
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
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所以消费的水平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
是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的数量指标。
消费进行计算的。
计算公式为:2.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有:⑴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
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费品的消费量、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电量等;⑵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
自来水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电话普及率等;⑶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
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晶的消费比例等;⑷平均消费量的价值指标。
平均每人消费基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额、平均每人用于各项生活消费的支出等。
3.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质上长时间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积累、倡节约的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抛弃了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
特别是2改革开放后以来,住房、通信及电子产品、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车等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信贷消费、理性消费、个性消费等消费形式也开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也就形成了当前中国居民西方消费主义与东方重积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念。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出口贸易也因此受挫,政府启动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
如何刺激国内消费以拉动经济一时间成为全国热点话题,这引起我们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的思考。
二、实证模型 1. 变量选取:居民的消费水平往往受到许多因素影响,需要分析各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
本文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同时考虑了其他一些指标的分析需要,共选取1993~2011年的数据,将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设为Y ,其他因素作为解释变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2. 模型初步提出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小,我们选取Y 为居民消费水平,X2为国内生产总值,X3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X5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X6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的对数模型如下:Y=β0+β1X 2+β2X 3+β3X 4+β4X 5+β5X 6+u i(1) 用Eviews 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作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如下: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变量x2、x3、x4、x6的t 检验值均大于临界值145.2)519(025.0=-t 。
说明经t 检验这4个参数均显着不为0,即为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居民消费水平均有显着影响。
并且,模型中149.4247=F ,明显大于18.2)19,5(05.0=F ,说明各因素联合起来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显着。
3. 多重共线性检验(1)计算变量间相关系数:从上图可知, x2与x3,x3与x5,x3与x6,x5与x6之间都存在较高的线性相关。
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2) 进行逐步回归,直至模型符合需要研究的问题,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
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
分别作Y 对X2,X3,X4,X5,X6的一元回归,结果如下:其中加入X2的方程调整的可决系数最大, 以X2为基础, 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
结果如下表:X4的方程调整可决系数改进最大, 各参数的t 检验也都显着,但是x4参数的符号与经济意义不符合。
所以提出变量x4,以x2,x3为基础继续做逐步回归。
结果如下表:当加入x5时,2R 有所增加,但其参数的t 检验不显着;加入x6时,2R 也有所增加,但其参数为负值不合理。
综上可以看出x4、x5、x6引起了多重共线性,予以剔除。
保留x2和x3。
得出Y 对x2 x3的回归结果如下: 最后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4. 异方差检验(1)分别绘制残差平方序列e2对变量x2和x3的散点图,如下:由散点图中可以看出,残差平方e2对解释变量x2和x3的散点图主要分布在图形的下三角部分,大致看出残差平方e2随x2和x3的变动增大的趋势,因此,模型很可能存在异方差。
但是否确定存在需要进一步检验。
(2)采用White 检验法,得到下图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nR 2 =,有White 检验可知,在05.0=α下,071.11505.02=)(χ nR 2 =>071.11505.02=)(χ,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3)异方差修正选取多个权数分别做回归分析后比较,发现w1=1/x2*x3的效果最好。
下面仅给出权数w1的结果:最终。
消除异方差后的模型为:()R 2= DW= F=5.自相关处理样本量为19,两个解释变量模型,10%显着水平,查DW 统计表可知,835.0d =L 265.1d U = 模型中DW<L d ,显然模型中有自相关。
由残差图也可以看出,残差的变动有系统模式,连续为正和连续为负,表明残差项存在一阶正自相关,模型中t 统计量和F 统计量的结论不可信,需要采取补救措施。
生成残差序列,使用e t 进行滞后一期的自回归,可得到方程其中6948.0ˆ=ρ,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广义差分方程: 由上图可得回归方程为:Se=t= R2= F= DW=其中,133*3122*21*6948.0,6948.0,6948.0----=-=-=t t t t t t t X X X X X X Y Y Y由于使用了广义差分法数据,样本容量减少了1个,为18个。
查1%显着水平的DW 统计表可知259.1,805.0d ==U L d ,模型中U DW d 109.2>=,说明在1%显着性水平下广义差分模型中已无自相关,不必再进行迭代。
可决系数R 2、t 、F 统计量也均达到理想水平。
由差分方程式有由此,得到最终的居民消费水平模型为通过最终的模型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大,其中国民收入每增加1亿元,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元。
三、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综上所述,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才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
因此,国家应当着重于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对此,我有如下建议: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要继续加大电网改造力度、降低民用电价,要对垄断行业和部门加强监管,规范公路收费和降低信息通信服务价格,减少商品流通成本。
目前我国公路违规收费、超期收费问题突出,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之间的物流成本,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利用率和运输效率,制约了旅游、运输等与交通行业密切相连的行业的发展。
在信息通信领域,由于垄断和垄断经营的存在,信息通信服务价格明显高于国际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在抑制潜在消费能力增长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成本。
2.保持物价稳定。
平稳的物价水平是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居民消费健康增长的前提。
2002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的到来,我国居民住宅价格快速上升,近两年来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虽然住宅作为居民投资品不直接计入居民消费蓝子中,但房价大幅上涨对居民其他消费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
从中长期看,导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的原因还很多,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环境保护成本的显性化,以及粮价上涨的推动等。
为此,应该从加强企业间竞争、为企业减负和提高供给能力等方面维护物价的基本稳定。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的社会保证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虽然已经基本构建,但这一制度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一些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
无论是医疗保障还是养老保险,都存在着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较低的问题。
因此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居民能够放心的消费,降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