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0.96 KB
- 文档页数:18
第 1 页 共 18 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名 医
袁炳发
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这是苇子沟的人公认的。
梅家是鼎鼎有名的中医世家。关于梅家的来历有很多版本,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梅子涵的祖父梅春鹤早年是宫里医术高深的御医,后来因为无意被牵扯进宫里的一个事件,不仅丢了差使,还险些丢了性命,就一狠心跑到了东北的苇子沟。
许多年下来,梅家在当地已是屈指可数的殷实人家了。
梅子涵自幼聪颖,勤奋好学,白天从塾师攻读经书,晩上随祖父、父亲学医。他对医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在弱冠时就已通读了《本草纲目》《千金方》《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这便为日后行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祖父的教导下,梅子涵的医术日臻成熟,各科兼能,得到远近推崇。祖父过世后,梅子涵独挑大旗,继续光大着梅家祖传的医德医道。凡是来他医室治病者,不待启口言明病情,他已在视行、听声、切脉、望色中,即能揭示是何病症,言之确凿,就似见到病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般。对于疑难杂症,有的就在患者平日不良嗜好中找到得救之法;有的并不示方,只告知患者谨慎起居饮食,化病于不药之中。
大凡别人医不好的病,到最后就只能求到梅子涵的门下。如果梅子涵再治不好,这个人恐怕就时日不多了。今天来的病人是这样的,家里已经为他备好了入殓的棺木和寿衣,来这里是因为仰慕梅子涵的大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来此一试。
梅子涵一边细听病人家属讲述病人的病史,一边走上前为病人细细切脉,回头开出一个方子,而这方子外人是难得一见的,只留作自家的医案。随后,梅子涵又亲自到后院自家药房配药,梅家的这一规矩始自梅春鹤。待药配好后,梅子涵又亲自将药煎好,要病人立时服下。他嘱咐病人的家属:“如果此人能在子夜时分醒来,说明还有存活希望,不然就真的无药可救啦!”
说来也奇,这位病人在服下药后不多时,便有了动静,不到子夜时分,只见他已能微张双眼。此后数日,几副药服毕,病人的状况一天好似一天,最后竟能自己起身了。病人的家属为此感激不尽,特地将一面写有“妙手神医 起死回生”八个烫金大 第 2 页 共 18 页 字的匾额送到了梅子涵的府上。
梅子涵治病救人的奇事轶闻,在苇子沟几乎是妇孺皆知,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称他的医术为仙术。经他手医好的病人到底有多少,就连梅子涵自己也记不清了。
多年行医下来,有一件事一直深深困扰着梅子涵。这就是他始终没有找到可以传承他医术的合适人选。梅子涵膝下有一儿一女,但这一儿一女对祖传的医术竟都毫无兴趣,谁也不肯去接续梅子涵的衣钵。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梅子涵已年届花甲,眼看着祖传的医术就要在他这一代失传,梅子涵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只好登出启事,招徒传艺,最终从应招者中挑选了两个人跟自己学医。这时的梅子涵恨不能在一日里,就把自己的所知所学都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徒弟,但他又深知欲速则不达这个理,这最是急不得的事,只能慢慢来。
不料,天有不测,三年之后,梅子涵突然患病,他给自己配了一服药,服下却未见好转。不久,病情竟日益加重。两个徒弟见状痛心不已,于是各自小心翼翼为师父切脉、诊病,并各自开出了一个方子,可踌躇半晌,竟都不敢轻易给师父下药,都怕自己药方不当,而延误了师父的病。
几日后,梅子涵病势加重,两个徒弟只得跟梅子涵的家人商量,把师父送进省城的一家中医院。一名年轻的中医在诊过梅子涵的病后,马上开出了方子,谁料,不等药煎好,梅子涵就去世了。
师父突然撒手人寰,两个徒弟心存疑惑,便追问那名年轻的医生,问自己的师父究竟患的是什么病,竟会这么快就去世了。那名医生告诉他们,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难病,只是一般的肺热,但因医治不及时,虚火上升转而成了急症,如果当初医治及时是不致搭上性命的。
两个徒弟听后立时都红了脸,愧疚地低下了头。
后来,省城的那名年轻的医生得知被自己诊治的人就是苇子沟大名鼎鼎的梅子涵时,禁不住大惊,继而摇头叹息:“想不到救人于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交待“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开门见山,既点明标题,也引出下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 3 页 共 18 页 B.小说介绍梅子涵的家世,意在说明梅子涵的医术来自家传,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
C.小说的语言平实朴素,在疾徐有度的叙述中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同时也令人唏嘘的故事。
D.在梅子涵救活垂危病人的情节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梅子涵的医术高超,不负“名医”盛名。
(2)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创设“省城年轻医生”这一人物有何作用。
(3)小说以“想不到救人于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一句结尾,请结合文本说明造成这可悲结局的原因。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什么是锁
何君华
①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自己的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旅行者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旅行者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②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这一等就是一天。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③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第 4 页 共 18 页 ④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21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旅行者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⑤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⑥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⑦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⑧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⑨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一一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⑩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
⑪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 第 5 页 共 18 页 原。
⑫当旅行者再次来到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⑬“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1)标题中的“锁”有哪些含义?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②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赏析画线词语)
(3)旅行者经历了一次奇妙的心里过程。结合选文③至⑩段,根据提示内容完成表格。
状况 主人不知什么是锁 锁门肯定不行 牧民不知锁为何物 ④
旅行者 ① ② ③ 彻底震撼了
(4)之前,为什么牧民的家门不上锁?而后,为什么牧民的家门都上了锁?
(5)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选文中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是一位勤劳朴实、敦厚豪爽,友善热情好客的草原牧民。
B.这篇小说主要描绘了桃花源般宁静美好的牧区生活,赞美了草原淳朴善良的民风。
C.小说的结局描写旅行者口干舌燥,呼应开头他口渴时进人家喝到奶茶解渴的情 第 6 页 共 18 页 节。
D.旅行者“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忏悔自己无意的行为,伤害了这块纯净的土地。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爷爷去打工
邱立新
那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里阅卷,同事告诉我传达室有一位家长来找我,我匆忙下楼来到传达室。只见一位头发花白、脸色蜡黄,穿着一件印有广告词的汗衫的清瘦老人站在屋里。
我向他打招呼。他说:“老师,我是你班上李甜的爷爷,我想给李甜送一双运动鞋,捎带着看看她。”我说:“您来得不巧啊,今天英语口语加试,李甜和同学们去县里参加口语考试了,要不您把鞋给我,等她回来后我转交给她吧。”他忙推辞说:“老师,那我明天再来看她吧。”
我有些困惑:李甜是住校生,那就交给我嘛,为啥还要明天再来呢?老人好像读懂了我的心思,他的皱纹间夹杂着苦涩的微笑,说:“请老师帮个忙,好吗?我想和孩子多聊聊……这串松树蘑是她奶奶去后山采的,送给老师……”说着,他把蘑菇放到了桌上。我听出了他的难言之隐,赶忙说:“好,好,明天上午课间操的时候您过来吧,但蘑菇您必须拿回去。”说完我拿起蘑菇往回送,哪承想他急得一下涨红了脸,说:“自家采的,也不值几个钱,老师收下吧。”然后就逃跑似的出了大门。
第二天,课间操铃声一响,我就把装着蘑菇的塑料兜拎上,领着李甜来到校门口。李甜的爷爷早已等在校门外了,李甜兴冲冲地奔向爷爷,这时,老人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我要上外地打工了,李甜在学习上还请你多帮助。我真希望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啊。”
我忙点头说:“您放心,我会尽力的。”老人穿着白短袖衬衫、干净的休闲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