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20
将质量性状转化为数量性状的常用方法
1、分类判断法:
分类判断法是一种把质量性状转化为数量性状的常用方法,其基本原
理是:把质量性状分解为一个个可区分的阶段,然后给这些阶段赋予
一个表示等级的分值,以最终确定质量性状的数量性状。
应用上,一
般由专家团队来判断品质性状对应的等级,然后赋值形成数量性状。
2、数值划分法:
数值划分法是把质量性状转化成数量性状的另外一常用方法,其基本
原理是把质量性状分成几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赋予一定的数值表示。
特别是当质量性状可以取值时,尤其有效,比如温度、体重等,可以
直接进行划分形成数值性状。
3、国际标准划分法:
国际标准法是把质量性状转换为数量性状的一种方法,其根据国际标
准对质量性状进行规范,并给出标准的分值,来测量和质量性状的数
量性状。
比如ISO国际标准给出了产品的性能要求与测量方法,给定
某项指标必须达到预先给定的标准,若达到则记一分,未达到则记零分。
4、行业标准划分法:
行业标准划分法也是一种把质量性状转化为数量性状的常用方法,其
根据行业相关的标准和实际情况,对质量性状进行规范,并给出标准的分值来测量和衡量质量性状的数量性状。
其优点在于可根据行业实际情况更快以及更灵活地制定数量性状,甚至还可以根据行业标准修订,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5、参照值比较法:
参照值比较法是把质量性状转换为数值性状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根据参照值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对质量性状进行赋值,转换成数量性状。
其优点在于可根据参照值快速、有效地制定数值性状,也可以依据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从而满足企业和社会管理部门的要求。
数量性状⼀、定义1、基因型值:从表型值中,除去环境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后由基因型决定的数值。
2、表现型值:基因型值、环境效应值、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值的总和,是⽣物体在环境作⽤下所观察到的性状度量值。
3、反应规范:某⼀基因型在各种环境中所显⽰的整个表型变异范围。
4、选择:⼀个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产⽣数量不等的后代,导致群体的基因频率发⽣变化,群体发⽣分化的现象。
5、⾃然选择:⽣物界适者⽣存,不适者淘汰的现象。
6、⼈⼯选择:以⼈为⼒量按需要取舍⽣物个体或类型的活动。
⼆、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杂种优势多基因假说认为控制数量性状的各个基因的效应是累加的。
即是说,基因对某⼀性状的共同效应是每个基因对该性状单独效应的总和。
由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就使杂种个体表现为中间遗传现象。
但是,进⼀步研究表明,基因除具有加性效应外,还有⾮加性效应。
基因的⾮加性效应是造成杂种优势的原因。
它包括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
由等位基因间相互作⽤产⽣的效应叫做显性效应。
例如,有两对基因,A1,A2的效应各为15cm,a1、a2的效应各为8cm,理论上讲,杂合基因型A1A2a1a2按加性效应计算其总效应为46cm。
⽽实际效果则是,在杂合状态下(A1a1A2a2)同样为两个A和两个a,其总效应可能是56cm,这多产⽣的10cm效应是由于A1与a1,A2与a2间互作引起的,这就是显性效应。
由⾮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产⽣的效应,叫做上位效应或互作效应。
例如,A1A1的效应是30cm,A2A2的效应也是30cm,⽽A1A1A2A2的总效应则可能是70cm,这多产⽣的10cm效应是由这两对基因间相互作⽤所引起的,这叫上位效应。
⼀般认为,杂种优势与基因的⾮加性效应有关。
⽬前,对产⽣杂种优势的机制有两种学说,即显性说和超显性说。
显性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在杂种中起互补作⽤,显性基因遮盖了不良(或低值)基因的作⽤的结果,⽽超显性说,则认为杂种优势并⾮显性基因间的互补,⽽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异质状态优于纯合状态,等位基因相互作⽤可超过任⼀杂交亲本,从⽽产⽣超显性效应。
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遗传性原理是指数量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控制,拥有遗传变异。
根据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可分为基因型型、基因频率和基因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选择性原理是指选择个体的数量性状时,应该根据性状与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程度,尽可能选择对提高经济效益有着较大贡献的个体。
适应性原理是指在选择个体的数量性状时,应根据目标环境和生长条件来考虑。
选择的个体必须适应目标环境,能够在相应的生态位上充分发挥功能。
直接选择法是指通过直接测量或观察数量性状的表现形式,以此为依据进行选择。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数量性状测量简单、易于获取的情况。
例如,对于作物的产量性状,可以根据每株或每单位面积的产量进行测量,直接确定高产个体。
间接选择法是通过选择与数量性状有关的可测指标进行间接选择。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数量性状无法直接测量或操作困难的情况。
例如,通过选取植株高度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来选择高产作物。
间接选择法可以根据数量性状的遗传背景、遗传相关性和选择效应等指标进行选择。
在数量性状的选择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遗传统计学方法,如相关分析、配合力分析、遗传进展分析等,对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为选择优良个体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数量性状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状,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性状选择。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个体的育种潜力,提高选种效果。
综上所述,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是一项重要的育种技术,它可以帮助农作物育种者选出更具经济效益和适应性的个体,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品种和种质资源。
同时,通过与遗传统计学方法结合,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数量性状的深入研究,为育种工作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定位的原理和方法讲义)作物中大多数重要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如产量、品质、生育期、抗逆性等都是数量性状。
与质量性状不同,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基础复杂,且易受环境影响,表现为连续变异,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因此,对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十分困难。
长期以来,只能借助于数理统计的手段,将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用平均值和方差来反映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无法了解单个基因的位置和效应。
这种状况制约了人们在育种中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
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可能。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以检测出,即定位()。
借助与连锁的分子标记,就能够在育种中对有关的的遗传动态进行跟踪,从而大大增强人们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提高育种中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因此,定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年,等发表了第一篇应用连锁图在番茄中定位的论文。
之后,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许多物种中分子连锁图谱的相继建成,全世界出现了研究的热潮,每年发表有关研究的论文数量几乎呈指数增长(图),显示了该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
目前,定位研究已在许多重要作物中展开,并且进展迅速。
本章主要介绍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图年期间国际上每年发表有关研究的论文的数量. 数据从英国信息系统检索得到第一节数量性状基因的初级定位定位就是检测分子标记(下面将简称为标记)与间的连锁关系,同时还可估计的效应。
定位研究常用的群体有、、和。
这些群体可称为初级群体()。
用初级群体进行的定位的精度通常不会很高,因此只是初级定位。
由于数量性状是连续变异的,无法明确分组,因此定位不能完全套用孟德尔遗传学的连锁分析方法,而必须发展特殊的统计分析方法。
年代末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已经发展了不少定位方法。
一、定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孟德尔遗传学分析非等位基因间连锁关系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根据个体表现型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各组间的比例,检验非等位基因间是否存在连锁,并估计重组率。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分子标记技术的成熟,已经可以构建各种作物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基于作物的分子的标记连锁图谱,采用近年来发展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的定位分析方法,可以估算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树目、位置和遗传效应。
本文介绍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以及分析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相应的缺陷。
1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孟德尔遗传学分析非等位基因间连锁关系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根据个体表现型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各组间的比例,检验非等位基因间是否存在连锁,并估计重组率。
QTL定位实质上就是分析分子标记与QTL之间的连锁关系,其基本原理仍然是对个体进行分组,但这种分组是不完全的。
2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方法自然界存在生物个体的性状、品质等多为数量性状,它们受多基因的控制,也易受环境影响。
.多基因及环境的共同作用结果使得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基因型与表现型间的对应关系也难以确定.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工作者只是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将复杂的多基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用平均值和方差来表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而对单个基因的效应及位置、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等无法深入了解,从而限制了育种中数量性状的遗传操作能力。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操作创造了条件, 提高了植物育种中目标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可能性、准确性及预见性。
下面主要介绍了几种定位方法。
2。
1 QTL 定位方法连锁是QTL定位的遗传基础.QTL 定位是通过数量性状观察值与标记间的关联分析,即当标记与特定性状连锁时,不同标记基因型个体的表型值存在显著差异,来确定各个数量性状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效应,甚至各个QTL 间的相关作用。
因此,QTL 定位实质上也就是基于一个特定模型的遗传假设,是统计学上的一个概念,有可信度(如99%,95%等),与数量性状基因有本质区别(图1)。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
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动物育种中所重视的大多数重要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例如产奶量、乳脂率、产蛋数、蛋重、瘦肉率、增重速度、饲料转化率等。
数量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每个基因作用微小,效应各异,可以累加和倍加,只有通过群体对其进行研究,选择是在一个群体中通过外界的作用,将其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以便在世代的更替中,使群体内的个体更好地适应于特定的目标,优良性状只有通过不断的选择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因此选择就成为进一步改良和提高家畜生产性能的重要手段。
阈性状是一类特殊类型的性状,与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是一致的,对它的选择方法有所不同。
第一节选择差与选择反应家畜的繁殖率一般都是很高的,特别是应用人工授精技术以后,不需要将育种群中同一世代出生的所有家畜全部留作种用,而是将各方面优秀的个体选留下来,用于繁衍下一代,因此选种是改进群体遗传的重要手段。
选择差和选择反应是进行数量性状选择的基础。
一选择差选择差(S)是由被选择个体组成的留种群数量性状的平均数(P)与群体均数(P)之差:SP-P(公式 12-1) S=S选择差表示的是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表型优势。
选择差的大小,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畜群的留种率(P),留种率是指留种个体数占原始畜群总数的百分比。
一般来说,群体的留种率愈小,所选留个体的平均质量愈好,选择差也就越大。
在实际的育种工作中,在一个每年都要扩大的畜群里,需要选留的种母畜多,留种率加大,选择差减小。
在一个母畜头数年年保持不变的群体中,种母畜的留种率较小,选择差会增大。
多胎家畜的选择差要比单胎家畜大,因为可能供选择的后代数目较多。
断乳成活率较高的畜群,要比成活率较低的选择差大。
公畜的选择差通常都大于母畜,这是因为公畜的留种比例小。
对于限性性状的公畜,在选择时,留种的少数公畜,如果选择不那么准确,其实际选择差就会比预期的减小。
二是性状的表型标准差,即性状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
数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数量性状选择是一种遗传改良方法,用于改进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是指可以通过定量测量和统计处理的,对个体数量发生影响的性状。
数量性状常常涉及数量性状是一些物种在其自然条件下或相应的培育条件中显现出来的表现。
在选择原理方面,数量性状选择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遗传性原则:数量性状选择基于对性状遗传性的了解。
只有当数量性状受到遗传控制时,才能通过选择来改良这些性状。
2.突变原则:在数量性状选择中,如果我们发现一些个体具有突变的数量性状,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并繁殖这个个体,以期望获得更多具有这种优良性状的后代。
3.遗传预测原则:数量性状选择应基于对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的预测。
通过对显性和隐性基因的了解,我们可以预测在种群中将表现出来的数量性状。
在选择方法方面,数量性状选择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个体选择法:这是最基本的选择方法,即从一个种群中选择具有优良数量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
这可以通过定量测量和比较个体间的数量性状来实现。
2.家系选择法:这种方法是选择整个家系作为选择的单位。
通过繁殖那些具有优良数量性状的家系,可以逐渐改良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3.杂交选择法:这种方法通过杂交不同家系之间的优良数量性状,融合不同家系的优点,产生具有更好数量性状的后代。
4.群体选择法:这种方法是基于群体中所有个体的数量性状,而不是仅仅选择个体或家系。
通过选择具有较好数量性状的整个群体进行繁殖,可以改良整个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5.混合选择法:这种方法是将个体选择法、家系选择法、杂交选择法和群体选择法等多种选择方法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改良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总之,数量性状选择是一种有效的遗传改良方法,可以通过选择具有较好数量性状的个体、家系、群体或通过混合选择的方式来改良种群中的数量性状。
正确理解和应用选择原理和方法,可以实现对数量性状的有效改善和优化。
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动物育种中所重视的大多数重要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例如产奶量、乳脂率、产蛋数、蛋重、瘦肉率、增重速度、饲料转化率等。
数量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每个基因作用微小,效应各异,可以累加和倍加,只有通过群体对其进行研究,选择是在一个群体中通过外界的作用,将其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以便在世代的更替中,使群体内的个体更好地适应于特定的目标,优良性状只有通过不断的选择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因此选择就成为进一步改良和提高家畜生产性能的重要手段。
阈性状是一类特殊类型的性状,与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是一致的,对它的选择方法有所不同。
第一节选择差与选择反应家畜的繁殖率一般都是很高的,特别是应用人工授精技术以后,不需要将育种群中同一世代出生的所有家畜全部留作种用,而是将各方面优秀的个体选留下来,用于繁衍下一代,因此选种是改进群体遗传的重要手段。
选择差和选择反应是进行数量性状选择的基础。
一选择差选择差(S)是由被选择个体组成的留种群数量性状的平均数(P)与群体均数(P)之差:SP-P(公式 12-1) S=S选择差表示的是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表型优势。
选择差的大小,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畜群的留种率(P),留种率是指留种个体数占原始畜群总数的百分比。
一般来说,群体的留种率愈小,所选留个体的平均质量愈好,选择差也就越大。
在实际的育种工作中,在一个每年都要扩大的畜群里,需要选留的种母畜多,留种率加大,选择差减小。
在一个母畜头数年年保持不变的群体中,种母畜的留种率较小,选择差会增大。
多胎家畜的选择差要比单胎家畜大,因为可能供选择的后代数目较多。
断乳成活率较高的畜群,要比成活率较低的选择差大。
公畜的选择差通常都大于母畜,这是因为公畜的留种比例小。
对于限性性状的公畜,在选择时,留种的少数公畜,如果选择不那么准确,其实际选择差就会比预期的减小。
二是性状的表型标准差,即性状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
同样留种率,标准差大的性状,选择差也大。
由于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呈正态分布,群体的标准差的大小基本稳定,因此留种率的大小就决定了选择强度的高低。
度量不准确会影响选择差。
即使记录准确,但未加利用也会造成选择差减小。
如要选用肉用牛的增重速度,有的牛增重率大但外形中等;有的牛增重率中等但外形优异,如选后者,就会造成增重率的选择差减小。
有时也会因育种措施不当而人为地加大留种率。
例如,有的羊场在羔羊断奶前后,选择一批当时看来较好的羔羊组成特培群,给予特殊的饲养管理条件,到选种时,由于培育群的条件比其他群优越,以致种羊全部选自特培群。
这样就加大了留种率。
影响了选择效果。
由于不同性状的度量单位不同,选择差的单位也不同,它们之间的选择差不能进行相互比较,为了便于分析规律,通常将选择差标准化,变成标准化的选择差,即选择强度,选择强度通常用小写字母“i”表示,即:PSi σ=(公式 12-2)一般大群体的选择强度可以通过留种率查出,如表12-1所示。
表12-1 大群体选择的留种率(P )和选择强度(i )二 选择反应选择反应是指通过选择,畜群一个世代的改进量。
表示通过人工选择,在一定时间内,使得数量性状向着育种目标方向的改进量。
代表了被选留种畜所具有的遗传优势。
用R 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R=S h 2(公式 12-3)在遗传力相同的情况下,性状的选择差愈大,选择反应也越大,选择差越小,选择反应也就愈小。
选择差的大小能够直接影响选择反应的大小。
由于遗传力实际上是估计育种值与真实育种值的相关系数,因此,上式也可表示为APA r i R ⋅⋅σ=上式说明选择反应的大小直接与可利用的遗传变异(即加性遗传标准差)、选择强度和育种值估计的准确度三个因素成正比。
为了获得较大的选择反应,在制定育种措施和育种方案时,尽可能使这三个因素处于最优组合。
选择反应的前提在于群体中存在可遗传的差异,遗传差异越大,可能获得的选择成效就越大。
为了能获得理想的遗传进展,使群体经常保持足够的可利用的遗传变异。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育种初始群体应具有足够的遗传变异; (2)育种群应保持一定规模; (3)定期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 (4)加大群体的遗传变异及引种。
如果在一个群体中进行长期地闭锁选择,开始若干世代有选择进展,用同样的方法长期选择下去,直至选择对提高生产性能不再起作用,选择反应近于零。
这种现象称作达到“选择极限”。
是否存在选择极限,有不同的看法。
在有限群体中,经长期选择,如经过20~30世代的选择,有可能出现选择极限。
但是,可以改变选择方法或通过引种来打破原有极限。
因此,在当前正常的育种工作中,不必为选择极限而担忧。
三 世代间隔选择反应,也称遗传进展,是指某个性状经过一个世代的遗传改进量,在制订畜禽育种计划时往往是以年为单位,此时就需要根据选择反应和世代间隔求出年改进量。
iG R=世代间隔选择反应年改进量=(公式 12-4)世代间隔是指子女出生时,父母的平均年龄。
世代间隔也指畜禽繁殖一个世代所需要的时间。
世代间隔的长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世代间隔的长短,因家畜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并随着产生新一代种畜所采用的育种和管理方法的不同而异。
如果从小母猪与同龄公猪所生的第一窝进行选择,猪的世代间隔可缩短到1年 (公、母猪在7~8月龄配种,产仔时平均年龄为1岁)。
假使母猪和公猪在用来产生种畜以前要进行后裔测定,世代间隔就可能是2年,或者更长。
牛的世代间隔最短约为两年半,但如果要作后裔测定,或根据母牛性能的记录以决定是否留其后代作为种用,则世代间隔就要延长。
畜群的年龄组成也能影响世代间隔。
畜群的平均年龄大,世代间隔也长。
加快畜群周转,减少老龄家畜的比例,这样就能缩短世代间隔,加快改进速度。
从公式12-4可以看到,年改进量的大小与每个世代的选择反应成正比关系,而与世代间隔成反比关系。
在家畜育种工作中,为了提高年改进量,必须从加大选择反应和缩短世代间隔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但在实践中采用加大选择反应的方法比较困难,而采用缩短世代间隔的办法则是可行的。
比如,采用适当的早配种早留种,加快畜群的周转速度,减少畜群中老龄家畜的比例等措施,就可以缩短世代间隔,从而加快了性状的改良速度。
在计算世代间隔时,不能把畜群中所有初生幼畜的父母的年龄全部计算在内,因为其中有些幼畜未成年已死亡,它们对后代质量不发生影响。
所以只应计算那些成活留种的家畜的父母平均年龄。
设ai=父母的平均年龄,Ni=父母均龄相同的子女数,n =组数 (父母平均年龄相同的为一组),于是世代间隔为:窝别 母亲月龄 父亲月龄 留种数 1 24 12 3 2 19 12 2 3 21 12 3 4 13 13 1 536132则:86.171149135.493154112)3612(22)1313(2)1221(32)1219(22)1224(311=++++=+++++++++==∑∑==ni ini iii NaN G另一种算法是,设Pi 是父亲年龄相同的子女数,ai 是父亲的年龄,Mi 是母亲年龄相同的子女数,bi 是母亲的年龄, n 为同父龄组数 , m 为同母龄组数,N 为留种的子女总数。
则86.171149135.4931541136213213192243133128(21)(21111=++++=⨯⨯⨯⨯⨯⨯=+=∑∑∑===)++++++ni ini mi i i i i i Nb M a P G四 选择反应预测中的实际问题公畜和母畜的留种比例是大不相同的,公畜的留种率比母畜少的多,因而公畜的选择强度一定比母畜大。
公牛选种时获得的选择反应是母牛的三倍多。
在实际估计选择强度和选择反应时,公母畜必须分别计算,再合起来计算总的选择反应。
在预测来自公畜的选择反应时,公畜的留种比例比较低,如根据留种比例来估计选择强度往往误差较大,直接利用其本身度量的表型值来计算选择差,再乘以遗传力,这样估计得到的选择反应更精确。
每头公畜配种的母畜数不同,因而对选择反应的贡献各不相同,因此各头公畜的选择差应按每头公畜与所配母畜数进行加权,然后乘以遗传力来估计选择反应。
对于公畜本身不能表现的性状(公式 12-5)(如产奶量,繁殖力),因为不可能直接度量,只能从其亲属表型值估计公畜的育种值,然后再按其预定的与配母畜数进行加权平均,减去群体均数,就可得到来自公畜的选择反应,以畜群均差表示的育种值就等于选择反应,不必再乘以遗传力。
一般母畜的留种比例比较大,选择强度可以根据公式或图表由留种比例来估计。
即用R =iσh 2这个公式估计母畜的选择反应,最后分别将公母畜的选择反应加在一起,除以2,即是要预测的选择反应。
例如,某一个群体的平均产奶量为5000kg ,标准差为700kg ,产奶量的遗传力h 2为0.3,预计选留的母畜为20%,用三头公畜配种(A ,B ,C ),A 公畜的育种值估计为7000kg ,预定配种60%;B 公畜的育种值估计为6000kg ,预定配种25%; C 公畜的育种值估计为5500kg ,预定配种15%。
于是来自公畜的选择反应R =7000×0.6+6000×0.25+5500×0.15-5000=1525(Kg ) 来自母畜的选择反应R =iσh 2=1.4×700×0.3=294(kg )(母畜的留种率为20%,则选择强度i =1.4))(5.90922941525Kg R =+=即下一代全群的平均产奶量可达5000+909.5=5909.5(kg )。
第二节 直接选择与间接选择上一节中所讲的方法,都是直接作用于所希望改进的性状,称为直接选择,在动物育种实践中,有些重要的经济性状的遗传力很低,进行直接选择效果较差;有些性状不能在活体上测量;有些性状只能在一种性别中度量等;这些不容易直接进行选择的性状,可以进行间接选择,提高选择效果。
一 直接选择与间接选择直接选择是对所希望改进的目标性状直接进行选择,间接选择是指选择一个与期望改进的目标性状有相关的辅助性状,通过对这一辅助性状的选择以期达到改进目标性状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当选择性状的遗传力高、观察周期短、直接选择的效果好时,可用直接选择的方法,反之,可考虑用间接选择的方法。
对于不能直接选择的性状,或者直接选择效果比较差的性状,要进行间接的选择,在进行间接选择的时候,一般可选择一个遗传力高、与主要性状遗传相关高、或者是一个早期可以观察到的性状作为辅助选择性状。
设X 性状随Y 性状的提高而提高,则X 性状的间接选择反应:CR X =b A (xy )R y (公式 12-6)而X 性状对Y 性状的遗传回归系数:yy x x xy A y A x A xy A xy A h h r r b σσσσ⋅=⋅=)()()()()( (公式 12-7) 由于Y 性状的直接选择反应:2yy y y h i R σ= 则, x xy A Y X y y y y yy x x xy A y xy A x r h h i h i h h r R b CR σσσσ)(222)()(=⋅⋅== 那么,间接选择反应 (CR X )与直接选择反应的比值为x x y y xy A xx x yx xy A x y X x h i h i r h i h h r i R CR )(2)(==σσ (公式 12-8) 由公式12-8可以看到,如果间接选择的选择强度i y 大大超过直接选择的选择强度i x ,可以采用间接选择的方法,一般来说,目标性状只能在一种性别中度量,而辅助性状可在两种性别都能度量,选择强度就可以得到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