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精练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二)
- 格式:docx
- 大小:38.20 KB
- 文档页数:4
四十七、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在中秋佳节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着月宫今夕场景。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第一句说“归去〞,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明月才是自己精神家园,然而当词人想到月宫清寒,却又犹豫了。
“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思想感情。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词人情感波澜起伏。
最终从幻觉回到现实。
上阕写词人月下欢饮时联想与想象。
写出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矛盾心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第一句将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月下人。
“转〞与“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情景,暗示了作者忧伤;“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似是对月有埋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一句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心理变化,蕴含哲理,说明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胸襟。
“婵娟〞是美好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意思,表达了对亲人美好祝愿与乐观旷达情怀。
下阕写对月怀人,写词人月下“无眠〞情状及对人生沉思、探求,感慨人生离合无常。
【背景资料】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写。
当时作者在政治上不得志,弟弟子由(苏辙)又不在身边,两人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中秋之夜,词人望月抒怀,写下此词。
【主题】全词运用形象描绘与浪漫主义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与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范畴进展思考,把自己对兄弟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人生态度与对生活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三十六、满江红[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写中秋时节京城之景:菊花盛开,天空明净。
简洁地交代了写作地点、时间及作者心绪。
“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苦闷全都暗暗泄露出来。
后两句词人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诗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矛盾心情。
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日子,而词人却宿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感慨。
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生活,而今冲破束缚,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喜悦之情。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第一句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故事,来比喻我们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进逼下,清廷如此腐败,如不奋起力救,祖国将危在旦夕,第二句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倒装。
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着貌似贵妇生活,实那么处于被奴役地位。
要吸取教训,奋起自救,挣脱这封建婚姻束缚。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三句写命运强派自己身为女子,又极不幸地在王家度过八年难熬岁月,对这种现状,作者不准备再忍受下去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江湖女侠自我写照,展现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
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与意义不同显著变化,来表达她抱负、志向与思想感情转变,正是上文思想进一步开展。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肝胆〞是说“肝胆相照〞,对人一片热诚;“因人常热〞是指待人十分热情,有一副热心肠,为人排难解忧能竭尽全力而不辞,有古侠义士之雄风。
“俗子〞指凡夫俗子,市侩平庸之辈,这样人岂能了解忧国如焚作者内心世界;“英雄〞是指胸怀壮志勇于实践之人,作者用以自比。
“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
二十九、赤壁(遵义6年未考)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交代兴感之由。
借赤壁之战中的一支断戟起兴,慨叹前朝人事,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同时也为后两句的抒怀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发议论感慨。
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
【背景资料】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在今湖北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怀古咏史之作。
【主题】这是一首怀古诗。
诗人即物起兴,托物咏史,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引起下文。
__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感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缺少像周瑜那样好的机遇。
__。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遵义中考命题规律分析2015年,《满井游记》(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2014年,《捕蛇者说》(选段)(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2013年,《包拯》(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分析文章主人公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3分2012年,《岳飞》(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分析人物的品格,3分2017考情预测, 纵观近五年来遵义对文言文的考查,选文为语文版非课标课文,题型有解释句中加点词、重点句子翻译、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分析等。
预计2017年遵义对文言文的考查仍将选用语文版非课标篇目,题型保持不变。
,遵义中考考点突破【例】(2016遵义中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四知范晔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闻.其贤而辟之闻:________(2)当之.郡之:________(3)何谓.无知谓:________(4)故.旧长者故:_______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一个文言虚词和三个文言实词。
都属于124个要掌握的词中的词。
这些词都需要平时字字落实地掌握课文。
【答案】(1)听到(2)到;去(3)说(4)老朋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中考时句子翻译多采用直译,语句要通顺。
二十七、浣溪沙(遵义6年未考)[北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阙写暮春三月兰溪雨后的景色。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两句点出了作者游兰溪的时间和地点。
兰草长出了短短的芽,浸在涨满着水的小溪里,这是春天兰溪的典型景色。
作者漫步在溪边松树林里的小路上,闲散自在,连“沙路净无泥”也深有感受,录入词中。
这说明苏轼被贬到黄州,虽然心中不免凄凉,但由于生性旷达也自安,词中才有如此精细的描绘。
“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出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下阕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反问句强调了作者老当益壮的精神状态。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门前”句以“溪水西流”作比衬,说明其可能性。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阴易逝,发出悲吟。
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不要感慨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
这无疑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了后代人许多警示和启迪。
【背景资料】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职。
一次他得了臂肿病,便到麻桥庞安常那里求医。
庞安常是个聋子,但医术高明,仅一针便治好了苏轼的病。
于是苏轼便高兴地同他一起游览了清泉寺。
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了清泉寺之后所写。
【主题】这首词通过描绘傍晚兰溪的雨后美景,抒写了作者的愉悦心情和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执着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__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
__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__1。
模块二古诗词曲阅读与鉴赏河北中考考情分析河北中考对于古诗词曲阅读与鉴赏的考查,2022年之前以课内古诗词曲为主,2022年开始采取课内古诗词曲与课外古诗词曲相结合的形式,2023年从课外相关咏柳诗中选取了四联八句进行考查。
2024年则将教材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宋词和与其相关的文言文资料放在一起考查。
由此不难看出,河北中考对于古诗词曲阅读与鉴赏的考查,形式较为灵活,内容越来越广泛。
一、[2024·河北4(1)、6(1)、8、9题,7.5分]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
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分)一蓑烟雨任平生: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定风波》)3.“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回首”有两个意思,请写出来。
(3分)4.苏轼在风雨中“吟啸”,他在困境中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1.5分)二、(2023·河北4题,6分)某公园内池塘周围遍植垂柳,树干上悬挂着写有咏柳诗句的标牌。
阅读下面标牌上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杨柳青青著地垂渡头杨柳青青杨花漫漫搅天飞枝枝叶叶离情甲乙一树春风千万枝日借嫩黄初著柳嫩于金色软于丝雨催新绿稍归田丙丁1.解释甲标牌上的诗句中“杨花”一词的意思。
(1分)2.一切景语皆情语。
乙标牌上的“渡头杨柳青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分)3.丙和丁两个标牌上的“嫩”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共同特点 (3分)三、(2022·河北5~6题,5分)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二)
(一)过故人庄(2016年遵义市第十二中学模拟)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__①与老朋友相见;②欣赏如画的田园美景;③品尝美酒;④畅谈农事。
__
2.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
__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__
(二)赤壁(2016年遵义市航天中学模拟)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有何妙处?
__妙在不直接叙写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
形象生动,以小见大,别出心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
__
2.如果把“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__不好。
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__
(三)过零丁洋(2016年遵义市第53中学模拟)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在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__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__ 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示例: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__
(四)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__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
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__
2.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__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负担;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__
(五)诉衷情(2016年遵义市第十二中学模拟)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上阕前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
__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的生活往事。
__
2.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感情。
__
(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016年遵义市第42中学模拟)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怎样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__孙权年少有为,写出了他雄踞东南的豪气和霸气。
作者热情盛赞孙权,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__
2.这首词三问三答,分别有什么作用?
__第一次问答,表现了词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对风景不再、山河变色的悲愤,引发作者的千古兴亡之叹。
第二次问答,表现了作者如江水般长流不息的愁思和感慨。
第三次问答,借曹操和刘备来衬托孙权的雄才大略,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颂之情。
__
(七)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分别概括词中上下片的基本内容。
__上片:回顾过往生活;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__
2.这首词运用了很多典故,请你说出它们的出处,并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四面歌残终破楚。
__作者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表现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的喜悦之情。
__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__“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__
(八)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试描绘“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
__展现的画面:略。
表达的感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__
2.这首诗歌用语平淡自然,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如叙家常,直白、平淡,无丝毫修饰,充满生活气息,写出了诗人的劳动情形以及劳动带来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__
(九)终南别业(2016年遵义市第55中学模拟)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特点。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画面。
__略。
__
2.“偶然”贯穿全诗,成为诗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诗人出游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林中遇见老人也属偶然;出游到了“水穷处”也是偶然;处处偶然,皆属“无心的偶遇”,更显出诗人的悠闲,表现了诗人天生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__
(十)渔家傲(2016年遵义市第十九中学模拟)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请分析“接”“连”“转”“舞”四个动词的作用。
__“接”“连”二字描绘出天幕四垂、云涛汹涌的瑰奇雄伟的境界。
“转”“舞”二字则形象地写出人在破浪前进的船上直觉星河旋转的感受。
__
2.简析“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的作用。
__承接上下两片,上片末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二句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殷勤问我归何处”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__
(十一)无题(2016年遵义市第十六中学模拟)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①点明离别的季节;②渲染离别的气氛;③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__
2.赏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__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字可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__
(十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__ 2.试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__略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