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村居》 《咏柳》
- 格式:ppt
- 大小:7.33 MB
- 文档页数:27
古诗村居《咏柳》教学设计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村居《咏柳》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赞美早春三月的杨柳,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杨柳迷人的姿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全诗描绘的意境是高高的柳树象是碧玉装扮成的,无比美妙,如同一位婀娜多姿的美人,那万条垂下的柳条好象是绿色的丝带随风飘摇,不知这钎系洗精巧的六业是谁剪裁出来的,啊,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神气的剪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会认“咏、碧”等生字。
⑵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情感价值观: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大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认6个字。
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用挂图。
录音机。
【教学方法】吟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激趣,导入1、同学们,喜欢猜谜吗?2、谜面:冬季落叶春发芽,爱到河边来安家,河水替它照镜子,春风替他梳头发。
3、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学生听谜语,思考谜底。
踊跃发言,说话声音要大,吐词清晰。
指名学生读课题,齐读课题。
以谜语开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画柳树你见过柳树吗?他是什么样的?说一说,并在书上把它画下来。
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评。
学生一般说在哪见过柳树。
在书上用绿色画出柳树。
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评。
用学生画柳树当挂图,满黑板是绿色的柳树。
进入春天的意境。
三、演柳树柳树象什么?谁能用动作作出柳树的样子?请几人上台表演,老师放悠扬的音乐。
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就象在表演一个舞蹈节目《柳树》。
用动作体现柳树的特点──柔软如丝。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村居》和《咏柳》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教学设计之一【教材解析】:《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
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
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具准备】: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课题古诗二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会读“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诗、童”等8个生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4.在朗读、想象中体验春天的美好,背诵古诗,积累优美诗句。
5.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会读“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本课“诗、童”等8个生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素材1.搜集诗歌、作者的有关资料以及与诗中描写的景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等。
2.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题:村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心中勾起春天美好学生朗读课题。
作者简介:(课件出示2)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
著有《拙吾诗稿》。
回忆,很快将学生带到学习中来。
新课教学()分钟二、自读古诗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
(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3)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鸢不要读成yān。
二年级下册古诗第一课古诗二首一、原文1.《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出处《村居》和《咏柳》均选自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是第一课《古诗二首》的内容。
三、注释1.《村居》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草长莺飞:青草生长,黄莺飞舞,形容春天景色美好。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轻轻抚摸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这里指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2.《咏柳》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来形容柳树的颜色翠绿。
妆成:装扮成。
一树高:形容柳树高大。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这里形容柳条细长柔软。
裁出:裁剪出来。
二月春风:春天的风,这里指二月里的春风。
四、翻译1.《村居》农历二月,早春时节,青草生长,黄莺飞舞,柳条在春风中轻轻地抚摸着堤岸,似乎都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急急忙忙跑回家,赶忙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天。
2.《咏柳》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芽,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无数柔嫩的柳条像丝带一样垂下来。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
五、赏析1.《村居》《村居》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早春二月的乡村景象。
诗人通过“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等生动的描绘,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节奏轻盈,读来朗朗上口,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乡村之中。
2.《咏柳》《咏柳》这首诗以柳树为题材,通过对柳树细腻生动的描绘,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
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树比作碧玉装扮的少女,将春风比作神奇的剪刀,形象地描绘了柳树翠绿欲滴、柔美细长的特点。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在欣赏柳树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二首》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诗中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
两首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柳”,“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向,因其吐青早而成为春天新生的象征。
在这两首诗中,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轻柔旖旎,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二、教学目标1.认识“莺、咏”等11个生字,会写“童、碧”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三、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1.猜谜引入: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出示谜语)对,是风筝。
古时候人们把风筝称为“纸鸢”,请跟着老师来读读这个词语。
2.引出诗题:春天来了,天气暖洋洋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到田野里去放风筝,那真是一件开心的事啊!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居住在农村,他在田野里散步的时候,看到了非常美丽的春色,还看到了一群正在放风筝的孩子,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诗题就是《村居》。
板书诗题:村居,学生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揭示课文题目,为接下来的解诗题做好了铺垫。
二、理解诗题学生朗读诗题,并说说“村居”的意思。
村:农村。
居:居住。
村居:在农村居住。
三、了解作者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著有《拙吾诗稿》。
四、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初读古诗。
(1)教师提出要求:自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教师提醒:听范读,注意听准字音,对比出自己哪几个字读得不准确。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老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古诗读准确。
2.学习字词。
(1)学习会认字。
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村居咏柳一、《村居》1.原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作者:高鼎,清代诗人,字象一,又字出吾,浙江杭州人。
3.翻译: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4.注释:●草长莺飞:形容春天草木生长旺盛,黄莺飞舞。
●拂堤杨柳:杨柳的枝条轻轻拂过堤岸。
●醉春烟:形容杨柳在春天的雾气中仿佛陶醉了一样。
●纸鸢:指风筝,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5.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早春二月乡村的美丽景色和儿童放风筝的欢乐场景。
前两句写景,再现了江南二月明媚的“春景图”,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儿童在春天里放风筝的活泼形象,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6.出处: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
二、《咏柳》1.原文及作者:《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2.翻译: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装饰而成,万千条柳枝如绿色的丝带般垂下。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由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3.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裁:裁剪。
4.赏析:《咏柳》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早春嫩柳的迷人风姿。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以碧玉比喻柳树,突出了其颜色美;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则描绘了柳枝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设问引出柳叶的精巧细致;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则巧妙地将春风比作剪刀,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整首诗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是咏柳诗中的佳作。
5.出处:《咏柳》出自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案1.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莺、拂、堤” 等 11 个生字,会写“诗、村、童”等 8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
3. 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以及画面美,能够借助诗歌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好,理解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形成诗歌文化积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歌的美好意境,体会春天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高鼎、贺知章的资料;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村居课时目标:1. 会读“莺、拂、堤” 等 5 个生字,会写“诗、村、童” 3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村居》。
3.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春天的景物之美以及孩子们放风筝的有趣画面,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课件播放一组春天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图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生:我看到地上的小草已经变绿了,看上去就像是铺了一块绿色的大地毯。
生:小河边柳树开始发芽了,好像是美丽的姑娘在对着河水梳长头发呢!生:我还看到燕子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
师:孩子们,你们不仅看得仔细,还说得生动形象,从你们的描述中,老师感受到了美好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接下来,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春天的大自然,看看古代诗人们眼中的春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
2.板书诗题:古诗二首,引导学生跟随教师书空课题,注意生字“诗” 的正确书写及朗读(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其中右边的三笔横画之间要做到等距,且第二笔横画要长于另外两笔。
同时引导他们在课后田字格内将“诗” 字进行描红并临写两遍。
3.过渡引入: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村居》,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
课件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准诗题中“村” 的读音(平舌音“cū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