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分析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利益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作者:王晓晔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研究其原因有助于五大行不断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我国五大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良贷款率对其盈利能力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其盈利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贷款质量、不断发展中间业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五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9-0-02一、前言多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其中五大行更是因其良好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一直拥有较高的经营效益。
但是近年来,各种金融机构的纷纷涌现和不断壮大对我国商业银行垄断地位造成一定影响。
而且,五大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渠道拓宽等方面动力较低,经营模式较为守旧,也对其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研究五大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其不断进取,取得更好的经营效益。
本文将通过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研究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和持续的探索。
彭明雪和丁振辉(2016)认为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大幅度下降,甚至很多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已经降至个位数之下,情况不容乐观。
其中,不同银行和不同地域的盈利水平也有差别。
金晓彤和刘宏(2009)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四大行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四大行。
但是四大行经过不良资产剥离、国家注资及股改上市等系列改革之后,盈利能力也获得大幅提高。
在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主要分为内、外因素两个大类进行研究。
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外文献综述 (1)1.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
(1)2.股权结构和盈利能力的关系 (1)(二)国内文献综述 (2)(三)文献述评 (3)参考文献 (4)(一)国外文献综述1.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
Titman(2009)根据400多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分析企业在不同负债阶段下的盈利能力,得出如果公司负债过高,将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1]。
S. Ouchene等(2013)主要分析了美国银行优化资本结构的途径是提高二级资本,并提高了盈利能力2]。
Lepetit L等(2014)在研究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时,深入分析了股东控制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股东控制相对集中时,银行的利润最大。
风险也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3]。
Daskalakis N等(2017)重点研究了外部环境、内部流动性和中小企业长期债务负债率的变化。
短期负债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变化更为明显,而本案例中短期负债变化不大[4]。
Vecchiato M等(2018)以美国金融业为研究对象。
基于美国金融业的相关金融数据,将研究对象限定在金融业。
了解行业不同变化下的资本结构将影响其盈利能力,最终发现在美国金融行业资产收益率越低,公司经营业绩越好的研究结论[5]。
2.股权结构和盈利能力的关系Welch(2003)为了研究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选取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取了股权结构作为内生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公司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相关,且内部人持股与盈利能力有着非线性相关的关系[6]。
Andersson等(2004)选取了瑞典87家上市公司,以1999-2003年的数据为样本,以资产收益率和产权净利率为盈利能力指标,对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当内部股东表决权为5%、10%和20%时,表决权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也各不相同[7]。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与盈利性摘要: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负债吸入资金,并通过各项资产来创造收益。
本文介绍了三种结构理论范式,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对其盈利性有显著影响,并且考察了近年来国有银行的资产结构状况,试图从中计量出可靠证据,最后为本文后续研究提出了思路。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一方面靠各项存款负债带来资金,另一方又将这些资金转换成贷款、投资、存放中央银行等资产提供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来实现盈利性。
针对银行机构功能和组织的特殊性,其资产负债率非常高,自有资本金则很低,并且负债来源单一,居民及企事业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相对而言,在可以为银行创收的资产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良好的、多元化的资产不仅可以给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而且可以有效降低金融市场风险。
其中各项资产所占总资产的份额,即资产结构,也是银行制定长期经营战略所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结构理论银行内部的资产结构是否会影响其最终的盈利状况,这一问题的引出在实质上是来源于结构功能的设想,有三种理论观点认为结构的变化是会影响最终产出的。
(一)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观点戈德史密斯在其著作中认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迁”,金融结构是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之合,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分为债券证券和股权证券)与金融机构(分为负债为货币的金融机构和负债不为货币的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等。
他认为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作用,金融结构的改善改进了经济的运行,从而便利了资本的转移。
戈德史密斯从8个方面对一国的金融结构进行数量化,并考察了35个国家近200年的金融数据,得出了12条基本规律,并认为世界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是通过金融结构从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方向的变化来实现的,且都沿着一条共同道路在前进。
(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托宾最早提出资产组合理论,认为多种资产组合在一起可以降低风险,而后马克维兹经过论证提出投资组合理论,将两种风险不同的证券组合之后能够降低整体风险,同时达到期望收益,而通过各项资产的合理搭配,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风险水平。
银行业去杠杆化资本结构问题的分析与实证研究——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商业银行经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杠杆率变化情况,找出影响杠杆率的主要因素,进而发现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杠杆化所处的阶段,探索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调整杠杆率来降低危机对银行的冲击。
本文选取2013年至2016年所有在沪、深上市的13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对银行业的“去杠杆化”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来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银行的经营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去杠杆化对其经营活动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银行资本规模越大,杠杆率越高,银行资本风险水平越低;杠杆率越低,银行盈利能力越强,进而提出科学性建议使商业银行在今后发展中合理调整杠杆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杠杆率 资本结构 实证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隆照金 张勇 欧发勋 吴远凤一、引言自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引发了全球性经济衰退,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严重冲击世界经济的发展。
由于杠杆化的金融产品具有低利率和较强的流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各家银行都购买了大量杠杆化的金融产品。
然而,在金融危机和疫情的影响下,高杠杆运作化公司的多收益来源导致的风险分散作用被完全对冲掉,从而滋生较大的风险。
因此,中国银行业需要改变业务模式,开拓表外业务,发展金融创新,未来中国的银行业也必将会进入去杠杆化阶段以维持合理的杠杆率水平,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健康的发展。
目前,国内对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以及监管工作。
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银行资本结构的优化问题以及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分析,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进行调整改革。
周洁(2015)利用2007-2013年16家上市银行年报中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提出股权结构优化、多渠道补充资本金、提高资产质量以及加大监管力度优化资本结构。
然而,杨添富、张强(2020)通过对中国9家上市商业银行2010-2018年财务报告深入分析,得出银行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盈利能力、资产担保价值对银行资本结构影响不显著的结论。
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的相关分析摘要:房地产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其价格高低对于自身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发展的状况等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我过房地产价格飙升的态势愈演愈烈,显然,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之银行信贷进行了实证分析,房地产信贷的不断增长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强大的货币供给,房地产业价格的持续上涨,也为信贷的经济环境奠定了基础,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关系。
关键词:银行信贷; 房价;回归分析;因果检验Abstract:Real estate is important commodity that relate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real estate related industries, the normal financial order, t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and quality of resident’life and state of city are all influenced by the price level of estate. In recent years, the real estate price skyrockets. Obviously, it has been a social problem. Here I have a systematic analysi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estate price and banking credit, housing credit growth provide strong money supply to real estate market, Rising real estate is also good for bank’s real estate credit.Keywords:financial order ; estate; systematic analysis; causality test目录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2)第二章房地产信贷与房价上涨历史回顾2.1 2007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 (3)2.2 1983~1990年日本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 (4)2.3 1997~1998年泰国房地产价格上涨 (4)2.4 经验总结 (4)第三章我国房地产信贷现状分析3.1 我国房地产信贷的发展 (6)3.1.1 我国房地产信贷的特点3.1.2 我国房地产信贷的意义3.2 我国房地产信贷市场现状 (7)第四章我国房地产信贷规模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相关分析4.1 一元一次相关回归分析 (8)4.2 相关分析结论 (9)4.3 本章小结 (9)第五章结论与建议5.1 结论 (9)5.2 建议 (10)参考文献 (10)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房地产具有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的双重特征,当作为虚拟资产时,其价格的波动由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决定,这使得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性高于实物资产。
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作者:谭璇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3年第05期摘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选择两组典型变量,分别代表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
通过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年报及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应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借助SPSS18.0统计软件对两组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商业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经营绩效之间总体上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经营绩效;典型相关分析一、引言当今社会,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世界潮流。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承担比一般企业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
一方面,商业银行特殊的经营内容决定了其与生俱来的公共性及社会性特质。
这种公共性与社会性决定了整个社会对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承担有着更迫切的期待;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和实际表现对其所服务的客户或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具有一种较强的“辐射”效应,如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低碳信贷”发放政策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将社会责任纳入银行经营战略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与国际银行业实现战略接轨,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从实践来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和银行对社会责任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上海银监局于2007年4月发布了《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第一次将银行的社会责任纳入监管范围内。
银行方面,自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6年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后,各大银行纷纷定期发布其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兴业银行作为我国首家采纳“赤道原则①”的商业银行,更是在2010年3月4日发布国内银行业首份可持续发展报告,该社会责任报告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指标,标志着我国上市银行对社会责任理念的理解和实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和企业两部门杠杆联动的微观机制古昕;崔庭菲;胡滢泉;段颖【摘要】通过构建一个具备微观基础的局部均衡模型,研究了企业和商业银行两部门杠杆联动与资本市场信贷风险溢价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运用S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有企业杠杆率与商业银行杠杆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而民营企业杠杆率与商业银行杠杆率相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商业银行杠杆率的冲击是民营企业杠杆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宏观政策制定者应着重从企业和金融两部门关注当前“去杠杆”进程,在保持相对宠松的货币政策前提下,辅以预期管理,为经济转型造成良好的宏观环境.【期刊名称】《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5【总页数】11页(P46-56)【关键词】信贷风险溢价;杠杆;局部均衡【作者】古昕;崔庭菲;胡滢泉;段颖【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步入经济“新常态”。
2016年中国经济改革在“三去一补一降”这一主题下有序推进。
其中,企业的去产能和去杠杆又与金融部门(中国企业更多依赖银行信贷,以下论述皆以银行指代金融部门)的去杠杆问题息息相关,是当前经济改革和结构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对于需偿还贷款的企业而言,其偿债能力下降,还款压力随之增大,杠杆率不断上升,杠杆效应加剧,在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情况下,企业愿以更高的利率和代价获得贷款。
惜贷时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从而造成银行“惜贷”现象①,在此情况下,企业被迫转向其他融资渠道,通常是通过新账还旧账,使债务负担不减反增。
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使得企业财务风险大幅度提高。
实证分析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利益关系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有关数据和政策的整理和分析,从利润和风险两个角度,得出了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只有将利益立足于国家和社会,加强诚信意识,双方才能形成银企间真正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标签:房地产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合作冲突目前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信贷成为了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我国政府和银行给予房地产企业的大量优惠政策为其获得信贷资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随着房地产业泡沫的显现,政府和银行开始意识到房地产业的潜在风险,并开始控制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發放,提高银行对房地产信贷的门槛。
银行对房地产信贷前后不同的态度引发了我们对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利益关系的思考。
1 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近十年是房地产企业蓬勃发展的十年。
房地产发展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巨额的资金需求将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间的关系拉的越来越紧密。
1.1 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合作关系存在的基础银行信贷是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
第一,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商业银行是房地产企业获得大量运营资金的主要方式。
第二,房地产信贷给银行带来了高额利润回报,银行不会放弃房地产金融业务。
房地产担保品效应使银行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贷条件得到了改善。
房地产企业通过银行信贷获得了资金支持,银行通过向房地产企业放贷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利润的统一使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利益关系也趋于统一,合作之举势在必行。
1.2 政策导向促使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合作关系的形成200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金融机构要依法提供信贷支持” 。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收益、房地产税费填充地方财政,积极鼓励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方式利用房地产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政府这一隐性的担保效应大大降低了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的风险。
个别地方政府还巧立名目为进行城市基础建设而成立政府性公司获取银行资金,可以说这是一种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支持。
1.3 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合作关系的简单回归根据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点,提出以下假设:①房地产市场可以抽象为由三部分主体构成:房地产企业、商业银行、购房者。
根据上述假设建立如图1所示模型:Ⅰ代表显性的房地产信贷,Ⅱ代表隐性的房地产信贷。
②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国有商业银行占绝大多数。
该模型忽略不计商业银行中非国有商业银行所占的比例,这并不对本文的分析造成影响。
③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不存在房产滞销情况。
国家计划2020年达到小康水平,人均住房面积到达35平方米。
按此基本目标测算,到2020年我国房地产住宅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至少应在7%-10%。
④在假设3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房价的高低走势反映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趋势。
由1997年-2008年竣工房屋造价和平均销售价格走势图(图2)中两条黑色的趋势线可以看出,房价增长明显高于房屋造价的增长。
这说明房屋建造成本的上升并不是房价持续走高的唯一原因。
自1997年至2008年,房屋造价增长50.2%,房价增长比例则为90.2%,这之间40%的增长差距成为房地产企业获得巨额利润的保证。
房价的持续走高在一定意义上就反映着房地产企业利润的上升。
以上四条假设作为前提,建立银行信贷规模X对房价指数Y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分析方程为:通过1997-2006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Y)与信贷规模(X)的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Y=90.58420097+0.0001175409587*X(2.565272)(0.0000175)t=(35.31173) (6.723941)R2=0.849656 F=45.21139 n=10通过模型检验,表明信贷规模对房价确实有显著性影响。
在每平方米住房建造成本维持在2000-3000元的前提下,房价越高则房地产企业的收益越大。
而国有银行的收入来源主要就是存贷差,信贷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着银行利润的多少。
所以说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确实是合作的关系。
在大量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信贷的强有力支持下,房地产价格迅速上升,巨额利润大大的充实了房地产企业的腰包,而银行通过发行上述两项贷款,也得到了房地产市场红火而带来的收益。
2 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冲突关系随着房地产泡沫的显现,房地产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房地产企业运营风险的加大使得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2.1 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冲突关系存在的基础第一,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加大。
在房地产泡沫频繁出现的情况下,对资金安全的严格要求注定了房地产企业与银行之间冲突关系的存在。
第二,银行信贷在房地产企业融资来源中占比过大。
从有关数据上看,房地产企业资金有70%以上来自银行的信贷支持。
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分为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来源三种。
这其中国内贷款为显性的银行贷款。
另外自筹资金中不仅仅包括开发商原始的资本积累,还包括房地产企业为达到国家对房地产项目自有资金比例的要求,采用各种变通方式套取银行贷款充当的自有资金,如关联企业贷款,挪用的已开工项目资金,向其他企业借款等等。
还有在其他资金来源中,个人按揭贷款、定金预付款项也有很大部分是由银行提供的。
所以加上以上这些隐性的贷款,房地产企业对银行的信贷依赖将达到80%,甚至更高。
第三,存在银行信贷推动房地产非理性发展的现象。
鉴于2003年是国家进行房地产调控的开端,所以以2003年为例,通过对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贷款数据的比较(如下图3所示)来证明房地产市场存在不真实的增长,其中一部分是靠银行信贷推动的,这样的发展是偏离其内在规律的发展,是非理性的,是泡沫化的。
第四,房地产信贷中存在大量违规贷款。
依据有关政策,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必须执行一定的信贷准入条件,如四证齐全,自有资金30%-40%以上,个人住房贷款投入量为房地产开发贷款2倍以上等等。
但有些银行为抢占先机逃避监管,放低门槛向开发商发放贷款。
具体表现为:不满足条件的项目开发贷款,以流动资金贷款替代房地产开发贷款,违规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施工企业垫资开发等等。
2003年下半年,央行对部分城市的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违规贷款笔数占9.8%,违规金额达到了24.9%。
2.2 政策导向推动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冲突关系的形成在房地产泡沫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要求银行收缩信贷规模。
所以鉴于风险的扩大化,国有商业银行首先打破了与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自身的风险监控。
2.3 具体事例证明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冲突关系的存在面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提高,各家银行纷纷对房地产企业收紧银根。
2011年4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20.5%。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大致锁定商业银行资金逾3700亿元。
去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已达十次。
存款准备金率的一再上调进一步考验着开发商的资金压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国内贷款占房地产企业本年资金来源的比例已经从去年同期的22.6%下调到了今年一季度的19.9%。
部分城市已经出现银行暂停购房贷款或是暂停部分购房贷款的现象,购房者获得贷款难度的加大还将影响房地产企业的房屋销售和资金回笼。
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呈现出日趋紧张的态势。
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泡沫逐渐显现,使得银行信贷的风险不断扩大。
一旦泡沫破裂,银行即使收回抵押品也不能收回全部成本,而房地产企业只会损失所占比例很小的自有资本金。
可以说,在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沖突关系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有较大的劣势。
房市下滑,银行将会成为滞销房屋的收容所,房地产企业在与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博弈中是否博赢都有银行兜着。
随着房地产市场风险的逐渐加大,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不再统一,各自为了自身经营的安全性和盈利性而产生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由合作关系转变为冲突关系。
3 改善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间的关系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双方间合作与冲突关系的转变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只有共存共荣的银企关系才能继续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房地产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要想真正解决“锦上添花却雪中不送炭”的现状,就要建立理念互通的真正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第一,商业银行要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观念。
“做业务”而不是“做客户”是银行给房地产企业的印象,这一直在挑战银行以客户为尊的可信度。
第二,房地产企业与银行要形成双方共同认知的价值观。
房地产企业加强合法经营的法律意识,以稳健经营的形象取得银行的信任,同时理解银行合规放贷的经营理念。
银行针对房地产行业组成专业团队,策划长期稳健的投资计划。
银行和房地产企业要在依法经营,坚守诚信,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形成相互依存的经营理念。
只要银企双方的诚信意识强,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就可以在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的情况下,达到真正的长期战略合作。
参考文献:[1]丁丹红.浅议中国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房地产金融》2011年02期.[2]胡宗亘.《楼市有一团迷雾》.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9月.[3]刘丹,莫迪.住房市场模型研究—基于非稳定时间序列的FM-OLS估计.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10).[4]刘贵辉.基于ARDL模型的中国货币信贷政策与房地产市场关系的实证检验.《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9期.[5]王希迎,丁建臣,陆桂娟.《房地产企业融资新解》.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2月.[6]新京报[微博].腾讯网.2011年04月18日02:34[7]阎丽娟,程建胜.加强信贷管理预防房地产泡沫.中国金融年鉴2004.[8]张中华.《房地产与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