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思维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发展心理学思维发展发展心理学:思维发展的关键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学科。
其中,思维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思维发展涉及到人类在认知、理解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对于个体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思维发展的关键。
一、感知和认知1.1 感知的发展:婴儿期的感知能力相对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感知能力逐渐提高。
儿童通过感知来获取外界信息,对于思维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认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
从最初的感知到逐渐具备记忆、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断发展。
二、语言和符号2.1 语言的习得:语言是思维发展的重要工具,儿童通过摹仿和学习来掌握语言。
语言的习得不仅仅是对词汇的掌握,还包括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发展。
2.2 符号的运用:符号是思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可以代表事物和概念,匡助人们进行思维活动。
儿童通过学习和运用符号来扩展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逻辑和推理3.1 逻辑思维的培养:逻辑思维是指人们根据事实和规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通过培养逻辑思维,可以提高人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推理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推理能力逐渐发展。
从最初的具体推理到逐渐具备抽象推理能力,推理能力对于思维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问题解决和创造力4.1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它需要人们运用各种思维策略和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可以提高人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4.2 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是指人们独立思量和创造新的想法、概念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通过培养创造力,可以激发个体的思维发展潜力,促进创新和进步。
五、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5.1 社会互动的作用:社会互动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儿童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促进思维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思维发展发展心理学:思维发展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学科。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思维发展,即人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思维发展的内容。
一、感知与认知能力的发展1.1 感知能力的发展:婴儿期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通过触摸、听觉和视觉等感官逐渐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感知外界事物。
1.2 认知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从最初的简单观察和模仿,到逐渐具备抽象思维和概念形成的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二、逻辑思维的发展2.1 感知与运算的关系:儿童在早期主要通过感知和运算来思考问题,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的基础。
2.2 逻辑推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进行逻辑推理,通过观察和实验,从中归纳出规律和原则。
2.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青少年时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分析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3.1 试错法的应用:儿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常常采用试错法,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来找到解决方案。
3.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创造性思维,人们能够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开拓思维的边界。
3.3 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形成一套问题解决的策略,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四、语言与思维的关系4.1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思想,推动思维的发展。
4.2 双语思维的发展:研究表明,双语人士在思维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更加灵活地切换思维方式,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4.3 概念形成与语言的关系: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概念的形成,而概念又进一步推动了语言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思维的发展。
五、文化与思维的差异5.1 文化背景对思维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导致思维的差异。
发展心理学第一篇: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访谈法和临床法4、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5、少年期心理发展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这个年龄阶段,大体相当于初中时期。
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
其主要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6、少年期出现的心理矛盾现象有: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3.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4.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5.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等。
由于心身发展上的不平衡,少期儿童会感受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或者较长期间承受困扰,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容易出现某些心身症状。
如支气管喘息、心脏神经症、肠道运动失调、神经性食欲不振、不安神经症、强迫神经症、口吃以及厌学、失足行为乃至自杀等。
7、反抗期:儿童在反抗期中的反抗,主要是指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状态的延续阶段就是反抗期。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发展心理学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处于身心发展中的过渡期,因此其思维发展的特点也
与成年人不同。
发展心理学研究了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下面将概述其主要内容。
一、思维的抽象化
青少年的思维开始具有抽象化的能力,他们能够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出概念和原则,从
而更好的理解它们。
这种能力使青少年能够看到更深层次、更普遍的概念,进而推广到其
他事物上。
二、思维的逻辑性
随着思维抽象化的发展,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加强。
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应用逻
辑规则,从而建立起逻辑框架,对事物的认识更为深入和有条理。
他们能把信息整合起来,思考事物的内容和如何组织这些内容。
青少年的思维开始从实际情境转向形式化。
这种思考方式以推理为基础,并能运用符
号和符号系统进行思考。
四、思维的自我意识
青少年开始发展出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也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想法。
这种自我意识的产生与思维的认知和情感方面有关。
青少年的思维是多面的,他们不仅能看到表面现象,还能深入挖掘背后的意义和原因,考虑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因素。
综上所述,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这些特点进行了
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为指导其成长提供了理
论基础。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①心理发展的因素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发展心理学思维发展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以及影响心理发展的内外因素。
思维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一、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1. 贝尔纳多·斯蒂那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贝尔纳多·斯蒂那认为,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具备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运算。
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 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也是一个著名的思维发展理论。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具备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运算。
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二、影响思维发展的因素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人的遗传基因可能会影响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潜力。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与智力水平的相关性较强。
2. 环境因素环境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助于个体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通常具备更高的思维能力。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思维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会塑造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和集体价值观,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主义和逻辑思维。
三、思维发展的培养方法1. 提供适当的刺激和经验为了促进思维发展,我们可以提供适当的刺激和经验。
例如,给婴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可以促进其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
中学生心理学一、概述1.1 心理学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成长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2 林崇德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学的影响林崇德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中学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硕,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特别是在创新思维发展方面,林崇德的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2013年,林崇德在创新思维发展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中学生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2.1 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和挑战。
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中学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偏差等问题。
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规范中学生的行为、提高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2 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中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思维是指个体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和新事物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三、林崇德对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3.1 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林崇德在研究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对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对问题的敏感性、对问题的理解力、对问题的解决力以及对解决方案的创造力等方面。
他还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与实际问题的结合,需要通过实践来提升。
3.2 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林崇德在研究中总结出了一套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这些策略包括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通过实践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力,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对解决方案的创造力等。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 复习笔记一、思维的发生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思维的发生1.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1)普通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①一般的心理学著作中定义的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②一般性的思维概念指的是逻辑思维,它是人类典型的思维形式,个体身上很晚才能完全形成,而且它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有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2)儿童心理学的思维概念由于儿童心理学是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更广泛,包含思维的萌芽以及迈向逻辑思维途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2.思维发生的指标(1)思维与其他认识过程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的间接性、概括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特征。
这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
(2)将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3.思维的发生儿童最初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依靠动作实现的,最初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用动作“设计”成的。
1岁左右,儿童手的动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功能——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
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1)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①表意性动作的含义表意性动作是指用动作表达意愿。
11~12个月的婴儿都会用手指向成人指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或者指向他们想去的地方。
②表意性动作包含着儿童对一系列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目的是拿取物体或出门玩耍,而依靠自己的力量达不到目的;成人有能力而且会帮助自己。
这时,手的动作已不仅仅是获得事物触觉信息的手段,也不仅仅是直接运用物体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具有象征功能的类似语言的符号,并使得心理反映具有了初步的间接性。
表意性动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能——利用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一种高于感知和记忆的认知能力。
(2)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①工具性动作的含义工具性动作指的是按照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功用来使用物体的动作。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2. 客观性原则3. 气质4. 反抗型依恋5. 角色采择二、简答题1. 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2. 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简述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4. 简述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5. 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案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年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 客观性原则:要坚持真实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确立客观指标。
3.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4. 反抗型依恋:是指一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
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的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的朝母亲这里看。
所以,这类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5.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二、简答题1. 简述塞尔曼关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论。
塞尔曼(Selman, 1980) 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五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
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因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作出反应。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
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
认为他人所做的即是其所想的,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动前的思想。
代阶段2: 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 岁)。
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
发展心理学思维发展规律
知识获得阶段
婴儿期(0~3)
1、感知运动阶段。
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
9---12个月:客体永久性。
2、直觉行动思维:(思维的发生原理)依靠动作进行,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
(思维的结果)思维只能反映动作触及到得事物。
直觉行动思维特点:⑴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类思维的原始特征)
⑵行动性和直观性
⑶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直觉行动思维的特性
⑷思维的狭隘性
⑸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幼儿期(3~6岁)
前运算阶段。
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1、前运算阶段的具体表现:(1)泛灵论
(2)自我中心
(3)思维的不可逆性
(4)未掌握守恒
2、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前两个特点与直觉行动思维之特点2相对应)
(3)具有符号功能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对应特点3)
3、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表现:提问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
(1)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
(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掌握概念直接受概括水平制约。
童年期(6~12,小学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基本特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完成
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具体运算阶段主要特征:1、获得守恒,2、思维可逆性,3、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但是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思维的基本特点:⑴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进入
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
⑵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⑶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转折期(这个转折
年龄在10左右,即小学四年级左右)。
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三个阶段:概括水平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1)直观形象水平(2)形象抽象(3)初步本质抽象
2、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归纳、类比推理能力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主要特点:(1)掌握守恒(2)思维具有可逆性(3)补偿
关系认知
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1)类别体系化(2)序列化
类和关系的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基
本能力.
青春期(11、12~15、16,五、六年级~初中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景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即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抽象逻辑思维。
1、形式运算阶段的主要特征:(1)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2)能够提出假设,(3)
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4)认知活动达
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2.思维的发展特点:(1)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2)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是开始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知识应用阶段
青年期(17、18~35岁,成年初期)
辩证逻辑思维
1、拉勃维维夫:成人思维,“实用性思维”。
根据问题实际情景,具体分析,时时、
事事变通,出现“变通性”,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
特点:辩证性,相对性,
实用性。
2、帕瑞:逻辑成分逐渐减少,辨证成分逐渐增多。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三个阶段:(1)二元论阶段(非此即彼,是非分明)。
(2)相对性阶段。
(3)约定性阶段。
(立场鲜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年期(35、40~60、65)
创造力的发展: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年期达到最高峰
人文科学领域的创作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老年期(60以后)
思维的年老变化:1.普遍下降,但个体差异很大;
2.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