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4年高中数学优质课:算法案例 说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67 MB
- 文档页数:25
《算法案例1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说课稿说课教师:胡莉萍各位老师:大家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程序这棵菩提树上的一枚叶子——算法。
说课的题目:《算法案例1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对于算法这枚叶子的研究,在我国可谓是历史悠久,并且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算法日渐融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算法的作用之一就是使计算机能代替人完成枯燥的,重复的,繁琐的工作。
所以算法进入了中学数学课程,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在新层次上的复兴,更是中国数学课程的一个新特色。
从教材内容上看,算法是数学的一个基本内容。
本章前两节介绍了算法的初步知识: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基本语句。
教材在第三节安排了三个案例,让学生经历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算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数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课标分析《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这里有两句话,一个是阅读案例,另一个是体会贡献。
表面上看,这个目标不难实现,实际上在阅读算法案例时,需要写算法步骤,画程序框图和编制程序,体现算法逐渐精确的过程,同时还要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这就是说阅读案例不是简单的看书,而是经历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理解案例当中的算法核心思想,此外理解算法中新出现的数学知识,是理解案例的必要前提。
但教学的重点在于对算法的学习,不强调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及灵活应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初步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不强调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与灵活应用,但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能够画出程序框图表示算法。
②模仿、探索、经历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讲课稿人教 A 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第一课时)单位:汝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姓名:李翔珠时间: 2014 年 4 月《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讲课稿大家好!我是来自汝州二高的李翔珠,很有幸在这里向各位评委、老师们报告学习。
今日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教 A 版高中数学必修 5,第三章第二节《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第一课时。
下边,我将环绕以下四个问题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问题一:教什么?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长和发展,它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中心。
在高中数学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如函数、数列、导数、分析几何、三角函数等。
归纳的说,本节课的地位表此刻它的基础性,作用表此刻工具性。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联合教材特色和高二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立以下四个层次的教课目的: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力目标:经过看图象找解集,培育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变能力和从“特别到一般”的归纳能力;德育目标:学习“三个二次”的关系,领会事物之间广泛联系的辩证思想;感情目标:创建问题情境,培育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而本节课的要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问题二:在什么起点教?知识掌握上,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对不等式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心理上,高二学生的逻辑推理更为严实,但抽象思想能力仍需提高,还需依靠详细形象的内容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针对这样的学情,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立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问题三:如何教?依据以上剖析,教法上我主要采纳了问题教课法。
第一经过创建“如何为大熊猫圈建室外活动室”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接着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引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获取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而顺利打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