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
- 格式:docx
- 大小:70.35 KB
- 文档页数:4
《重力势能》知识全解【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路径重力做功的分析,归纳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
2.理解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通过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体会功能关系。
3.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即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但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
4.了解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内容解析】1.什么是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弹性势能。
可见,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条件是发生了弹性形变。
卷紧的发条、拉长或压缩的弹簧、拉开的弓、正在击球的网球拍、撑杆运动员手中弯曲的杆,等等,都发生了弹性形变,都具有弹性势能。
2.研究弹性势能的出发点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都是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
在讨论重力势能的时候,我们从重力做功的分析入手。
同样,在讨论弹性势能的时候,则要从弹力做功的分析入手,弹力做功应是我们研究弹性势能的出发点。
3.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可能与哪些物理量有关呢?(1)可能与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长度有关。
这是因为,与重力势能相类比,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起(或下降)的高度有关,所以弹性势能很可能与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长度有关。
重力势能与高度成正比,但是弹性势能与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长度则不一定成正比,在地球表面附近可认为重力不随高度变化,而弹力在弹簧形变过程中则是变力。
(2)可能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这是因为,不同弹簧的“软硬”程度不同,即劲度系数不同,使弹簧发生相同长度的形变所需做的功也不相同。
4.弹性势能与拉力做功的关系当弹簧的长度为原长时,我们设它的弹性势能为0,弹簧被拉长或缩短后就具有了弹性势能。
我们研究弹簧被拉长的情况,那么弹簧的弹性势能应该与拉力所做的功相等。
可见,研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只需研究拉力做功的表达式。
5.如何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在拉伸弹簧的过程中,拉力是随弹簧的形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拉力还因弹簧的不同而不同。
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所具有的储存能量。
它源于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差,是一种与位置有关的势能。
重力势能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得到:重力势能 = 力的大小 ×物体的高度 ×重力加速度。
而弹性势能是指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势能。
当物体被施加力或压缩时,会发生形变,形变过程中储存的能量即为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得到:弹性势能 = 0.5 ×弹性系数 ×形变的平方。
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势能,分别来源于重力和形变。
它们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和能量转换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举个例子来说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不同。
想象一个球被抛向空中的场景。
当球离地面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高。
当球达到最高点时,它的重力势能达到最大值。
随后,球开始下落,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使球的速度增加。
当球再次回到地面时,它的重力势能变为零,而动能达到最大值。
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势能与动能不断互相转化。
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物体的形变,例如一个弹簧,情况就略有不同。
当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它会储存弹性势能。
当施加力量解除时,弹簧会恢复原状,并释放出储存的弹性势能。
这种势能转化的过程是一个频繁出现的现象,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弹簧门、弹簧床等都是基于弹性势能的工作原理。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存在使得物体能够在不同形态之间转换能量。
从一个形态到另一个形态的能量转换过程中,能量的守恒定律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是能量在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
总结一下,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势能,分别与重力和形变相关。
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高度相关,而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形变相关。
这两种势能的存在使得物体能够进行能量转换,体现了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在理解物体的运动和能量转化过程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不可忽视的概念。
动能与势能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的转化动能与势能: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的转化引言:物体在运动中具有动能,而在静止时,可以具有势能。
其中,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两种形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重力势能重力势能是指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由于位置的高低而具有的能量。
当物体在地面以上位置时,具有较高的重力势能;而当物体下落至地面时,重力势能逐渐减小为零。
二、动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
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动能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速度的减小而减小。
三、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一个物体从较高位置自由下落时,其重力势能将转化为动能。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等量的动能,数学表达式为:mgh = (1/2)mv²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v表示物体的速度。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物体下落时的动能。
四、弹性势能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当一个物体被施加外力产生形变时,其具有弹性势能。
弹性势能随着外力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形变减小而减小。
五、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撞击时,物体的动能将转化为弹性势能。
例如,当弹簧被压缩时,它具有较大的弹性势能。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动能转化为等量的弹性势能。
六、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的转化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情况。
例如,当一个重物被吊起并与弹簧相连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并将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使得弹簧发生形变。
当重物的动能消耗完毕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将再次转化为重力势能,使重物再次上升。
七、实际应用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例如,过山车的上坡部分将乘客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使其获得速度。
而过山车的下坡部分则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使乘客再次上升。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弹簧秤的工作原理也是基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结论: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是能量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之间能够相互转化。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一、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公式:mgh E P =h ——物体具参考面的竖直高度3参考面a 重力势能为零的平面称为参考面;b 选取:原则是任意选取,但通常以地面为参考面若参考面未定,重力势能无意义,不能说重力势能大小如何选取不同的参考面,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不同,但重力势能改变与参考面的选取无关。
4标量,但有正负。
重力势能为正,表示物体在参考面的上方;重力势能为负,表示物体在参考面的下方;重力势能为零,表示物体在参考面上。
5单位:焦耳(J )6重力做功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初、末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7、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p E W ∆-=(1)物体的高度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的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2)物体的高度增加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的量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3)重力势能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与其他力做功无关。
二、弹性势能1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由于弹力的相互作用具有势能,称之为弹性势能。
2 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 p E W ∆-=当弹簧弹力做正功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弹性势能变成其它形式的能;、当弹簧的弹力做负功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大,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这一点与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相似。
3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势能,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三、动能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2动能表达式:221υm E K = 3动能定理(即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关系):12K K E E W -=4理解:①合F 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②合F 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增加;合F 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减少。
③动能定理揭示了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4适用范围:适用于恒力、变力做功;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1.2 教学内容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介绍。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讲解。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探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
使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利用互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第二章:重力势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重力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重力势能的概念介绍。
重力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讲解。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势能的概念。
使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弹性势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弹性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弹性势能的概念介绍。
弹性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讲解。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弹性势能的概念。
使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弹性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第四章: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4.2 教学内容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探讨。
4.3 教学方法利用互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第五章:能量守恒定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中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介绍。
能量守恒定律在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中的应用讲解。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使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中的应用。
第四节重力势能1.重力做的功(1)表达式W G=mgh=mg(h1-h2),其中h表示物体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h1、h2分别表示物体起点和终点的高度。
(2)正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也可以说成物体克服重力做功。
(3)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位于高处而具有的能量。
(2)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表达式为E p=mgh,其中h 表示物体所在位置的高度。
(3)单位:焦耳,与功的单位相同。
重力势能是标量,正负表示大小。
(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①表达式:W G=E p1-E p2。
②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
3.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1)相对性①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面叫做参考平面,在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取作0。
②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
对选定的参考平面,上方物体的重力势能是正值,下方物体的重力势能是负值,负值的重力势能,表示物体在这个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要比在参考平面上具有的重力势能小。
(2)系统性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
判一判(1)重力势能E p1=2 J,E p2=-3 J,则E p1与E p2方向相反。
()(2)同一物体的重力势能E p1=2 J,E p2=-3 J,则E p1>E p2。
()(3)在同一高度的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它们的重力势能一定不同。
()提示:(1)×重力势能是标量,没有方向。
(2)√重力势能为正值,表示物体处于参考平面的上方,为负值表示物体处于参考平面的下方,而同一物体在越高的地方重力势能越大。
(3)×若选定两物体所处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则两物体的重力势能均为0。
说明:(1)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公式:重力势能计算公式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是高中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公式(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W重=-ΔEp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复习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
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
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作业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
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
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质疑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
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教案一、教学内容:1.重力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弹性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3.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实例应用二、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定义。
2.熟练掌握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公式。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现象演示,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
2.探究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从而领会知识点。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4.讲授法: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教学过程:1.重力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1)引入通过对小球的蓄能演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势能的概念。
(2)讲解重力势能是指物体由于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高度变化而获得的能量。
它与物体在重力场中的位置有关,和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力无关。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为Ep=mgh,其中Ep为重力势能,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 为物体的高度。
(3)练习教师出示一组实例,让学生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弹性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1)引入通过弹簧的压缩和伸长演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弹性势能的概念。
(2)讲解弹性势能是指弹性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储存的能量。
它与物体受到的力和物体的形变量有关,和物体速度、加速度无关。
弹性势能的计算公式为Ee=1/2kx^2,其中Ee为弹性势能,k为弹簧劲度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
(3)练习教师出示一组实例,让学生计算物体的弹性势能。
3.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实例应用教师出示一组物理实例,让学生分组探究,如:(1)投掷运动中的重力势能变化(2)弹簧发生束缚的弹性势能变化(3)物体滑动过程中的重力势能变化(4)双吊球在高度变化中的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变化四、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接下来,我将进一步探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精心整理,诚意制作)
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
授课内容:
例题1、塔吊把一质量为200kg的物体,从距地面高为
h1=10m的高度匀速运到高为h2=3m的地方,重力做了多少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g=10m/s2)
例题2、桌面B高1m,一质量为1kg的小球,从离桌面1m 高的A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在这个过程中,分别取地面和桌面为零势能面来计算。
求:(g=10m/s2)
(1)小球在A处和落地时C处的重力势能
(2)小球从A到C的重力所做的功
(3)小球从A到C的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例题3、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物体,它的左端连一弹簧,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墙上,在力F作用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当撤去F后,物体将向右运动,在物体向右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的弹性势能逐渐减小
B、弹簧的弹性势能逐渐增大
C、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增大再减小
D、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减小再增大
例题4、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体A以较大的速度v A向右运动,与较小速度v B向同一方向运动的、连有轻质弹簧的物体B发生相互作用,如图所示。
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
A、 v A > v B
B、 v A < v B
C、 v A = v B
D、无法确定
例题5、弹簧原长为l0,劲度系数为k。
用力把它拉到伸长量为l,拉力所做的功为W1;继续拉弹簧,使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再伸长l,拉力在继续拉伸的过程中所做的功为W2。
试求W1与W2的比值。
例题6、一竖直弹簧下端固定于水平地面上,小球从弹簧的正上方高为h的地方自由下落到弹簧上端,如图所示。
分析小球从接触弹簧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小球动能的变化情况
例题7、如图所示,一重物挂在弹簧下端处于静止状态,若取重物此时所在位置为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和)的参考位置,则重物相对于参考位置往下运动了位移x,则此时的势能为多大?弹簧劲度系数为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