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画家
- 格式:pdf
- 大小:440.21 KB
- 文档页数:7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郑板桥简介郑板桥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因此世人称他为板桥先生。
是我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画家,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
郑板桥的祖籍在苏州,他后来生活在现在的江苏省兴化县。
郑板桥在康熙年间就考取了秀才,但是一直没有中举人,直到雍正十年才中举,但是一直没有为官。
到了乾隆元年的时候中进士,一直在家候补,后被任命为河南范县县令,之后被调任山东潍县继续担任县令,这是他一生为官的两个地方。
郑板桥虽然在不惑之年才做到县令职位,但是他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在任县令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桑和小商人,兴修水利,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深得百姓爱戴,在山东潍县辞官后百姓为他建立了一座生祠,以表达对他的思念。
但是郑板桥简介中的一生最为出色的不是做官,而是他的文学和画作,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一生也多以书画卫生。
在早年郑板桥的生活拮据他在扬州卖自己的书画以解决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而到了晚年辞官回家后,也是由于经济问题,郑板桥还是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诗造诣很高,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书法也相当了得,也是当时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
而在画上他的造诣更高,郑板桥尤其擅长画竹子,非常传神,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而现代人对于郑板桥的书法和画作也是相当认可的。
郑板桥字画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年间为秀才,雍正年间为举人,乾隆年间为进士。
郑板桥的字画非常出名,主要以兰、竹、石为主,所画之物寓意深刻,被世人称之为“三绝”。
郑板桥字画的代表作品有《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
郑板桥的书法称为“六分半书”,人们称之为“板桥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面旗帜,著名的书法作品有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
郑板桥擅长画什么事物郑板桥是我国古代清朝时侯的著名诗人画家,那么郑板桥擅长画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郑板桥擅长画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郑板桥绘画风格郑板桥是我国清代最为著名的艺术家,现在人对于清朝书画作品的青睐不必赘述,而最爱就是郑板桥的作品。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之一,他擅长诗、书、画,人称“三绝”。
那么郑板桥擅长画什么呢?对于郑板桥来说最擅长画兰竹。
在郑板桥的一生中画过很多东西,有竹子、兰草、石头,也画过松树和菊花;但是郑板桥一生中画的最多的就是竹,其次就是兰草。
郑板桥曾经自己写诗总结自己画竹经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其中蕴藏着郑板桥对于画竹子的深刻认识。
郑板桥认为作画要精心,如果你不精心就不能达到优秀的地步。
作画也要最终达到删繁就简的局面,因为艺术到了一定境界以后一定是简单的,并不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简单的元素表达的就是作者最为深刻的思想,展现的就是最为艺术的一面。
郑板桥认为画作要追求的就是三个阶段:生、熟、生;用郑板桥自己的话说就是做到“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
”这才是做到了最高阶段。
就现在来看,郑板桥擅长画什么,还是画竹子,因为他在这上面研究的时间最长,也是最为喜欢竹子这种植物,竹子也最能展现郑板桥的气节。
而至于其他植物,虽然郑板桥也长期涉及,但是并没有竹子画的好。
郑板桥的书法特点郑板桥不仅兰花、竹子画的好,他的书法也令后人啧啧称叹。
郑板桥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大胆创新,他的书法风韵奇特,后人称之为“板桥体”,又称为“六分半书”,其主要特点以楷、隶为主,融合草、篆等多种字体的一种艺术风格。
郑板桥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字体的独特,他的书法能将长短、方圆、大小、肥瘦、疏密进行错落的穿插,他的作品以“乱石铺街”著称,在肆意挥洒中包含着规矩,看起来潇洒自如,整体上看给人灵动雀跃的快感。
郑板桥的晚年之作《行书论书》,当时已经七十岁高龄,被称为佳作。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齐白石_500字齐白石,原名竹楼,字子白,号白石,生于清朝嘉庆年间,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
他以其独特的画风和创新的艺术手法而广为人知,作为中国画坛的泰斗,他的艺术成就被誉为“齐白石画法”。
除了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之外,齐白石还有一个令人敬佩的品质,那就是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而这种热爱也在他的创作中有所体现。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齐白石已经年过七旬,但他却丝毫不曾退缩。
他用自己特有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雄伟壮丽的山河景色,还是英勇抗战的将士,都透露着齐白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其中一幅作品《抗日将士》就是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创作出来的。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位骑着白马、手持大旗的将军,他英姿勃发,矗立在战场上。
他高举着手中的大旗,一眼望去,仿佛可以目睹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祖国的壮丽画面。
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华儿女的抗战豪情,也表达了齐白石对抗日战争的支持与期待。
除了创作作品,齐白石还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当时,他担任了重庆文化协会的副会长,为抗日救亡事业发光发热,为民族独立而奋斗。
他多次通过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思想,并且参与各种募捐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于这些爱国行为,在抗战期间,齐白石的名气逐渐扩大,他成为了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偶像。
他的作品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情怀,并且鼓舞了他们为国家的独立与解放而奋斗。
正因为他的一份热爱,他的一份奉献,他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抗战结束后,齐白石却面临一个巨大的困境。
由于他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不受当时主流艺术界的认可,他的作品被许多人忽视和质疑。
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他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坚守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继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齐白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爱国情怀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清朝画家髡残的生平简介髡残(1612-1692),清画家。
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
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画家髡残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髡残的生平简介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
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
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借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
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 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
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
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
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
”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
黄宾虹以他的特点概括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
”正是他这种重视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
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名王日休,字觉民,号八大山人,清朝杭州府桐庐人,是中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文人画家。
他以擅长山水画著称,八大山人的绘风格独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一、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可以概括为“壮丽奇绝、自由洒脱”。
他对山水的表现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首先,八大山人的作品注重奇特之处。
他喜欢表现山水的险峻和壮美,经常选取险峻的山脉和深邃的峡谷作为画面的主题。
他的画笔流畅而奔放,用墨浓淡相间,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其次,八大山人的作品自由而洒脱。
他对传统的画法不拘一格,喜欢自由发挥,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去描绘山水之美。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与传统山水画不同的元素,如画面中的小人物、树木和建筑物等,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八大山人的作品充满了诗意。
他擅长书法,经常在画作中配以自己的诗句,使画作更加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他的绘画与文学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使人赏心悦目。
二、八大山人对后世的影响八大山人的绘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画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八大山人的创作理念开拓了传统山水画的思路。
他以自己独特的画风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固有模式,追求个性和自由,使得中国山水画发展出多种风格和形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八大山人的作品启发了后世画家的创作。
他的奔放风格和诗意表现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画家,如黄宾虹、齐白石等,他们在八大山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创新,使得中国画艺术不断更新。
最后,八大山人的艺术追求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趋向。
他的作品注重个人情感和表达,强调文人的独特个性和审美追求,引导了后世文人的艺术观念,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结起来,八大山人的绘风格独特,充满奇特之处,自由而洒脱,充满诗意。
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他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成为后世画家的借鉴和启发,同时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趋向。
郑板桥的诗句名言郑板桥年代:清朝郑板桥简介:郑板桥(1693-1765 ),清代著名画家。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擅画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
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壬子年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
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板桥的诗句名言1、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板桥《竹梅图的对联》2、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题竹石画》4、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
——郑板桥5、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郑板桥6、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7、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
乾隆年间陈天一简介
陈天一,1736年出生于福建漳浦,是中国清朝时期著名书画家、文人。
一、从小就喜欢读书
陈天一从小就深受书籍的影响,自幼便喜欢涉猎文学,并将一切所学
都运用于交流,创新,塑造了气势宏伟的书法艺术作品。
二、经历浩劫
1750年,百废待兴的清王庙遭遇暴发的洪水,造成巨大的损失,逆境
中的陈天一能够通过写作来抚慰内心的孤独,并且对写作保持着一丝
警惕,尽力衔接更多的文艺元素。
三、创新书法
陈天一以散笔书写、双笔书写的书法为基础,创造出“奢华苍劲”的书法,他利用自己勤劳的精力,追求丰富的绘画手法,最终形成了以开拓、古怪、奢华为主基调的清代特有书法艺术风格。
四、著作见长
他的著作书法方面包括《清斋志略》、《画像指示》等,也尝试过书画、篆书、综合书法,涉猎面也比较广泛;篆刻方面,陈天一也有著
作《清斋金经》、《清斋文汇》等,其作品以雅度、苍劲著称,深受
乾隆皇帝宠爱。
五、称神仙
为陈天一书法的神奇著述颂扬最当然,晚近一些书画家将他的书法称
作是“神仙书法”,因为他笔画优美之余,还包含神秘力量,可以实现
写人之神奇功效,更是恢宏壮阔之上峻峭多变之余,又有数量庞大。
六、全力绘画
陈天一不仅经常绘制自己的作品,还为乾隆皇帝绘制过一系列的赠礼画,他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以充沛的力量创作出了上乘艺术作品,
为乾隆时期的文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生平遗迹
陈天一终年九十六岁,他在书法,绘画等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作品“乾隆十品定粉文”被誉为“开拓书革”,本人遗迹保存在今福建漳浦倪院。
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1692年-1765年),字子厚,号湖圆。
他是清朝中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艺全才之一。
郑板桥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文学艺术成就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赏,至今在中国文化界仍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幼年经历郑板桥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今属湘潭市)的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祖父郑梦周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和画家,父亲郑秉恒也是一位文艺爱好者。
从小,郑板桥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和教育。
在郑板桥的家庭教育中,父亲对他极为严格。
从小,他就要求郑板桥每天坚持自习,练习书法和绘画。
父亲还常常带郑板桥游览名山大川,寻找灵感,培养他的情操和艺术鉴赏能力。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独特的教育方式,为郑板桥日后的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艺历程郑板桥自小聪慧过人,学习勤奋刻苦,很快成为了父亲的得意门生。
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深厚兴趣,尤其喜爱书法和绘画。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郑板桥离家到湘潭县城拜师学艺。
在湘潭,郑板桥先后拜师学习了书法、绘画和诗词。
他的师父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墨客,对他的学术成就和艺术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郑板桥不断磨炼自己的艺术技巧,并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文学艺术成就郑板桥的文学艺术成就相当丰富多样。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兼具隽永和洒脱之美。
他的字体工整俊秀,笔画流畅,给人以宁静、自然的感觉。
他的绘画作品鹤梅图、清和堂楹联等被誉为经典之作,展现了湖湘文化的风采。
在诗词创作方面,郑板桥擅长咏史抒怀。
他的作品多以湖湘民俗、山水风光为背景,充满着丰富的乡土情怀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他的诗词作品被称为湘绣,为湖湘文化增添了瑰丽的一笔。
个人生活郑板桥是一个个性独立、情感丰富的人。
他一生未娶,为人清高,不事名利。
他潜心钻研文学艺术,以追求艺术的纯粹和自由为最高追求。
他的作品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而著称。
尽管郑板桥在他的时代并不算是什么显赫的大人物,但他的一生却颇具传奇色彩。
清朝的画坛上,活跃在扬州地区的八位画家被称为“扬州八怪”,郑板桥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们的绘画具有怎样的风格?
“扬州八怪”是指清朝时期活跃在扬州地区的八位著名画家,他们分别是郎世宁、尤伦斋、邵伯温、义夫、郑板桥、黄宾虹、杨应龙和赵之谦。
他们各具特色,但有一些共同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之一,其绘画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文人画为主:郑板桥擅长绘制文人画,注重传达墨客的
情怀和文人文化的精神内涵。
他的作品常以山水、花卉、
古迹等为题材,注重气韵生动,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理念。
2.笔墨简练而富有韵味:郑板桥善于运用墨线和水墨技法,
勾勒出简练且准确的画面。
他的作品笔法流畅,富有韵味,以墨色和线条勾勒出山水景色的神韵。
3.追求意境与情感的表达:郑板桥的作品追求平淡自然,蕴
含诗意、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他善于运用留白、淡墨和意
象的隐喻,给人以幽远、寂静、虚无的意境感受,更注重
表达画家自身的情感和世界观。
4.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郑板桥在继承传统文人画基础上,
也尝试一些创新。
他在构图和细节处理上,有时带有一些
写实主义的倾向,同时又注重表达艺术家自身的思想和个
人风格。
扬州八怪的作品整体上具有个人特色鲜明,风格独特。
他们以自由奔放的绘画技法,追求文人意境的表达,凸显了文人画的特点和禅意的气息。
他们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中重要的一支画派。
清代诗画家李方膺生平简介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
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
为“扬州八怪”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诗画家李方膺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方膺生平简介李方膺,清朝时期著名的诗画家,更是“扬州八怪”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李方膺的资料。
李方膺,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白衣山人等,今江苏南通人。
因遭诬告被罢官,于是寓居于扬州借园,以卖画为生。
李方膺,1697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
绵延了七代的诗书家风,使李方膺很早就已经精通诗文、书画等,可以说是博学多才。
1728年,雍正皇帝实行全国荐才,李方膺由于贤良方正,也受到了举荐。
一年后,李方膺跟随父亲一起进京,受到雍正的接见后,就被任命为沿海地区的知县。
1730年,李方膺远赴山东担任乐安知县。
不久后,乐安发生了水灾,许多百姓们都因此失去了家园,情况十分紧急。
李方膺作为知县自然也是十分担心,于是没有经过朝廷的同意,就私自下令开仓赈济。
此举虽然缓解了灾情,但是遭到了青州府的弹劾,不过上司认为李方膺此举有功于民,反而提任了他。
后来李方膺由于为人刚正不阿,上书反对垦荒令,触怒了自己的上司,于是被陷害遭罢官。
被罢官之后,李方膺就寄居在南京。
那个时候李方膺与诗人袁牧还有纂刻家沈凤交往十分密切。
三人经常相约一起出游,于是常常被世人称为“三仙出洞”。
1754年,李方膺由于身体不适,离开了卖了5年画的南京返乡。
第二年,就因食道癌病逝了。
李方膺作品李方膺作为著名的诗画家,他的作品自然是有诗有画。
今天我们主要要讲的李方膺作品主要以他的绘画作品为主。
李方膺被罢官后,就在南京、扬州等地卖画,与金农、郑燮等人交好。
李方膺主要是比较擅长画梅、兰、菊、竹、松、鱼等,他的画能自成一格,于是就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细看李方膺许多的绘画作品,我们会发现李方膺最爱画梅。
公元1754年,正是李方膺被罢官,在扬州卖画期间,当时他的生活非常贫苦。
画家士亭生平简介
摘要:
一、士亭生平简介
1.士亭的出生与成长
2.士亭的艺术启蒙
3.士亭的绘画成就
4.士亭的艺术风格
5.士亭的影响与传承
正文:
士亭,原名张志远,我国著名画家,生于清朝末年,卒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士亭的出生与成长
士亭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自幼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
少年时期,他开始在乡村画匠手下学习民间绘画技艺,逐渐显露出过人的绘画天赋。
2.士亭的艺术启蒙
在一位当地名士的引导下,士亭开始接触并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和花鸟画。
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和实践,士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3.士亭的绘画成就
士亭的绘画作品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脍炙人口。
他擅长运用水
墨画技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
士亭的画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东方毕加索”。
4.士亭的艺术风格
士亭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其升华为艺术形象。
他的画作充满生活气息,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5.士亭的影响与传承
士亭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画作成为无数艺术家学习的典范。
他不仅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后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郑板桥生平和绘画艺术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子厚,号庭柱、画斋、野庐主人,清朝中后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是江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江南画派千古一人”。
郑板桥出生于苏州贫苦书香家庭,曾在家乡的民间学校读书。
后来,他前往南京、杭州等地寻找学问,并在那里结交了许多朋友。
在南京期间,他拜赵之谦为师,学习绘画和书法。
赵之谦是当时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画风独具特色,颇受后人推崇。
郑板桥从赵之谦那里学到了许多技巧和方法,也开始在画风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郑板桥的绘画风格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有“花鸟山水三绝”之称。
他的画作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山水画气势雄浑,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他的花鸟画则细腻精致,生动逼真。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擅长写意花鸟、古人像、竹石等,为他的艺术创作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郑板桥在中国画史上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还包括他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他曾在苏州、扬州等地开设书画学堂,培养了许多学生。
他的书法理论和实践也深受后人推崇,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画史》等著作虽未能影响到后人,但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史的认识和总结,对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郑板桥一生孤僻寡言,不喜出外应酬。
他的晚年,移居苏州横塘。
横塘是一个美丽的水乡小镇,周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这里提供了郑板桥绘画创作的理想环境。
他在这里创作了许多经典画作,成就了中国艺术史上的辉煌。
总的来说,郑板桥是中国画史上的巨匠,他的艺术成就和教育研究对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充满着创作和探索,表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朝画家排名前十名名单以下是清朝时期的十位著名画家(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张大千(张善孖)张大千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杰出画家,以山水画和人物画著称,擅长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融合。
黄宾虹黄宾虹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画家、书法家,他的作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注重笔墨和意境的表达。
齐白石齐白石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著名画家,他的作品以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风格独特,笔墨潇洒。
任伯年任伯年是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画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作品精湛细腻,注重形神兼备的表现。
沈周沈周是清朝初期的画家,以花鸟画和人物画见长,他提倡以写意的笔墨表现物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耷朱耷是清朝初期的著名画家,尤以山水画著称,他的作品注重气势和构图,具有独特的风格。
石涛石涛是清朝中期的画家,以山水画闻名,他的作品兼收并蓄,融合了南北画的特点,形成独特的风格。
王时敏王时敏是清朝中期的画家,他擅长花鸟画和人物画,作品细腻精致,形象生动,技法独特。
郑燮郑燮是清朝中期的画家,他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风格秀丽清新,笔墨细腻,被誉为"江南四大家"之一。
赵之谦赵之谦是清朝中期的画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作品充满浓郁的江南风情,以雅致著称。
这些画家在清朝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技巧在绘画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还融入了个人的创新和风格,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十位画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传世,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他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有着出众的造诣,更在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精神层面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突破。
清朝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些画家们以他们的才华和创作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们的作品不仅代表着个人的艺术成就,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如今,这些画家的作品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赞赏。
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
1、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书法家、学者、医学家。
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侨老人等,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2、姜宸英(1628-1699)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
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
3、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江村。
清代著名学者。
4、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
5、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亦号天瓶居士,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书法初从董其昌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
6、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
7、丁敬(1695-1765)清代书画家、篆刻家。
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8、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
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
9、王文治(1730-1802),清代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
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
10、姚鼐(1731-1815)清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
姚鼐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
画家郑板桥的简介郑板桥是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艺术家,艺术素养极高,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画家郑板桥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画家郑板桥的简介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燮"读音ㄒㄧㄝˋ,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著有《板桥全集》。
郑燮(音xie,四声),清代著名画家。
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
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
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享年七十三岁。
郑板桥的故事话说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的时候,有一天正在衙门中办公,他的差役传报说自己的知府大人来了。
知府大人是郑板桥的上级,如果换了别人,早就马上出去迎接,极尽阿谀奉承了,但是郑板桥并没有这样做。
原因是这位知府大人的出身并不好,他并不是举人出身,而是捐班出身,所为捐班是清朝时候的一种做官渠道,说白了就是用钱买来的管。
而这个知府大人还不通文墨,肚子里实在是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对他是看不起的,就没有出去迎接。
八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他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
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
23岁在奉新山出家为僧,由于长期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石涛主张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艺术创作的纲领。
他并以此为名,在他的中晚年创作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佳作。
这是一个长卷,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欣赏。
第一部分,群峰层叠,危崖骤起,就像海浪翻空,排山倒海,气势高昂,不同凡响。
收藏家潘正炜说:“此画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心惊动魄,真奇笔也。
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峰奇。
”第二部分,剑锋峭壁,古木怪石,错落其间。
第三部分,溪流自上而下,曲曲折折。
第四部分,在长松杂树的怀抱中,有屋舍数间,屋内床铺帷帐,清晰可见。
老者二人,相对清谈,形态闲适。
这幅山水长卷,气势恢宏,构思奇特。
满山上下,都是苔点。
画家善于用点来表现丛草、野树、山石、苔藓、云烟等等,在诸种墨点中,以浓点、枯点为主,好像用这些墨点砸出来一个世界。
这么多点,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石涛自己灵性飞舞的表现,正所谓“此中簇簇万千点”。
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其一生经历丰富,风雨坎坷,关于其的许多故事被保存下来流传于世,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其一直所坚持的民本刚直的思想也影响着后来者。
《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
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
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任伯年是海派画家,他与其师友圈几乎可以作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开端,他们既造就了海派绘画,也为中国人物画、花鸟画塑造了新的分水岭。
《华祝三多图》不仅是任伯年已知的单件最大尺幅、最具代表性风格的作品,也是在画史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最高成就的巨制。
《华祝三多图》作于任伯年精力最旺盛、技法正纯熟的盛年时期。
从题材上来说,《华祝三多图》是为上海富商方仁高七十大寿所作,“三多”即指多福、多寿、多子,众人常常以寿桃或者其他清供图代替绘之,而任伯年却选用古代典故,把寿星比作古代的帝王尧,这不仅是19世纪海派文化的产物,更说明了任伯年的绘画天才如何在海派的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
齐白石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墨虾齐白石曾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再变色公深淡,此三变也”。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笔下所绘的虾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体现出丰富的意味。
虾的精神状态,虾的透明质感,虾的浮游动势,“形”“质”“动”艺术造型的这三个要素被齐白石先生用简练的笔墨完满的表现出来,不能多壹笔,也不能少壹笔。
本幅齐白石晚年所作墨虾,将墨与水纯熟的结合再壹起。
虾头浓淡点缀,即增加了虾头的重量感,又在浓淡穿插中表现出头部的晶莹剔透;虾身和尾部则为圆润而有力度的淡墨笔触,强调其富有弹性的透明感。
整个画面使虾之神跃然纸上,可谓形神与笔墨的完美结合。
徐悲鸿《奔马图》。
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
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
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
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
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
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来宝光寺视察,看见徐悲鸿这幅“奔马”大中堂,赞叹不已,亲自量了画的纵横尺寸后说:“这是我所见到悲鸿马画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画高3米、宽1米,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
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
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
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李可染(1907.3—1989.12)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
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
擅中国画、美术教育,是中国山水画大家。
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
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
当中的《万山红遍》高131 公分,宽84公分,为此系列作品中较大的一帧,甚具收藏价值。
此作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精华,实为难得之作。
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
作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傅抱石(1904~1965),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
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师。
“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琵琶行”是傅抱石的经典创作,尺幅硕大,构图缜密,人物哀愁的情绪呼之欲出。
与其他几本《琵琶行》相较,此本将远景拉开,益之以疏朗开阔,周围黯淡的月光益显悲怆。
在白居易那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他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
而在傅抱石笔下,造型和色调完美融合,低吟的歌女与浅酌的司马,各自落寞的眼神,在树影间迷离。
而描绘树木的豪迈笔触,凸显出画家成熟的笔法和对光影的灵巧运用。
傅抱石以独创的艺术语汇表达了画家对笔下人物的理解与共鸣,深入地表现了对象的丰富与微妙。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原出生于浙江金华。
,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
除山水画外,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
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关山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秉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