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概述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518.5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刑法大全中国刑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它规定了我国刑事犯罪行为的构成、刑罚种类和适用、法律责任等内容。
中国刑法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刑法大全包含了很多内容,下面将就中国刑法大全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首先,中国刑法大全包括了刑事犯罪行为的构成和刑罚种类。
在中国刑法中,规定了各种刑事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刑罚种类,包括了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等。
对于不同的犯罪行为,中国刑法规定了相应的刑罚种类,包括了死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等。
其次,中国刑法大全还规定了刑罚的适用原则和条件。
在中国刑法中,对刑罚的适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了从轻、减轻刑罚、从宽、减少刑罚等原则。
同时,中国刑法还规定了刑罚的适用条件,包括了自首、立功、悔罪、认罪等条件,对于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相应的减轻刑罚的规定。
另外,中国刑法大全还规定了法律责任和刑罚执行的程序。
在中国刑法中,对于犯罪分子的法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了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刑罚执行的程序等内容。
同时,中国刑法还规定了刑罚执行的程序,包括了刑罚的执行地点、刑罚的执行期限、刑罚的执行方式等。
最后,中国刑法大全还规定了刑法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
在中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了犯罪行为的地域范围、犯罪行为的时间范围、犯罪行为的对象范围等。
同时,中国刑法还规定了刑法的适用对象,包括了中国公民、外国人、无民族国家的人等。
综上所述,中国刑法大全是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它规定了刑事犯罪行为的构成、刑罚种类和适用、法律责任等内容。
中国刑法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中国刑法的了解,提高法律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文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中国最高的刑事法律法规,于1979年颁布实施,经历过多次修改和完善。
该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犯罪与
刑罚的规定、刑法适用的原则、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诉讼程序、刑
罚执行等方面的内容。
在该法律法规的规定下,犯罪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才能认定为犯罪行为。
同时,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也有
专门的规定,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实行更加温和的刑罚。
刑事适用原则是刑事法律运用的原则,包括法无规定不足以明罚、疑罪从无、罪刑相当、法定刑、适用最惠法律等原则。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一个人是否能够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规定,
年满十四岁的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诉讼程序包括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执行等环节。
在每个环节中,被告人和辩护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有
法律保障。
刑罚执行是指在判决生效后,对被判处刑罚的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教育,以达到改造和惩罚的目的。
总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我们实施刑事司法,是应当坚持“法治、人治、情治”相结合,从严司法和人道司法同等重要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刑事法律的作用,有效维护司法公正、法律权威和社会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内容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内容全文1. 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法律之一,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全面评估和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内容,深入了解其法律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份高质量的文章。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大陆目前有效的刑法,于1979年3月14日通过并自1980年5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司法体系的基础。
该刑法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出发点,包括了一系列涉及犯罪和刑事处罚的规定,针对多种犯罪行为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和处罚标准。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深度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进行深度评估时,首先需要关注其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
该刑法包含了国家对于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刑事责任的追究、刑罚的执行等一系列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我国刑法制度对于刑事犯罪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全面规划。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广度在广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盗窃、抢劫、杀人、贪污、受贿等各种犯罪行为。
该刑法还对未成年犯罪、网络犯罪、跨境犯罪等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犯罪问题进行了规范,体现了其对社会发展变化的顾及和应对能力。
5. 总结与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法律文书,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为维护社会安宁、促进公平正义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刑法内容,提高法律意识,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6.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法律写手,我深切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撰写本文,我对刑法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认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只有全民的法治意识才能真正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7. 结语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内容全文的全面评估和探讨,我们对该刑法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法律体系的理解。
第1篇一、刑法概述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以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为目的,是维护国家法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
二、犯罪与刑罚1. 犯罪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侵犯国家、社会、集体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
(2)刑事违法性:犯罪行为违反刑法的规定,触犯了刑法所规定的禁止性规范。
(3)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行为必须依法受到刑罚的处罚。
2. 刑罚刑罚是指国家根据刑法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法律制裁措施。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1)主刑:主刑是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的基本刑罚,包括:- 管制:限制犯罪分子的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
- 拘役: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
- 有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在一定期限内由监狱执行。
- 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终身监禁。
- 死刑: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
(2)附加刑: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包括:- 罚金:强制犯罪分子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
- 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的权利。
- 没收财产:没收犯罪分子的非法所得。
三、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是指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1. 客观要件:犯罪行为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体。
(1)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2)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在客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目的等。
(3)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
2. 主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体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
(1)犯罪故意: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法律基本知识刑法概述概述法律基本知识刑法概述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而刑法,则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用于规范和制裁违法行为。
本文将对刑法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其中的具体罪名。
一、刑法的基本概念刑法是国家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用于惩罚违法行为并保护社会秩序的法律规范。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和社会利益不受侵害。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罪责划分原则等。
罪刑法定原则规定了刑法的适用范围和限制,即只有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与犯罪的严重程度相适应;罪责划分原则则是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罪名,并规定不同的刑罚。
二、刑法的构成要素刑法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犯罪构成要件和刑事责任要件。
1. 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
常见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人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故意是指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犯罪后果,但仍然故意为之;过失则是指犯罪行为人虽未预见犯罪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等原因未能采取必要的预防或防范措施。
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外在表现和行为结果。
常见的客观要件包括犯罪行为的实施行为、具体犯罪对象、犯罪手段和犯罪结果等。
2. 刑事责任要件刑事责任要件是指使犯罪行为人对其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各种条件。
主要包括刑事责任能力和法定刑等。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犯罪行为人在作案时具备健全的心智和行为能力,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非法的,并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
刑事责任能力是判定犯罪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标准。
法定刑是国家法律对于各种犯罪行为规定的刑罚种类和幅度。
每一个具体罪名都有其相应的法定刑,法定刑在刑法中明确规定,裁判时应依法确定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的一部基本法律,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该法规定了我国刑罚的种类、适用条件和执行方式,是我国刑事司法的基本法律。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刑罚的种类。
根据罪行的不同,我国刑法规定了七种刑罚: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管制。
其中,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在我国执行死刑的案件主要涉及到危害国家安全、恶毒凶残等重大犯罪。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刑罚的适用条件。
刑罚的适用需要考虑罪行的严重性、社会危害性等因素。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一系列重大犯罪,如破坏国家安全的罪行、贪污受贿等,这些犯罪属于严重罪行,需要采取严厉的刑事处罚。
同时,刑罚的适用必须符合法律程序和程序保障。
我国的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使审判权,保证公平公正。
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刑罚的执行方式。
我国的刑罚执行主要分为监管式和罚款式两种。
监管式刑罚包括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罚款式刑罚则是指罚金。
同时,我国对于刑罚执行也有一定的特殊制度,如保外就医制度、假释制度、缓刑制度等,这些都是刑罚执行中的特殊措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犯罪人员的基本权利。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司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它规定了我国刑罚的种类、适用条件和执行方式,同时也保障了犯罪人员的基本权利,为我国司法机关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保障。
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刑罚的适用条件和程序保障,强调司法公正和公平,让法律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科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简称《刑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订的法律,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界定了犯罪行为的构成与刑罚的适用,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
本文将就《刑法》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科普。
首先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犯罪以法为准、罪刑相当、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独立自由、非罪不罚、轻重如法、罪责划分明确等。
这些原则是刑法的基石,确保了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犯罪行为的构成与刑事责任是《刑法》的核心内容。
犯罪行为的构成包括犯罪主体、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三个方面。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客观要件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如盗窃、故意杀人等;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如故意、过失等。
只有三个方面条件同时成立才能构成犯罪。
刑罚适用是刑事法律适用的核心问题。
《刑法》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死刑等。
判处刑罚需要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以实现刑罚的目的,即惩罚犯罪分子、预防犯罪。
刑事诉讼程序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环节。
《刑法》规定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如公开审理、控辩等权利的保障,自首的认定和处罚、适用刑事强制措施等。
刑事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是保障人权和司法公正的关键。
《刑法》还特别关注未成年人的保护。
根据《刑法》,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对于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要依法予以较轻的刑罚,且在刑罚的执行、改造等方面都有特别的规定,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在《刑法》中,还规定了一系列特殊犯罪和刑责规定,如贪污贿赂、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等。
这些规定针对特定的犯罪行为和社会问题,为司法机关提供了依据,保护了社会和公民的利益。
刑法概述及其适用原则刑法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而制定的一部法律。
它规定了犯罪行为以及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措施,对于维护社会正义、预防和打击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概述刑法,并介绍其适用原则。
一、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刑法是国家制定的专门法律,用以规范犯罪行为和实施刑罚的法律。
它包含了刑事责任的原则、犯罪与刑罚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种类和刑罚的适用等内容。
刑法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行为的规定:刑法对不同的犯罪行为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哪些行为构成犯罪。
2. 刑罚的规定:刑法规定了不同犯罪行为所应受到的刑罚措施,并明确了刑罚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3. 刑事责任的认定:刑法规定了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包括对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认定和免除刑事责任的情况。
4. 刑罚的执行:刑法规定了刑罚执行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刑罚的具体实施方式、刑期的计算和刑罚的变更等。
二、刑法的适用原则刑法的适用原则是指在具体的法律适用过程中,对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它们旨在保障公正、合法的刑事审判和刑罚执行。
1.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即无法事后追溯的原则。
它要求法律必须明确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种类、构成要素和适用条件,且不得对刑罚有不宽不严的伸缩裁量权。
2. 人性原则:人性原则要求对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认定和刑罚的适用时,要充分尊重和保护犯罪主体的基本人权,合理确定刑事责任的程度和刑罚的种类。
3. 最有利原则:最有利原则要求在适用刑法时,应尽量有利于犯罪主体。
即在法律规定和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对犯罪主体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 合理预防原则:合理预防原则要求在刑罚适用时,应考虑到社会危害程度和犯罪的危险性,保护社会的利益,具有一定的惩罚和威慑作用,以预防犯罪的发生。
5. 违法性原则:违法性原则要求在适用刑法时,违法的条件必须合法、正义和合理,不能有违法的现象和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重要法律基础,它规范了我国的刑事犯罪行为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与制裁。
本文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中心,围绕其要求和内容展开详细的阐述,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刑法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意义,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保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宁。
它明确了刑罚适用的原则和具体规定,对刑事犯罪行为进行了分类,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其中,最高刑罚是死刑,但死刑的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多数情况下依法适用缓刑、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等刑罚,并对罪犯的服刑期限、表现等进行了规定。
刑法还从法益保护、罪刑法定、罪责划分、刑事责任、刑罚适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首先,刑法的核心是对法益的保护,即通过规定刑事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罚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公共利益。
其次,刑法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即任何刑罚的适用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再次,刑事责任的划分主要根据犯罪行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的危害程度来确定,旨在实现犯罪的有罪与无罪、罪轻与罪重的公正划分。
最后,刑法对刑罚的适用进行了具体规定,主要根据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社会危险性来确定刑罚的类型和数量。
刑法还对刑罚的执行、刑满释放、假释和减刑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刑罚的执行需要遵循法律程序和规定,保障罪犯的基本人权和合法权益。
刑满释放是指罪犯在刑期届满后获得释放,但在释放之前应进行一定的教育改造和社会适应期。
假释是指对符合假释条件的罪犯提前解除刑罚执行,让其回归社会并接受更长时间的社会观察和教育改造。
减刑是指在罪犯服刑期间,由于其表现良好或其他原因,可以减少刑期或转换刑罚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实施和适用,不仅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刑法的主要任务是惩罚犯罪行为,防止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起到震慑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和社会适应,促进其回归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简介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中国的基本刑事法律,于1979年
通过并实施。
该法共计十五章,分为总则、犯罪、刑罚、刑事责任、刑事诉讼、缓刑、保险、特种犯罪、前科累犯、渎职犯罪、侵犯人权犯罪、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危害国防利益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和附则等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立了中国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包括罪刑法定、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犯罪的构成和刑罚的量刑准则等。
它规定了各类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刑事责任,并对不同犯罪行为给予了相应的刑罚。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对于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和证据的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多次修订之后,不断完善和加强了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同时也注重对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的规定。
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中国刑事法律的基础和核心,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刑法概述范文
中国刑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司法体系的核心法律。
中国刑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国家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预防犯罪和惩治犯罪。
中国刑法分为总则和犯罪和刑罚两部分。
总则部分包括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主要包括罪刑法定、犯罪责任、刑罚适用、法律的适用以及刑法保护的对象等。
犯罪和刑罚部分则规定了具体的犯罪行为和刑罚种类。
中国刑法对犯罪和刑罚的定义进行了具体规定。
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客体、主体、性质和情节等要素。
刑罚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死刑、有期徒刑、拘留和罚金等,而附加刑则包括剥夺政治权利、罚金和没收财产等。
刑法的适用方式主要有一般适用和特殊适用。
一般适用是指适用一般的法律规定来判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特殊适用则是指按照特定情况和特殊需要适用刑法。
中国刑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也有相应规定。
未满18岁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根据其在犯罪中的主观故意、社会危害性和犯罪情节等因素的不同,刑法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惩罚和保护。
在刑法的执行过程中,关于证据收集、审判程序、判决执行、检察工作、狱政管理等方面也有对应的法律规定。
这些规定包括了法律程序、证据的获取和保护、判决与执行的程序等。
总的来说,中国刑法是中国司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维护公民权益、预防和惩治犯罪的功能。
刑法保护的对象广
泛,刑罚种类丰富,刑法适用方法灵活多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建设的推进,中国刑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刑法》总则概述大家好,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最新修订,共两个部分,十章,451条。
(书的图片)。
按照普法活动教育计划,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我国现行的《刑法》第一部分总则。
共讲三个问题:一是刑法概述,二是犯罪和犯罪的构成,三是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一、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刑法的概念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给犯罪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简单说就是,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二)刑法的任务刑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新刑法规定了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犯罪及其刑罚都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答案】 DA. 聚众淫乱罪B. 组织淫秽表演罪C. 寻衅滋事罪D. 无罪2、罪刑相适应原则。
指犯多大的罪,便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就判处轻重相当的刑罚,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
3、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四)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第1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