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的种植技术视频
- 格式:docx
- 大小:24.52 KB
- 文档页数:13
/NONGCUN XINJISHU /
农村新技术综合
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稻飞虱是一类暴发性、隐蔽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水稻害虫。
该害虫随气流远距离迁飞,危害水稻的同时,还传播病毒,并为水稻菌核病等多种细菌性病害提供发生环境。
本视频对稻飞虱的种类、危害症状、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逐一作了讲解,并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请观看。
(请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
双孢菇栽培技术
双孢菇不仅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齐全的菇类蔬菜,中医上还认为其具有提神、助消化、降血压的作用,也因此享有“保健食品”和“素中之王”的美称。
栽培双孢菇操作简单、投资少、效益高。
本视频介绍了双孢菇种植技术要点,供广大菇农参考。
(请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
沙田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沙田柚原产于广西容县沙田乡,因此被称为沙田柚。
沙田柚果实大,形状一般呈梨形或葫芦形,肉质清甜脆嫩,口感好,是优良的柚类品种之一,被誉为“柚中之王”而驰名中外。
在种植方面,沙田柚适应性强,为了提高沙田柚种植收益,农技部门大力推广沙田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请看视频。
(请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68。
双孢菇的种植方法和技术引言双孢菇,也称为双孢蘑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
它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双孢菇的种植方法和技术,帮助种植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种植双孢菇的技巧。
准备工作在种植双孢菇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确保种植环境和材料的合适性。
选择种植场地选择适合种植双孢菇的场地非常重要。
理想的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充足的光照:双孢菇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选择阳光充足的场地是必要的。
•良好的通风:通风良好可以有效降低病菌的滋生,并且有利于双孢菇的生长和发育。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双孢菇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8℃-25℃,湿度控制在80%-90%之间。
准备种植材料种植双孢菇所需的主要材料包括菇棒、菇种、培养土等。
菇棒是一种由秸秆、木屑等材料制成的基质,用于培养双孢菇。
菇种是指双孢菇的种子,可以在农资店购买得到。
培养土则是用于填充种植箱的土壤,可以选择具有良好透气性和保水性的土壤。
种植步骤种植双孢菇的步骤分为菇棒制备、接种和管理三个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具体步骤。
菇棒制备1.将秸秆和木屑等基质材料进行混合,比例为1:1。
同时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湿润处理,使材料具备适宜的水分含量。
2.将混合好的基质材料装入袋子或塑料桶中,密封好。
3.将密封的基质材料进行蒸煮,蒸煮时间为2-3小时,确保基质材料彻底消毒。
4.待基质材料冷却至适宜温度后,将菇棒接种在基质中,每个菇棒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的间隔。
接种1.在种植箱中填充培养土,厚度约为10-15厘米。
2.将接种好的菇棒均匀地插入培养土中,插入深度约为2-3厘米。
3.将种植箱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保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
管理在双孢菇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管理工作,以保证双孢菇的良好生长。
1.温湿度管理:保持种植环境的温度在18℃-25℃之间,湿度保持在80%-90%。
可以通过加湿装置和通风设备来控制温湿度。
林下双孢菇栽培技术林下双孢菇栽培技术是一种在森林下种植双孢菇的方法,它可以利用森林废弃物,如枯落的树叶、树枝等,为双孢菇提供养分和生长环境。
这种栽培技术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森林资源,还可以提供可持续的农产品供应。
1. 选择合适的森林:选择栽培双孢菇的森林,通常选择阴湿、有遮荫的森林地区。
这样可以为双孢菇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 收集森林废弃物:收集森林废弃物,如枯落的树叶、树枝等,作为双孢菇的床料。
床料要充分腐熟,以提供足够的养分。
3. 制备菌种:选择优质的双孢菇菌种,进行培养和繁殖。
通常的方法是将菌种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然后进行无菌装瓶保存。
4. 准备菇床:将收集到的森林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加入适量的菌种。
菇床的厚度通常为20-30厘米,宽度和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5. 菇床管理:保持菇床的湿润和适宜的温度,通常保持在20-25摄氏度。
定期喷水保持菇床的湿度,避免菇床变干。
6. 菌丝生长:培养菌床后,菇丝会在菌床内扩散生长。
菌丝生长期通常为1-2周,这个阶段需要维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
7. 露头生长: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会形成小菇头。
此时需要控制适宜的温湿度,增加光照以促进菇头生长。
8. 采摘和贮存:菇头逐渐长大后,可以采摘。
采摘时应小心,不要伤害菇床和菇丝。
采摘后,将菇头用适当的方式贮存起来,以保持新鲜度。
以上就是林下双孢菇栽培技术的主要步骤。
这种栽培技术简单、易于实施,并且不需要大面积的土地,适合一些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
它还可以增加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益,提供可持续的农产品供应,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100平方米双孢菇大棚栽培技术及管理要点建造菇棚1、简易地棚式:说明:实验性种植,100-200平方,投资3000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以前种植蔬菜的简易小棚,不搭设立体棚架,直接地面栽培。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8月份备料,高温堆肥,一次性备料成功,不要二次发酵。
第三步:直接购买栽培菌种,9月初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2、塑料大棚式:说明:实验性种植,500平方左右,投资2万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以前种植蔬菜塑料大棚,搭设立体棚架,每层高60厘米。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8月份备料,高温堆肥,使用二次发酵技术。
第三步:直接购买栽培菌种,9月初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3、旧房屋改造式:说明:实验性种植,根据房屋高度搭设立体棚架,根据种植面积计算投资金额,一般每平方30元左右。
第一步:利用废旧厂房、废旧农舍、废旧地瓜大屋窖、废旧防空洞等,根据实际情况搭设棚架,每层高60厘米。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8月份备料,高温堆肥,使用二次发酵技术。
第三步:直接购买栽培菌种,9月份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4、标准菇棚式:说明:建设框架式温室大棚或者房屋式菇棚,属标准化、规模型模式。
第一步:聘请技术员,设计生产方案和管理方案。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8月份备料,高温堆肥,实行二次发酵技术。
第三步:由技术员自己生产栽培种,9月份根据适宜的温度,适时播种。
5、企业化生产模式:说明:属资金雄厚的或者国家投资的项目,可以不分季节实现全年种植。
第一步:聘请技术员,设计生产方案和管理方案。
第二步:准备牛粪、秸秆,机械化备料上料。
第三步:标准化生产菌种,采取控温方式,全年工厂化栽培。
菇棚管理棚温过高或过低,含水量过大、渗水、菌丝自溶、盲目用药、菌丝生理不成熟等,均可导致不出菇。
温度降至8℃以下时一般不再出菇,采取生火炉等方式加温也无法满足正常出菇时,应进入冬季管理阶段。
打开通风孔使棚温继续下降,但要始终保持遮阴条件,不能让直射光进入。
双孢菇怎样繁殖种植方法简介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是一种常见的蘑菇,也是市场上最常见的食用菌之一。
它的特点是颜色洁白,肉质鲜嫩,口感丰富,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介绍双孢菇的繁殖种植方法,帮助菇农了解如何培育出优质的双孢菇。
材料准备- 菇菌种:双孢菇栽培基质或切花菇- 栽培基质:蘑菇的生长介质,一般选用蘑菇菌床或蘑菇菌包- 培养设施: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设备- 菇棚:存放和种植双孢菇的专用设施- 养料:用于给菇菌提供养分的有机肥料或化学肥料- 工具:铁叉、草笼、水桶、喷雾瓶等步骤1. 准备基质双孢菇的主要基质有蘑菇菌床和蘑菇菌包两种选择。
蘑菇菌床由麦秸、稻草、沙子和有机肥料等材料混合而成,最适宜的PH值为7.2-7.5。
蘑菇菌包一般由菌丝、麦麸和其他物质制成。
无论选择何种基质,都需要在培养前进行消毒处理。
2. 菇菌接种将菇菌种均匀地撒在基质上,并用铁叉稍微翻动一下,使菌种更好地与基质接触。
接种后,用草笼覆盖住菌床或菌包,保持湿度,有利于菇菌的生长。
3. 维护环境- 温度:双孢菇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8C-24C,菇棚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可根据菌种生长习性进行调节。
- 湿度:双孢菇生长期间需要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在85%-95%之间。
可使用喷雾瓶进行喷水,或者设备自动喷水系统进行湿度控制。
- 光照:双孢菇属于性喜光菌,需要适度的光照,但不能直射阳光。
可以通过调整菇棚的窗帘或使用人工灯光来控制光照。
4. 施肥和管理双孢菇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可以定期使用有机肥料或化学肥料进行施肥。
同时,定期进行通风,保持菇棚内空气流通,有助于菇菌生长。
5. 收获和储存双孢菇的生长周期为90-120天左右,菌盖张开后可进行收获。
要注意采摘时不要将菌褶损坏,最好在菌伞完全张开后进行采摘。
采摘后,将双孢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影响其食用品质。
总结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实现双孢菇的繁殖和种植。
这份双孢菇的栽培技术太详细了!一、栽培季节栽培季节应根据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合理安排。
选择播种期是以当地昼夜平均气温能稳定在20~24℃,约35天后下降到15~20℃为依据的。
因双孢蘑菇属偏低温型菌,故播种期多安排在秋季,大部分产区在8月中旬~9月上旬播种。
栽培季节过早,前期温度高,容易发生病虫害;栽培季节过迟,播种后发菌慢,出菇迟,影响产量。
二、菌种制备根据播种时间推算出适宜的制种时间,以保证栽培使用的菌种有适宜的菌龄。
双孢蘑菇母种15天左右可长满试管斜面;原种和栽培种约40~45天长满菌瓶或菌袋。
为了使菌丝充分生长,一般要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延长培养7天左右。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栽培的双孢菇品种,且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菌丝生长旺盛。
三、菇房及床架设置双孢蘑菇栽培可以利用闲置民房、山洞、防空洞、半地下室、塑料大棚等。
菇房一般坐北朝南,有利于通风换气,能提高冬季室温和减少西晒。
菇房面积在150~200平方米为宜,过大不利于管理,通风换气不均匀,温湿度难以控制;过小则利用率不高,不经济。
菇房应具有保温、保湿、通风、易于防治病虫害、蔽光等特点。
菇房顶部及墙面上、中、下要设通风口,地面和墙壁要光滑,易于清洗、消毒。
菇房内可放置木板、竹片或钢筋结构的多层床架,每层之间高为60~70厘米,底层距地面20厘米以上,顶层距房顶要大于lm,菇床宽1.3~1.4米,床与床之间和床与墙壁之间要留70~80厘米的过道。
栽培前要对菇房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石灰浆、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进行涂、喷,有条件的菇房可通入蒸汽进行高温、高湿杀菌杀虫,也可利用在菇房中进行二次发酵时的高温对菇房进行杀菌、消毒。
四、原料及配方(一)原料可用于栽培双孢蘑菇的原料很多,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原料。
主要原料有稻草、麦秸、玉米秸、牛粪、马粪、鸡粪、猪粪、羊粪等;辅料主要有各种饼肥、石灰粉、石膏粉、尿素等。
粪便要晒干捣碎后使用,湿粪便不易发热,堆肥质量不高;稻草、麦秸等要晒干并切成5~10厘米的小段,玉米秸达成2~3厘米的小段,饼肥要粉碎。
双孢菇高效栽培技术作者:巴国超梁富军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2年第08期一、优质菌种选择双孢菇种植菌种要保证种性纯正、优质、高产和无病虫害,母种菌丝白色,纤细蓬松,分为气生型和匍匐型菌丝。
15天左右长满试管,菌种菌丝灰白色,密集蓬松,呈现细绒状,均匀一致。
气生菌丝多,有特有的菇香气味。
二、双孢菇菌丝培养期管理技术(一)温度调控双孢菇播种前菇房温度可略微高一些,菇房温度控制在25~26 ℃为宜。
双孢菇播种3天后菌种开始萌发,菇房温度可降为23~25 ℃,5~7 d菌丝生长进入培养料,菇房温度保持在23~25 ℃,7~10 d菌丝伸入培养料50%左右时,菇房温度可降为20~23 ℃,将培养料内的温度控制在22~26 ℃,最高不能超过28 ℃。
菇房温度高于28 ℃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而发黄。
(二)环境湿度控制双孢菇菌丝体生长初期,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以促进菌丝迅速萌发,占领料层,抑制杂菌生长。
当菌种萌发吃料,菌丝体覆盖料面后,通风降温,使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
如果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5%时,应向菇房内喷水增湿。
(三)光线调控双孢菇菌丝体生长期不需要光照,避光培养,大棚栽培至少使用2层避光度95%的黑网遮阴避光。
(四)通风调控双孢菇播种后2~3 d以保湿为主,尽量少通风。
3天后菌种开始萌发,可逐渐增加菇房通风量。
5~7 d菌丝已经进入培养料,此时要逐漸加大菇房内的通风量。
7~10 d菌丝伸入培养料5 cm左右时,加强通风,适度吹干料面,促使菌丝进一步向料内生长,直至菌丝长满培养料。
三、双孢菇覆土期管理技术双孢菇从覆土到出菇需要15~20 d。
覆土后2~3 d,根据覆土层水分情况先调水,通小风12 h左右,达到内湿外干状态,然后关闭门窗。
“吊菌丝”2~3 d,这期间多通风,温度保持在22~25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
(二)覆土中期当扒开土层见菌丝后,应逐渐加大菇房的通风量,白天开窗对流。
双孢菇具体需要什么生长环境?有哪些种植技术要求?双孢菇,也叫白蘑菇。
广泛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洲温带地区,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有白色棕色、奶油色之分。
它肉厚盖大、味道鲜美、适口性强,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元素和氨基酸,提高特别是硒含量尤为丰富,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病毒的功效,是深受大众欢迎一种食药用菌。
一,双孢菇喜爱的生长环境。
双孢菇的生长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也有着其自身生长所喜爱的环境这环境主要有因素组成。
【1】温度。
双孢菇属中温型品种,孢子萌发温度在24~26℃之间,菌丝体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4~26℃,子实体发育和生长温度为16~20℃。
【2】湿度。
双孢菇菌丝体生长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左右,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湿度为80~90%。
【3】光照。
双孢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均可在黑暗中生长,受到光照射的子实体会发黄。
【4】空间氧气含量。
双孢菇是好气型真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的氧气,喜欢含氧量充足的空间。
【5】土壤。
双孢菇喜欢在弱碱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7~7.6,土壤含水量在65%左右生长的最好。
土壤的营养结构即碳氮比达到17~18:1时,就能完全满足双孢菇的生长对营养的需要。
在以上各环境因素达到双孢菇最适宜生长状态时,双孢菇生长状态也最好,这样空间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含量和土壤,就是双孢菇最需要的环境。
双孢菇的种植,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这种技术要求从培养料制作开始,直至采收完毕。
一,培养料制作的技术要求。
双孢菇属草腐菌,用作双孢菇种植的培养料原料很多,棉籽壳、米糠、麦糠、稻草、麦秸、玉米芯、豆饼、牲畜粪便、石膏、生石灰等等都是种植双孢菇的好原料。
【1】掌握培养料质量。
制作种植双胞菇的培养料原料,必须保证质量,也就是无腐烂,无霉变,不带虫卵,不带杂菌。
这样的原料才能保证所含营养富足,保证杂菌和虫卵不能进入种植过程,降低染菌和遭受虫害的风险。
【2】调节好培养料的营养结构。
双孢蘑菇露地栽培技术双孢菇,别名白蘑菇,属草腐菌,在我国大量栽培。
我市从2010 年开始种植双孢菇,栽培方式主要为塑料大棚种植。
这种栽培方式由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难以推广。
近年我们结合我市中稻面积大的特点,在中稻收割后,采取露地栽培双孢菇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双孢菇露地栽培由于成本低效益高,利用中稻秸?腐熟作为栽培原料,栽培后废料作为中稻底肥,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很快在推广开来,目前我市双孢菇露地栽培面积1000 多亩。
双孢菇露地栽培主要技术:一、培养料准备与堆制1.培养料准备。
双孢蘑菇一般采用合成料配方,原则上要求碳氮比合理(C/N为33-31 : 1)。
配方经济。
推荐配方:配方1:亩用稻草10000 斤,过磷酸钙200 斤,石灰250 斤,尿素150 斤,石膏粉200 斤,碳铵50 斤。
配方2:亩用稻草1 0000斤,菜饼1000 斤,谷糠1000 斤,石膏粉300斤,尿素100 斤,复合肥200 斤,过磷酸钙200 斤,石灰250 斤。
2.堆料时间。
在播种前25-30 天进行堆料。
我市适宜堆料时间在9 月上旬。
3.堆制与发酵(1)预湿:选地势平坦,水源方便的空地,稻草竖放踩实灌水,每放一层,灌一层,稻草踩实后的厚度1 米左右,含水量70%左右,手捏草有水流出但不成线。
(2)建堆:先铺一层草,约20cm,然后均匀撒上配料。
除石灰外,这样一层草一层肥,堆料底宽 1.2-1.5m,高1.5m,长度不限,顶部做成鱼背形,下雨前盖膜防淋,雨后及时揭膜。
(3)翻堆:采用一次性发酵,当料温升至70-75C并开始下降时翻堆,翻堆方法:上往下,内往外,时间上按隔7、6、5、4 天翻堆,第四次翻堆时加入石灰,拆堆前一天喷0.4%敌敌畏杀虫。
散堆后打甲醛盖膜闭24h 后揭膜、抖料。
( 4)发酵的标准:草料呈咖啡色,有发酵香味,无氨味,有弹性,草一拉即断,PH值7-7.5,含水量60注右(手捏有水渗出但不滴下)。
双孢菇一年两作栽培技术传统的双孢菇种植模式,一般为每年一批,以山东为例,一般于9月上中旬播种,翌年5月底清棚,需时长达9个月之多,从占用菇棚、占用劳动力等方面考虑,均是不合算的。
打破常规,在同一菇棚中实现一年两作,一个生产年度内投料2批,在提高菇棚复种指数的基础上,可以同步大幅提高生产效益。
1.菇棚处理:将菇棚改建为日光增温(冬暖式)棚,有投资实力的可修建标准菇棚,并配置水温空调,即可实现11月以后的低温和3月份以后的偏高温时段均正常出菇的目的。
对菇棚使用百病去无踪等药物进行彻底的消杀处理后,在进料播种前5天左右,向棚内灌水,任其自然流渗,使充分灌透,一则增加棚湿,二则降低棚温。
2.发菌管理:一般可安排8月中旬播种,开启水温空调控温在25℃左右,即可实现正常发菌。
第二批播种在1~2月份,则需开启水温空调进行升温。
3.出菇管理:调控适宜温度,保障出菇要求:一般可调控温度在14℃~20℃范围,低温季节可趋向下限附近。
加强通风管理,减少病虫危害:改变以往保温时段不通风、病害严重,高温时段大通风、基料失水的粗放管理模式,保持棚内氧气供应,并经常喷洒赛百09等预防或杀灭各种侵入的病菌。
配合控潮减潮,实现总产不减:通过后熟培养等技术手段,确保第一潮菇产量高而稳,收获后应补水,同时补充一些速效营养,令菌丝快速恢复初始健壮态势,并保持一个后熟时间,再次出菇时,其产量与此前几无差别,连续收获三潮菇,即与传统方法的五六潮相当。
至12月底,第一批投料可做清棚处理,使用百病去无踪配合百病傻等药物对菇棚进行杀菌后,翌年1月份即进行第二批投料,2月下旬即进入出菇管理,5月底结束。
至此,即可实现一年两作的栽培。
其他管理均同常规。
(来源:中国百科网)。
牛粪种植双孢菇技术[农广天地]牛粪种植双孢菇技术[农广天地]牛粪种植双孢菇技术[农广天地] 视频来自:CCTV农广天地[农广天地]牛粪种植双孢菇技术: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利用牛粪栽培双孢菇的技术。
双孢菇栽培是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做为主要的原料,来进行发酵料立体栽培的一项技术。
相关知识:双孢菇的特性双孢菇(俗称圆蘑菇,洋蘑菇),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我国稻草、麦草丰富,气候比较适合双孢菇的生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养料:双孢菇是一种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配料时,在作物秸秆(麦秸草、稻草)中加入适量的农家粪(如牛、羊、马、猪、鸡和人粪尿等),还须加入适量的氮、磷、钾、钙、硫等无机养分。
合理的配方是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
温度:双孢菇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4℃-32℃,最适温度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5℃-25℃,最适温度14℃-18℃。
湿度: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为宜,覆土的含水量16%-20%。
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温度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85%-95%,过干或过湿对菌丝体生长都不利。
酸碱度(PH):双孢菇宜偏碱性,偏酸对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都不利[来源:/],而且容易产生杂菌。
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是58,最适78,进棚前培养料的PH值应调至7.5-8,土粒的PH值应在88.5。
每采收完一期菇喷水时加少许石灰,以保持PH值,抑制杂菌孳生。
空气:双孢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因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光照:双孢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均不需要光,但在一般散射光的条件下还是可以生长的,但不能强光照射。
子实体在阴暗的环境下长得洁白、肥大,若光线太强,长出的子实体表面硬化,畸形菇多,商品价值差。
双孢菇鲜食最佳,不宜久放,规模种植时,可做成罐头,出口换汇。
大面积发展双孢菇,必须考虑深加工问题,否则,产品积压变质,就会造成损失。
双孢菇的价值和效益一是双孢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
双孢菇的栽培技术双孢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广泛栽培和食用。
本文主要介绍双孢菇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基质配制、种植、管理等方面,以帮助有意栽培双孢菇的人士快速入门。
一、选种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种子,可以去正规的商店购买,或者从已经成功种植的双孢菇中选取一些好的菌丝作为种子。
种子的外观应该无明显的病害和污染,菌丝应该均匀、肥厚、白色。
若发现不良菌株,应及时淘汰。
二、基质配制双孢菇的基质配制十分关键,直接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双孢菇的常见基质包括牛粪、麦秸、玉米秸、菜籽饼、豆饼等。
不同的基质可以按一定比例混合,以达到理想的氮、磷、钾等元素含量。
一般来说,基质的含水率应在60%~65%左右。
基质还需进行消杀处理,可以使用高温蒸汽或其他消毒剂。
三、种植种植前,应进行场地的选择和准备。
双孢菇生长的环境应该保持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温度应在20℃~25℃之间,湿度在80%左右,光照弱。
种植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温湿度的控制,可以使用加热器、湿度调节器等设备。
2. 手工播种,将种子均匀铺在基质表面,稍加压实。
也可以选用自动化设备。
3. 播种后,覆盖一层薄薄的基质,厚度一般在0.5cm~1cm左右。
4. 种植后,应密切观察发芽情况,以及基质的湿度和温度变化。
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
四、管理种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清洁,每天对种植区域进行通风和消毒。
2. 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开始产生子实体后,需要逐渐降低温度和湿度,提高光照强度,以利于孢子破壳和子实体长成。
3. 注意灌溉。
基质含水量应保持在60%~65%左右,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灌溉要均匀,以避免产生淤积区和死角。
4. 做好采收工作。
双孢菇的采收时间不宜过早或过迟,应以子实体的大小、形态和鲜重为准。
采摘后,子实体要及时清理、消毒、包装、储存。
以上是双孢菇的栽培技术简介,想要种植双孢菇的人士可以参考以上内容。
双孢菇(又称香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其种植方法相对简单。
以下是双孢菇最基本的种植方法:
1. 材料准备:
-菇种或菇种子:可以在农场、市场或者线上购买到合适的双孢菇种子。
-菇床或培养基:可以使用菇床、菌袋或者其他适合种植的培养基,如玉米秸秆、麦秸、木屑等。
2. 菇种培养:
-准备菇床或培养基:将培养基(如玉米秸秆)处理好,确保清洁和消毒,然后装入菇床中。
-接菌:在培养基上均匀撒播菇种或菇种子,然后轻轻压实,覆盖一层适当厚度的表层培养基。
3. 环境管理:
-保持湿润:保持菇床表面湿润,但避免过度浸水。
通常使用喷雾器喷水以保持湿度。
-通风和光照:提供适当的通风,保持菇床内空气流通。
双孢菇喜欢充足的间接光,但不要暴露在强烈阳光下。
4. 生长和收获:
-生长周期: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双孢菇通常会在接菌后一段时间内开始生长,直至成熟。
生长周期取决于种植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收获:当菇盖成熟后,使用清洁的工具将其小心地采摘下来。
及时采摘可以促进下一波生长。
注意事项:
-保持卫生:在种植双孢菇时,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要,以防止细菌和其他污染物的滋生。
-控制温湿度: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双孢菇的生长至关重要。
以上是双孢菇的基本种植方法。
成功种植双孢菇需要耐心和细心的照料,并根据菇种的特性和环境条件进行适当调整。
双孢蘑菇制种技术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食用蘑菇之一,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蘑菇种类之一。
其香味浓郁、口感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深受人们的喜爱。
因此,其种植技术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双孢蘑菇制种技术。
双孢蘑菇种子的来源在种植双孢蘑菇前,需要先获得种子。
种子有两种来源:一是通过市场购买到的商业化种子,二是通过自己培养得到的自家种。
商业化种子商业化种子相对于自家种来说更方便,也更为常见。
市场上常见的双孢蘑菇商业化种子主要有“杏鲍菇”和“秀珍菇”两种。
这两种种子在选择上要注意其产地和存储条件,尽量选择使用保鲜度高、保存状态良好的种子。
自家种自家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商业化种子之外的种植育苗获得的,二是通过自己保存的种子繁殖得到的。
自家种虽然更为繁琐,但选择合适的群体进行育种,可以获得更好的品质、更强的抗病力等特性,也可以避免因为商业化种子所带来的风险。
双孢蘑菇制种原料的准备制种原料是影响蘑菇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采用优质制种原料可以提高双孢蘑菇的出菇率、增加产量以及提高蘑菇的营养价值。
选择原料选择优质的原料是制种的前提。
原料应该是新鲜、干净、无杂质、无害虫、无霉变的玉米面、小麦面、豆粉、麦麸等淀粉类物质。
此外,应该保证原料的水分不超过14%,一旦超出这个范畴就会影响蘑菇的发菌率和出菇率。
加工原料在加工原料时,首先需要筛分原料碎渣,然后将原料放入加水槽中进行搅拌。
通常情况下,加水的比例为1:1.2-1.3。
然后要在加热罐中进行加热煮沸,再进行冷却处理。
处理后需要进行pH值的调整,把pH值控制在5.5-6.0之间。
之后,过滤掉固体物质,将混合液分装入瓶中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处理好的制种原料可以存放3-6个月。
双孢蘑菇的制种方法双孢蘑菇制种需要掌握四个关键步骤:菌种的混接和准备、种子的接种、发菌、扩菌。
菌种混接和准备在混合菌种之前需要保证两种菌种都是新鲜、健康、无杂质的菌种。
双孢菇的种植方法
双孢菇种植方法如下:
1. 首先准备好菇棚和菇棚内部配套设施,例如水肥输送系统、灌溉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等。
2. 准备好菇种,一般可选择优质的孢子瓶或菇种袋。
孢子瓶一般为无菌状态,可直接撒在菌床上。
菇种袋则需要先打开包装,再将菌种撒在菌床上。
3. 准备好菌床,一般使用腐熟的麦秸或稻草等材料,可选用不同的混合比例。
将材料装进菇盒中,压实并均匀。
4. 撒菇种,将菇种均匀地撒在菌床上,注意不要太密集。
5. 覆土,用腐熟的麦秸或稻草覆盖菌种,压实并均匀。
6. 建好菇棚,控制温度和湿度要求,一般需要保持在18左右的温度和80%以上的湿度。
7. 灌溉,保持菌床湿润,每天需要喷洒2~3 次水。
8. 等待菇批成熟。
大约7~10天左右双孢菇会长出,及时采摘并加强菌床管理,
以便下一批的生长。
以上就是双孢菇的种植方法,种植过程需要注意保持菌床的湿润程度,并严格控制环境温湿度等参数,以保证菇棚内部的稳定性和高产性。
双孢菇的种植技术视频一、生长发育条件(1)营养蘑菇是一种腐生真菌,依靠蘑菇菌丝细胞分泌的胞外酶和有益微生物将培养料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成可利用的营养物质而生长发育。
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碳源、氮源、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生长素等。
这些碳源和氮源广泛存在于农作物的秸杆和畜禽粪肥、饼肥、以及含氮化肥如尿素、硫铵中。
(2)温度温度是蘑菇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蘑菇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3℃,最适温度为22—25℃,致死温度为34—35℃。
子实体发育的温度范围为4—23℃,最适温度为16℃左右。
温度高于19℃,子实体生长快,个体小,重量轻,肉质疏松,菌柄细长,易产生薄皮菇、开伞菇,品质差。
温度低于12℃,子实体生长慢,个体大,肉厚,出菇少,产量不高。
当温度降低到5℃以下时,子实体基本停止生长。
(3)水分水分是蘑菇的重要组成部分。
蘑菇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
培养料含水量要求控制在62—63%之间。
若含水量高,培养料因水多而透气性差,会产生嫌气发酵,培养料就会发黑、发粘、变酸变臭,理化性质差,容易出现线状菌丝,菌丝生活力下降;若含水量低,培养料会造成“干发酵”,使发酵后的培养料变成碎屑状,播种后菌丝生长缓慢,绒毛菌丝多,不易形成子实体。
菌丝生长阶段,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一般覆土层的含水量在17%—18%左右。
出菇阶段,特别是当子实体长到黄豆大小时,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覆土层含水量要求达到饱和状态,一般含水量在20%左右。
(4)空气蘑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
菌丝生长阶段,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0.1%—0.5%之间,不能超过0.5%。
出菇阶段,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要下降为0.03%—0.1%时,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时,就会抑制子实体分化。
因此,出菇以后,菇房内要加大通风量,有利于蘑菇的生长。
(5)酸碱度(PH)蘑菇菌丝体在PH为5—8之间都可以生长,最适PH是7左右。
偏碱性的培养料对菌丝体生长有利,另外,偏碱的培养料可抑制杂菌的生长。
因此,播种时培养料的PH应调节在7.5—8之间,覆土层的PH值调节在7.5—8之间。
(6)光线除原基形成时需要微弱光刺激外,蘑菇整个生长过程都不需要光线。
光线暗,子实体洁白。
光线过亮或直射光太强会使菇体表面发黄变褐,菌柄细长,菌盖歪斜,使蘑菇品质下降。
二、蘑菇培养料的堆制发酵(1)培养料配方堆肥是蘑菇生存基础,堆肥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成败和产量高低。
根据堆肥原料组成,可分为粪草肥和合成堆肥两大类。
粪草肥由畜粪和稻草或麦草堆制而成,又称厩肥;合成堆肥是用稻草或麦草和化学肥料堆制而成,又称人造堆肥。
目前国内使用最广的堆肥是在粪草培养料中添加少量化学肥料,称为半合成堆肥。
以下所介绍的是国内外常用的蘑菇堆肥配方。
①干猪、牛粪58%,石膏1%,稻草或麦秸40%,过磷酸钙1%。
②稻草或麦秸1000公斤,禽粪100公斤,尿素12—15公斤,石膏粉10—20公斤。
③稻、麦草2000公斤,鸡粪500公斤,尿素30公斤,石膏5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
④稻草或麦秸1000公斤,豆饼粉30公斤,尿素3公斤,硫酸铵10公斤,米糠10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碳酸钙20公斤。
⑤稻草或麦秸1000公斤,硫酸铵20公斤,尿素10公斤,碳酸钙28公斤。
(2)蘑菇培养料发酵工艺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是蘑菇栽培中最重要而又最难把握的工艺。
优质堆肥是蘑菇栽培取得高产优质的关键。
没有经过高温发酵的堆肥,很难生长蘑菇,可因病虫害蔓延而遭致失败。
过度腐熟的堆肥,因营养大量消耗,即使再补充营养物质,也难以获得理想收成。
蘑菇培养料的发酵方法分为一次发酵法和二次发酵法。
①一次发酵法是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经过数次翻堆后,将腐熟料直接上床播种。
一次发酵包括予处理、建堆、翻堆几个过程。
培养料予处理建堆前一天,将稻(麦)草切断,用清水或尿水淋透,使麦(稻)草充分吸水,堆放一天。
建堆前7—10天,干粪用清水或尿水淋湿,每100公斤干粪一般加水160—180公斤,充分吸水后建堆发酵。
建堆堆制时,要求一层粪、一层草逐层堆放,到第四层开始浇水,从第四层到第八层逐层加入全部的饼肥、过磷酸钙及石膏和一半量的尿素,堆好10层后,堆高达1.5米左右,四边上下基本垂直,堆顶成龟背形,最上面盖一层粪。
为保持通气状态,在料堆顶部用竹筒从上向下插入2—3个通气孔。
为保温保湿,堆顶要覆盖草毡子,雨天要覆盖薄膜。
堆料时要求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饱和成度。
堆料的第二天要测定50厘米以内的料温。
正常情况下料温会升高到70℃左右,如果达不到70℃,查明原因,尽快采取补救措施。
翻堆发酵期间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翻堆,目的是为了改善培养料内的通气状况,使培养料发酵均匀,并补充辅助原料,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和PH。
第一次翻堆建堆后的第二天,料温开始上升,第三天料堆中心温度达到最高点(74—80℃),在达到此温情况下,建堆6—7天后可进行第一次翻堆。
翻堆前一天在料堆上部先浇水,翻堆时再逐层浇水,堆好后在其周围要有少量水流出来,说明补水到位。
翻堆时要调整料堆草粪内外的位置,排除废气,以改善堆内的空气条件,使堆内的微生物继续生长、繁殖,使培养料更好的转化和分解。
建堆时仍然从第四层至第八层加入余下的尿素。
第一次翻堆2天后,料温最高可达75—80℃。
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的5—6天,进行第二次翻堆。
要把里外上下彻底翻好,让氨气散发出去,再重新建堆。
为提高温度和保持湿度料堆可适当窄一些。
第二次翻堆的重点是调整水分,切忌浇水过多,以免造成料堆过湿。
用手紧握培养料,可挤出3—4滴水为宜。
雨天盖塑料布要用木棍支起来,使料里面透气,防止厌气发酵,保持料温在60—65℃。
第三次翻堆:一般第二次翻堆4—5天后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方法同上。
如果有粪块,要充分捣碎后再拌入。
第四次翻堆:在第三次翻堆后4天,进行第四次翻堆。
首先检查料堆的含水量,方法是用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滴1—2滴水正合适,水分不够,用1%的石灰水调节;水分过大,先摊凉片刻,到水分合适时再建堆。
同时配制0.5%敌敌畏,喷洒灭虫。
第五次翻堆:在第四次翻堆后的3—4天,料内温度仍在50℃左右并趋向平稳,进行最后一次翻堆,翻堆时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0%—63%,PH7.5—8.0,同时检查培养料内是否有残存的氨气和害虫。
如氨气重用甲醛中和,如有虫用0.5%敌敌畏灭虫。
培养料从堆制到进房,一般翻堆4—5次,每次翻堆间隔时间通常为7-6-5-4-3天。
在堆制过程中,培养料的水分要先湿后干,料堆要先大后小,翻堆间隔时间要先长后短,遵循这一原则,堆温可长期维持在50℃以上。
一次发酵应达到的质量标准:质地疏松,手握成团,一抖即散;草形完整,柔软、疏松、富有弹性,有一定韧性;无粪臭,无酸败或霉味,有浓郁的香味;堆料的颜色为棕褐色(或咖啡色),不呈黑色;堆料的含水量60—63%,手捏时指缝间没有水滴出现,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PH在6.8—7.0左右;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如放线菌、腐殖霉菌等;无害虫及杂菌。
②二次发酵二次发酵是处理培养料的另一种方法。
具有节省时间、发酵彻底、出菇早、产量高等优点。
采用二次发酵技术,蘑菇培养料堆制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前发酵”,堆制方法与一次发酵相同,但堆制时间短,通常只有13天,翻堆3次,需加温一定时间(60℃需6—10小时,48—50℃需4—6天)使培养料进行第二次升温发酵,所以称“二次发酵”。
目前,后发酵技术在菇房条件较好和有栽培经验的栽培地区,已普遍推广应用。
三、播种(1)播种方法蘑菇播种方法经常使用的有四种。
①穴播法每5—7平方厘米用手指或木棍挖一穴,放入红枣大小菌种块,用料将菌种盖住。
一般每瓶麦粒种可播种1平方米。
②条播法在料面开若干宽3—5厘米,深约5厘米的横沟,沟间距10—13厘米,播种后用料覆盖菌种,轻轻拍打,使料种紧密接触。
③撒播法先将菌种量的2/3撒于料面,然后用后或耙将菌种翻入料内,再将剩余的1/3菌种覆盖在料面,用木板轻轻拍实,使菌种和料紧密接触。
④混播法将培养料料层厚的2/3与菌种拌匀,再将培养料整平,轻轻拍实。
(2)播种后管理①控温保湿一般播种后1—3天内,不要打开门窗通风,菇房温度控制在28℃以下,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75%左右,促进菌种萌发。
密闭条件较差的菇房,可用石灰清水(PH8)喷湿的报纸盖在料面保湿,每天掀动报纸数次,以改善通气状况。
7天左右菌丝基本封面后,揭去报纸。
此时,菇房内要进行通风换气,促使菌丝向料内生长。
②撬料通气当菌丝吃料一半时,为增加料内通气,可用三齿钩斜插入料深3/4处,轻轻撬动几次,或从床底部向上顶动几次,把已经开始变硬结块的培养料撬松,加强通风,然后整平料面,促使菌丝向料底继续生长。
③检查发菌情况播种后2—3天如发现菌种不萌发、不吃料或菌丝生长慢、菌丝少或退丝时,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④检查有无杂菌、虫害发生如料面有毛霉或螨等杂菌、害虫,要及时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覆土技术在蘑菇栽培管理中,覆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措施。
其子实体必须覆土之后才会发生,而且是在覆土层中扭结长大的。
覆土的土质、土粒大小、土层厚薄等,都会直接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1)覆土方法常规的覆土方法分覆粗土和细土两次进行。
粗土对理化性状的要求是手能捏扁但不碎,不粘手,没有白心为合适。
有白心、易碎为过干;粘手为过湿。
覆盖在床面的粗土不宜太厚,以不使菌丝裸露为度,然后用木板轻轻拍平。
覆粗土后要及时调整水分,喷水时做到少量多次,每天喷4—6次,2—3天把粗土含水量调到适宜湿度。
覆粗土后的5—6天,当土粒间开始有菌丝上窜,即可覆细土。
细土不用调湿,直接把半干细土覆盖在粗土上,然后再调水分。
细土含水量要比粗土稍干,有利于菌丝在土层间横向发展,提高产量。
整个覆土层厚度不要超过4厘米,过厚容易出现畸形菇和地雷菇;但也不宜过薄,太薄容易出现长脚菇和薄皮菇,容易开伞。
覆土质量将直接影响出菇快慢和产量高低。
不同覆土材料覆土方法也不尽相同。
(2)覆土材料覆土材料可分为两大类,即天然土和改造土。
天然土包括各种田园土、泥炭土、草甸土、河泥和膨化珍珠岩等。
改造土依制作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合成土和发酵土。
田园土和泥炭土是最常用天然土的覆土材料。
近十多年来,在覆土材料和覆土方法上有许多新的改进,改造土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也有许多改进,有较明显的增产作用,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
各种改造土尽管配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改造土中不应含有过多的有机质,否则会使菌丝旺发徒长,不能出菇。
下面就几种不同的土质进行简单介绍。
①田园土理想的田园土应具有喷水不板结,湿度大时不发粘,干时不成硬块,表面不形成硬皮、龟裂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