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进展[摘要]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这种疾病属于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不仅发病率非常高,而在治疗难度比较大,要想完全治愈难度就更大。
在当前阶段,西医治疗该疾病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而中医药事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在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医药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支气管炎;辩证论治慢性支气管炎这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由多种病因所引发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喘等,老年人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1]。
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慢性支气管炎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极高,并且难以完全治愈,倘若救治不及时,那么就非常容易对患者的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带来严重损坏,如果情况十分严重的话,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2]。
中医学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属“咳嗽”“哮喘”范畴,在治疗时需要辩证论治。
1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学的范畴为“咳嗽”。
《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了“咳嗽”,并指出该疾病主要发生部位是人的肺部,不过引起咳嗽症状的不仅仅是肺部疾病,人的五脏六腑出现问题也可能会导致咳嗽[3]。
另外,还有相关中医古书籍文献记载表明,肺部是咳嗽的主要发病是位置,不过与各种脏腑有着极大的关系。
慢性支气管炎在中医学中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外感引起的咳嗽,第二类是内伤引起的咳嗽[4]。
其中外感咳嗽主要是指肺部受到了六淫侵袭所导致的,其中六淫主要是指风、寒、湿、燥、火以及暑等;而内伤咳嗽则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这主要是由饮食不规律,心情郁结等引起的[5]。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都会让患者的肺功能出现失常情况,当肺气上涌则会引发咳嗽症状[6]。
中医药在治疗以邪实为主的外感咳嗽时通常都会采用驱邪利肺的方式进行;而在治疗以虚为主(或虚实并重)的内伤咳嗽时,往往需要辩证治疗,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7]。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观察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患者反复发作、慢性刺激,导致气道黏膜炎症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在不规范治疗的情况下,很容易在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发生急性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通过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0例。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祛痰药和支气管扩张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肺功能指标(如呼吸功能检查结果)等。
二、结果及分析2.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改善明显,总有效率达到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
2.2炎症指标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
2.3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明显改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等指标均有提高,对照组改善不显著。
2.4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药物过敏反应,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耐受症状。
三、讨论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能够通过调整气血运行、祛痰化痰、活血通络等方式,改善患者的气道炎症状况,促进病灶的修复和康复。
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能够舒筋活络,调整气血,促进组织修复,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结合西医治疗,可以更加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减少气道炎症导致的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四、结论。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体会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其独特的治疗体会,今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探讨一下。
一、辨证施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进行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由风寒、燥热、湿浊等因素引起,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辨证施治。
比如对于风寒型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主要采用温化寒邪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燥热型的患者,则需要清热解毒;对于湿浊型的患者,则需要祛湿化痰。
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关键。
二、调理体质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过程中,中医内科医生还会针对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支气管炎往往与脾胃虚弱、肺气不足等体质相关,因此需要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患者的体质。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采用益气健脾的中药进行调理;对于肺气不足的患者,则需要滋补肺气。
通过调理体质,可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目的。
三、兼顾肺脏和脾胃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过程中,需要兼顾肺脏和脾胃的功能。
肺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呼吸系统的主要脏腑,而脾胃则被视为生化反应的重要器官。
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调理肺气和脾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比如可以采用润肺化痰的中药来调理肺气,同时也可以通过益气健脾来调理脾胃。
通过兼顾肺脏和脾胃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
四、中西医结合除了传统的中药治疗外,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还可以结合一些现代的治疗手段,如针灸、艾灸等。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可以通过穴位调理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比如可以选择肺经的经穴进行针灸治疗,以达到清肺化痰、舒畅气机的目的。
艾灸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可以通过贴敷艾条来温通经络,增强气血运行,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慢性支气管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该疾病属于“咳嗽”、“喘病”等范畴。
关于慢性支气管炎,西医和中医均有各自不同的认识,且在治疗时就有不同的见解。
随着时间的发展,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同样具有理想的效果,且联合中医治疗后,还可以减少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那么,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呢?慢性支气管为常见疾病,指的是支气管黏膜、气管、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咳嗽、喘息、咳痰等。
年龄越大,发生慢性支气管炎的可能性就越高。
目前,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均有各自的认识,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不断引起了重视。
·西医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西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机体在受到外界病菌的感染后,器官、支气管和气管周围的黏膜黏膜组织出现病变,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喘息、气促、咳嗽等,极易进一步发展成为肺气肿,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安全。
一般情况下,慢性支气管炎每年都会发生,发生后最长是持续的时间可以达到3个月。
疾病的病程较为漫长,气道炎症反应可对气道造成损伤,极易发展至慢阻肺,并引起乏力、腹胀、心力衰竭等情况。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造成该疾病的发生因素主要为气象因素、大气污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西医治疗,主要治疗原则是平喘、祛痰、镇咳、抗感染等。
·中医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中医认为主要是内因和外因,内因指的是呼吸道局部预防及免疫功能减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外因主要指的是黏液病毒、鼻病毒、吸氧、大气污染等。
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后,气道内的大量炎性物质,例如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刺激了黏膜感受器,经过神经纤维传导至延髓咳嗽中枢,随后便可作用于相应的肌群,并出现咳嗽、咳痰等症。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主要和外邪侵袭、年老体弱、脏腑失调等存在关系,此外,烟酒刺激、起居失调同样可引起疾病。
支气管炎中西医治疗及联合用药支气管炎指的是因为生物、过敏等一些因素诱发的支气管粘膜和周围组织慢性肺特异性炎症,一般为散发,没有流行倾向,年龄大、身体素质较差等人群容易感染。
天气突然变化的时候支气管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支气管炎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为慢性反复咳嗽,伴随喘息等。
这种疾病一般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年龄不断增长的同时支气管炎的发病率也随之不断上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人群患支气管炎的几率高达百分之十五。
支气管炎往往和阻塞性肺气肿同时存在,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之一。
前些天的温度好像是寒冬,这几天的温度就好像到了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李爷爷最近咳嗽问题十分严重,刚开始他并没有在意,以为是因为天气骤变导致感冒出现咳嗽,但是最近几天李爷爷发现咳痰量明显变多,偶尔还会咳出血痰,儿女担心李爷爷便带他去医院接受全面的检查。
通过各种检查后最终得出李爷爷患上了支气管炎的结论。
医生建议李爷爷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这种疾病,李爷爷和儿女都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存在一些疑问,不了解这种治疗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详细为李爷爷和他的儿女以及一些支气管炎病人介绍一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炎方面的知识。
1.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支气管炎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病原微生物因素,可以由细菌或者病毒直接感染,也可以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或者细菌蔓延所造成患上这种疾病。
一般致病细菌中包括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
第二种为物理因素以及化学因素,像是吸入冷空气等。
第三种为过敏反应,一般吸入致敏原包括粉尘等。
2、支气管炎的中西医治疗(1)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通过收集一些相关报道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炎和单一使用西药或者中药治疗支气管炎相比前者治疗效果更优,将中药和西药进行联合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互补效果。
一些学者将接受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的病人划分成两组,两组病人同时运用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进行口服或者吸入,配合运用抗感染、低流量吸氧等一些方法进行治疗,第二组在第一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自拟固本平喘汤进行治疗,通过观察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发现第二组病人治疗效果要比第一组病人治疗效果更好。
120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6例刘勤建周口市中医院(466000)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咳喘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由感染以及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
该病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的临床症状,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如见每年连续咳嗽3个月,连续2年以上,发作时常会伴有喘息和呼吸困难的表现。
该病发病率高,约为3%~5%,50岁以上患者可上升至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6例,均符合下述诊断要点两点以上。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58~74岁,病程5~18年;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6~70岁,病程5~15年。
1.2诊断要点1.2.1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症状,或者伴有气急、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者2年以上,并已排除心、肺其他疾患,即可作出诊断。
1.2.2咳嗽、咳痰的临床表现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每遇寒冷时节而发病或者加重,尤其是在清晨或傍晚时咳痰较多,痰液多呈白色黏液或者泡沫状。
在细菌感染而见急性发作时,则见黏液性脓痰,且可见咳嗽与痰量也随之增加,可伴发热、气促或喘息。
1.2.3该病早期可以不出现异常体征,急性期发作常有散在干、湿啰音,多在背部及两肺底部。
如为喘息表现明显则可听到哮鸣音及呼气延长。
时间久了,并发肺气肿则呈桶状胸等表现。
1.2.4早期做X线胸透检查无异常,在反复发作或者继发感染的情况下,可以见到肺纹理增粗、紊乱,呈条索状或网状、斑点状阴影,尤其在下肺野处较明显。
1.2.5呼吸功能检查,早期多无明显异常。
一旦出现慢性炎症变化,也会有呼吸功能异常变化。
如有小气道阻塞时,频率依赖的顺应性降低;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在75%肺容量时,流速明显下降,闭合气量可增加。
发展呈气道阻塞或狭窄时,表现为时间肺活量降低,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减少,小于60%;最大通气量减少,低于预计值的80%,流速-容量曲线的减低更为明显。
中医药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医药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应用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
中医药在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根据中医的理论,慢性支气管炎属于外感风寒、内伤肺气的病理过程,治疗时可以采用温化寒邪、补益肺气的方法。
例如,可以选用温化寒邪的药物如葱姜、附子等,以及补益肺气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气机,改善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二、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等症状。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哮喘属于气滞、痰阻的病理过程,治疗时可以采用疏肝理气、化痰止咳的方法。
例如,可以选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如柴胡、香附等,以及化痰止咳的药物如半夏、杏仁等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减少哮喘的发作。
三、中医药在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医药在肺癌的辅助治疗中也有着一定的应用。
中医认为肺癌属于瘀血阻络、气滞痰壅的病理过程,治疗时可以采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方法。
例如,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三七、桃仁等,以及化痰散结的药物如半夏、枳壳等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以增强肺癌的治疗效果。
四、中医药在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医药在肺结核的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肺结核属于痰瘀阻滞、气滞病理过程,治疗时可以采用化痰止咳、理气化瘀的方法。
中医内科治疗中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将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观察对象:本次观察对象共选择了100例患者,均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年龄范围为30-60岁,男女比例为1:1。
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治疗方案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主要采用中药汤剂进行内服治疗,其中包括桑杏汤、茯苓甘草汤、参苓白术散等,每日3次,每次口服1剂。
同时结合针灸疗法进行辅助治疗,主要选取足三里、关元、太溪等穴位进行刺激,每周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整个治疗过程持续8周。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功能等三个方面的改善情况。
根据患者的主观反映和医生的客观评估,以及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观察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观察对象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咳嗽、咳痰的程度明显减轻或消失,气促和胸闷感有所缓解。
体征方面,患者的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肺部叩诊音清晰。
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肺活量、用力呼气容积和最大呼气流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观察结论: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中药汤剂和针灸疗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肺功能。
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进行治疗,对症施治,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
不过,在进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问题。
本次观察的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也较短,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
观察对象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选取了特定年龄段的患者,可能会对观察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方面研究进展有哪些?*导读: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和治疗是医学界颇为重视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在中医、中药、针灸、敷贴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
在诊断方面亦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标本诊断分型的研究和X线配合临床分型的研究,由此带动了本病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和治疗规律的探索。
现就诊断方面的研究介绍如下。
……中西医结合标本诊断分型研究天津市、福建省厦门市、浙江省温州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大同市、江西省南昌市、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等九省市慢性支气管炎协作组,根据本病中医属于“标实本虚”及“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的理论,吸取中西医在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学方面的各自长处,通过多学科、多指标的方法,评选认为中西医结合标本诊断分型方案较为合理,能较好地反映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并通过研究能带动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标本诊断分型方案:(1)标证分寒痰(喘)与热痰(喘)①寒痰(喘)主症:咳嗽咳痰,痰性状为白色泡沫或粘稀,较易咳出,或伴有喘息发作。
次症:口不渴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濡或沉。
②热痰(喘)主症:咳黄痰或黄绿痰,白色粘脓痰或白色浊痰。
次症:身热,口渴,便干或秘,尿黄,舌质可偏红,苔黄或黄腻,脉多滑数。
(2)本证分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阴阳两虚。
①肺气虚:至少1个主症,1个次症。
主症:1)易感冒。
2)时咳(单咳或间断咳)。
次症:1)自汗。
2)声音低弱。
3)舌质淡红,苔薄白。
4)脉细弱。
②脾阳虚:至少2个主症或1个主症与2个次症。
主症:1)痰多(每日痰量在50ml以上)。
2)纳减。
3)脘腹胀闷。
4)便溏。
次症:1)脘腹痛喜热喜按。
2)面容虚肿。
3)舌体胖有齿痕。
4)舌质淡苔腻。
5)脉缓或濡或滑。
③肾阳虚:至少2个主症,2个次症。
主症:1)动则气喘。
2)腰膝酸软。
3)头晕耳鸣。
4)尺脉细弱。
5)形寒肢冷。
次症:1)夜尿频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优势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目前慢性支气管炎在我国的发病率为4%左右,主要发病群体集中在中老年。
并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可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上慢性支气管炎的几率会提升到15%以上,特别是在气候寒冷的北方,发病率更高。
慢性支气管炎也被称为慢支,主要是因为感染或者是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气管、支气管以及其他周期组织产生了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该病症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喘息和咳痰等症状。
通常来说患者每年的发病期会持续三个月左右,严重者会连续两年或者更长时间。
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程较长,所以会导致慢性炎症持续反复造成气道损伤,非常容易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阶段,并出现呼吸困难、腹胀、乏力以及右心功能衰竭等症状,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造成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感染、吸烟、过敏因素。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以及支原体感染都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
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是以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而细菌感染一般继发于病毒感染。
常见的病原体主要有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等,出现这些感染因素也会造成气管、支气管黏膜损伤引发慢性炎症。
此外,长期吸烟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因,吸烟者的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4-5倍,并且发病率会随着吸烟年限及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
因为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成分,例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直接对支气管黏膜上皮带来损伤,从而引起鳞状上皮化生,同时还会刺激黏液增生、黏液过度分泌等现象。
过敏因素分为内源性或外源性过敏引起迟发或者是速发等变态反应,会导致支气管出现痉挛致使组织受到损害或者产生炎症,特别是针对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来说过敏因素极为重要。
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来说其需要对该病症提起一定的重视,当病情持续严重后会引起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一系列并发症。
当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特别是已经发展成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后,患者就会慢慢感受到呼吸衰竭的情况,并伴有低血氧症、高碳酸血症等;此外,还有部分患者会慢慢出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现象,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活动后气喘,伴有消化系统症状,例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情况。
支气管炎中西用药指导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黏膜、周围组织病变引发的炎症,人们在发病后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咳痰等。
人们患病后,每年会发病3个月左右,且连续发病会持续3年左右,一旦患有该疾病,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备受影响。
在临床调查中发现,支气管炎包括急性发作期疾病及慢性迁移期疾病,治疗方式不同,治疗结局也不同。
急性发作期应当将控制感染及止咳平喘放在重要位置,慢性迁移期患者则是注意禁忌烟酒,提升人体抵抗力与免疫力。
支气管炎患者通过中医及西医治疗均有效果,但中西医联合用药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人们怎么患病的支气管以散发为主,且没有流行倾向,在冬春季节的发病率高,年老及年幼群体发生率高,多数患者支气管炎没有传染能力。
我国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在3%左右,随着人们年龄增长,疾病发生率随之增高,50岁以上的患者支气管炎发生率在10%左右,北方人发病率比南方人高。
人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发生疾病,那么究竟是怎么发病的呢?主要是微生物传染导致,尤其是病毒性微生物进入人们的呼吸道,对呼吸道黏膜组织产生影响。
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均会导致患者发病,病毒感染是其中最为常见的病因,部分患者发生支气管炎与细菌感染相关。
年龄、免疫等因素均会导致病情加重,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也会导致人们发生病变。
非生物因素与季节及粉尘、烟雾等因素相关,吸入大量的粉尘等物质,会导致人们的支气管黏膜发生损伤,从而发生炎性病变。
二、支气管炎有什么症状支气管炎最为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咳痰等,一般急性支气管炎病情变化快,患者常见症状是发热等,该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
支气管炎有一些伴随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及头痛等,若患者合并流感及呼吸道病毒感染,头痛及腹痛等症状会加重。
部分患者发热及咳嗽,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的潜伏期一般是2-3周,表现为刺激性感染。
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是喘息,一旦喘息加重,引发喘息性支气管炎,也有部分患者发生肺气肿,患者在活动后出现气急等症状。
三、支气管炎中西用药治疗方法(一)中医如何用药治疗中医将支气管炎分为不同的证型,包括肺肾两虚、肺阴虚、风热犯肺等证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它导致气道发炎和阻塞,使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疗法已经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通过本科普文,可以进一步了解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缓解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慢性支气管炎有什么症状?1. 咳嗽。
持续或间断性的咳嗽是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症状。
咳嗽可能会伴随痰液。
2. 痰液。
患者常常咳出黏稠的痰液,痰液颜色可能为白色、黄色或绿色。
3. 呼吸困难。
慢性支气管炎可能导致气道狭窄和阻塞,造成呼吸困难或气短感。
4. 咳痰加重。
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间,咳嗽和痰液可能会加重。
5. 胸闷或胸部不适。
慢性支气管炎可能导致胸闷或胸部不适的感觉。
6. 咳血。
在重度慢性支气管炎的情况下,可能咳出带有血丝的痰液。
7. 频繁的感染。
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什么优势?1. 个性化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综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同时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推拿等方面,综合治疗患者的症状和问题,达到全方位的治疗效果。
3. 促进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以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如中药可以通过激活身体内部的自我修复功能治疗疾病的根源,而西药则可以快速缓解急性病情。
综合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治疗效果,使患者更快地康复。
4. 提高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中药和西药的选择会结合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
中药常常通过调理身体内部平衡,改善自身机能,减少对西药的依赖,从而降低了西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5. 预防复发。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日常保健建议和持续监测等手段,帮助患者预防复发或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的治疗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2篇: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的治疗进展慢性支气管炎作为呼吸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主要以患者的咳、痰、喘等症状的反复发作为特点[1]。
从中医角度来讲,慢性支气管炎属于“咳嗽”、“痰症”、“饮证”及“喘证”等范畴。
随着近年来我国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数目的不断增加,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2]。
本文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以及中医药治疗进展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1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经验总结,并各自提出有所侧重的观点。
马海盛[3]将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端,病机则与痰瘀交阻密切相关。
外因主要为外邪侵袭所致,其中以风、寒二邪尤甚;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尤其与肺、脾、肾三者功能的失调与衰退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为痰凝血瘀,正是由于痰凝血瘀、痰瘀夹杂才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咳喘及痰瘀。
傅晓刚[4]认为,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病机为痰停于肺,肺失宣降而致咳嗽。
同时脾居中焦,主运化,可升清降浊,但若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清者不升且浊者不降,均滞留于胸膈,聚多而成痰,停于肺络亦可引发咳嗽。
李淑玲[5]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多发于老年患者,主要是由于其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其上干于肺而阻塞气道,使肺不能主气且肃降无权,致上逆作咳。
同时,风邪挟寒邪侵袭肺系也可致肺气上逆而致咳。
2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分型付林安等[6]将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辩证分为十种类型:(1)风寒郁闭型: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恶寒、头痛及胸闷,舌苔薄白,脉浮。
治疗以散寒宣肺、平喘化痰为主。
(2)外寒内热型: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恶寒,发热、胸闷、口渴、大便干燥及咳痰黏稠不爽,苔黄白,脉浮数。
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治疗不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攀升,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同时汽车、工厂等的逐渐增多,加大了对大气的污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环境危害,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发作与周围有害气体、病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为了更好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疾病,本次科普探讨了中西医对于治疗该疾病的不同办法和病理,以求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更好的治疗方式选择。
一、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慢性支气管炎简称为慢支炎,是一种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症状以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长期反复发作为特点,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发病。
近年来,我国的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加,导致空气质量变差,吸烟、有害粉尘、烟雾、大气污染等长期刺激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发作,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一般多发生于中年患者身上,且一旦气温变化或受到寒冷刺激等都会导致疾病加重,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使得病情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人们需要加强重视,加强身体耐寒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出门佩戴口罩,降低空气和有害气体对气管的伤害,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慢性支气管炎的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应使用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
控制感染主要依据患者所在地常见致病菌和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常用抗生素可选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
其次,祛痰、镇咳,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药及镇咳药物,以改善症状,对老年体弱无力咳痰者或痰量较多者,应协助排痰,畅通呼吸道,应避免单独应用镇咳剂,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产生并发症。
再其次,对喘息型患者急性发作或合并肺气肿者,应使用解痉平喘药物。
常选用氨茶碱、茶碱缓释剂、特布他林等口服。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文中探讨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发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及中医结合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是以慢性反复发作性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的常见疾病,主要病理表现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在增高,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15%。
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常同时并存,这已构成我国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
本文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以及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病因机制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病理变化也较复杂,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包括吸烟,病毒和细菌感染(鼻病毒、黏液病毒、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等),理化因素(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气候及过敏因素。
内因主要包括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减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1]。
慢性支气管炎时气道内的大量炎性物质如浆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刺激了黏膜的感受器产生冲动并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延髓咳嗽中枢,而后传出神经纤维发出冲动作用于相应的肌群,便產生咳嗽、咳痰[2]。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失调和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起居失调、烟酒刺激等因素也与本病有密切相关,均可致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失常。
此病位于肺,常因暴咳迁延未愈,使肺脏虚弱,气阴耗伤,肺气不得宣降,故长期咳嗽、咯痰,日久累及脾肾。
病情多为虚实夹杂,正虚多以气虚为主或兼阴虚、痰饮停聚为实,或偏寒,或偏热,日久夹瘀[3]。
2 临床分型分期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类包括单纯型和喘息型。
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除了咳嗽、咳痰外,且发生因支气管腔阻塞表现的喘息症状,常伴有哮鸣音。
临床病程按病情进展常分为三期:疾病初期一周内为急性发作期,常有临床表现为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疾病迁延1个月后为慢性迁延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最后进入临床缓解期,往往是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伴少量痰液,病程多数保持2个月以上[4]。
古方中医专业人士提出:“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的论述,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肺脾气虚型:咳嗽、咳痰,痰白而稀或呈泡沫样,自汗,气短,纳差,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每遇风寒则咳痰或喘息加重,舌质淡,苔白,脉虚;痰浊壅肺型: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气阴两虚型:表现为咳嗽气短,自汗盗汗,口干鼻燥,疲乏烦躁或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心悸失眠等;脾肾阳虚型:以咳嗽、气喘为主,遇冷咳喘加重,动则喘甚,痰稀白,四肢不温,食欲不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弱。
依其临床表现又分为实证(外寒内饮、痰湿内聚和燥热伤肺),虚证(脾肺两虚、肺肾两虚)两大类。
近年来,诸多中医专家学者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分型分期进行了经验总结。
杨安民等[5]依据中医辨证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痰浊壅肺型,痰热郁肺型,络气不和型,肺气虚弱型,肺脾两虚型,肺肾气虚型,根据不同的分型给予相应的治疗。
郭沛泽[6]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疗:肺气虚型采用益气止嗽汤;肺阴虚型采用养阴止嗽汤;痰浊阻肺型采用益阳止嗽汤;肺心气虚型采用益阳止嗽汤;肾不纳气型采用自拟汤剂汤剂进行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有研究表明,气道上皮的咳嗽感觉神经传入纤维可持续受到活性的炎症细胞释放出一系列炎性介质,包括白三烯B4(LTB4)、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刺激,引起慢性咳嗽[2]。
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归属于“咳嗽”“喘证”“哮证”的范畴,乃因外感六淫邪气致肺失肃降,咳、痰、喘诸症相继出现,日久耗伤肺气,损及脾肾,痰浊内蕴,变生瘀滞,形成气虚痰瘀、痰瘀互结之证。
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故在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治疗效果,而且中医的调理作用,更能使临床痊愈、临床症状的得到改善。
3.1 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大量临床报道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较单独使用西药或中药的治疗效果有显著提高,联合应用西药及中药的治疗能起到很好的互补效果。
张军民[7]对2007~2012年接受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应用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口服或吸入治疗,配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化痰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固本平喘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王进民[8]通过对平均病程为15.4年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单独西药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单独使用西医的方法相比疗效显著。
刘美珍等[9]回顾性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61.1%的临床控制率和96.3%的总有效率,且远期疗效稳定,说明中西医结合等综合疗法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规律,注重用药的时效性,针对性强,疗效较好。
张海成等[10]对7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西医治疗(解痉平喘、抗感染)的基础上予清金化痰汤合玉屏风散化裁,以清肺化痰、祛邪止咳平喘为法,总有效率为84.72%。
耿新新等[11]临床对照观察研究显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少疾病复发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是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反复感染治疗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容易造成二重感染,加重病情。
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西医针对病因的化学治疗及对症治疗,联合中医药的整体调理作用,可降低各种相关不良症状的发生,减少疾病的复发。
杨淑红[12]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的65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
治疗过程中无并发心、肺、肾等严重并发症,能够有效地控制慢性感染的反复发作,明显提高疗效。
宋运田[13]通过对49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在7~14d的疗程内其症状均可得到控制,7d有效率分别为78.78%和43.75%,1年内18岁以下单纯型的复发率分别为40%和10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陈晓蓉[14]的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修复病灶并降低复发率,且在提高免疫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曾钊辉等[15]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治疗组98例给予抗生素和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照组100例给予抗生素和对症处理,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好,临床治愈率高,患者6个月、1年、2年的复发率分别19.4%、40.8%和61.2%;对照组复发率分别38.0%、66.0%和96.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张辉等[16]观察发现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苏子地龙汤后,咳嗽症状、肺部体征、肺功能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
3.3 缓解急性发作期症状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缓解急性发作期症状方面具有更明显的效果,通过西医针对病因的化学治疗及对症治疗,联合中医药的整体调理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各种症状,改善各项理化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史俊杰[17]通过对24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分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湯剂治疗,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酌情增减。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改变,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
宫淑贞[18]将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单纯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70%,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王海红[19]对63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使用中西药物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咳嗽、咳痰、气喘、哮鸣音等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显著。
蔡美昌等[20]的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述评与展望综上所述,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21]。
临床实践表明,现阶段医学上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还未透彻,单独的西医或中医治疗,各有优势和局限。
临床采取西医治疗方式以控制感染加以对症治疗为主,但难以克服其局限性和反复性[22-23]。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以人为中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临床情况进行辨证治疗,但单纯中医治疗对急性发作期病情控制不理想。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减少复发,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治疗[24-25]。
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取的较大进展的同时,仍然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缺少可靠的定量指标,动物实验缺乏深度,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机理研究方面明显不足[26]。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加深中西医结合治疗机理的探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1] 黄忠.浅谈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防治措施[J].求医问药,2013,11(3):58-59.[2] 张洪玉.慢性支气管炎[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1):7-8.[3]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65.[4] 路再赢,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68.[5] 杨安民,冷亦煊.活血通络方配合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71例[J].陕西中医,2010,31(4):393-394.[6] 郭沛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疗效体会[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1):54-55.[7] 张军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4例[J].河南中医,2013,33(2):249–250.[8] 王进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2013,7(3):77.[9] 刘美珍,周和,姚杨.中西医结合治疗108例慢性支气管炎[J].广东医学,2008,29(2):332-333.[10] 张海成,孙兴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J].光明中医,2010,25(11):2084-2085.[11] 耿新新,乔春风,王翔,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5.[12] 杨淑红.中西医结合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65例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8:131.[13] 宋运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6):57.[14] 陈晓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2C):80-81.[15] 曾钊辉,袁艺华,骆雪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86-1187.[16] 张辉,范杰,何彩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3:67-68.[17] 史俊杰.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观察[J].陕西中医,2009,30(3):307-308.[18] 宫淑贞.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09-110.[19] 王海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4):17-18.[20] 蔡美昌,张美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7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175-176.[21] 吕长青.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2(8):155-156.[22] 刘勤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7(10):210-211.[23] 徐航.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治疗[J].当代医学,2011,2(18):205-206.[24] 刘吉祥,徐凡叶,张金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J].现代中医药,2010,3(1):333-334.[25] 王娟,王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6(8):354-355.[26] 叶植放.联合用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1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7(20):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