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甘州区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139.56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设施农业持续发展的提案设施农业是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如温室、大棚)和先进的农业技术,通过控制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和CO2浓度等),实现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种方式。
该提案旨在探讨和推动设施农业的持续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食品需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提案内容:1. 提高设施农业的可持续性:通过研究和推广新型设施农业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引入可再生能源供给设施农业所需电力,使用精确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等。
2. 加强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和鼓励企业参与设施农业科技研发,提高设施农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包括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改进设施农业管理系统、研发新的环境控制技术等。
3. 提升设施农业农民的技能和知识:通过提供培训课程、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提高设施农业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其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农业生产问题。
4. 加强设施农业的市场推广: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设施农业的认知和了解,促进设施农产品销售和市场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或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设施农业企业的市场拓展。
5. 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用于展示和推广最新的设施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参观和学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设施农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激发其参与设施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6. 搭建政府、企业和农民合作平台:建立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合作机制,鼓励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和市场保障,企业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农民则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利益共享。
结论:设施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的特点,对解决全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农民技能和知识、改善市场推广和加强合作机制等措施,可以促进设施农业的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需求提供可靠的农产品供应。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以张掖市为例发布时间:2022-10-09T01:36:07.521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10期5月作者:刘雅琴[导读] 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绿洲农业区刘雅琴甘肃省张掖行政学院 734000提要: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绿洲农业区,发展现代农业,要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加大现代农民培训力度,强化现代科技支撑能力,做好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关键词:张掖市;现代农业;思考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致力追求的目标。
上世纪60年代,我国首次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目标之一提了出来。
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制的确立为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我国总体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并认定了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于同年批准创建了4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提出了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
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
一、张掖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绿洲农业区,属于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境内土地类型多种多样,有冰川森林草原湿地,也有耕地草地荒漠戈壁,阳光充足、河流众多,灌溉体系完善,耕种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条件。
早在1956年的时候就曾以小麦平均亩产188公斤的生产水平成为全国9个小麦高产县之一,1988年临泽县更是以粮食平均亩产617公斤荣获全国一熟制地区粮食单产冠军县光荣称号,张掖市也因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蔬菜基地、甘肃省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和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2003年,张掖被列为全国第一个农业节水型社会试点市。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非耕地设施农业是指不占用耕地,在砂石地、盐碱地等不适宜耕作的闲置非耕地上,以温室大棚为载体发展设施果蔬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的新型农业发展业态。
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充分论证,初步掌握了全市非耕地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和思考,以期对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从2003年开始,我市率先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科技力量和研究开发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发展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产业。
经过多年探索,成功开发出适合本地气候、地势特点的盐碱、砂石地类型日光温室新结构和种植新技术,规划了三处集现代农业高科技展示、现代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食用菌、特色林果、休闲观光、循环农业等为一体的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园,带动该区发展非耕地日光温室15000亩,搭建温棚4883座,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3处,育苗面积达6200平方米,年育苗能力达1000万株。
其它县(市)也借鉴XX区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的模式、技术和办法,尝试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设施种植,至目前,全市共发展非耕地日光温室2.79万亩,建成非耕地设施蔬菜产业园39个,其中千亩非耕地设施蔬菜产业园8个,500亩以上非耕地设施蔬菜产业园4个,300亩以上非耕地设施蔬菜产业园8个,非耕地日光温室面积正在以每年3000亩的速度递增。
作为全国率先研究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的地区之一,先后承接“西北非耕地农业利用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总结交流会议、全国大宗蔬菜产业体系非耕地设施蔬菜无土栽培会议、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工作会议。
二、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1.占地情况:从土地利用性质看,在全市开发使用的2.79万亩非耕地中,国有土地2.1万亩,集体土地0.69万亩,全部采用划拨方式供地,印发了设施农业用地划拨土地使用权通知,且非耕地设施温棚全部建设在闲置的、生态环境恶劣的砂石滩和盐碱地上,没有挤占耕地的情况。
新时期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新时期国家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大力强化农业结构调整。
文章认为,发展设施农业是基层乡镇促进農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基层乡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重视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农业发展的步伐,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应运出现。
应当看到,设施农业作为项目农业建设的有效载体,促进了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设施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我们釆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确保农业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一'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受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农民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现阶段设施农业发展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1.认识不足,热情不高发展设施农业需要高投入,风险自然也要高。
这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缺乏冒险的农民来说投资顾虑重重;设施农业建设初期面临调地、水电配套、材料釆购多种困难,农民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农民在发展设施农业中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容易带来负面影响。
2.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受区域限制,基层乡镇设施农业发展四处开花,缺乏规模,经营分散单一,与市场对接层次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及时;市场空间狭小,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区域优势和市场效益;设施农业户对市场导向重视不够,盲目发展产业品种,产品丰收却无销路,销售价格低,产品未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市场相对分散、信息传递不畅、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发展。
3.科技推广成效不显著部分设施农业户文化水平不髙,接受并应用技术能力较差,致使新技术、新成果入户率和到位率低,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品种老化、病害严重,很多要素发展不成熟,科学技术不能深入推广与应用,影响了设施农业促民增收功效的充分发挥。
4.资金投入不足北方发展设施农业面临着诸如低气温等恶劣天气的考验,对大棚投入要求较高,资金投入高,制约着设施农业发展步伐。
甘州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建议摘要:调查分析了甘州区设施蔬菜发展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设施蔬菜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甘州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建议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国道312线、GZ45线连通东西,国道227线南通青海,蔬菜等农产品贸易逐年增多。
近年来,甘州区立足农业基础设施、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区位交通四大优势,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等品牌农业,发展设施蔬菜0.38万hm2,经济效益显著(是粮食作物的3~5倍)。
为使甘州区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调查分析了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1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特点甘州区设施蔬菜种植以日光温室、二代韭菜棚、钢架大棚蔬菜、各类拱棚蔬菜等为主。
2009年日光温室蔬菜平均收入15.63万元/hm2,温室韭菜收入8.78万元/hm2,钢架大棚蔬菜平均收入10.21万元/hm2,拱棚蔬菜平均收入 6.12万元/hm2。
1.1韭菜生产产业化规模优势明显甘州区温室韭菜生产面积由2005年的0.08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0.13万hm2,占甘州区温室蔬菜总面积的68.10%,种植区域较集中,终端市场较稳定,外销量达90%以上,1乡1品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明显。
1.2蔬菜品种布局更趋合理以拱棚甘蓝、菜花、番茄、辣椒为主的拱棚蔬菜种植面积增大且集中,形成了温室韭菜万亩专业乡,拱棚甘蓝、菜花、辣椒等拱棚蔬菜千亩村,钢架大棚黄瓜、辣椒、鲜食玉米等百亩村,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效益有所突现。
1.3种类、品种和种植模式丰富多样从种植结构来看,常规蔬菜中各种类型蔬菜生产均占到一定比例,西葫芦、辣椒、番茄、黄瓜、茄子、西芹等蔬菜都能均衡上市供应,并有部分反季莴笋、温室架豆、樱桃番茄、西瓜、双孢菇、鸡腿菇等冬季蔬菜生产。
设施蔬菜采用复、间、套技术,钢架大棚蔬菜以1a 3种3收模式为主,温室及拱棚蔬菜以2种2收模式为主,且菜品搭配模式多样。
1.4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一是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黄瓜博耐13号,茄子布利它、茄王10-702,西葫芦冬玉、皇冠、翡玉,番茄加西亚、玛瓦、百利等国外品种和专利品种被广泛应用。
张掖市现代农业的现状及对策一、现代农业的一些认识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
其基本特征是:⑴高科技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⑵机械化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⑶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⑷社会化和专业化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
⑸精准化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今后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现代农业类型①绿色农业:②休闲农业:③工厂化农业:④特色农业:⑤观光农业:⑥立体农业:⑦订单农业。
二、张掖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少,科技转化率低。
生态脆弱。
差区位不优,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财政匮乏,缺乏必要的财政保障。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张掖市甘州区沿山乡镇农机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作者:杨浩来源:《乡村科技》 2017年第3期1 沿山乡镇农机化发展现状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是祁连山沿山贫困农业地区,属沿山冷凉灌区,是省列重点插花型扶贫乡镇之一。
耕地面积3 486 hm2,有宜林宜农荒地1 333 hm2。
至2016 年底,安阳乡拥有农机组织和农机户1 691 户,农机原值3 218 万元,农机总动力39 325 kW;拥有各类拖拉机790 台,配套机具1 873 套(件),农用运输车1 629 辆,农产品加工机械116 台,畜牧养殖机械395 台。
2016 年机耕完成面积3 486 hm2,机播2 326 hm2,机收2 032 hm2,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农机经营总收入2 087 万元,农机经营纯收入960 万元。
农业生产的机耕、机播、机收、粮食饲草加工和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农机的大量应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面对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农村自然地理条件、农机行业的人员素质、管理体制、装备结构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地方。
2 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差安阳乡自然地理条件差、地形复杂;耕地面积大,地块大小不一;田间道路坑洼不平,面窄弯多;地块之间多为田间小径,地块落差大,导致农机作业空间和作业效率受到限制,功能弱化,严重挫伤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户的购机积极性,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2.2 经济基础薄弱和农民素质低安阳乡属于甘肃省省列贫困乡镇,人均收入低,农机购买力弱,尤其是大中型拖拉机农机具,虽有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但是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限制农机拥有量的发展。
加之由于灌水困难,农业生产效益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普遍文化素质低,掌握农机操作技术差,制约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2.3 种植规模大,生产规模小祁连山沿山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河南农业2021年第7期NONGYE ZONGHENG农业纵横4.配套设施薄弱。
有的设施农业基地内水电路配套设施还相对薄弱。
浇灌基本上能够满足生产需要,但排水设施跟不上。
基地内一旦发生雨涝,极易发生涝灾,尤其是半地下式温室生产,更易形成倒灌,使作物水淹,给设施生产带来隐患和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二)生产技术方面1.投资大、风险高,生产周期长。
设施农业既属于高投入、高产出产业,也属于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且生产周期长、见效慢。
农民自播种到收获需要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时间,可能因一场天灾损失殆尽,或价格低迷而入不敷出,这样就会导致农民不愿发展设施农业,畏惧种植设施农业。
农民顾虑重重减缓了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
生产存在盲目性。
为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当年的供求关系很大程度上已经发生变化,育苗技术跟不上。
一方面,当前蔬菜生产中绝生产技术落后。
生产中仍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连作障碍日趋严重。
设施栽培作物种类单一,土传病害增多,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低下。
规模效应不明显。
设施农业生产大多数仍是一品质量不稳定,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品牌的创建。
(三)市场销售方面1.市场交易不规范。
有的蔬菜生产基地内建成了批发交易市场,但种植户不愿进入市场,而是在主要交通要道两侧自发形成路边交易市场,这样就导致已建有的市场闲置,资源浪费,而且路边市场杂乱无序,影响交通,交易不规范。
2.易受外界突发因素影响。
农产品销售环节的顺畅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的高低。
比如一种作物在当地种植情况正常,而外地区受风、雨等灾情严重,这样当地的这种作物价格会稍有上涨。
再比如,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交通限制,封路封村,使得春节后集中上市的大棚叶菜和温室越冬蔬菜销售运输受阻,再加上叶菜上市集中、供应量大,而群众设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河南农业2021年第7期为66.7%、33.3%和0.0%;宝盖草100.0%为轻度发生等级;野燕麦分别为76.9%、23.1%和0.0%;节节麦分别为33.4%、58.3%和8.3%。
地方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地方设施是指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需要而在当地建设的基础设施,包含道路、桥梁、水利、房屋等。
而农业发展则是指在地方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那么,在地方设施农业发展方面,我们应该有哪些思路和建议呢?一、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地方政府应该注重道路、桥梁、水利等设施的建设,提高这些设施的普及度和质量。
比如,在交通方面,建设好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系统和电力供应,提高农村交通和生产水平。
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农业区域防汛和排涝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地区水灾等自然灾害问题,保障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安全。
二、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落实科技、人才支撑农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水平,达到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引进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市场化和品牌化。
三、优化农业经营结构优化农业经营结构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应该推进农村土地托管制度、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模式,落实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土地优化配置,实行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四、发挥农业学校的作用农业学校是培养农业和农村人才的重要场所。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学校的财政支持,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一批知识型、技术型、管理型的农业和农村专业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地方设施的建设和农业发展息息相关。
政府应该注重投入,提高设施建设质量和效率,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引进和应用,优化农业经营结构,发挥农业学校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