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三峡之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自主解决“摇曳”“清冽”“凭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文章。
4、体会作者对三峡之秋的赞美之情,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三峡之秋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三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流程:预习案一、初知课文1、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一起和老师背诵。
那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人们驻足流连,抒发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2、读准词语,并给带点字注音。
橘柚树()巨蟒()光晕()摇曳()朦胧()谷壑()清冽()飞降()3、读通课文后,请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感知词语的意思。
二、疏通课文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读课文,那一段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三、我会质疑预设:1、三峡之秋的特点是什么?2?导学案活动一:初读课文,与三峡对话一、学生对照要求自主学习生字词。
二、班级展示1、交流字形方面的特点。
2、合作交流,借助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对话“三峡”1、自读课文,思考:三峡的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描写各有什么特点?2、你最喜欢那个时间段的三峡?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提示:(1)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这一段。
(2)找出这一段三峡景色的特点。
(3)哪些具体景物描写了这些特点?(4)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活动二:抓住细节,与文字对话一、细品“夜晚”的美1.有感情朗读,“夜,终于来了”说明什么?为什么用“终于”这个词?(期盼)因为三峡秋天夜晚的景色更美,请你读出她的美。
2第5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词概括这一时段的特点?(宁静),从哪里能看出宁静?为什么会有驳船和汽笛?3、第6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同桌研讨。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三峡之秋授导型教案设计”为主题,旨在通过五个章节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三峡地区的秋天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环保意识等方面的知识。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地理课程,共计十五个学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三峡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2)使学生掌握三峡大坝的建设背景、工程意义及对当地环境的影响;(3)使学生了解三峡秋天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4)培养学生关注环保,提高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观察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分析三峡大坝的建设背景及对当地环境的影响;(3)利用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方法,了解三峡地区的民俗风情;(4)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4)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峡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2)三峡大坝的建设背景、工程意义及对当地环境的影响;(3)三峡秋天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4)环保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三峡大坝建设对当地环境的影响;(2)三峡秋天民俗风情的深入了解;(3)环保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三峡地区的相关知识;(2)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3)制定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教学活动方案;(4)准备环保主题活动的相关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活动所需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三峡秋天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对三峡地区的印象;(3)简要介绍三峡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
三峡之秋授导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三峡之秋的背景信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三峡之秋的兴趣和好奇心1.2 教学内容介绍三峡之秋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讲述三峡之秋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展示三峡之秋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三峡之秋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三峡之秋的了解和看法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问题反馈第二章:三峡之秋的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掌握三峡之秋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三峡大坝的建设对当地环境的影响2.2 教学内容介绍三峡之秋的地貌、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探讨三峡大坝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2.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展示三峡之秋的自然景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三峡大坝对环境的作用2.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三峡之秋自然景观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对三峡大坝环境影响的分析意见第三章:三峡之秋的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掌握三峡之秋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3.2 教学内容介绍三峡之秋的历史建筑、古迹和民俗文化探讨三峡大坝建设对当地居民生活和文化的影响3.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三峡之秋的人文景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感受3.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三峡之秋人文景观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对三峡大坝建设对文化影响的分析意见第四章:三峡之秋的保护与传承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意识了解三峡之秋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策略4.2 教学内容介绍三峡之秋的保护工作和环境治理措施探讨三峡大坝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影响4.3 教学方法利用资料和案例分析,介绍三峡之秋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4.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三峡之秋保护与传承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分析意见第五章:实践活动:探访三峡之秋5.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三峡之秋的实地考察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三峡之秋的实地考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5.3 教学方法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三峡之秋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问题解决意见第六章:三峡之秋的生态旅游6.1 教学目标了解三峡之秋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生态旅游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6.2 教学内容介绍三峡之秋生态旅游的资源和发展策略分析生态旅游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6.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三峡之秋的生态旅游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态旅游对当地的影响6.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三峡之秋生态旅游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对生态旅游影响的分析意见第七章:三峡之秋的文化节庆7.1 教学目标掌握三峡之秋文化节庆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7.2 教学内容介绍三峡之秋文化节庆的传统和活动内容探讨文化节庆对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7.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三峡之秋的文化节庆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当地文化节庆的理解和感受7.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三峡之秋文化节庆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对文化节庆对文化传承影响的分析意见第八章:三峡之秋的艺术与文学8.1 教学目标了解三峡之秋艺术与文学的代表作品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8.2 教学内容介绍三峡之秋艺术与文学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分析三峡之秋艺术与文学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8.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三峡之秋的艺术与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8.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三峡之秋艺术与文学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对作品欣赏和分析的意见第九章:三峡之秋的社会发展9.1 教学目标了解三峡之秋社会发展情况和挑战探讨三峡之秋可持续发展策略9.2 教学内容介绍三峡之秋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分析三峡之秋面临的社会挑战和解决方案9.3 教学方法利用资料和案例分析,介绍三峡之秋的社会发展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9.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三峡之秋社会发展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分析意见10.1 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有效性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10.3 教学方法10.4 教学评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课程导入中的“激发学生对三峡之秋的兴趣和好奇心”环节。
《三峡之秋》导学案
资料链接:三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长江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读作yǎn)(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读作zhú)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山峰和重重叠叠的岩石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岭,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在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之秋》导学案本周习惯我养成:学会倾听善于思考课题:三峡之秋主备人:复备人:审核: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開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感受三峡秋景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三峡特点的写作方法,感受课文生动形彖的语言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感受三峡秋景的美,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教具学具: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揭题示标1、齐读课题2、学牛交流有关作者及三峡的资料。
3、明确学习M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秋景的美2)掌握生字词。
1、揭题导入长江,养育了炎黄了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出。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二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2、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老师再补充3、出示学习目标。
二、交流释疑1、自学指导: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
3)自学生字词。
2、独学——对学——群学3、自学检测1、出示自学提示。
2、小组学习时,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及时给予指导。
3、检测自学成果。
1)读文:各小组屮的一名潜能生接读课文,其余同学帮助订正字音。
2)字词:交流词义听写生字词3)交流文章大意和脉络。
本文主要描绘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
三巩固拓展、摘抄优美词句。
重点关注潜能生掌握情况四当堂检测1、形近字组词2、概括主要内容棉()峡()碗()爆()锦()狭()宛()瀑()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1、齐读课题1、播放歌曲,导入课题2、齐读学习目标。
伴着这首熟悉的《长江之歌》,我们再次走近1)能正确正确、流利、的朗读与苏lxt_L> 次山右IxiLL—一揭题示标课文,初步把握文卓大意。
光。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2、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提示。
三峡之秋授导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三峡之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三峡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
教学内容:1. 介绍三峡的位置和地理环境。
2. 讲解三峡的秋天特色和风景。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三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三峡的秋天如此美丽。
3.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三峡的了解和印象。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中学生的了解和印象。
第二章:秋天的三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三峡秋天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三峡秋天的人文景观,如古老的城镇和传统建筑。
2. 讲解三峡秋天的自然景观,如红叶和清澈的江水。
1. 向学生展示秋天的三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秋天的三峡的看法。
3. 让学生进行观察练习,描述三峡秋天的景色和氛围。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收集中学生的观察和描述练习。
第三章:三峡大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三峡大坝的建设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三峡大坝的建设背景和目的。
2. 讲解三峡大坝的功能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三峡大坝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三峡大坝的建设对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三峡大坝的利弊。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收集中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结果。
第四章:三峡文化1. 帮助学生了解三峡地区的文化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三峡地区的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
2. 讲解三峡地区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传说。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三峡地区的文化图片和艺术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三峡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价值观。
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三峡地区文化的认识和欣赏。
高效课堂语文导学单课题:《三峡之秋》课时:第二课时班级:组名:姓名:指导教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背诵重点段落。
2、读懂课文,能简单说说三峡之秋的美景,使学生受到激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三峡各个时段的景象特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
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学习准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三峡的知识或描写三峡的诗篇。
【复习巩固】:1、会读会写.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清冽光晕荡漾果实累累凌空飞降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课内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以下探究题)探究题一: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学法导航:(1)采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描写三峡景物特点的词句,反复品读,写出批注。
(2)组内交流,谈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探究题二:在你们的眼里,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也动手写上一节小诗。
请你抓住三峡秋天某一个时间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景物展开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题三:作者为什么能将三峡之秋写得这么多姿多彩,变化万千呢?【名篇积累】三峡歌初入峡有感(宋)陆游(唐)白居易十二巫山见九峰, 上有万仞山,船头彩翠满秋空。
《三峡之秋》导学案
姓名小组评级家长签字
1.信息链接
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的一段大峡谷,全长约191千米。
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人。
幼年在外祖母家生活。
中学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对文学发生兴趣,并参加了“左联”。
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并加入共青团,次年加入共产党。
后被派回家乡束鹿工作。
1956年6月,参加长江水文勘查队,写有长诗《大江东去》、《不尽长江滚滚来》。
1960年10月创作散文《挥手之间》,描述毛泽东1945年8月离开延安去重庆谈判时的感人场面。
此外,还出版了文学评论集《学剑集》。
“文革”中被迫害致残。
2.预习四部曲
(1)认真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标上拼音,并记下来,把不会写的字词在预习本上多写两遍。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记得画下好词好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
(4)浏览课文,给本课的重要词找一找近义词,反义词,写在书上。
3.预习自测
(1)看拼音,写词语
Yao ye wan ruo hu xiao su jin shi ling
( ) ( ) ( ) ( ) ( )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课文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用了总--()---()的结构方式
2、中秋这天,三峡景物早晨的特点是();中午的特点是();下午的特点是();夜晚的特点是()。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1.我思考,我收获: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用2分钟左右时间认真朗读课文,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2.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默读课文,在书上做好批注笔记,并写下你的感受。
用时4分钟)
探究点二:. 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对桌议一议,最后组内交流,完善你的认识。
不超过六分钟。
)
探究点三: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
当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词
卓()茅()盾()锲()动()栖()
桌()矛()循()契()劫()西()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陡峭()消逝()明丽()摇曳()反义词:
陡峭()朦胧()惊醒()轻缓() 3.造句。
陡峭......
荡漾......
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