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重组与再开发
- 格式:ppt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99
走进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北京中轴线概述 (2)二、北京中轴线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2)2.1 地理概述与北京城的布局 (4)2.1.1 地理特点与环境影响 (4)2.1.2 北京城的规划与布局 (6)2.2 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碰撞 (7)2.2.1 中轴线上的宗教建筑群 (8)2.2.2 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体现 (9)三、北京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物 (10)3.1 天安门与长安街 (11)3.1.1 天安门的历史与象征意义 (12)3.1.2 长安街的现代与文化交流 (14)3.2 天坛与祈年殿 (15)3.2.1 天坛的历史与建筑设计 (15)3.2.2 祈年殿的建筑美学与文化涵义 (17)3.3 紫禁城与故宫 (17)3.3.1 故宫的规模与建筑特点 (19)3.3.2 太和殿的文化与历史意义 (20)四、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管理 (21)4.1 保护措施与现状评估 (23)4.1.1 中轴线保护的法律法规 (24)4.1.2 现存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25)4.2 管理策略与发展规划 (26)4.2.1 界面与区域划分管理 (28)4.2.2 协同发展与未来规划 (29)五、北京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 (30)5.1 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新中轴线 (31)5.1.1 现代丘比特溢现代风貌 (32)5.1.2 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结合 (33)5.2 全球视野下的中轴线与城市发展 (34)5.2.1 与其他中轴线城市的对比 (35)5.2.2 全球文化交流的前景与中轴线未来的责任与挑战 (37)一、北京中轴线概述北京中轴线,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地带,是一条具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的历史名街。
它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公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之一。
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等,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繁荣与辉煌。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探讨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概述 (4)二、城市更新的内涵与目标 (5)2.1 城市更新的定义 (6)2.2 城市更新的目标与任务 (7)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思路 (8)3.1 规划引领,统筹发展 (9)3.2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10)3.3 多元参与,共建共享 (12)3.4 创新驱动,智慧城市建设 (13)四、城市更新的实施策略 (14)4.1 立法保障,政策支持 (16)4.2 资金筹措,市场运作 (17)4.3 技术支撑,智慧管理 (18)4.4 社区参与,共建共治 (20)五、城市更新的挑战与对策 (21)5.1 公众参与度不足 (23)5.2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24)5.3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5)5.4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结论总结 (29)6.2 发展前景展望 (29)一、内容综述城市更新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公平公正、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将城市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战略预留空间四大类,城市更新应在这些空间内进行。
在具体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各类空间的特点和功能需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
存量土地是指已经建设的土地,其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市更新还有助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社区文化的传承。
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城市更新的定位、目标、范围和实施程序。
北京2035|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各区功能定位•日期:2019-12-13 19:30•来源:•内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各区功能分布东城区西城区:政府机构海淀区:学校、教育、文化机构朝阳区:艺术、娱乐产业基地(朝阳群众)https:///v?vid=14197843709215351335导读: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
同时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新的城市发展格局究竟对未来北京有何影响,本期内容,规划国土小编就来跟大家唠一唠。
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承接、疏解与协同的关系,突出把握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的要求,大力调整空间结构,明确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从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做到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为实现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包书月;张宝秀【摘要】Beijing city's axis came into being in Yuan Dynasty and was develop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The Asian Games and the Olympic Gam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turning point for the Beijing city's axis to be extended northward.Urban Design Plan for Beijing City's Axis authorized in 2003 claimed Beijing city's axis will be extended southward to Nanyuan.Beijing city's ax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cluding the north axis,the traditional axis,and the south axis.Their development has profound an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Beijing'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Beijing city should change the single center into multi-centers relying on the axis,and change the multi-level ring structure of urban traffic layout into a new network pattern.%北京城中轴线形成于元朝,发展于明清,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摘要: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是城乡居民重要的活动载体,也是人的自然化实践的关键环节。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优化重构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并根据发展阶段特征构建有机整体式和统筹共生式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体系。
从生态建设理念和生态美学思想出发,探讨两种体系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最终,指导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建设,实现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6-0022-04(1.合肥学院设计学院安徽合肥230601;2.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是城市边缘区中城乡居民的活动载体。
但在传统的园林规划中,城市边缘区空间中生产和生态空间消极保护的治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人民大众对高品质城乡公共空间的需求。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对边缘区结构性绿地有效管控,不断蔓延的城市开发建设已经影响城市市域生态安全。
[1]2019年,中央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的概念,旨在通过对区域空间的用途管控,构建系统性、复合性、战略性的景观生态网络,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使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设计重点由边缘区乡村聚落空间设计转向边缘区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在内的全域空间重构,进而构建新型边缘区公共空间体系。
城市边缘区公共空间,作为人的自然化实践空间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城市与自然相融相和。
目前,国内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根据发展阶段先后可分为早期圈层式和后期混合式。
这两种在传统城市规划导向下形成的边缘区空间结构,由于没有将边缘区内田地、林地、草地、湖泊水系等要素构成完整的生境单元,难以对边缘区空间进行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经营。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下,国土空间规划摒弃“城市中心主义”,从区域系统入手,根据生态优先、资源共享的方式布置城镇、乡村,从制度上保障了城市边缘区及其公共空间的建设。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2.17•【字号】•【施行日期】2022.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序言201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高点定位、周密部署,组织制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17年—2020年)》并全面推动实施。
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既定目标,首都规划建设管理取得显著成就,首都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型,实现了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的良好开局。
2021年至2025年是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努力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
要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担当作为,科学决策。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以下简称近期规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持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推动一张蓝图干到底。
近期规划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刻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突出政治中心和突出人民群众,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首都新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作者:张超来源:《前线》2022年第07期[摘要] 通勤圈是衡量都市圈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将极大满足环京周边地区的通勤需求,优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形态。
率先构建一体化现代交通体系,京津冀地区将在“双枢纽”交通网络格局下,引导人口、产业等要素有序流动,推进首都都市圈跨区域协作。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环京周边地区; 通勤圈; 首都都市圈[中图分类号] F292; F512.7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7-0068-03现代化交通网络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物理支撑。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1北京是京津冀区域交通网络的核心节点,在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进程中,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是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支撑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
通勤圈是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先行力量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快实现,北京与周边地区交通可达性与便捷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北京市内地铁不断向郊区延伸。
目前,除延庆区外的其他区均有地铁站点,已开通四条市郊轨道交通线路,未来将连接三河、涿州等地。
同城化交通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都市圈内空间重组提供了前提条件。
目前,廊坊市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及固安等地作为北京产业腹地已承接部分健康养老、物流仓储、医药等产业,环京周边地区在吸引北京签约项目和意向投资额上均有明显增长;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北三县相继落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稳步推进,奠定了核心地区与外围地区紧密连接的基本构架。
通勤圈建设是衡量都市圈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大致是指北京核心区向外辐射50公里的范围,覆盖燕郊、大厂、香河、涿州、固安、武清等环京地区,是首都都市圈的核心地带。
加快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既是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的要求,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必要条件,体现了市场与政府功能的良性互动。
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2024. 04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建设统一的全国碳市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中国的碳市场是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以及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组成。
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这对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上线交易。
据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强制碳市场启动近三年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制度规范日趋完善,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碳排放数据明显改观,碳排放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价格发现机制作用日益显现。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顺利完成了2019~2020年和2021~2022年两个履约周期,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
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19%,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89%。
同时,第二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近50%。
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已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同时,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已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上涨66%左右。
(取材于董鑫的文章)材料二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京启动。
这是继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又一项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是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1-0078-05 收稿日期 2023-06-16摘 要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
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关键词 北京老城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更新策略 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Abstract As the ancient capital and the capital of China, Beijing's old city renewal should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apital city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old city. Bei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a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Beijing's old c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eijing's traditional style, an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can better continue Beijing's historical context, highlight Beijing's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 the memories of Alley residents. Tak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come up with new idea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new idea is the core of value with overall protection and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with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deas. The update strategy is material spa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space and updated feature.Keyword Beijing Old Tow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Protection and update policie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Beijing Old Town: 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年左右的建都史,经历元、明、清三朝的建设发展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6.16•【字号】京政发〔2022〕26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京政发〔2022〕2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2022年6月16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序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
本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正确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的关系,提升土地资源高质量保护利用水平,为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与功能格局优化提供资源支撑和保障。
本规划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主要任务等,是指导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效“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基本建立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升绿色生态空间本底规模质量,深化耕地保护空间与政策保障,减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三五”确定的土地资源保护利用任务目标基本完成,土地资源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保障和支撑了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历史性变革。
街区更新推动老城保护复兴作者:刁琳琳来源:《前线》2021年第12期[摘要] 从街区尺度出发探索因地制宜的活力塑造策略,是北京老城保护复兴的关键抓手。
在全面落实功能疏解和减量型城市更新的新阶段,老城保护更新亟须探索创新街区模式,促动“留”与“流”中的智慧复兴;探索共生街区模式,实现场景红利赋能美好生活营造;探索共治街区模式,以多主体协同构筑老城更新的治理新优势。
[关键词] 街区更新; 创新街区; 场景赋能; 老城复兴[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2-0074-04街区是城市更新精细化实施的基本单元,老城复兴的关键在街区更新。
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众多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城垣苑囿、胡同院落、街坊里巷构筑了老城街区独特的空间肌理,是城市中最具活力、历史感和魅力的场所。
2021年5月发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制度建设巩固已有经验成果,提出以街区为单元成片统筹实施城市更新的引导思路,为完善核心区城市治理体系、实现老城重组找准突破口,成为落实核心区“控规”的重要创新模式。
老城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首都定位、“双控四降”、功能疏解等更为严格的更新条件与规划管控要求,针对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存在空档期、支持空间功能变更、容量调整的政策机制不健全、精细化导控不足、运维的长效机制缺位等诸多矛盾问题,既要审慎推进、研究源头治理之策,又需大胆改革、建立容错与灵活市场机制导向的创新性制度体系,深度探索符合核心区发展阶段特征的街区更新模式。
创新街区模式:科技助推老城智慧复兴老城保护复兴既要留住老街坊、恢复老记忆、延续老传统,也要流动新要素、引入新居民、注入新动能。
以科技植入唤醒老城创新基因,激发街区活力,实现城市历史与城市未来的有序协调、空间保护与空间开发的有机融合。
牢牢把握“科技回归都市”的时代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动能,成为驱动内城复兴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