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内功五拳总诀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6
少林秘传内功五禽拳(四)作者:凌大侠来源:《少林与太极》2021年第05期二十二、仙鹤出云【动作】1.左脚经右脚前向右侧方上一步,以两脚掌为轴,身体左转180度,重心落至左腿,左腿挺膝直立;右腿在后伸直,脚尖点地。
同时,两手成鹤翅掌,右掌经体前上举过头,右臂撑直,掌心向前;左掌下落至左髋后侧方,左臂后伸,掌心向后。
目视前上方。
(图138)2.两臂同时向前立抡一周。
随后,上体前屈,两腿屈膝;右掌下落摸左脚背;左掌后抬。
目视右掌。
(图139)3.左腿挺膝蹬直,右腿伸膝后抬,脚底向上。
同时,抬头、挺胸、塌腰;两臂伸直后摆,掌心向上,成燕式平衡状。
目视正前方。
(图140)4.右脚下落至右侧方,挺膝直立,上体右转,重心落至右腿;左腿在后伸直,脚尖点地。
同时,左掌经体前上举过头,左臂撑直,掌心向前;右掌下落至右髋后,掌心向后。
目视前方。
(图141)5.两臂同时向前立抡一周。
随后,上体前屈,两腿屈膝;左掌下落摸右脚背;右掌后抬。
目视左掌。
(图142)6.右腿挺膝蹬直,左腿伸膝后抬,脚底向上。
同时,抬头、挺胸、塌腰;两臂伸直后摆,掌心向上,成燕式平衡状。
目视正前方。
(图143)【要点】1.两臂上撑后推,拔长两肩,并深吸气。
向前立抡幅度要大,松肩舒腰,徐徐呼气。
2.平衡要稳,保持数秒,同时将气呼尽。
二十三、白鹤盘翅【动作】1.左脚下落,向前一步,膝挺直,重心落至左腿;右腿在后伸直,脚尖点地。
同时,两臂下落,再向体侧平举,掌心向下。
目视前方。
(图144)2.上体前倾左转,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左脚在前,全脚掌着地,右脚跟离地,成左歇步。
同时,右掌向下、向左上画弧半周至右颌前,掌心向下;左掌向右、向下、向后画弧半周至体后伸臂,略高于肩,掌心向后,虎口向下。
目视左掌。
(图145)3.身体起立,右脚向前一步,膝挺直,重心落至右腿;左腿在后伸直,脚尖点地。
同时,两臂下落,再向体侧平举,掌心向下。
目视前方。
(图146)4.上体前倾右转,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右脚在前,全脚掌着地,左脚跟离地,成右歇步。
少林内功五拳:精、气、神、骨、力都可练到!内含五行,外练筋骨少林武术最大的特点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在战略上强调沉着果断,内静外猛,虚实兼用,声东击西;在战术上,讲究变化无常,失局时退而引敌入伏,利局时攻而猛狠,势如破竹,如此才能重创对手。
少林武术讲五行相克,五行相合。
五行外应以之五官,内应人之五脏。
如“心属火,心动通力生;肝属木,肝动火烙冲;肺属金,肺动沉雷声;肾属水,肾动快如风;脾属土,脾动大力医。
此五行之属于内也。
”少林武术讲合自己之五行以克敌之五行。
龙拳练神练时周身无须用力,遍体活泼,伸缩自然,起落有方,暗听气息沉于丹田。
古谱曰:龙拳之运使,以运气为主,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注丹田,遍体活泼,两臂沉静,五心相印,如神龙游空,夭矫不测,骨节通灵,身心手足,均一气贯串,上下相印,苦修不辍,自有神应矣。
虎拳练骨练时须鼓实全身之气,一气整贯,始终不懈,关节开放,骨节通灵,骨壮坚实,功力大增。
古谱曰:虎拳运练之法,须鼓实全身之气,臂坚腰实,腋力充沛,一气整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努目强项,有怒虎出林、两爪排山之势。
豹拳练力豹喜跳跃,必须短马起落,全身鼓力,两拳紧握发出,五指如钩,指坚似铁,气达劳宫,力达指梢。
古谱曰:豹之威不及虎,而力则较虎为巨。
因豹喜跳跃,腰肾不若虎之弱也。
练时必须短马起落,全身鼓力,两拳紧握,五指如钩铜屈铁。
故豹势多握拳,又名曰金豹拳也。
蛇拳练气气练吞吐抑扬,以沉实、静柔为主。
蛇有进退自如、回环自然之趣。
蛇缠蛇脱,练久则有柔软如链、内实如钢之功。
古谱曰:蛇拳之运练,气之吞吐抑扬,以沉静柔实为主。
如蛇之气,节节灵通,其未着物也,若甚无力者;一与物遇,则气之收敛,胜于勇夫。
有经验者自能知也。
练气柔身而出,臂活腰灵,骈两指而推按起落,若蛇之有两舌,且游荡曲折,有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之意。
所谓百练金刚而化绕指之柔,即为此写照也。
鹤拳练精练时须凝神铸神,舒臂运气,神闲志暇,上吸下呼,手心相应。
少林拳秘传正宗五行拳之鹤拳少林内功五行拳五拳最早由元明时期技击泰斗白玉峰(秋月禅师)在华佗五禽戏的基础上创编而成,分为龙、虎、豹、蛇、鹤,也称“白氏五拳”。
2. 李叟将觉远和尚推荐给白玉峰学拳后,二人重返少林寺,精研拳谱,将五拳演化至一百七十多手,揉入内功心法,而成“内功五拳”。
少林五拳一直为少林秘不外传之绝技,直至清末,陈铁笙点校出版卢炜昌藏本《少林宗法图说》,五拳练法才被首次披露出来。
少林正宗五行拳之鹤拳鹤拳的运练以缓急适中为得宜,盖以鹤之精在足,鹤之神在静,学者法此也。
故练习之时,须凝神铸神,舒臂运气。
所谓神闲志暇,心手相志,独立华表,壁悬千仞。
学者暝心孤往,久练精熟时,自能于言外得之,非仓促所能领悟也。
00全段鹤拳练精鹤翅手形。
(图1)一、剪翼冲天1. 两脚并步,正身直立;两掌垂于体侧,自然呼吸。
目视前方。
(图2)2. 身体立正不变;两掌屈指用力握拳(握固),拳面向下。
(图3)3. 两拳自体侧用力上收,抱于腋前,拳心向上;挺胸收腹,正头颈。
目视前方。
(图4)4. 两拳翻转,拳心向下,用暗力沿体侧伸下,至小腹侧髂骨部位,肘部屈曲含劲。
目视前方。
(图5)5. 左脚向正前方上一步,右脚蹬力,成左弓步,同时,两拳成鹤翅手上收立于两肩前,指尖向上,手心斜向前。
肘臂下拉,腋部用暗劲夹紧,挺胸塌腰,自然呼吸。
目视正前右斜方。
(图6)6. 吸气,两手分别向左右用力缓缓推至臂直,手心向外。
目视右手。
(图7)7. 闭息,两手内旋向肩前收拢,至肩前时,复将两手伸臂向左右标出,力度以柔缓为主,劲注指尖,指尖向外,手心向下。
目视右手。
然后,用鼻徐徐将气呼出。
(图8)8. 吸气,右脚向右侧前方上一步,左脚蹬力,成右弓步,同时,上体用缓力右旋转,随转体之势,左手向右前伸,右手向右后侧伸,手心向下,暗劲运力通臂指。
目视左手。
然后,用鼻将气徐徐呼出。
(图9)二、鹤膀手1. 吸气,上体左转,右脚蹬力,重心移于左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旋身用鹤膀劲快力收于左腰侧,右手划弧收至右腰侧。
古谱(接第8期)51.豹形左脚蹬地,上步与右脚并拢立正;左拳翻腕下落,两拳置于腰间,拳心向下;挺胸塌腰。
抬头前视。
52.麒麟独立两拳用慢力后收,置于腰后侧,拳心向下。
接着重心左移,落于左腿,右腿屈膝抬起,置于腹前。
头略右转,目视前方。
53.金豹形右脚向右前方落步,成右弓步;同时,两拳略下落,仍置腰间,拳心向下,挺胸塌腰。
抬头前视。
54.金豹形两脚左旋,体左转90°,屈膝成马步;同时,两拳变虎爪,右爪由右向上、向左摆,止于胸前,爪心向前;左爪向下、向右再向上摆,止于腹前,爪心向前,目视前方。
55.右金豹拳右脚用力蹬劲,体向上转,成右弓步;同时,两爪握拳,左拳经腹前向左掠,收回腰间,拳心向内;顺势向前上方用快力击出右拳(豹手),屈肘置于额前,拳心向左。
抬头前视。
击出左拳,肘略屈,腰略转,上体略前倾。
目视前方。
57.右金豹拳左拳向右.向下再向左掠下,收回腰间,拳心向内;同时,腰略左转,右脚向前抢步,左脚滑步跟上;顺势用快力再由下向上击出右拳,拳心向左。
目视前上方。
58.左金豹拳右拳经胸向右下方掠去,收回腰间,拳心向内;同时,腰略右转,右脚向前抢步;顺势以快力由下向上击出左拳,上体随之略前倾。
目视前方。
59.右金豹拳右弓步不变;左拳向内.向左掠下,收回腰间,拳心向内;同时,用慢力冲出右拳,上举过顶,拳心向后。
目视前方。
60.左金豹拳右拳经胸向右下方掠去,收回腰间,拳心向内;同时,腰略右转,右脚向前抢步;顺势以快力由下向上击出左拳,上体随之略前倾。
目视前方。
61.右金豹拳右弓步不变;左拳向内、向左掠下,收回腰间,拳心向内;同时,用少林古传五拳172势(二)文/凌空56.左金豹拳右弓步不变;右拳向左向下再向右掠下,收回腰间;顺势用快力向前24古谱慢力冲出右拳,上举过顶,拳心向后。
目视前方。
62.卧虎离山两脚左旋,顺势左转90°,向左下方蹲成右仆步;同时,右拳协同臂肘之力向左压下,止于胸前;左拳协同臂肘之力向左上方摆击,止于头侧。
十路少林拳的各路歌诀十路少林拳,又名为"少林行功拳"也叫"少林看家拳"(均为后来起的名),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早期院内的主要的古老的传统拳种之一,同其它拳种一样,随着那些被官府通缉追捕的武士侠客入寺落发为僧的人们,从民间带进少林寺的,经过多年众僧们汇集各地数种拳术加以锤炼,不断地丰富起来的,由宋初禅师福居编成不同内容、不同特点的十套主拳,从而基本定型,因而得名为"十路少林拳",名冠于天下。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十路少林拳的各路歌诀。
十路少林拳各路歌诀(拳谱)十路少林拳的各路歌诀第一路功力拳十路少林出嵩山,出势按掌是真传,霸王举顶力托天,恨步坐虎掌前穿,担裆擒虎闪身拦,梳妆台上拾金簪,二郎担山一条鞭,风摆莲花转银汉,歇步双捶两边磕,上步双峰把耳贯,镜前巧女绾金簪,骗马弯弓射大雁,分手捧踢力达尖,铁腿扫地起尘烟,骑马巨臂撑双捶,晃动两捶遮住天,抓打十字巧腰间,踩膝捋臂势不断,骑马巨臂撑双捶,晃动两捶遮住天,左蹬右跺鸳鸯脚,湘子挎篮护胸前,猿猴摘果向前献,将军抱住搂膝前,野马倒蹄分鬃式,黄鹰落架把枝攀,分手捧踢力达尖,铁腿扫地起尘烟,金勾挂帘踝边踢,铁腿倒挂整半圈,翻身埔地虎剪腿,铁腿扫地起尘烟,骑马巨臂撑双捶,卧势亮掌猛拌腕,踮步滚身向前翻,二起旋风卷上天,脚踏银河双摆莲,鸿门弯弓射大雁,梅花小手臂回环,卸步请示把礼献,以上全是功夫诀,不遇诚者莫轻传。
[安在峰解析]:此路是十路少林拳系中的头路,又名为“领路拳”也叫“九力十八功”。
它内容丰富,上肢包括“拳、掌、爪、勾”等四种手型,和“冲、推、穿、劈、撩、捋、挑、分、架、格、截、摇”等基本手法;下肢包括“马步、弓步、仆步、虚步、歇步、跪步”等基本步型,和“上步、倒步、跳步、击步、恨步”等步法;另外还含有“弹、蹬、踹、外摆、里合、扫趟腿、勾挂腿、虎剪腿、和二起脚、旋风脚、腾空摆莲”等空中腿法;还有“滚翻动作”。
一、五行名称说五行名称,由形体内外阴阳五行合说。
形体者,在人身体而言也,盖人身即小天地,适合天地阴阳五行之理也。
夫人身,内为阴,外为阳;血为阴,气为阳;腹为阴,背为阳;足为阴,首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大至全体骸骨,细至皮肤毫毛,无一不是一阴阳,处处有阴阳。
太极位置变化,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太过,无不及,此吾人身之真气,内外之全体,合阴阳自然之理也。
人身,内五行:肺为金,肝为木,肾为水,心为火,脾为土;外五行:皮为金,筋为木,骨为水,血为火,肉为土;又鼻属金通肺,目属木通肝,耳属水通肾,舌属火通心,口属土通脾,此五行之各有所属也。
内五行编校/王长虹少林五拳精义一动,外五行无一不动,内五行一静,外五行无一不静,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内五行体也,外五行用也。
内者先天,外者后天。
《内经》曰:“人生皆具先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本之为言,根也,源也。
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通其源而流自长,溉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
故善医者,必先治本。
知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有一茎连起,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
知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其为万物之母,土先生于脾,而后水火木金,循环相生,以成五脏,五脏成,而后六腑四肢百骸随之以生,而成全体,是皆先后天不离五行之形体也。
医者,既知形体之所由生,故推五行之理,以治五行之体也。
五行拳术,亦犹是也,即以五行,致以五行,亦以五行之术,练五行之体也。
以五行之数,为五行之体;以五行之体,练五行之数;即我五行,练我五行,此五行拳术,所以为形体之名称也。
二、气功原旨少林内功五拳,以气功为上乘,而气功之说,有二焉:一曰养气,一曰练气。
养气而精气不动,气不动而精神清,神清而健,操桩进退得宜,如是始可以明斗敌之方。
原养气之学,乃医学之紧要关键,非仅柔术所能而圆,不过柔术之功用,全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尤不可弃也。
少林宗法五拳少林宗法五拳,具有拳禅一体、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特点。
内容包括·.虎、豹、龙、蛇、鹤5种拳,以及内功、意念、外功、拳、腿、擒摔、身步、发声用气8种功法的锻炼。
抱拳幵势两脚立正,收臀紧腰,右手握拳,左手成掌,抱拳于胸前,拳心、掌心皆向前,挺胸抬头,目视前方。
(图3-1)龙气升天以右脚跟为轴,两脚右旋,体右转90度;同时,左掌右拳变爪,一齐下落至腰间,爪心向下,成立正姿势,挺胸塌腰,目视前方。
(图3-2)三步升堂屈膝弯腰,两爪握拳仍停于腰间,先进左脚,再进右脚,连续前进3步。
(图3-3)昂首独立两脚并拢,成立正姿势,两拳变掌,合掌前伸,经胸前上穿,屈肘置于额头前上方,掌尖向上。
(图3-4)猛虎跳涧两掌握拳,下落收抱腰际,拳心向里;冋时,右脚后退一'步,左脚亦后退一步,右脚再后退一步,退至起始之处。
(图3-5)青龙望月退回起始之处时,两脚并步成立正姿势,两拳变成虎爪,爪心向下,靠于腰间,挺胸抬头,目视前方。
(图3-6)7·落地生根左脚向左后侧横开一步,上体左转90度,屈膝蹲成正马步;同时,两爪下落,置于大腿上成掌,掌心向下,虎口向后,挺胸抬头,气沉丹田,目视前方。
(图3-7)8.双虎排山正马步不变。
两掌抬起,双臂向前伸直,自胸前方向左右平展成一字平肩状,掌心向前,掌尖向外,挺胸抬头,使胸部开张,目视前方。
(图3-8)五行八卦手(一)两腿变成右马步。
两掌成虎爪,屈肘内收经胸前走弧线下落,右爪在上,置于胸口,爪心向左;左爪在下,置于裆部右侧前,爪心向下。
头向右转,目视右前方。
(图3-9)五行八卦手(二)两腿变成左马步。
右爪向右、向下、再向左,走弧线下落至左小腹前,爪心向左大腿内侧;左爪向上、向左、再向右绕弧至胸口,爪心向右。
同时,头向左转,目视左前方。
(图3-10)醉虎归窝两腿变成正马步。
双爪向上一推,屈指握拳,用腕力下收,落至胸前,分置两乳下,拳心向上。
挺胸抬头,目视前方。
嵩山少林内功心法少林内功心法一、少林内功少林内功原为武林强身基本功,经历代相传,已形成一种练功配合推拿治疗疾病的推拿流派,着重于腰腿的霸力和上肢力量锻炼。
练功时,要求心静,前胸微挺,后背要拔,腹要蓄,腰要塌,后臂宜敛。
通过有意识的动作配合呼吸“蓄力养气”,徐徐运力,所谓“外紧内松”。
运动时做到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达到气与力同练,内与外俱壮的目的。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古传气功,内功心法在练习少林内功之前要掌握基本裆势,介绍如下:(一)站裆势【动作】并步站立,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稍宽于肩,足尖略收成内八字,五趾着地,运用霸力,劲由上贯下注于足。
前胸微挺,后臀内蓄,两手后伸,挺肘伸腕,肩腋勿松,四指并拢,拇指外分,两目平视,勿左顾右盼,精神贯注,呼吸随意。
【要领】做到三直四平。
即保持臂、腰、腿用力伸直;头、肩、掌、脚尽量水平,两脚内扣,运用霸力。
夹肩、挺肘、伸腕、翻掌、立指。
挺胸收腹,舌舔上颚,呼吸自然,两目平视。
(二)马裆势【动作】并步站立,左脚向左平开一步,屈膝下蹲,两足距离略宽于肩,两膝和脚尖微向内扣,两脚跟微向外蹬,成内八字形。
两手后伸,肘直腕伸,拇指分开,四指并拢,或两手平放两胯处,虎口朝内。
挺胸收腹,微微前倾,重心放在两腿之间,头如顶物,目须平视,呼吸随意。
【要领】沉腰屈膝,挺胸收腹,目须平视,呼吸自然。
(三)弓箭裆势【动作】并步站立,身向右旋,右足向前方跨出一大步,距离可根据自己身体高矮调整;在前之右腿屈膝半蹲,膝与足垂直,足尖微向内扣,在后之左腿膝部挺直,足略向外撤,脚跟着地,成前弓后箭之势。
上身略向前俯,重心下沉,臀部微收,两臂后伸,挺肘伸腕,掌根蓄劲或两手叉腰,虎口朝内,蓄势待发。
【要领】前弓后箭,用劲后沉,挺胸收腹,呼吸随意,虚灵顶劲,全神贯注。
(四)磨裆势【动作】上身略向前俯,重心下沉,臀部微收,两手仰掌护腰。
左手化俯掌屈肘向右上方推出,掌根及掌外侧运动徐徐向左方磨转,同时身体随之向左旋转,右弓步演变成左弓步,左手变仰掌护腰。
少林绝学·五拳桩上乘至精至神之术少林龙、虎、豹、蛇、鹤五形拳法,简称为“少林五拳”,五拳对应五种相应的桩法,分别练力、骨、精、神、气。
这五种桩法是一套,练法有一定顺序。
即豹、虎、鹤、龙、蛇。
【豹拳桩】两腿左右分开,间距略宽于肩,两脚平直,五趾抓地,如松生根,若磐石之固。
膝微屈,身体稍微下沉。
百会上顶,身躯正直,百会——会阴——双涌泉联线中点为一垂线,鼻尖——肚脐为一垂绞。
双肩下塌(切忌耸肩),大臂上抬,左右分开,攥拳,屈肘分向两侧,小臂上举,手比头高,手心向前,五指分开,意在指尖。
抓时吸气,松开五指时呼气,徐徐呼吸四十九次。
抓时,目光视脚前方一片地方。
然后大臂下垂,小臂横放在腰间,手心向上,伸开五指,意在指尖,用力抓四十九次,并以手指带动全身,抓时吸气,松开时呼气。
最后,双臂下垂于体侧,身体下蹲,手心向内,伸开手指,意在指尖,用力抓四十九次,抓时吸气,松开时吐气这一过程为一遍。
再重复,逐渐把时间增长,半小时以上为佳。
豹拳桩为什么能练力呢?按中医理论,爪(指甲)为筋之余,且十二经络尽从指尖始。
练豹拳桩时,意在指尖,气随之亦集中于指尖,随着呼吸,一张一驰,气从指尖沿筋络运动,入于肝,使肝强壮,而“肝为罢极之本”,肝强,人就不容易疲劳,就有力气,不仅有爆发力,而且有耐力。
这就是豹拳桩能练力的道理。
豹拳桩练得有根基之后,可练虎拳桩。
【虎拳桩】两脚左右分开,比肩略宽、两脚平直,五趾抓地,膝微屈,身体稍微下沉。
头要正,百会上顶,脖梗且直。
身躯正直,百会——会阴成一垂线,鼻尖——肚脐成一垂线。
两眼平视,怒目扬眉,凝视前方目标,要有一种虎威。
大臂向左右平伸,略与肩齐,屈肘,小臂与大臂成三角形,五指张开如抓物,意中要有虎爪之利。
背筋松开,如披上—层气。
站桩时,五指用意,用力一抓一放;同时肩胛骨松开,象蒲扇一样,随手指的抓动,带动两臂一张一驰地前后摇动。
脚和腿骨也随意念一松一张。
更重要的是,双手前抓时,用意念使脊背向后顶,好像要把每个脊椎骨都撑开似的;脊椎也随手指一张一弛,整个身子轻微地前后摇动。
少林宗法陈铁笙著拳法历史与真传此依世俗之称谓,故名之为拳法,其实凡名家巨子,俱少有用拳者,况吾少林,为南派开山之祖乎,试观少林所练习之手法,百七十余式,用拳者不得十分之一,即用拳矣,亦不过握如虎爪,从未有五指全握者,盖以平拳一出,见笑方家,即以实用言,平拳之制胜,力分而不能中要害,又何裨于用乎,少林之拳法如下左:(一)五拳之发源少林技击,以五拳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非于此道有所领悟,或工夫欠缺,气力未纯者,皆不轻易传授,固非吝惜隐秘,盖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朝久从事于斯,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是处,此少林精技所以鲜传人也。
五拳之法,传自梁时之达摩禅师,达摩师由北南来,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不重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而后灵魂易悟,果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心见性之功,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即起而习之,始能日进而有功,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都十八式。
先排步直立,呼浊吸清,挺腰鼓肘,(此乃足肘),凝神静气,正体努目,此为入手之内功。
▲朝天直举(解)即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须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此为二手。
▲排山运动(解)上式演举,即将足排开一尺余距离,用柳叶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运,仍须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下山之势,此为四手,按此与岳武穆双推手法相类,不过岳是双掌齐出,此是单掌,前推后应,似稍异耳。
▲黑虎伸腰(解)前式毕,收足正立,再开短马,两手仍作上式,左右分推,由短马变为高马,必须以腰用力,两手齐出,且伸满时,两掌心与后足心,更须相印,如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之则腰膝坚强,收效甚速,此为四手。
▲雁翼舒展(解)伸推毕,收马排足,略事休息,再吸气一口,下贯丹田,用手紧贴腿部,运腋力由下渐起,以平肩为度,如舒雁翼,且两手起时,足根随起,落则随落,腰须硬实,足尖得力,两手起时,隐觉气实胸开,肱涨指热,方为得益,此为一手。
基本手型基本手型拳法:拳背、拳心、拳眼掌法:立掌、仰掌、俯掌、直掌、反掌、瓦楞掌练功准备动作关节运动1、颈部运动:米字操+正反方向环转2、肩部运动:肩部最大幅度的前后环转3、腕部、踝部运动4、腰部运动:左右侧屈+前后伸展+环转5、髋部运动:左右环转6、膝部运动:左右环转+上下屈伸+抱膝压髋+伸膝弯腰马步冲拳1、两脚平分2、马步下蹲3、两手端平4、握拳腰部5、左右交替冲拳6、收势复原少林内功一、基本裆势(一)上肢基本动作两手后伸,夹肩、挺肘、伸腕、翻掌、立指,肩臂用力,四指并拢,拇指外展(二)具体裆势1、并裆势:两脚并拢,足尖略内扣呈内八字,五趾抓地。
2、站裆势:左脚向左横跨,两脚与肩同宽,或稍宽于肩,足尖略内扣呈内八字,五趾抓地。
3、马裆势:有大马裆(练“架子”,悬裆势)和小马裆(跨裆势)之分。
(1)大马裆:左脚向左一大步,足跟较肩为宽,约本人的5—6脚掌长,两膝和足尖稍内扣呈内八字,屈膝曲髋角度45°以下,逐渐至大腿平行于地面。
(2)小马裆:左脚向左一小步,足跟与肩同宽,约本人脚3倍,足尖内扣,大腿平行于地面。
4、弓箭裆势:右(左)脚向前或向右横跨一大步,约为本人脚长4—5倍,两脚全掌着地,前腿屈膝半蹲,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脚掌垂直,脚尖向前并稍内扣,后腿挺膝蹬直,脚尖斜向前方,约外展45—60°,呈前弓后箭之势,前脚脚尖与后脚脚跟在一直线上,上体正对前方。
5、大裆势:左足向左横开一大步,膝直足实,略成内八字。
6、低裆势:两足并步站立,足尖靠拢,五趾抓地,足跟外蹬,略成内八字,屈膝下蹲,上身下沉,臀部后坐不可着地,两手握拳前上举,肘微屈,拳心相对,两目平时。
二、单人练习动作裆式前推八匹马、倒拉九头牛、凤凰展翅、霸王举鼎、顺水推舟、单掌拉金环、仙人指路、平手托塔、运掌合瓦、风摆荷叶、两手托天、单凤朝阳、力劈华山——站裆势→大裆势→马裆势怀中抱月、海底捞月、顶天抱地——大裆势→站裆势→并裆势三起三落——低裆势乌龙钻洞、饿虎扑食——弓箭裆势具体动作1、前推八匹马:直掌2、倒拉九头牛:直掌3、凤凰展翅:立掌胸前交叉→外展→交叉4、霸王举鼎:仰掌→两掌上举,至肩部后外旋至指尖相对→直掌收回,恢复仰掌5、顺水推舟:直掌→手指外翘前推旋腕至指尖相对→旋腕回收,恢复直掌6、单掌拉金环:直掌,为单掌动作,动作与倒拉九头牛相同7、怀中抱月:仰掌→凤凰展翅式外展→身体略前倾,向下抱月→向上恢复立掌交叉8、仙人指路:仰掌→右立掌于胸前前推→右掌握拳收回,左掌前推,交替进行9、平手托塔:仰掌→保持掌平,向前平推,与肩相平→同势回收10、海底捞月:仰掌→顺水推舟式斜向前上→左右向下捞月→掌心向前上捧起,腰间恢复仰掌11、运掌合瓦:仰掌→右仰掌前推,内旋化俯掌→右手旋腕化仰掌收回,同时左手前推与右手动作相同,两手在胸前交叉,掌心相合12、风摆荷叶:仰掌→两掌心向上胸前交叉前推→左右外分,两手平托成水平线→两手内收,恢复仰掌13、两手托天:仰掌→两仰掌上托,掌心朝天,至肘直→屈肘回收,恢复仰掌14、单凤朝阳:仰掌→右掌向胸之左上方运力外展,掌心向天→画弧形缓缓运至右下方,恢复仰掌→左手动作相同15、顶天抱地:仰掌→霸王举鼎式上举→左右向下抱地→掌心向上托起,腰间恢复仰掌16、力劈华山:仰掌→凤凰展翅式外展→双手同时用力下劈三次→收回,恢复仰掌17、三起三落:直掌→两掌前推,臀部随势下落→两掌收回,臀部随势上抬,反复三次→两掌前推,随势伸膝伸髋→两掌收回,随势屈膝屈髋反复三次→恢复直掌18、乌龙钻洞:仰掌→双手前推,内旋至俯掌,身体顺势向前→回收,恢复仰掌19、饿虎扑食:直掌→顺水推舟式前推,身体顺势向前→抓拳回收,拳眼向上,恢复直掌。
少林五拳总诀总诀歌一(通用暗诀)少林五拳象五形,拳从自然取其意;融贯旧法创五式,一七三手集大成;精意释然传千秋,古今师法遵秋月;拳走一线守家法,崇尚手技入南拳;动中求静静不止,意气相推生横力;刚中有柔柔带刚,运柔成刚谓上乘;实中有虚虚转实,寓虚于实始超脱;沉心静气明法外,禅拳一体称少林;右练毕时接习左,左右逢源方成巨;出手如风迹难觅,一指半足分胜败;浑身上下皆可拳,指先掌次拳即末;孤心苦往年如日,神技妙术技乃神。
总诀歌二(有相暗诀)昂首挺胸气畅然,怒目强项似罗汉;砸肩敞腋力充沛,立腕沉肘赛金刚;虚腹实腰承上下,展膝固踝如生根;腰马一体接天地,三合内外比卯榫;气贯丹田雕横力,五心相印塑直气;此中三昧玩自心,精微乃见功自成。
总诀歌三(无相暗诀)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横行,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
总诀歌四(呼吸暗诀)其一小开弓马,大开胸腋;简脚根地,繁手枝天;徐呼徐吸,尽呼尽吸;气芽暴滋,遍体得力。
其二浸形神缸以气染,力由底发奔灵盖,弓马永动把息环,上下相印串一气。
总诀歌五(运使暗诀)力从气出,气隐力显;运柔成刚,使虚转实;意到气随,速于声响;全力一吐,沉重若山;力达指尖,不局三停;气透肤理,不囿三焦;沉实厚重,活泼虚灵;刚柔虚实,神变无穷。
总诀歌六(爪掌开拇暗诀)指散口紧现力蹼,平圆曲直偏不扣;栉风滗气方沉力,点印如花妙蛙作。
总诀歌七(拳指扣拇暗诀)卷勾如亲齐向心,弯而又曲死力扣;穿肉扣骨方传力,挤眼掐心功苦生。
总诀歌八(肘法暗决)腋气井喷膀管送,力达楔尖胜利器,努拐戳动兼阴阳,中平车腰方称活。
总诀歌九(眼法暗诀)镜眼点拳怒视焦,目随拳走神不丢;观外为下观内上,钢拳眼铸全凭神。
总诀歌十(听法暗诀)青龙黑虎赛风影,邃通海底如灯芯;听物为下听我上,龙奔虎跃画风景。
总诀歌十一(舌法暗诀)封井开边续阴阳,津如泉涌化琼浆;细流入海润丹田,化作精气力分发。
总诀歌十二(喊法暗诀)眼忙鼻碌口不闲,抢步吐声助力推;分寸得当方显威,乱哮见笑徒哼哈。
少林正宗内功五拳第二章龙拳少林正宗内功五拳第一节龙拳练神蛇形本来妙且能,坑坑洼洼急避封。
身腰回转似蛇意,关节松换手更灵。
吞身吸胸气意使,吸住对方退无能。
心灵手巧防不住,平素练习有长处。
人体比蛇关节僵,动腰动腿不慌张。
蛇形健身大有益,身强体壮寿而康。
五、鹤拳练精练时须凝神铸神,舒臂运气,神闲志暇,上吸下呼,手心相应。
子午步法斜身站,拳拳拱成如作揖。
上步抬肘先碰上,提脚备用踩前方。
束展两掌前后打,白鹤独立站鸡行。
屈膝形歪脚扁踩,鹤展单翅把身操。
正面开脚向前蹚,脚尖踢出敌难防。
双指分开戳左右,好像白鹤欲飞扬。
单腿屈立像睡觉,一腿横生踹裤裆。
转身回身走弯圈,返身须要脚扣边。
轻避袭击闪开浪,挨近对方更不慌。
肘灵膝活贴身靠,管叫敌人冤枉叫。
白鹤飞去黄鹤继,灰鹤啄食更有趣。
白鹤本来不伤人,被迫无奈动无名。
鹤形活动煞好看,能使弱人成铁汉。
鹤形内意同上叙,锻炼拳术有凭据。
斯人不知内意从,思想集中功夫深。
第二章龙拳第一节龙拳练神古谱曰:龙拳之运使,以运气为主,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注丹田,遍体活泼,两臂沉静,五心相印,如神龙游空,夭矫不测,骨节通灵,身心手足,均一气贯串,上下相印,苦修不辍,自有神应矣。
龙爪手形。
(图2-1)一、龙形手1.两脚并步,正身直立;两掌垂于体侧,自然呼吸。
目视前方。
(图2-2)2.身体立正不变,两掌屈指用力握拳(握固),拳面向下。
(图2-3)少林正宗内功五拳44/6145/61鹤形内意同上叙,锻炼拳术有凭据。
斯人不知内意从,思想集中功夫深。
第二章龙拳第一节龙拳练神古谱曰:龙拳之运使,以运气为主,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注丹田,遍体活泼,两臂沉静,五心相印,如神龙游空,夭矫不测,骨节通灵,身心手足,均一气贯串,上下相印,苦修不辍,自有神应矣。
龙爪手形。
(图2-1)一、龙形手1.两脚并步,正身直立;两掌垂于体侧,自然呼吸。
目视前方。
(图2-2)2.身体立正不变,两掌屈指用力握拳(握固),拳面向下。
(图2-3)3.两拳自体侧用力上收,抱于腋前,拳心向上;挺胸收腹,正头颈。
拳法禅武少林五禽拳是在华佗五禽戏的基础上,结合气功吐纳和武术技击糅合而成。
说是内功,原因是动作与吐纳配合进行抻筋拔骨,取五形之态而起落开合,意随形动,气随意行,达到意、气、形合一,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说是拳,因为在整个拳套中,很多招式有技击作用。
所以,这套内功五禽拳,是健身养生与技击合为一体的功法。
一、起势【动作】1.两脚并步正身直立,两掌垂于体侧,呼吸自然。
目视前方。
(图1)2.两掌向左右分开,弧形上划合于胸前相抱,左掌护于右拳面上,两臂成环状,拳、掌约与下颌平。
目视前方。
(图2)3.两手变掌,向左右弧形分开,下收腰间抱拳,拳心向上,挺胸收腹。
目视前方。
(图3)二、猛虎出洞【动作】1.上体左转约90度,左脚提起向前跨出一大步,屈膝半蹲,成左弓步。
同时,两拳提至腋前变虎爪,向前弧形下按至左膝前上方,虎口相对,爪心向下,高与小腹平。
目视两爪。
(图4)2.上体右转约45度,成横裆步。
同时,两爪右移,右爪移至右大腿前方,左爪移至左大腿内少林秘传内功五禽拳(一)◎ 凌大侠图1图2图335少林与太极‖ 2021年第2期拳法禅武少林侧前方,高与肚脐平,两爪心向下,虎口遥遥相对。
目视右爪。
(图5)4.右脚向前跨出一大步,成右弓步。
同时,两爪提起向前下按,至右膝前上方,虎口相对,高与肚脐平。
瞪视前方。
(图7)5.上体左转约45度,成横裆步。
同时,两爪左移,左爪移至左大腿前方,右爪移至右大腿内侧前方,高与肚脐平,两爪心向下,虎口遥遥相对。
目视前下方。
(图8)呼气,两手经胸前下落。
下按时意贯虎爪,力达指尖。
3.上体竖直,颈随体转,目光炯炯,虎视眈眈。
三、猛虎扑食【动作】1.两臂屈肘上举,两爪高与耳平,爪心向前,虎口遥遥相对。
同时,身体后仰,重心落于左腿上,左腿屈膝,右脚略收,膝伸直成右高虚步。
目视前方。
(图10)图4图53.上体左转约90度,成左弓步。
两爪移至左膝上方,虎口相对,目光随转体向下、向右、向后、再向前扫视一周,好似出洞的猛虎寻找食物。
少林五步拳1.预备式两脚并步而立,两手自然下垂,头正身直,两眼平视前方2.起式左脚向左跨半步,脚趾抓地,两脚与肩同宽,两拳拳心朝上抱于腰间,两小臂基本平行。
挺胸收腹,舌抵上鄂,目视左方。
3.仆步左切掌(1)左脚提起绷直放于右膝前上方。
同时,左拳变掌掌心朝下向左下而后变立掌向右上运行,目随手走。
当左掌到达头右上方时下落竖直放于右腋窝前,掌心朝右,目视左方。
(2)上动不停,左脚左切落地。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下落绷直成左仆步。
左掌向左切出,停于左脚上方2厘米处,掌心朝下,掌指朝前,力达左掌,目视左方。
4.弓步右冲拳重心左移,右腿蹬直,左腿左弓成左弓步,同时,左掌变拳拳心朝上收于腰间同,体左转,右拳拳心朝下向前冲出,力达于右拳,臂于肩平同,目视前方。
5.马步架打(1)右拳拳心朝上收于腰间。
右脚提起绷直向前弹踢。
同时,左拳拳心朝下向前冲出,力达左拳,目视前方。
(2)上动不停,体左转,右脚落地,双腿下蹲,双膝外展成马不步。
左手变掌,掌心朝前架于头顶上方约10厘米处。
右拳拳心朝下向右冲出,力达右拳。
目视右方。
6.歇步左冲拳(1)左脚提起绷直放于右膝内上侧。
体左转,左手变拳,拳心朝上收于腰间。
右拳变掌掌心朝上,向左上经前额向左下运行,掌心朝下停于左膝上方,目视前起式方。
上动不停。
(2)左腿放于右腿后方,前脚掌着地。
体右转,左膝于右腿弯相抵,双腿下蹲成歇步,同时右掌变拳心朝上收于腰间,左拳拳心朝下向左冲出,力达于左拳,目视左方。
7.仆步左穿掌(1)体左转180.左脚提起绷直放于右膝内上侧。
同时双拳变掌相对运行,右手掌习朝上经左腕上方向右上冲出、指尖朝右、掌心朝前。
左手掌心朝下,沿右臂下后运行,掌心朝右放于右腋窝前,目视右掌。
(2)上动不停。
左脚向左落地。
右腿屈膝下蹲。
左腿绷直下落成左仆步。
同时左掌掌心朝前,顺在左腿内侧左穿至左脚面,掌指朝左,掌心朝前。
目视左掌。
8.虚步挑掌重心左移,体左转。
右脚向前上步脚尖点地,左腿下蹲成右虚步。
秘传·少林内功五拳(全)以武学打开世界所谓五拳者,即龙、虎、豹、蛇、鹤五法也。
自梁代达摩禅师传先天罗汉拳十八手以后,直至金元时白玉峰披剃入山,整理少林技术,加以研究,由十八手而增至一百二十八手,于此一百二十八手中,更分为龙、虎、豹、蛇、鹤五拳。
白氏之意,谓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皆须加以锻炼,使互相为用,使克臻上乘。
盖精不练不固,力不练不强,气不练不聚,骨不练不坚,神不练不凝也。
五拳者,即可以练精、力、气、骨、神之法也,故创此五势,使内外并修,而达于化境也。
龙拳练神。
练习之时,毋须使用外力,唯须暗中役气,使注丹田,而周身活泼,两臂则沉静不动,,使手心足心与方寸相印,此所谓五心相印者是也。
如此练去,功成之时,竟如神龙行空,灵活自在矣。
虎拳练骨。
骨之在于躯干,所占之位置极重。
骨若不坚,则气力自无施,故必用虎拳以练之。
练时须运足全身之气,使腰背坚实,臂腿牢壮,腋力充沛,起落有势,怒目强项,两手虎爪之状,有如猛虎出山之势。
豹之为物,其身体之雄伟与形状之威武,皆不及虎,而力则过之,且腰肾坚强于虎,故善于跳跃,以之练力,最为合宜。
练习豹势,务宜两手紧握,五指如铁爪钢钩,全身宜用短马为起落,而鼓其力于全身。
此等法则又名为白豹拳,以形似也。
蛇拳练气。
蛇之为物,游行夭矫,节节灵通。
人身之气,亦贵于吞吐抑扬,以沉静柔实为主。
其未着物也,若甚无力;及其着物,则气之收敛,胜于勇夫。
练蛇拳者,正所以使其气有如长蛇之游行,而节节灵通也。
练此拳时,宜柔身而出,臂活腰灵,两指相骈,起落而推按之,以似蛇口之舌。
且屈折回环,有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之意,练刚为柔,所谓行气如虹者,即此是矣。
鹤拳练精。
鹤之为物,虽属羽禽,顾其精足神完,而克享大年。
人身最重要之物,亦厥唯精神,故宜用鹤拳以练其精。
练此拳时,宜缓急得中,凝精铸神,舒臂运气,所谓神气相合、心手相印者是也。
上述五拳,如能练至精纯之境,则精固、力强、气聚、骨坚、神凝。
少林五拳总诀总诀歌一(通用暗诀)少林五拳象五形,拳从自然取其意;融贯旧法创五式,一七三手集大成;精意释然传千秋,古今师法遵秋月;拳走一线守家法,崇尚手技入南拳;动中求静静不止,意气相推生横力;刚中有柔柔带刚,运柔成刚谓上乘;实中有虚虚转实,寓虚于实始超脱;沉心静气明法外,禅拳一体称少林;右练毕时接习左,左右逢源方成巨;出手如风迹难觅,一指半足分胜败;浑身上下皆可拳,指先掌次拳即末;孤心苦往年如日,神技妙术技乃神。
总诀歌二(有相暗诀)昂首挺胸气畅然,怒目强项似罗汉;砸肩敞腋力充沛,立腕沉肘赛金刚;虚腹实腰承上下,展膝固踝如生根;腰马一体接天地,三合内外比卯榫;气贯丹田雕横力,五心相印塑直气;此中三昧玩自心,精微乃见功自成。
总诀歌三(无相暗诀)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横行,掌心力从足心印,一指霹雳万人惊。
总诀歌四(呼吸暗诀)其一小开弓马,大开胸腋;简脚根地,繁手枝天;徐呼徐吸,尽呼尽吸;气芽暴滋,遍体得力。
其二浸形神缸以气染,力由底发奔灵盖,弓马永动把息环,上下相印串一气。
总诀歌五(运使暗诀)力从气出,气隐力显;运柔成刚,使虚转实;意到气随,速于声响;全力一吐,沉重若山;力达指尖,不局三停;气透肤理,不囿三焦;沉实厚重,活泼虚灵;刚柔虚实,神变无穷。
总诀歌六(爪掌开拇暗诀)指散口紧现力蹼,平圆曲直偏不扣;栉风滗气方沉力,点印如花妙蛙作。
总诀歌七(拳指扣拇暗诀)卷勾如亲齐向心,弯而又曲死力扣;穿肉扣骨方传力,挤眼掐心功苦生。
总诀歌八(肘法暗决)腋气井喷膀管送,力达楔尖胜利器,努拐戳动兼阴阳,中平车腰方称活。
总诀歌九(眼法暗诀)镜眼点拳怒视焦,目随拳走神不丢;观外为下观内上,钢拳眼铸全凭神。
总诀歌十(听法暗诀)青龙黑虎赛风影,邃通海底如灯芯;听物为下听我上,龙奔虎跃画风景。
总诀歌十一(舌法暗诀)封井开边续阴阳,津如泉涌化琼浆;细流入海润丹田,化作精气力分发。
总诀歌十二(喊法暗诀)眼忙鼻碌口不闲,抢步吐声助力推;分寸得当方显威,乱哮见笑徒哼哈。
总诀歌十三(胆力暗诀)练达思结神通处,浑身胄甲随纵放,胆向先从心气足,一声咆哮万敌愕。
总诀歌十四(快慢暗诀)独习繁中采,对习简中取,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慢为有形诀,快为无形窍,快自慢中企,急功须缓图。
总诀歌十五(冷拳暗诀)对敌忌出灌怒拳,怒不及人反昏心,自动不知当人偶,何送白隙任人乘?总诀歌十六(狠拳暗诀)出拳不狠拳不硬,真拳不敬戏打戏,积习成癖长苍毛,终难成就一代师。
总诀歌十七(成功暗诀)功夫本是平凡事,化凡为神自有因,功成之日始能悟,惟因倾注超凡力。
上乘至精至神之术少林龙虎豹蛇鹤五形拳法简称为五拳,此外还有一些较为常用的简称,如少林龙虎豹蛇鹤五拳、龙虎豹蛇鹤五拳以及少林五拳,其中五拳最为精炼;另外还有多种别称,如具有宗派门户色彩的少林拳、具有禅宗静悟色彩的罗汉拳、具有至高无上色彩的少林镇山拳、具有秘密组织色彩的洪拳、具有朴素传统色彩的五行柔术等,更有“宗门拳术”、“宗门拳技”或“吾宗拳术(或拳法)”、“吾宗拳技”以及“少林拳术(或拳法)”、“少林精技”等暗称;总之五拳俗称为五形拳,通称为少林五拳,儒称为五行柔术,释称为后天罗汉拳,道称为内功五形拳,帮称为洪拳,尊称为少林镇山拳。
拳名大都扼要的反映某一拳术的主要特点,五拳也不例外,五拳这一名称准确地反映五拳这一拳术的外在特点即外部结构特点,假如不抓住这一特点而启用别的名称则五拳不再是五拳而成为别的拳术的,这一特点是有别于其它拳术而自成一门拳术的重要依据。
五拳称谓的多样性反映着五拳自身所具有的固有特性与历史作用的多样性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不同形式的角色出现过,且拥有过不同的社会功能并起到过不同的社会作用,自然对其理解的不同而解释也随之不同。
五拳拳名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性质,五拳既属于象形拳又属于气功拳因此称其为五形拳或内功拳,这是从其自然性出发命名的;还有五拳既属于外家拳又属于帮会拳因此称其为少林拳或洪拳,这是从其社会性出发命名的。
五拳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具体反映在拳名、拳理、拳法等诸多领域,如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匡扶正义的理念,故称为五行柔术;又如道家导引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吐故纳新的理念,故称为内功五形拳;又如释家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其理论中始终贯穿着明心见性的理念,故称为罗汉拳,但传统思想并非总是对其只产生积极影响,如宗派门户之见令其失去和谐性,封建迷信思想令其失去科学性,保守思想差点令其命丧荒野而失传。
据传五拳是由金元时期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即秋月禅师所创,又多与南派少林之一湖南少林有关因此又称为“湘派少林五拳”,又因其拳与其它南派拳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被归入南拳一族。
五拳的整个拳术的流程充满阳刚之美且始终遵循着少林拳术的固有特性,如拳走一线、拳打睡地、动中求静、外刚内柔、内外合一及禅拳一体等。
仅从传说的内容来看五拳是少林拳术历史当中最全面最系统的历史最悠久的长套路拳术。
五拳顾名思义是五种拳术的意思,是龙、虎、豹、蛇、鹤五种拳术的统称,各个拳术称为拳式,五拳就是由龙、虎、豹、蛇、鹤五式组成;又把从每一盘膝势到立定势之间的一连串有序拳势的组合称为路,新五拳是由双路虎拳、单路豹、龙、蛇三拳以及双路鹤拳共七路组成。
其他众多门派中也有以龙、虎、豹、蛇、鹤等相同的名称命名的拳术,为了与之区别各式单称时前面要加“少林五拳之”或“五拳之”等修饰语,如“少林五拳之虎拳”或“五拳之虎拳”,其余可依此类推。
从五拳的整个套路的脉络来看,五式的次序应是虎、豹、龙、蛇、鹤,事实上现存的最完整的“五拳谱”即《少林宗法图说》中所收录的五拳确实是以虎豹为先、龙次之、蛇又次之、鹤拳则最后的次序所排列的,所谓龙、虎、豹、蛇、鹤的说法只是沿袭原始龙图腾崇拜的结果而已,如同人们在从太阳崇拜中衍化而来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之方位称呼中以“东”字起头的习惯一样,更何况龙在五行中恰好属东,即便是属于散式五拳的将氏五拳也都遵守虎、豹、龙、蛇、鹤此一五拳的普遍的拳式次序的。
《少林宗法图说》是现存最完整的五拳专著,也是有关五拳拳式次序问题的范本,因此假如今后在五拳拳式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则必须以此书作为依据来进行处理。
此外尽管证据不足,但有的五拳师似乎还主张把龙拳排在最后面即第五式而使其成为“虎、豹、蛇、鹤、龙”,事实上五式的次序到底如何无关紧要,只要依随普遍的做法就行。
五拳在其传承上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即它是在数百年来一直只在僧徒间秘密相传,是世界上最隐秘寡默的拳术之一,直到清末民初才开始流入民间拳师手中并为凡世所称颂,但还是看不出因此而情况究竟得到有多大改观,反而至今还没出现一位响当当的五拳界的显赫人物,从中亦足可见其被束之高阁、尘封不动、无人问津乃至渐为世人所遗忘的处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已成为拳术木乃伊,其实它在暗地里凭借其神力顽强地默默地活着变化着和发展着,不是不出现五拳师而是火候还没到。
另外五拳的传承中还存在单传、多传、全传及失传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令五拳门派林立且令彼此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只传五式中的任意一式时称为单传,传授五式中的任何两式、三式或四式时称为多传,传授所有五式时称为全传,未传授到任何一式或尽管传授到整个五式但因其间落下很多势子而变得不全时称为失传。
相对于《少林宗法图说》来看,具有代表性的单传例子有21手郝氏龙拳和赵氏蛇拳;多传例子有刘氏五拳;全传例子有没有省略掉盘膝势的具有181手的十三路李氏五拳和具有172手的十路樊氏五拳、省略掉每一路中的盘膝势且只具有五路的凌氏五拳;失传例子有赵氏蛇拳、刘氏五拳与传说中的具有173手的白氏五拳和只具有30手的散式五拳即蒋氏五拳;本书中的五拳共有虎豹龙蛇鹤五式七路217手,此五拳称为崔氏五拳或少林龙虎豹蛇鹤双练还原五拳:当头为总起式,紧接着为双路虎拳,其次为单路豹、龙、蛇三拳,再者为双路鹤拳,最后为总收式;两头总起式与总收式各7手、虎拳为59手(第一路30手、第二路29手)、豹拳为30手、龙拳为38手、蛇拳为3 0手、鹤拳为46手(第一路25手、第二路21手),共计217手。
以上诸五拳大体上有四种分法,其一是根据拳术产生年代可分成旧五拳即李氏、樊氏、蒋氏及凌氏五拳与新五拳即崔氏五拳,其二是根据拳谱记录特点可分成右式五拳即李氏、蒋氏及崔氏五拳与双边五拳即樊氏与凌氏五拳,其三是根据各拳路之开头有无立定势可分成连续五拳与非连续五拳,其四是根据各拳势间是否合理连贯可分成整式五拳与散式五拳。
五拳属于象形拳,拳势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的动作,但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通过这些动作形象地解释人的身心两方面的诸多难解的现象,起初似乎并不只限于五种动物,随着五拳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加深并受到“五为一”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最终定格在龙、虎、豹、蛇、鹤五种动物上。
五拳又属于内功拳,五拳的每一拳势与呼吸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五拳素有“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之说,又有“人之一身,精、力、气、骨、神五者,必须交修互练,始可臻上乘神化之境”之说,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以上说法误读为龙、虎、豹、蛇、鹤五式与神、骨、力、气、精五者之间有着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龙拳练神并不是说龙拳只练神不练其他四者,其实龙拳也可以练骨、力、气、精,之所以说龙拳练神是因为以龙之形解其拳之意最贴切的缘故,其他如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也都是这样。
五拳既象形又内功,从形中取筋骨从内中取精神,无内不能运气,无形不能使力,运气使力是五拳的本质所在。
五拳中包含着整散理念,这是古人的智慧使然,所谓整散理念就是有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整式的精意散存于散式里头,散式的总的精意又反映在整式里头;零散的各个拳势在某种理念的驱使下融汇成一体,又因每一散式都具有个性而可以互不相干的独立存在,这样可以大大方便了学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去练功,可以阶段性发展,又可以很好地去领会拳术的精意。
五拳是创意设计的产物,就是说五拳师们从一开始就以足够的耐心去精挑细选那些从自然界的凶禽猛兽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最得势最得力的动作与人体的特殊结构相结合来构成五拳的,从现存的五拳中可以领略得到他们并非做机械的模仿而是给拳术动作注入了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开启了少林拳术的原创的先河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拳术革命。
同时也等于在“少林拳术创编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拳术标准与拳术模型,以此来进一步巩固了技击界中的少林拳术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五拳师们的远见卓识最终会得到历史的肯定。
从传说中的《五拳精要》到《少林宗法图说》的出现中足以看出古代五拳师们就从创拳伊始早把五拳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推动其合理发展的,并且为了它的尽善尽美不遗余力的。
五拳是物质与精神、具体与抽象的结合体,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很好的一个例子,也是具体体现着人的能动性的活标本,是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时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