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46.55 KB
- 文档页数:17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课程大纲(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dern Pedagogy)一、课程目标1.引领学生深化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的学习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2.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教育观和方法论。
二、课程内容专题1:教育学的开展历程及其研究的方法论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2)如何认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学科属性与学科立场?(3)如何认识教育学的基本问题?(4)如何打破教育学的“板块论”建构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5)如何认识总结中国教育学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缺乏?(6)如何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教育学?2、建议阅读的基本文献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95-440: 579-699o 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桂生:《中国教育学问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7—25;55—69:211—242;265—281 页;孙喜亭:《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章,3章。
石佩臣:《教育学基础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32页。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1部,1章。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6版,绪论。
侯怀银:《中国教育学开展问题研究——以20世纪上半叶为中心》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50—62: 101—104: 115—132:五章。
凯洛夫:《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1一20页。
陈元晖:《中国教育学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 (5).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开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中国社会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1)社会思潮与教育思潮的关系?(2)当代教育思潮的开展与演进过程?(3)当代教育思潮主要观点、代表人物?(4)终身教育思潮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编码:110212040学时:48学分:3开课学期:第二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教学手段:板演、多媒体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最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开设本课程主要是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等,并能够结合实际比较熟悉的运用这些原理解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学科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历史上每一次更替的各阶级社会,都以各种形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用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与此相适应,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
不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往往包含在伦理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等科学知识体系中,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
在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正确的把握和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一)个人与社会(二)思想和行为(三)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四)内化与外化(五)教育与管理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一)阶级性(二)实践性(三)综合性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二)思想政治教育史(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学科的建设进程(一)全面探索阶段(1978年至1984年)(二)学科系统建设阶段(1984年至今)二、学科建设经验与发展展望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西方行为学科的关系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行(三)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思想政治工作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文献法(二)观察法(三)实验法(四)社会调查法(五)总结经验法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3.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4.在新时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应采取哪些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5.西方行为科学中的主要理论有哪些?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就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简介《教育学原理》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本科)专业课程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是所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本门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阐明教育、教学、课程、德育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阐明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学制、教育目的的实质与特点等。
本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对学习其他教育课程具有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教师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是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对教育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对从事教育的热情和理性精神;正确认识与“教育是什么” 和“什么是教育” 有关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当前基础教育出现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重视对学生在分析教育问题时所需要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了解主要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研究成果,培养教育研究意识和教育改革意识;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观念。
要求学习者能切实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教育理论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自己身边教育工作的问题,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以《普通心理学》课程为基础,又是《课程与教学论》、《德育与班主任》等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育观的指导,《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等课程是《教育基本原理》的具体化和实践操作。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学时数:54学分数: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理论和管理理论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为学生以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做必要的准备。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阐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培养本专业的青年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政治觉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
(二)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去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与之有关的种种现象。
(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技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含义二、思想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特殊领域及其矛盾(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三、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一)特点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一、马恩列对思政教育的历史考察(一)马恩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二)列宁对党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我党思政教育的历史回顾(一)初创阶段(二)形成阶段(三)成熟阶段(四)发展阶段三、我党思政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主要教训(一)优良传统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一)地位的确立(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宏观上的功能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了思想形成、发展的根源(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理论揭示了思想意识的复杂性和能动性的的实质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灌输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认识论揭示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来源的实质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社会关系的理论四、辨证法是实施思政教育的科学武器(一)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原理(二)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三)关于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四)关于一般与个别辨证关系的原理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理论基础,反对错误的思想趋向(一)坚持唯物史观,反对精神万能论和精神无用论(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对空想论和机械论(三)坚持人的本质的理论,反对人的本性自私论(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左”与“右”的两种错误倾向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一、思想与行为(一)思想及其表现形式(二)行为及其分类(三)思想与行为的关系二、内化和外化(一)内化及其基本环节(二)外化及其制约因素(三)内化与外化的关系三、疏通和引导(一)疏通与引导的基本含义(二)正确处理疏通与引导的关系四、教育与管理(一)教育与管理的含义(二)正确处理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五、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一)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含义及主要形式(二)正确处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宏观环境(一)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二)社会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微观环境(一)家庭环境(二)学校环境(三)单位环境(四)社区环境(五)传媒环境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含义(二)优化外部环境(三)优化内部环境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一、正确认识教育对象(一)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重要性(二)把握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三)分析教育对象的基本方法二、教育对象的结构(一)教育对象的系列(二)群体教育对象层次(三)个体教育对象的层次三、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二)青年的特点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依据(一)制约教育目标的条件(二)思想政治教育受两方面限制: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人们的思想实际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近期目标(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目标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四)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一、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一)思想政治品德及其结构(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和特点(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第十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根本依据(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直接依据(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现实依据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一)方向原则(二)求实原则(三)民主原则(四)渗透原则(五)层次原则(六)激励原则(七)主体原则(八)示范原则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教育主体及教育主体功能(一)教育主体的含义(二)教育主题的功能二、主体在教育结构中的地位、类型(一)地位(二)类型三、教育主体素质的提高(一)教育主体素质提高的必要性(二)教育主体素质提高的方法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的选拔与管理(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的选拔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概述(一)方法及方法论(二)研究方法要注意的问题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一)开辟多渠道(二)寻找新载体第十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必要(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意义(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要求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和原则(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范围(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范围(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种类第十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一、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一)树立科学的党的领导观念(二)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一)始终坚持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领导地位(二)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三)善于依靠群众组织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优化整合社会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提高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水平(一)加强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案例入手,讲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再用所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学大纲《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教育学原理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政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教育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 了解教育的起源、发展和改革历程;3. 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4. 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政策;5. 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教育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流派4.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与学习方法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与本质2.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3. 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关系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1. 教育规律的概念与特征2. 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 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其发展历程第四章:教育制度与教育体系1.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特征2. 教育体系的结构与层次3. 我国的教育制度及其发展历程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 教师的职业角色与职责2.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需求3.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及其建立与发展第六章:课程与教学1.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2. 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方法与原则3. 教学的概念、目标与方法4. 教学评价的概念、原则与方法第七章: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1. 德育的概念、目标与方法2.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目标与方法3. 学生品德和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第八章: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1. 教育法律的概念、特征与作用2. 教育政策的概念、类型与制定过程3. 我国的教育法律与政策及其发展历程第九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 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类型与方法体系2. 教育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常用研究方法的概念、特点与应用范围;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规范与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类)的专业核心课之一。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论认知上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为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操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形成高度的专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2: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整个理论体系,使其获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的基础知识。
课程目标3:使学生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观点去解释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能够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领域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对应课程内容对应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特征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对其形成高度的专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本专业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培养学生专业意识最重要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第二至第八章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地位、功能、过程、规律、目标、内容和任务,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关系和外部条件,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可供选择的方法,从而能够切实地帮助学生对本专业形成全面的、深刻的理性认知;特别是本课程的一些核心内容(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功能、目标、内容和任务等)有力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使命,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社会科学学院郑晓琴一、课程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二、参考书目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4、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5、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66、邱伟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2月版7、刘书林、陈立思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8、陈立思主编:《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9、袁桂林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三月版10、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3 月版11、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2、[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3、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1415、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17、国家教委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8、[美] 戴维.波普诺,1999,《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陈克敏等:《面向新世纪的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1、[英]彼得.沃森著,朱进东、陆月宏、胡发贵译,《20世纪思想史》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学分:4 总学时:51 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二、课程简介《综合英语2》是一门综合英语听说读写的课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合作精神,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
传授系统的基础英语知识,训练基本英语语言节能,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涉及英语教学法,要求学生能独立地对英语教学过程思考、设计、实施、领悟并修正,为学生今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针对性设计与安排,课程评价渗透在上课过程中。
教育学原理是小教专业教育平台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学位课程。
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教育课程的起点,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能站在教育学科和教育专业的立场上,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相对全面、准确地分析一些基本的教育现象,具有初步发现和解决教育基本问题的能力,胜任将来的教育实践和基本研究工作。
课程采用以讲授为主。
主要教学内容有:教育的概念和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学生、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思潮等。
三、教学目标总目标: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明确的教育理念,能站在教育学科和教育专业的立场上,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相对全面、准确地分析一些基本的教育现象,具有初步发现和解决教育基本问题的能力,胜任将来的教育实践和基本研究工作。
知识目标:通过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历史流脉,熟悉教育学的基本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育学原理》在涉及学校教育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从宏观上考察教育(学)的历史演变与特定时代背景,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国内外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研讨个性化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创新意识。
具体解决学生应如何学习教育学、如何判识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实践的适切性、如何运用教育理论解读与评价教育实践等问题。
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Pedagogy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无课程代码:1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开设学期:2课程学分:3课程负责人:待定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学时:32后续课程:小学教育学二、课程目标及达成途径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教育问题与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掌握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深入了解出现的教育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提问、章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共同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初步掌握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形成教师职业情感,具有教师职业认同的信念和情怀,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观念。
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汇报、小论文等环节共同支撑,依据课后作业与分组讨论来评价。
达成途径: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提问、章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共同支撑,依据期末理论考试、章节测验与平时成绩来评价。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毕业要求: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指标点4-1:精通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较好的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指标点2-2: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的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课程目标:通过教育学原理课程的研究,能够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形成教师职业情感,具有教师职业认同的信念和情怀,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7406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分【总学时】51学时【讲授学时】51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先修课程】心理学【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目的】1、准确识记教育原理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内容提要】《教育学原理》是普通高校教育院系教育学类本专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全部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本课程内容分三编,共十二章,本课程的主线主要是由教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育与人的发展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构成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领会有关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形成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也在于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境界,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教育理论思维方式。
第一编 [教育总论]第一章 [教育认识的历史演进][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理解教育学的价值;了解国内外对教育学的不同解释以及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明确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重点难点] 教育学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讲授学时] 6学时第一节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一、教育学概念的创立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节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一、“教育学”学科的设立(1900—1905)二、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三、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四、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五、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六、教育学的中国化探索(1976—)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一、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二、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六、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和限度一、教育学的价值二、教育学的限度第二章 [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特点;理解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理论;明确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达成途径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四、教学内容、方法、学时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
五、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绪论教育学及其发展(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性质
三、教育学的任务与意义
四、教育学体系
第二节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教育学的产生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自)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指导思想(自)【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教育学发展过程;
难点: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单元教育及其本质(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二、教育的概念
三、教育的本质
第三节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教育的主要形态
第四节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研究意义
三、教育功能的层次性与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特点、教育的定义、内涵和相关范畴、教育功能的含义和分类,明晰教育功能的层次和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基本要素与主要形态。
难点:教育起源的三种理论。
第二单元教育与社会发展(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四、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战略
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教育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难点:科教兴国与教育促进民生之间的关系;
第三单元教育与人的发展(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第二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
三、坚持教育创新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人生发展阶段及其教育重点和策略;难点:人的发展理论比较与辨析;
第四单元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四、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第二节教育内容
一、教育内容的含义和意义
二、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三、学校中教育、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中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难点: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第五单元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形式
一、教育形式的含义
二、两种主要形式
第二节教育手段
一、教育手段的含义
二、媒体的发展历史
三、电子媒体对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意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的发展过程;
难点:教育手段当前的发展趋势;
第六单元人的全面发展教育(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德育
一、德育的内涵和意义
二、德育的目标
三、德育的内容
第二节智育
一、智育的内涵和意义
二、智育的目标
三、智育的内容
第三节体育
一、体育的内涵和意义
二、体育的目标
三、体育的内容
第四节美育
一、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二、美育的目标
三、美育的内容
第五节劳动技术教育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
三、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五育的目标和内容;
难点:五育的基本内涵;
第七单元学校教育制度(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校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校的产生
二、学校的发展
三、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部分国家的学校制度
第三节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
二、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历程;难点:学校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第八单元教师与学生(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学生观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
难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六、课程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等形式相结合,包含课堂出勤、课后作业、章节测验、分组讨论;终结性评价为期末考试。
七、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含课堂出勤和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包括小论文)20%,章节测验10%,分组讨论10%,期末考试50%。
八、教学资源
(一)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项贤明,冯建军,刘海民.《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胡德海.《教育学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
3.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二)网络资源
/sCourse/course_4015.html(爱课程——阮成武,安徽师范大学)
/sCourse/course_5814.html(爱课程——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https:///course/AYNU-1002126007(中国大学MOOC)
https:///course/HHU-1449615172 (中国大学MOOC)
(注:尽量选用获国家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精品教材以及有特色的教材,鼓励使用自编高水平教材及讲义。
教学参考资料包括专著、案例集、习题集、网络学习资源、相关学术刊物等。
)
九、课程学习建议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教育学原理相关的视频、课件、图片和资料等,校内网络教学资源和国家开放式MOOC资源等资源,开展交互式和体验式学习。
2.认真精读教师推荐的教材和若干本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适当做读书笔记,进行系统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核心知识结构。
同时,根据所推荐的各章的必读参考书目和选读数目,系统阅读、选读、泛读、浏览相结合,从中领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学习思维方法。
在一定的阅读量基础上,可对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文献综述,对相关观点、理论或研究动态、学术分歧进行梳理、比较或归类。
3.教育理论学习一定要直接或接近地接触教育实际、深入教育实际发生的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访谈,注意观察和记录,搜集教育及其现象或问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当然,也可以根据所推荐的教育方面的重要网站,对教育新闻、时事或教育问题,进行网络浏览、收集下载,并进行归档与排列分析,这也有助于我们“足不出户”,了解教育大事小情,有利于对教育问题的分析。
但总体而言,应以实际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主。
4.在听课、自学和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增强问题意识,学会追问、求证、反诘,求其甚解,问到深处甚至语塞,这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品质,也对参与者是一个挑战与提升。
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可以是沉思、可以是反思、可以是批判、也可以是一种顿悟。
5.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学习教育学原理课程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包括对自己经历或见闻的教育生活、教育事件、教育见闻,进行客观、深度的叙事,也包括写一点教育札记或随便,甚至写通过包括、微博、论坛的方式;当然,如果一定理论学习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写一点小论文、调查报告交流,参加同学们在一起讨论的专业论坛、研讨会、辩论会,,在书面表达的同时,学会理性、平等的学术表达与论争,那自然是更好了。
十、评价标准
大纲撰写人:参与人:审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