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块油田开发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78
复杂,井漏风险更高。
因此,开展基于断层分布的井壁稳定性1 引言涠洲12-2油田位于北部湾盆地企西隆起伸入涠西南凹陷的研究,获得各风险层位坍塌压力及破裂压力情况,见图1。
鼻状隆起上,是凹陷内典型的断块型油田。
受构造因素影响,[1-5]油田内地应力场分布复杂,钻井过程中井壁稳定性问题突出。
如何维护井壁稳定,保障井筒安全,提高钻井作业安全及时效始终是盆地内断块油田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在涠洲12-2油田2期开发过程中,在前期探井及1期开[6-10]发项目经验基础上,通过控制恰当的钻井液密度和优选合适粒径封堵材料,同时配合相应钻井液施工工艺措施,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该油田的防塌钻井液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2 难题与挑战(1)前期探井井壁失稳情况严重。
前期已钻8口探井,前期钻井共发生溢流2井次,井漏3次,每口井起钻遇阻频繁,都需要倒划眼起钻,特别WZ12-2-2、WZ12-2-3井311.15 mm井段图1 涠洲12-2油田2期开发项目易失稳地层井壁稳定性分析3由图1可知,涠二段孔隙压力当量密度1.01 g/cm~1.02 发生较严重垮塌,平均扩径率达到125%,振动筛返出大量虚泥333饼及褐灰色泥岩、杂色泥岩掉块,215.90 mm井段也发生垮塌,g/cm,坍塌压力当量密度1.38 g/cm~1.44 g/cm,涠二段当量密33起钻期间频繁憋泵、憋扭矩。
度破裂压力系数1.70 g/cm~2.00 g/cm;流二段地层孔隙压力当333(2)1期开发项目流二段漏失严重。
涠洲12-2油田流二段量密度1.07 g/cm~1.53 g/cm,坍塌压力当量密度1.40 g/cm~1.54333地层上部为厚层褐灰色泥岩,中部为褐灰色、灰色细砂岩与褐g/cm,破裂压力当量密度1.70 g/cm~2.10 g/cm。
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大套褐灰色油页岩。
1期开发项目因此,根据坍塌压力预测,结合1期生产井和前期探井密度33钻进过程中,该层位漏失严重(见表1),严重影响作业时效。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摘要】断块油藏开发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物控范围和传统开发模式不匹配、油气杂质含量高导致生产困难增加、复杂的油藏结构导致开发困难、注采参数调整不当表现不佳、水驱不受控导致开采效率下降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注采调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合理调整注采参数和采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断块油藏开发的特点,探索更有效的注采调整方法,为油藏开采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注采调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优化调整策略,才能实现断块油藏开发的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断块油藏、开发问题、注采调整、物控范围、传统开发模式、油气杂质、油藏结构、注采参数、水驱、开采效率、重要性、方法、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断块油藏是指由于地层构造复杂、孔隙裂缝结构不规则等因素导致油田呈现出多块块状储层分布的油藏。
在开发过程中,断块油藏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注采调整以提高开发效率。
一。
由于断块油藏的非均质性,采用传统的均匀注采方法往往无法满足油藏内不同地质单元的开采需求,导致部分区块开采不充分,影响整体开采效率。
油气杂质含量高导致生产难度加大是断块油藏开发的另一个难点。
由于油田内油气杂质含量较高,易引起管壁结垢、堵塞等问题,影响产能的释放,增加了生产管理的难度。
复杂的油藏结构也是断块油藏开发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断块油藏内部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单元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渗透率、孔隙度等特征,要实现有效的开发需要针对性的注采调整措施。
注采参数调整不当也会导致断块油藏开发表现不佳。
注水量、注气量、注聚合物等参数的选择与调整直接影响着油藏的开采效率,错误的调整方式会导致开采效果不佳,甚至加剧油田开采难度。
水驱不受控也是影响断块油藏开采效率的因素之一。
在断块油藏开发过程中,水驱效应可能导致油藏压力过大、水油比偏高,影响采油率和产能释放,需要通过注采调整的方式加以控制。
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注采调整做法【摘要】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油水混采导致的产液含水率过高、油藏压力不平衡引起的底水倒灌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注采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采用不同的调整原则和方法,如改变注采比、调整井网布局等,可以有效优化油藏开发效果。
以某油田为例,通过注采调整,成功增加了产量并降低了成本。
在优化开发方案方面,可采取提高采收率、增加油藏采收、降低生产成本等措施。
对断块油藏开发的未来发展和注采调整的重要性进行了再次强调,强调了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注采调整的实施,可以提高油田的整体开发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断块油藏开发、注采调整、问题、原则、方法、案例分析、优化开发方案、效果评价、发展、未来、重要性。
1. 引言1.1 断块油藏开发现状断块油藏是指由于地质构造、油气运移等因素造成的油气藏局部分隔的油气藏。
断块油藏开发一直是石油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断块油藏开发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地质条件复杂:断块油藏通常具有多重构造、多层储集等复杂地质条件,导致开发难度大。
2. 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断块油藏内部分隔严重,部分区块产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资源浪费。
3. 存在油气剩余较多:断块油藏往往面临油气剩余较多的情况,如何有效提高采收率成为关键问题。
4. 投资成本高: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投资成本高昂。
解决断块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提高产能和采收率,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提高石油综合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注采调整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优化开发方案,提高断块油藏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1.2 注采调整的重要性注采调整是断块油藏开发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采调整可以有效提高油水分离效率,进而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和产量。
通过合理调整注水和采油井的位置布局和注采比例,可以有效减少水驱过程中的错层等问题,提高油藏的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开发浅谈1. 引言1.1 引言复杂断块油藏是指油藏中存在多个断块状油层或者油藏呈不规则形态、非均质性较强的情况。
这种油藏一般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储层非均匀、流动性差等特点,给油田开发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复杂断块油藏,需要采用精细开发技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增油技术,实现油藏高效开采。
精细开发技术是针对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结合地质、工程和物理等多学科知识,采用综合的开发方法进行油藏开采。
水驱开发技术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注入水或者其他驱替剂来推动油藏中的原油向井口移动,提高采收率。
CO2驱开发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断块油藏的开发中,通过注入CO2气体来增加油藏中的驱替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
除了水驱和CO2驱技术外,还有许多其他增油技术可以应用于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开发中,如聚合物驱、油藏压裂、地面改造等方法。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复杂断块油藏的开采效率,实现地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本文中,将重点探讨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精细开发技术及其应用,以及水驱、CO2驱等不同的开发方法。
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可以为复杂断块油藏的精细开发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复杂断块油藏特点复杂断块油藏是指油藏中存在多个断块,每个断块之间的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类油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非均质性强:由于不同断块之间的地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油藏整体非均质性较强。
这种非均质性会对油藏的开发造成一定的困难,需要精细的开发技术进行处理。
2. 油气分布不均匀:在复杂断块油藏中,油气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有些区域油气富集,而其他区域则比较稀疏。
这就需要开发技术精细化,以确保对每个区域的开发均衡和高效。
3. 产能差异大:不同断块之间的产能存在差异,有些断块可能具有较高的产能,而其他断块则相对较低。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优化生产方式,以充分挖掘高产能断块的潜力。
复杂断块构造精细解释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复杂的断块型油田勘探中,精细构造解释是解决地质问题的关键,能否正确认识和准确落实断层,是油田取得较好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油田开发的基础。
本文以一个稠油区块为例详细描述了构造精细解释的全部工作流程,对同类断块研究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标签:速度分析断层构造解释一、概述锦92块构造上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欢喜岭单斜构造第二断阶带。
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
含油面积 2.2km2,石油地质储量1619×104t。
目前开发29年,断块边部一级断层断距较大,内部二级断层发育较多,都需重新落实,为下一步寻找断层附近潜力区做好基础工作。
二、构造精细解释1. 资料概况。
西斜坡勘探程度很高,历年来都是局部构造解释和综合地质研究,没有整体的三维地震资料及整体的构造编图、油气成藏等综合地质研究工作。
2006年油田公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研究区进行了三维地震资料的迭前连片处理。
就整体资料分析来看:浅层好于深层。
具体而言,浅层0-1000ms,地震资料的主频为25Hz;1000-2000ms,地震资料的主频为20 Hz;而深层2000-3000 ms地震资料的主频仅为18 Hz。
2. 速度分析。
本次研究在断块内不同地点选择了20余口符合下列条件的探井声波时差资料,经过井径及其它因素校正之后,制做成合成地震记录。
然后分别将这些合成记录与相应的地震剖面进行反射同相轴对比,确定不同深度所对应的地震波t0值,同时给出每个合成地震记录的时深曲線,并沿不同方向做出过这些井点的连井剖面,从而将这些不同点的合成地震记录、钻井情况与不同方向的地震信息紧密联系起来,准确地反应了地震波沿不同方向的速度变化情况。
并将单井合成记录时深关系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求出平均值作为本次编图时深转换尺的基础数据。
经实践验证与西部凹陷时深尺基本吻合。
3.层位标定。
为了准确地标定好层位,在良好的速度分析基础上,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连井剖面,将地质层位与地震反射层一一对应起来,准确地划分出个组段底界:其各组段在地震剖面上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馆陶组底界(相当于新近系底界)。
(1)泽70断块通过螺杆泵试采与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深化整体认识,实现了滚动勘探开发的新突破。
泽70断块是1980年钻探发现的一个含油断块,在Ed组2381.4~2417.8m,6层20.2m,获日产8.4t工业油流,探明含油面积0.5km2,石油地质储量13.2×104t。
但其原油物性比较差,20℃相对密度O.9777,50℃粘度3066.9mPa·S,含蜡O.75%,凝固点27℃,胶质沥青质33.25%,常规采油工艺无法开采,加上储量规模小,使该油藏一直未投入开发。
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双速地面驱动螺杆泵,地面采用电热器加热循环水,管道泵作热力循环的三管伴热流程的方式,取得了试采的成功。
并通过对试采资料的分析,泽70、70一1井能稳定生产,且单井试采产量在lOt以上,具备了开发条件,动态分析表明该区可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源潜力,为进一步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油气富集规律和精细的构造描述与地层对比、钻探动态的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相结合,采用“滚动前进”的方法,不断深化对该油藏的认识,使构造特征和含油特征发生了重要变化(图1),由此从1997年到2000年的4年间,共钻井40口,取得了新增可采储量100.8XlOft,建成原油生产能力8.0×104t的良好效益。
图1泽70井断块不同滚动时期平面构造对比图(2)利用三维精细解释技术,滚动式描述构造形态,又实现了泽10断块的滚动突破。
在泽70断块滚动勘探开发成功的基础上,针对深南构造带核部构造十分复杂、含油特征也十分复杂的条件,充分利用三维地震技术,采用“滚动式”的方法描述构造特征,对最终认识地下含油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泽10断块位于深南断层下降盘,处于构造带的核部。
泽lO井是一口80年代钻探的老探井,该井试油在东三段2645.4~2648.8m,获日产油19.3t,水9.9m3,且经试采累积产油2319t,反映是一个比较有利的含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