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化形
- 格式:doc
- 大小:189.50 KB
- 文档页数:11
易经基础知识:太极概述太极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基因。
它不生不死,无始无终,大到无限,小到无穷,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的形成原始于太虚、无极、太极三个步骤。
太者,极大无边也,虚者,空虚无物也。
极大极虚、无天无地、黑白不分的太极,是阴阳浑沦未分之元气,是一个无穷大的浑浊之气,具有至尊性。
随着气的流行变动,逐渐分化为清浊二气,轻清之气(为阳)上浮谓之天,重浊之气(为阴)下沉谓之地,是为太极生两仪(见“阴阳太极图”)。
图中用一条阴鱼(黑色)和一条阳鱼(白色)来表示阴阳的变化,阴阳鱼代表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在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的变化中周而复始,这便是事物的普遍规律。
图中两个黑白点的鱼眼代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太极生阴阳,阴阳构成太极,两者相互包含,互为体用。
太极图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是对天地万物大到宇宙宏观小到基因微观最精辟的概括,它是八卦的主导理论,是易学阐述和表达的对象。
有现代易学家根据太极图原理,提出“宇宙全息统一学说”,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包含着系统,各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宇宙之间,在时空上都存在着泛对称性,在这些泛对称关系中,凡是对应部位,都比非对应部位在物质组成、重演程度、感应程度、对应程度等特性上,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同时还认为,在潜信息上,子系统包含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
在显信息上,子系统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
这个理论是完全符合目前人类所认知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客观存在的。
诚然,人类对太极的认知还没有完结,它还蕴含哪些奥秘,将有待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逐步予以解密。
图说太极八卦之二太极八卦图,又称八卦太极图、阴阳图、太极图、八卦图、双鱼图、太极双鱼图、双鱼太极图、八卦双鱼图、双鱼八卦图、阴阳双鱼图、双鱼阴阳图、太极阴阳图、阴阳太极图、阴阳八卦图、八卦阴阳图等等,这本身就说明了太极八卦的千变万化。
太极图(简单理解就是一个有阴阳双鱼的圆)一定要与八卦(形成一个正八边形)联系起来理解,否则,上下左右、东南西北、顺时针逆时针等等,搞得人迷迷糊糊。
八卦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古人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乾(天)上坤(地)下”是一个基数。
不过,难以理解的是,古人是如何通过从太空中看到中国地形地势,最后发明了太极八卦的。
太极八卦图一:青藏高原是阳(长江源头是眼),塔里木盆地是阴(天山是眼);太极八卦图二:中国沿海是阳(洞庭湖是眼),东海渤海是阴(韩国智异山是眼)。
太极,在英文中就是Yin-Yang(也有翻译为Tai-Ji的)。
在太极八卦图中,阳(白色)在上,阴(黑色)在下,呈上下结构(双鱼眼睛上下成线),而不是左右结构(双鱼眼睛左右成线),所谓“天地乾坤”;但另一种理论认为,正是太极八卦的千变万化,导致了双鱼旋转的随机性,以致于上下斜切等均无定数,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现代哲学称之为对立统一。
古人在发明太极八卦时,还是“天圆地方”的年代,所以有“天地乾坤”的说法。
现代人认为地球是圆的,站在地球上任何一点,都是“乾(天)上坤(地)下”,而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看法。
(多数情况下:上下结构)(特殊情况下:左右结构)至于顺时针和逆时针,有两种说法:一是中医理论中表示六气(正常之气),故顺时针;表示六经(病理之气),故逆时针(这个与韩国国旗无关)。
二是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先天,指的是自然的本然原则和法则;后天,指的是人类利用本然原则与法则而有所作为的规律。
《通俗易懂学周易》之太极如何演变六十四卦
《易经·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变化首先从太极开始,太极在变化中产生天、地两仪,天地在变化中产生出春夏秋冬四季,四季在变化中产生出八卦,八卦在变化中可以衍生出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这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中包含着吉凶的信息,人们根据卦与爻的变化可以得出趋吉避凶的规律,只有这样才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
注:爻是组成卦象的基本单位,分为阴爻(--)和阳爻(—)
两爻组合,构成四象
四象:春夏秋冬
三个爻组合,可构成八卦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六个爻组合,构成六十四卦
这就是《老子》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喜欢国学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后期会陆续详解周易六十四卦...。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推演“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是告诉我们推演的步骤和过程,八卦还可以两两组合推演出六十四卦,参见《易经》。
类似宇宙大爆炸理论,从虚无,到奇点,奇点大爆炸,产生宇宙万物。
我不赞同从八卦到太极的归结画法,因为这有背历史自然规律。
谨以常见的、发源于太极的推演图,逐一纠错。
这个图就不是学易的。
易学中,老阳、少阴属阳,老阴、少阳属阴,这是基本知识。
图下面部分更没有看的必要了。
四象对四季,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民諺“下雪不冷化雪冷”,整体属阴;老阳又称太阳,对应夏季;大家都知道秋老虎吧,秋季整体属阳,开始转冷,少阴;老阴又称太阴,对应冬季。
两仪(阴阳鱼)太极图中,阳鱼的头部对应少阴,阳鱼的眼睛象征阴初生,阳鱼腹部对应太阳,阳鱼的尾巴象征阳衰;阴鱼的头部对应少阳,阴鱼的眼睛象征阳初生,阴鱼的腹部对应太阴,阴鱼的尾巴象征阴衰。
正体太极图太极图常见,也有正体、错体之分。
视为阴鱼头部带动太极图旋转(每个位置都在阴阳变化),顺时针旋转即为正体。
看过中医理论入门。
中医中少阳、太阳属阳,少阴、太阴属阴。
这里不论其对错。
至阳、至阴是中医的术语,不是易学术语。
这个推演过程,就是二进制的体现。
可以用1表示阳爻,2表示阴爻。
中国古人发现的二进制,基本元素是1和2. “无极”无法揣测或描述,0表示无极,1表示太极(阴阳中和的混沌状态)、阳爻或世间万有,2表示两仪(对立统一的两面)、阴爻。
后世发现的二进制,基本元素是0和1,注意区分。
从太极发源,当多个爻组合时,应当把“初爻”靠近太极图来写(类比宇宙奇点大爆炸)。
所以,上图少阴的两爻上下颠倒了;少阳也是。
类似地,推演到八卦,也应该是初爻离太极图最近,然后中爻、末爻。
常见的很多太极八卦图也犯这种错误,给初学者添障碍。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太阳是11,象征夏季。
少阴是12(只有1、2两个字符的二进制),1属阳,2属阴,高位权重高,整体属阳。
少阴,阴初生,象征大爆炸产生的高温宇宙开始冷却,象征秋季。
太极动作衍变与太极拳的形成一、马王堆导引图与太极拳的联系马王堆导引图出土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的马王堆汉墓,时间为西汉初期公元2世纪早期,该墓于1972-1974年进行发掘, 1974年马王堆出土了现今最早的帛画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相连。
画高40厘米。
<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卷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为西汉早期作品。
<《导引图》出土时残缺严重,经过拼复共有44幅小型全身导引图,从上到下分四层排列,每层各有11幅小图。
《导引图》不仅年代早,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它使古代文献中散失不全的多种导引与健身运动找到了最早的图形资料,对导引的发展、变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中国养身之道源远流长,从导引图我们可以追溯到太极源流,太极拳与它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两者都是把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用于养生和体育疗法的运动,并且一些发声、动作也与太极拳的发声、动作极为相似,大家可进行对照、比较。
图略二、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三十二式拳法与太极拳戚继光,明代著名爱国将领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生于山东登州今蓬莱市。
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戚继光率兵抗倭。
为了训练士卒,增强战斗力,戚继光从当时民间流传的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了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称作《拳经》三十二势,编入《纪效新书》卷之十四,即《拳经捷要第十四》,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武艺之源”。
编著《拳经》当时,既没有提及“少林拳”,也没有提及“武当拳”,也许那个时期这两家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或在社会上没形成大的影响;不然,戚继光搜集全国各家门派拳术不会遗忘这两家,也不会丝毫没有提及。
据温州新闻网报道: “明末清初,浙江余姚有一位著名的大学者黄宗羲,明亡以后,他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以后,隐居从事著述,屡拒清廷征召,为浙东学派的创始人物。
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字主一,是一位文武全才,学问浩博的学者。
神奇的太极拳传说中的境界
神奇的太极、传说的境界、神话的梦想、传奇的人生;人生是传奇、梦想是神话、境界是传说、太极是神奇;阴阳太极、无时不有,人生天地、无处不在。
太极似水拳似风,太极似迷拳似空;阴阳太极,博大精深,内外皆修;内修心魂、外练体魄,内养外用。
太极十三变,太极韵不变;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似弹簧,太极似柔水;粘连沾随、精气神韵,绵缓柔旋劲。
阴阳无始、虚实无序、刚柔无形、太极无意;内修意气,外练劲力,用意化力,太极是水拳是风;动静无始、快慢无序、内外无形、自然无意。
内修心空、外练形松,以空化形,太极是迷拳是空;身练体悟,气韵无边;意练心悟,意境无限;太极精深玄妙,人生精致美妙;静观云卷云舒,太极悠然自乐;默赏花开花落,人生欣然自得。
太极--强无实弱无虚,拳--动无快静无慢;
太极--大无外小无内,拳--内无刚外无柔。
太极精深玄妙,人生精致美妙;静观云卷云舒,太极悠然自乐;默赏花开花落,人生欣然自得;悠悠岁月、漫漫人生、绵绵太极。
任凭天地世浮人躁,我自内外心平气和;任凭天地世癫人狂,我自上下风清云淡;太极应随心、随性、随缘。
人生应随意、随境、随便;心空神幽、心净灵幽、心幽皆幽。
用一首歌来赞美太极,可能远远不够,太极拳就是如此的神奇,修炼太极拳带你走进前所未有的松空境界,让你畅享其中。
太极一章~八章品势路线图解(清晰版)太极一章品势内涵:太极一章的一套动作是对八卦中“乾”(天)的运用,“乾”是八卦的第一卦,太极是万物之源,由乾开始。
有天就有光和雨——这两者是自然界的开始,生长和延续所必须的,天始地成,人的生命开始于地,但延续在于天。
八卦的卦象象征地表达了人、自然和宇宙的所有现象。
(健也!代表万物的根源和开始)太极一章的特点是以站势和简单的走步为主,动作由基本动作下格挡、中内格挡、上格挡、直拳、前踢组成,是跆拳道8级必修品势。
注意事项:左右移动或转身时以前脚掌为轴,上格挡前踢与直拳要同步完成,弓步移动的路线是直线。
太极一章的进行线路最终形成一个“王”字,从起点开始,最终回到起点共18个动作。
太极二章品势内涵:太极二章是应用八卦中表示“欢悦”(兑)的一套动作,代表着沼泽。
动作要做得温柔且有力,因此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悦也!代表外柔内刚)太极二章新的动作包括上位直拳和前踢。
修炼太极二章是以进一步锻炼身体协调性为目标,特别是对身体中心的起伏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是跆拳道7级必修品势。
注意事项:前踢与直拳要同步完成,中内格挡左右各一次时,以前脚掌为轴转动。
太极二章的行进路线最终形成一个“王”字,从起点开始,最终回到起点,共18个动作。
太极三章品势内涵:太极三章代表着“离”(火),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因为人能使用火,点火能给人光明、温暖、热力和希望。
做动作时要多变、热烈。
(丽也!代表光明和希望)太极四章新动作有单手刀颈部攻击、单手刀中外格挡。
新的站势是三七步,技术特点是连续两次直拳然后迅速格挡对方的进攻。
是跆拳道6级必修品势。
注意事项:三七步时前脚尖与后脚跟相距为三脚距离。
单手刀中外格挡时,格挡手刀从髋关节经过肩部后格挡。
在单手刀颈部攻击起始动作时,辅助手臂放松伸直,与胸口同高。
前踢后,两次直拳要同步进行。
太极三章的行进路线最终形成一个“王”字,从起点开始,最终回到起点,共20个动作。
苍龙炼形以“太极为器”,对于打通人体各个部位的经脉穴道,效果十分显著。
本锻炼法在国内外实践者中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开穴通脉健身锻炼第一阶段最关键的任务,是开启身体上与外界相交通的相关重要穴位,和将阻塞及瘀滞的经络疏通,使气机循环进入舒畅的正常状态。
为了加快体内病气、浊气、阴气、邪气的清除,穴位开启的通透性必需炼至比一般的正常人穴窍还大,达到完全洞开,并且通过长期不断的坚持而保持它们的良好通透性,防止它们弥合关闭。
这是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基础,是传统养生学的根基所在。
开穴全身穴位众多,360穴各有司职和功能作用,其中36大穴是锻炼前期必需开启的重要门户。
锻炼者将逐步地将它们逐一修开,为养生所用。
初炼者主要是治疗和康复疾病,所以第一阶段的基础是将与气机推陈入新直接相关的穴位修炼开来。
全身的穴位都是内环境与外环境交通的体表门户,它们既能排出体内的浊气、病气、邪气,也能吸纳外环境中的正气和具有营养作用的微观生气,全身的穴位主要分为三类,一类主司纳入正阳清气补充体内,例如百会、肩井等穴位;一类主司排出体内的代谢浊气和病气,例如涌泉、足趾尖等穴位;更多的一类是具有双重功能的穴位,既能纳入也能排出,例如任督二脉上众多的相关穴位。
所以养生者极其重视开穴,将开穴作为锻炼的关键和基础。
古称修门户,门户开则能顺利地吐故纳新。
第一阶段需要首先炼开的穴位,上半身躯是劳宫穴、百会穴和双手的十宣穴;下半身躯是涌泉穴和十趾尖相关穴位。
上半身的劳宫穴、百会穴和指尖的十宣穴,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纳新”的吸入天阳清气、正气有益于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生气,而以”吐故”排泄浊气、病气、阴气、邪气为辅。
下半身的涌泉穴和足趾尖的穴位,主要功能和作用是”吐故”的排泄浊气、病气、阴气、邪气,而以”纳新”的吸入大地之正气清气为辅。
以纳新为主要生理功能的穴位门户和以吐故为主要生理功能的穴位门户同时都打开,才能使身体内环境和自然外环境构成内功的生理循环系统。
太极拳的真义是用“形”练“无形”的东西(网友:康老师,您说的三个字:形而上,我一直搞不懂。
)简单讲,就是脱离的形和象,在形象之外的东西!中国传统道学文化讲:形而下为器,形而上为道!器,就是器物,看的见,摸的着,是实的东西!实实在在的物质!道,就是无形无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是虚的东西,但在确实的存在着!形上形下,道器攸分!太极拳,练的是形而上层面的东西: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精、气、神,都是形而上的东西,无形无象!而不是练筋、骨、皮的东西,形而下的东西!用“形”练“无形”的东西!那个有形的“拳架”,是为了练“精、气、神”用的工具而已!思想决定行为!同样的一件事,每个人都会干出不同的效果,不是人的身体不一样,而是人的脑子不一样!所以,形而上统治形而下!“意气君来骨肉臣!”所以,太极拳是练心意的功夫,是头脑功夫,不是练体力的功夫!练意不练力!!无形之神必须由有形之体承载。
无形的东西练成了,它的作用又必须通过有形的东西来体现!就像气球一样,你压它,它的气压力量就弹你,但这个气压的力量必须通过气球皮体现出来!但那个力量又绝对不是气球皮的力量,而是里面气的力量!我们的身体,最终就是个气球皮的作用!太极功夫就练成了!所以,练太极让我们不断的松、松、松,松的越干净,功夫反而越容易出来,其实就是要我们把身体的作用渐渐撤掉,最后只作为一个内气体现的载体而已!你撤的越干净,内气作用的体现就越充分!这就是练太极不硬反软、不紧反松的道理!所以,真正有太极功夫的前辈说:练到最后,你的身体就是“一付臭皮囊!”,就是一张气球皮!真正起作用的根本就不是它了!这也是内、外家拳的根本区别!。
太极图新说(9)—立体的太极图模型
(本篇博文发出以后很可能会挨骂!但是这已经是本人有限的资质和师承基础上可以理解到的最高层次了。
如果您觉得不理解、不同意,咱们多讨论;如果您觉得我实在是离经叛道的话,就拿板砖拍我吧!)
完整的太极图模型包括了前面说到的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气、八卦,构成了下面的图案:
(不好意思,不会做图,大家凑活着看吧~)
乾坤(天地)设位,分立于上下,中间部分所有的内容是由乾坤化生出来的,是为三才。
本图与常见的八卦分布不同之处此为一也。
天一索地为长男,震,少阳;天二索地为中男,离,太阳;天三索地为少男,兑,阳明;
地一索天为长女,巽,太阴;地二索天为中女,坎,少阴;地三索天为少女,艮,厥阴。
这是《周易参同契》中对八卦来源的解释,证明其余六卦是乾坤二卦衍生出来的,所以应当象上图那样摆放。
这样的图形意义在于:
1、很多典籍中描述同样事物选用了不同的名称,比如“水”,有的用少阴表示,有的用坎卦表示,从而造成了理论的混乱。
2、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气、八卦这些都是国学中常见的词语,很久以来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玄虚甚至迷信,这是因为概念体系的支离破碎造成的。
现在他们重新归于一家,各站其位,血缘关系理清了。
3、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气、八卦这些词语就是这个模型中的指代项,在具体应用时,把对应的特性、趋势或者事物分别放在上图的位置上,就可以开始学以致用了!
另外,七曜、九宫也是和上面几个数字、词语相同的存在,但是我不太懂,因为需要更系统的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知识。
哪位大贤如果觉得俺还算是伶俐,有兴趣的时候指点小子一下,委实是三生有幸
了~。
五种重要的太极图宋代之前的《周易》并没有图,自周敦颐传称抟太极图,才有图的说法。
朱熹更取邵雍诸图载于《周易本义》中,广为盛行。
据说相关《周易》的图多达上千种以上。
本文主要介绍五种。
一、传统太极图太极图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为圆周。
二为圆有S曲线。
三为S曲线加两点。
即双鱼太极图。
半坡遗址中有双鱼太极的图案。
二、周敦颐太极图第一个圆,是指无极。
无极生太极,圆内动而阳,静而阴。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三、来知德太极图图中的白,表示阳仪;黑,表示阴仪。
黑白分两路,表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生生不息,这就是太极,并不是说中间那一圈白的才是太极。
来知德太极图,不仅包含了伏羲八卦方位、文王八卦方位,还包括周敦颐太极图的内容。
来知德还给他的图编了个歌,叫《弄圆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和。
虽是两分,还是一个。
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
四、先天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流传最广,常与八卦相配。
旧说此图为天地自然之图,有太极涵阴阳,阴阳涵八卦自然之妙。
据清人胡渭《易图明辨》,此图环中为太极,两边黑白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黑中白点,为阴中之阳;白中黑点,为阳中黑点。
此图表示阴阳二气运行、消长的状态。
有人认为,阴阳已分,已非太极本相。
五、辟卦太极图此图有两根螺旋曲线交于一点,中间一圆圈就化为黑白独立的两个小圆。
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就如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也成为乾坤坎离的形象。
道家养生动功原理第一讲动功引导我们要学养生,必须要明白一些养生的道理。
不然,你不知道它的本质和内涵,只能落在皮毛的形式之上。
那么,可能你一生追随了很多师傅,练了许多许多的功法,到头来却没有多大的养生效益。
顶多也不过象其他练体操和舞蹈的一样,有一些因为肢体长期活动,而取得的“活动”性强身健体之效,但无法从根本上预防疾病和消除疾病。
而还有不少人,却因为不知养生的本质和内涵,盲目地学功练功,练的功越多,受的害越大,反而把身心练坏了:精神上,大脑不是变成偏执,便是精神分裂和成了精神病。
生理上,往往没病得练出一些病来;有小病反而练成多病和重病。
有鉴于此,所以儒、释、道门的正统功法传授,必须要采取和经过“穷理尽性,以致于命”的手法和实践过程。
也就是先学道理,把理论搞明白,然后再去练功,这样就会避免盲目性,就会少走弯路少出偏。
道家的仙学内丹养生功法,最终目标追求的返老还童、长生不死、飞身成仙,永远无限享受生命的自由和幸福快乐。
但这种远大目标,却要从最基本的现实做起。
比如攀登天梯,第一步要从地面迈起。
同时,道家修炼最高最神奇的证果,却也要从最初最低最平淡无奇处入手。
这也如同修造高楼大厦,不仅要先打基础,打基础之前还要平整场地。
总之要从最基础一步一步修炼,不要好高骛远,不可急功近利,不可浮躁轻慢。
步步讲实修实证,不能自欺欺人。
道家养生的功诀是性命双修,动静兼练,以这种不二的原则为指导,曾在历史上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众多门派。
然而门派再多,性与命,都要从基础修起,即都要从动功着手。
性功的动功,就是要从平时断杂念,断烦恼做起。
这个专题不是本课的专题,留待以后再讲。
明功的动功,是要先从伸拔筋骨,开关展窍、调节五脏六腑、舒活经脉气血做起。
而动静兼练,有两层意思:一是培育元气、滋养生命本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从内气而言:内气的萌发、锻炼都是倾向于动;内气的收敛、封存、保养都是倾向于静的。
因后者属于静动的形式,外部形体看不到动,而内里的元气却在动静循环。
九阳真经全文第一章:初识九阳真经1.1 九阳真经的起源九阳真经是中国古代武学经典之一,起源于南宋时期。
据传,这本经书是由南宋时期的一位武学宗师所创立,其姓名已经不可考证。
九阳真经的创立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将太极理论与武学技巧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武学体系。
1.2 九阳真经的特点九阳真经的特点在于强调内功修炼,注重气的运用。
根据九阳真经的理论,人体内部有九条经脉,称为九阳经脉。
通过修炼内功,可以将体内的真阳之气提升到最高境界,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的境界。
1.3 九阳真经的内容九阳真经共分为九章,每章都详细讲解了一种武学技巧和相应的修炼方法。
以下是九阳真经各章的简要介绍:1.九阳初现:此章主要讲解九阳真经的基本理论,包括太极和阴阳的关系等。
2.九阳炼气:此章主要介绍如何通过炼气的方法提升内功。
3.九阳辟邪:此章主要讲解如何驱除外界的邪气,保护自身不受侵害。
4.九阳射击:此章主要介绍九阳真经内功的运用方法,以达到无敌于外界的境界。
5.九阳破敌:此章主要讲解如何通过九阳真经的招式来破解敌人的攻击。
6.九阳化形:此章主要介绍如何通过九阳真经的修炼方法使自身变得更强大。
7.九阳逆转:此章主要讲解如何通过内功的逆转,将自身的能量转化为攻击力。
8.九阳无敌:此章主要介绍通过九阳真经的修炼方法,达到无敌于天下的境界。
9.九阳圆满:此章主要讲解如何通过九阳真经的修炼方法,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1.4 九阳真经的影响九阳真经在中国武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武学家提供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对象,许多武学家对九阳真经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使得九阳真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二章:九阳真经修炼方法2.1 九阳真经的修炼基础九阳真经的修炼方法主要包括内功修炼和外功修炼两个方面。
内功修炼主要是通过炼气和打通经脉来提升内力。
外功修炼主要是通过不断练习武技来提升战斗能力。
2.2 内功修炼方法九阳真经的内功修炼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炼气:通过深呼吸和调节气息的方法,将体内的真阳之气提升到最高境界。
转(昆仑派刘紫轮文章)鸿羽发表于2010-2-9 10:52 转(昆仑派刘紫轮文章)道化宇宙虚空体天地无极见真玄——道德经四十二章注解兼论先后天丹法之差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
”此为道经中非常重要的一章,也是通行本《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本章讲述了宇宙生成、演化的全过程,并且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点明了宇宙真正的成因,同时内蕴真正金丹大道的生化原理。
道家祖师认为,宇宙在形成之初,是一片茫茫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质,其中有无数细微的灵元微粒在做永不停息的匀速圆周运动。
灵元微粒是宇宙里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其类似于原子的结构,但要比原子细小无数倍,但却蕴藏有巨大能量。
因为在这个时候什么都看不到,也感知不到任何物质的存在,所以把这种状态称为虚空状态。
但是随着灵元微粒的自身的旋转运动,量变到质变,在虚空里产生了能量涡流并且产生了物质结构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感知到其中有物质存在,而整个太虚就变成了无象有形有质的状态,这个状态叫做真空状态,因为虽然看不到东西,却有物质真实存在。
真空状态和虚空状态合称无极状态,这是宇宙生成前的状态。
随着灵元微粒的不断运动,量变到质变,能量累积到能够进行能量轨道跃迁的时候,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产生了可见光,物质本身就可以被我们看见了。
而这时候的宇宙是一个匀速旋转的球形炁团,由灵元微粒构成,球体本身有可见光发出。
这个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太极。
太者,初始也;极者,极点,中心也。
它是宇宙中第一个天体,它形成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今天宇宙中心的位置。
太极的产生,是宇宙正式形成的标志。
从无极状态变化到太极状态,这就是道宗祖师所认为的“道生一”的过程。
太极球体本身做永不停止的匀速旋转,构成它的灵元微粒为其本身的旋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动力。
因为离心力的作用,太极球体本身的物质结构分布的不均匀,慢慢的太极球体本身进行了分化。
其中粒子结构较小、能量较高、物质密度较小的部分炁体和粒子结构较大、能量较低、物质密度较大的部分炁体进行分离,重新构成两个体积大小不同,物质密度与能量各异的炁态球体。
太极的形与神概述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系辞上》。
太极是中国道家文化史上的概念,其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及万物化生的整个过程。
太极是阴阳合一的实体,该实体存在变化规律和运动本性,且从天地万物来看,所有的现象都是阴阳统一体的具体表现方式,这也说明太极是世界本原。
太极指的是宇宙浑浊未分阴阳、天地未开之间的状态,也就是气、形、神混为一体的状态。
但不管是“气”还是“形”又或者“神”,都与人同在,人们任何认知形式都是为生命而服务的,提升生存的意义和目的,消除生命本身的无意义性和无目的性,从这一思路出发,就会发现太极正是在超越与保守中释放生命的气质。
太极观念与庄子的混沌哲学存在一些相通之处,其看待万物的迷神恍惚之情以及人生态度与混沌哲学尤为契合,从表面来看这种思维方式存在恍惚迷离之情,但实则蕴含着清醒睿智的哲学思想,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希望人们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遵循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不为外界所拘束,达到无所不容的和谐、宁静精神状态。
但太极的表现形式不仅有思想形态,还有动作形态,即太极拳。
在太极中,太极拳是代表性运动,讲究意识主导、以形传神、气沉丹田、刚柔相济,其以动作中的“刚柔、动静、虚实”等形成整个运动过程的核心“圆”。
从动作和功效上来看,太极拳动作自然流畅,并且绵绵不断,能够将运动者与大自然紧密融合起来,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其不仅文雅、自然,而且强调身心协调,能够帮助人们放松压力、缓解焦虑。
太极的“形”是指在由系列动作组成并具有表现张力的,精辟严谨的太极拳运动体系,我们可以将“形”视为一种外在“表象”,如动作技巧、“手眼身法步”的训练方法等,其动作的风格特点是:缓慢柔和,式势均匀,姿势舒展,劲蕴内涵,形象优美。
太极拳正是借助于这些基础招式、训练方法、相互之间的转变等动作产生一种刚柔相济、圆滑顿挫的效果,让动作传情达意,等观众进入到唯美的意境中。
穆武心意太极之以神化形(一):通透感应下的心意把按语:什么是武功修为中的“以神化形”?欲达此境之前提是“通透感应”,然此又该如何习炼?在习炼出“通透感应”之前应具“松沉”之功,然此“松沉”之功又如何得之?松与沉之关系又如何?述本求源,一探究竟。
正文:以神化形是指人的大脑意识对形体拳式动作的主导运化作用,即利用脑场能量对形体动作的一种特殊的"催化"磨合作用,又是对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返虚功夫修炼层次的逆向行功的诠释。
是直接用神〈意识〉运化诸形,而后进入返虚的高境界。
通透感应是必须达到这个境界的前提条件,成为必然的一个过程。
要炼出通透感应的结果,从双足经由全身到达双掌,离不开打通全身的筋脉穴位,成为气贯周身的状态,才有可能炼出高功夫的心意把,也是我们现在说的以神化形心意把的层次。
图/孙保才炼出通透性的全身感应现象,离不开"松沉"的修炼过程。
而松沉又是利用自身的重力和真假借物的意炼,在有助于疏通全身内外经脉的同时,会更有利于借地之力的反作用力到达双手和周身任何一个部位。
心意门除了开门式轻扑站之站的〈桩功之道的撑架子功〉特殊的功效外,直接就是进入到这个目的行功一一一流传在我们驻马店市一脉带双推把的俗称溜鸡腿拳式的程序。
真正传承的这个拳式炼法,至少要用一年的时间〈与形意门李仲轩所说打一个劈拳用一年的时间类同〉,一下场子不能少于两个小时的时间要求,是出功的重要方面。
除了炼法上的束身下蹲加强自我负重的能力,即加强自己的重力外,还要利用抓握石锁类的重物找出感觉,再抓住这种感觉,成为借物炼意之法的重点,以此求松柔,以松柔求松沉而于自然之中,并以松沉达到全身通透感应的目的。
松与沉是相对的关系,而它又是与去僵求柔不可分的。
心意拳中的松沉与去僵求柔,都与真假借物炼意的要求有关,或者说是以真假借物炼意诸法来实现松沉劲的。
同时,它们又都是反重力现象中的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至少与上升到的轻重劲有关,是那种举重若轻的功夫。
太极化形地理要诀自序且自孔子而后,斯文同骨肉,惟有地理不一家也,盖自古圣贤所创,阴阳五行,浑包天地万物,是有理而無形,理为一本,形为万殊,千变万化,甚难图也。
而后世之人,遵圣道分其条目者,百家各有所师,惟有地理,無所遵者也,差错讹谬,背乎性理,此何故也?因古人草率無形,令人阅之不明,含渾無图,復行错认而不自知,故为细加搜剔,草率者详之,重复者删之,不足者补之,另行刻刊。
使清纯不杂,庶地理异日可归於一家焉,况今清明二代,地理失传久矣,余作此书,遵沈公地学之形,绘其图像。
明乾坤法窍之理,辩其伪真,学者以此为门路,則於隂陽理性之道,未必無小补云。
序且地理之说,由来久矣,地理之书,亦甚繁矣,问其说,不曰天星遊年,即曰五音卦例,睹其书,非拘泥于星峰砂水,即拘泥乎黄泉会局,求其有合乎太极动静之理,五行造化之用者,百中無一,然彼非不言太极,而实不知太极之所以动静,实不知五行之所以造化。
其不知所以动静造化者,縂由於不识地理之隂陽,穴星之向背,相地入乎先观穴星之向背,次察五行之形体,孰阴孰阳,不必求合乎太极,而太极动静之理,自無不含矣,以此寻龍察脉,认穴定向,如在掌握,独怪今时之師,五行莫辩隂陽不分,自诩深识地理,郎有人延卜地,虽十日半月,未能得一吉地。
不曰天星不合,即曰卦例不吉,不曰峰水有石疑,即云泉局不利。
如是以云卜地,未有能得真地者也,如是为之葬人,未有不害人者也,余有感而笔於此,庶使后人不受其害,而吾師之道,得以传焉。
太极化形地理要诀太极为地理子纲,地理要诀可知矣,夫地理不能离乎太极也,明太极者,不诚可知地理要诀哉,且古今地理不離太极,所患者人多昧耳,昧乎比則不能识太极变化之道,亦不能本太极会之会,难多言地理乎,要难卜云其吉矣。
今夫太极,在天成象可观,太极在地成形可察,此中之变化無穷也。
就生化之五者言之,水火木金土定也,故以五者定其形,即於色味方位预卜凶之兆,就生之四者观之,窝钳乳突是也,故以四者相其局。
即於向皆运近,先知祸福之机。
然则考夫地理者,可忽太极化生之機乎,而太极化形地理可考矣。
大地层次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何为先天体?龍虎外扩,外坐山、内坐山、内外映山。
何为后天为用?穴場隂陽,陽長高隂長高,隂陽皆低以中限高为行,至於结穴多不平,不识阴阳不能用,阴面如鏊背,阳面如掉平,阴属黑,阳属白,如太极之半黑半白也。
小地层次后天为体,先天为用。
何为后天体?四面土色前后土左右土,於中不一,其中必有宝色。
何为后天用?八方生旺,艮向丙離向庚先后皆合,必兼中有分金。
至於穴場多平正,不识土色不能用,陽土有光华,隂土無气色,阴土湿,陽土干如太极之一半纯白也。
纯白無黑,黑在穴后,或高或低,必有鏊背之形。
半黑半白,黑在左右或平或仄,亦有阴阳之理,合於太极不亦宜乎。
地理要诀在太极,而太极尚矣,夫地理千变万化,非太极無以绳之也,則要诀不在乎且以天地万物無穷期也,若有無可縂会者而要莫外於太极。
昧太极則天下各呈万殊之形,明太极則天下同归一本之理。
雖有先天后天乎!而太极实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者也,今夫太极,動而生阳,静而生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而变化無穷尽也。
即以化形论,阴阳各有動静之机,而陽变阴合,遂生水火木金土,,所谓气以成形者,無非方圆平直,参乎两仪之体,阴阳自有往来之性,而陽施阴受,已具仁、义、礼、智、信。
所谓理以赋焉者,無非窝钳乳突,现乎無极之德,观太极所化之形,而地之形理悉验也。
观太极所化之形,而五色之壤立辩,五土之性遂别,而地之道理,無隐不彰、無微不著也,虽东西为维,南北为经。
積德積行,牝牡死生,若相反而坚土人刚、弱土人柔,虚大砂细,息善耗丑,则类從其要诀。
所以本太极者,一则见於大地焉,一则见於小地焉,大地之层累果甚多,夫岂能一蹴而就!要以先天明其体后天,达其用,而后天可循序而渐进。
一故不特举目数里,龍虎砂护,鳞次相掩,内外山水,浅深相映也,远近塘岸,珠连相接也,而且龍脉穴向,有藕断丝连之意,左右反侧有狮子搏兔之力,况大处奇多而不平,又岂不识隂陽者所能由哉。
陽長高,隂長高,浅见者直徘徊於两边之体。
阳位低,阴位低,卓识者直高耿乎中限而用,盖隂臀外拱如鏊背,陽面内含如棹平。
而陽白阴黑縂不外太极参成两仪之形,小地之层累甚寡,夫岂数步所可寻,必以后天明具体、先天达其用、而后定其五行。
故不特随机应变,水绕罗城,层次相合,内外明堂浅深如砚也,远近水法必有汇总也。
而且龍脉穴场,如尚夫釣台之情,左右界水如角弓上弦之齐,况小处無奇而多平,又岂不视土色者所能窥哉。
陽長低,阴長低,浅见者直点穴於背上唇下之际。
陽位高,阴位高,卓识者直高取平中平而用,盖陽悬上面如蛋黄,阴藏地下微露边。
而陽光隂暗,总不外無极未参太极之象,未参太极脊在穴后,或尖或圆必有鏊背之形,参成两仪背在左右,或高或低,亦有阴阳之理,合乎太极不亦宜乎?然而太极之中正有无穷之理也,夫两仪,四象,八卦,九宫,乾父,坤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各自有说。
盖太极渾然一体也,参無极名为两仪分四方名为四象,均八方名为八卦,第五为中宫,乾老父,坤老母,土色老練,光华照目,骨重如金,何为龍脉?一分小山岭,忽大忽小,忽高忽低、忽大、忽长忽短,曲折如龙行,因此为龙脉,以太极阴阳论,龙背为阴、龙肚为阳,龙湾分阴阳,龙真不是纯阴便是纯陽,纯陽背在下,纯隂背在上,如半羅圈湾,隂陽均停是一太极,纯隂不生纯陽不长,纯陽为陽聚隂散,纯肉无骨,纯隂为隂聚陽散,纯骨无肉,以八方阴阳论,乾为老父,坤为老母,为出脉之縂处,阳非隂不结,隂非陽不合,乾亥为陽金,离巳为隂火,火克金结地,方是一隂一陽一太极耳!南北者,阳施阴受,日寻月交,东西老阴施阳受,月寻日交合,大龙力大,则半羅结,小龙力小则开帐结,坡頭结。
看旧坟定向認穴法龍頭左侧背在左,龍頭右侧背在右,在右向右功名武,用著正向功名稠(图片略),錯左功名纯出文,錯多捐职也是文,在左錯左功名文,在左錯右文武有,錯右甚多纯出武,(图片略)。
地大錯右半羅多,榜上功名大出小,还有多亦出成少,,官职应分知州位,捐成千縂世上摇,坟左凹塘主绝長,(图片略)坟右凹塘绝末男,(图片略)穷人坟上土干燥,富贵坟上土色鲜,土现绿湿出贼盗,坟頭后歪贵贱连,若要黑塌定绝男,(图片略)一家要有两坟验,此錯穴向可以见,坟朝左歪向錯右,末门财旺功名稠,(图片略)坟朝右歪向错左,定主長门功名多,(图片略)也有门户向那开,龙头左侧右角低,(图片略)左角低。
龙头右侧左微低(图片略)左微低。
長男、中男、少男、,長男、中男少男位。
元機歌玄机妙诀本不同,莫以天罡谬地形,尧舜二曲縂为本,五行顺成是化龙,河图洛书为地末,羅経精解不必歌,三元说是天文话,河洛理书把地讹,会学先從五行起,河洛理书列成末,要以乾坤法窍理,形势要遵沈地学,形势法窍既有定,以我土色把形合,定向先看前后水,乾坤坎兑来龙多,入气方位要斟酌,龙向水合真不错,坤龙土色多不美,向朝东北无好唇,隐隐微微五行现,早蛇灰线甚难寻,惟有乾龙土色壮,形势昭昭漏陽光。
木星甚多金亦有,向北向南细端详,东南俱是顺结木,亦有回还正北向,也有兑龙结正北,龙頭偏侧向东北,坎龙俱是朝正南,亦有大冈向东穴,也有小岭结正西,坐水骑龙先看鬼,紧贴后鬼有界水,也有窝脑渾入气,后鬼五行要认真,窝脑形圆论成金。
渾入本是土形鬼,定就大成早与晚。
先看面前是何官,面前若无真官现,难到公堂面向南,得穴错向官职坏。
错多捐班也难全,然后再看龙虎样,定就榜上几步全,惟有状元无龙虎,面前三十结州县,州县周围大地多,俗师不识平洋落,真正大地無暴形,暴形高起是星峰,也有星峰结小地,小富小贵小功名,势大形小精外漏,土厚人旺万古秋,真地形大土頭薄,不论高低形不暴,气度安详在九霄,时时以五行为要,葬住生气无白苗,或在高冈或在石,或在平地或在泥,水绕羅城富贵真,此言龙脉顺淮水,洛水一道分两枝,洛水北枝结大梁,又结归德到卦沛,南枝头结是郑州,次结陈州至光州,以脉百里有一落,一连五穴要斟酌,冉家大坟是一穴,周围还有四大局,长营集镇五穴落,刘家得向杨家错,两家皆不得穴所,直向东南一百里,陈州周围大地多,人祖用是头一局,下余用错有闲著,淮店集镇落五穴,王家一穴用甚错,穴向皆不得其所,出了此处不见形,到在光州漏五行,五行修成五龙宫,此龙处处虎砂盛,洛水南岸龙真情,洛水北岸龙砂盛,处处皆是文功名,正北来脉太行枝,起伏岭之人人知,淮水以北昆仑脉,说是河南山东荄南陽洛陽俱山势,大梁以南平洋开,直向东北山东去,颖亳也是昆仑脉. 说是河南山东地,后世名贤考根荄,北至黄河南至淮,学成土色慧眼开,如人背脊分背向,阴阳五行是三才,游满天下名不朽,五百年间地理开。
定向正讹法二十四气开八门,一生二旺三衰存,离宫本是丙午丁,初生二旺三为贫,所以战法鼓作气,三通不用兵收向,一时所生三个人,一时分其上中下,初生洪武为皇帝,次生富户是沈翁,三生贫人王教化,一方可与一时比,一方如站三个人,无气为陽地为隂,地气如同相妇夫,望富望贵不望贫。
看他意重那个人,意重在贵专用贵,意重在富专用富,还有重贵又贫富,也有重富又贫贵,所以向口兼中立。
俗师硬按生旺墓,不知此言是子评,子评阴阳分顺逆,何况天理与地理。
硬以衰向为迎禄,肉眼不知看后鬼。
个个鬼歪专用贫,不知长男宜高右少低,硬以庚丁癸甲寻灵气,尽以三合亥卯未。
运有硬以无运寻,元运长生皆天气,害人父母绝儿孙,天分上元中元下元气,地分长男,中男,少男形。
还有穴形与后鬼,小看起堆平看漥,上不起堆枝不拖,平不塌坑穴不落,还有后山与元武,向口看他去那错,向朝正东为阴遂,向朝正西为阳顺,陽施阴受封少女。
阴施阳受对长男,男女皆有配合情,一阴一阳之为道,女对男面女多羞,结成此穴不露頭,恍恍惚惚土色变,向口尽是朝陽宫,自無癸丁辛乙向,寅申巳亥不用题,楊公说是田庄位,此理并無说出唇,上元喜高中喜平,下元尽行平坡龙,上元水多高避水,中元得中喜平平,下元水欠坡得水,误种田苗不收成,三元龙脉合天气,此是三元合地理,俗师三元尽天文,三元讲星不合龙,说是玄空大五行。
五行说是二八宿,三百六五度亦情,不知天理难合地,伪作堪舆妄发明,不是我今口过刻,贤士遇此当时穷,若认死理遇此手,一直送你绝户坑,名师自把龙脊验,可看此家命该穷,看地莫把高远望,远山远水尽害人。
地穴详解启蒙穴者何形,如人住屋,有后墙,有两山墙,无前墙,三间屋,正中间为正穴。
正穴气旺,何以见之?龙脉结穴如响气大号,放在平地,号杆低,号头高,屋中间正顶号杆,气旺,两边如号頭边气弱,葬人身于号杆对直为正穴正向,葬在穴左不发长,葬子穴右不发末,葬在穴边出瞎秃,葬在身边号头里边,头高足低。
向错左左膀高,向错右右膀高。
高者发低,低者不发。
高者得气,低者无气。
人死魂升天,魄葬地,向错气歪,尸骨歪谬,魂在空中亦歪,后世子孙发达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