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活动单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8
《高祖本纪》导学单1(三单导学2)高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基本的文言现象。
2.分析刘邦人物形象,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体会《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教学时数] 3课时预习单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刘媪.()大泽之陂.()须髯.()泗.水()狎侮..()贳.酒()每酤.留饮()酒雠.数倍()折券弃责.()繇.()单父.()乃绐.为谒.()好相.人()郦食其...()摄.衣()荥.阳()黥.布()章邯.()啖.以利()玺..符节()属.吏()献飨.军士()戏.下()跂.而望归()垓.下()深堑.()玉卮.()击筑.()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2)高祖常繇咸阳(3)遂坐上坐,无所诎(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5)诸吏人皆案堵如故(6)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7)乃详尊怀王为义帝(8)兵罢戏下(9)不如决策东乡3.根据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17)第三部分:(18—20)第一课时活动单【活动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4节)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常有大度..见其上常有龙,怪.之..作业..生产..,不事家人及见怪.因家.沛焉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公始常欲奇.此女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2、翻译: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3、文本探讨(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本文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写高祖的奇异的出生、相貌及行为?【活动二】学习第二部分(第5—7节)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沛公引兵西.西.过高阳可.四千余人昌邑未拔.降.章邯秦王子婴素车白马....还军.霸上系颈以组.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遇彭越昌邑昌邑未拔与偕攻开封诸将过此者多啖以利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降轵道旁3、疏通文段4、文本探讨(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2)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3)“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4)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5)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
潮源中学高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高祖本纪》主备人:颜景银时间:2006 、12、2 编号:41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
方法与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
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教法:讨论法点拔法
潮源中学高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高祖本纪》主备人:颜景银时间:2006、12、3 编号:42
教学目的: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
方法与作用。
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认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教
法:讨论法点拔法。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高祖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祖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
3. 掌握《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4.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和细节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史记》的背景和作用,解释《史记》编纂的目的和意义,为学生打下基础。
2. 展示《高祖本纪》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提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30分钟)1. 介绍《高祖本纪》的作者司马迁,解释他为什么写《史记》。
2. 分析《高祖本纪》的整体结构,包括开篇、正文和结尾部分。
3. 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梗概,着重介绍刘邦的个人经历和他创建汉朝的过程。
步骤三:分析《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40分钟)1. 教授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方法,包括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等。
2. 引导学生对于《高祖本纪》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细节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事件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3.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步骤四:课堂活动(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分析《高祖本纪》中的一个关键事件,并通过展示向全班分享结果。
2. 分别从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等角度评价《高祖本纪》的重要性。
步骤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总结《高祖本纪》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历史文献,拓展对于汉朝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成果。
2. 学生对于《高祖本纪》内容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历史文献阅读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教学设计完整,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符合标题描述所需求。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高祖本纪》,使学生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刘邦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2. 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刘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高祖本纪》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写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史书关于刘邦的记载,比较不同作者的观点和叙事风格。
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刘邦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加深对刘邦形象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高祖本纪》活动单第1课时,共4课时编写人:赵成朵活动目标1.顺畅朗读全文,借助注解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活动方案:课前活动:1.顺畅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断句,扫除字词障碍。
2.借助注解,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字、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留待上课讨论。
课堂活动:活动一:谈谈阅读体验,初步认识高祖。
参照文本,再查找资料,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活动二:顺畅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刘媪.()大泽陂.()须髯.()狎.侮()贳.酒()酤.酒()酒雠.()折券.()喟.然()豪桀.()绐.()谒.()俪食其...()长揖.()摄.衣谢之()荥.阳()颍.阳()黥.布()章邯.()啖.()玉玺.()轵.道()属.吏()告谕.()飨.()栈.道()跂.而望()阳夏.()深堑.()垓.下()氾.南()馈饷..()玉卮.()魂魄.()刘濞.()活动二:疏通文意,把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1.自学要求:顺畅朗读课文,借助注解,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
勾画记忆重点文言知识,将不理解的字、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质疑问难:小组代表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老师解决。
活动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基本结构。
结合刘邦的身份变化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平民刘邦:将帅刘邦:帝王刘邦:课后活动:课后分组整理文言虚词。
1.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2.因高祖因狎侮诸客因与俱攻秦军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3.以乃以秦王属吏二世使使者斩以徇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啖以利可以有大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4.然然恐,不敢不服耳不然,籍何以生此喟然太息曰《高祖本纪》活动单第2课时,共4课时编写人:赵成朵活动目标1.展示文章1——4节的学习成果,疏通字词,能说出平民刘邦的性格特点。
2.展示文章5——7节的学习成果,进一步认识刘邦性格的丰富性。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高祖本纪》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
(2)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刘邦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地位和意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刘邦的性格特点,分析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联系历史背景。
(2)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高祖本纪》中的经典场景。
(2)各组展示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高祖本纪》教案学案活动单(学生)第一篇:《高祖本纪》教案学案活动单(学生)《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一、《高祖本纪》知识整理【基础知识】字音媪陂须髯泗水狎侮贳酤酒雠折券繇喟然............单父豪桀绐为谒无所诎酒澜箕帚栗郦食其锯..............摄衣偕荥阳颍阳轘辕黥布章邯啖以利掠卤憙...........玺符节轵道属吏樊哙献飨谕详蚀中跂深堑..........垓下绛侯氾水玉卮击筑和习之刘濞.......【文言知识】(一)实词积累 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2)遂坐上坐,无所诎(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4)无内诸侯军……距之(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6)不如决策东乡 2.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句中古义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句中古义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无如季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吕公因目固留高祖()(3)因重敬之,引入坐()沛公引兵西()(4)去辄烧绝栈道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项羽解而东归(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降章邯会项伯欲活张良沛公从百余骑 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沛公然其计 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欲约分王关中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都彭城 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夜往见良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高祖竟酒,后吕媪怒吕公曰()()()()()()()()()()()()()()()()()()()()()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大王起微细()(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遇彭越(于)昌邑系颈以组诸将过此者多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是以兵大败(四)虚词积累 1.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2.因高祖因狎侮诸客因与俱攻秦军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3.以乃以秦王属吏二世使使者斩以徇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啖以利可以有大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4.然然恐,不敢不服耳不然,籍何以生此喟然太息曰(五)其他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昌邑未拔()摄衣谢之,延上坐()二世使使者斩以徇()乃以秦王属吏()非有功伐()还军霸上()去辄烧绝栈道()汉王复入壁()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起为太上皇寿()父兄不能给()可四千余人()意豁如也()二、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史记》及《高祖本纪》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史记·高祖本纪》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成就。
2. 简述《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1. 播放《史记》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对《史记》有所了解。
2. 教师讲解《高祖本纪》的背景和意义。
3. 学生分享对《史记·高祖本纪》的初步认识和期待。
第二章:文本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史记·高祖本纪》文本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
2. 教师引导分析文本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形象。
【教学活动】1. 学生分段阅读《高祖本纪》。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特点。
3. 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第三章: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历史人物和事件。
【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讨论《高祖本纪》中的争议性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刘邦的成功要素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针对《高祖本纪》中的争议性问题进行讨论。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刘邦的成功要素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高祖本纪》。
【教学内容】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与《高祖本纪》相关的小品、漫画或其他形式的作品。
2. 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解读和分享。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与《高祖本纪》相关作品。
2. 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解读和分享。
3. 教师点评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字词、句式,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刘邦的成功因素,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教学重难点重点:解读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文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刘邦成功的原因。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重要的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邦的人物特点和历史意义。
诵读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知识讲解课堂讨论总结归纳布置作业5、教学资源教材:相关语文教材。
多媒体: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11 教学目标阐述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高祖本纪》中的生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概括主要情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历史背景、人物言行等方面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要素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历史观。
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重难点分析121 重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讲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的用法,“此天子气也”的判断句式等。
对刘邦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包括他的政治智慧、用人策略、领导才能等方面。
122 难点文中所反映的秦汉之际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高祖本纪》活动单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品味分析,揣摩文本用对比描写人物,用细节刻画人物,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文学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了解汉高祖刘邦其人其事
(1)谈谈你所了解的汉高祖。
(2)这些典故传说,你了解吗?
“高帝斩白蛇”、“约法三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判若鸿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大风歌》、“论功行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刘邦一生的几个重要阶段
⏹早年生活——豁达不羁抱负远大
⏹沛公起兵——顺从民意西进关中
⏹立足关中——约法三章鸿门脱险
⏹楚汉战争——知人善用反败为胜
⏹称帝建汉——顺水推舟定国迁都
⏹巩固皇权——分封平叛殚精竭虑
⏹箭伤驾崩——达观认命临终举贤
3、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
(分组概括,同时圈点重要字词和句式)
4、理清全文结构
一(1—4 ):总体介绍刘邦
(姓氏、籍贯、出生、家庭、年轻时种种行事)。
二(5—17 ):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
三(18—20 ):称帝后情况
(未央宫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活动二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结合课文谈谈你最喜欢的片断。
活动三自主整理、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特殊句式
⏹5、虚词积累
第二课时
活动一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
活动二
总结文言知识点
一、实词积累
1.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
(2)高祖常繇
..咸阳“常”通“尝”,“繇”通“徭”
(3)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
(4)诸所过毋得掠卤
..,秦人憙.,秦军解.“掠卤”通“掠掳”,“憙”通“喜”
“解”通“懈”
(5)诸吏人皆案堵
..如故“案堵”通“安堵”
(6)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7)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
(8)兵罢戏下“戏下”通“麾下”
(9)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2. 古今异义词
(1)常有大度
..
..生产作业
..不事家人
大度: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气量宽宏能容人
家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作业: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
..者族
古义:非议国政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
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古义:逐渐今义: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
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 一词多义
(1)相: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2)固: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3)引: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沛公引兵西(率领)
(4)解: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
(二)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
2. 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
3. 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使眼色)
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
欲约分王.关中(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驾着白马白车)
都.彭城(定都)
不如仲力.(勤奋)
4. 名词作状语
遂西.入咸阳(向西)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
夜.往见良(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留下不走)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
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
..(平民,卑微的身份)(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 被动句
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状语后置句
啖以利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四)虚词积累
1.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2. 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
因与俱攻秦军(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
3. 以
乃以秦王属吏(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
啖以利(用)
可以有大功(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
4.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
喟然太息曰(……的样子)
(五)其他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
昌邑未拔(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功劳)
还军霸上(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断)
汉王复入壁(营垒)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
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大约)
意豁如也(……的样子)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问题探究
1、联系课文,谈谈你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的看法。
2、说说选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3、了解“互见法”的述史方法。
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
”除了必须参看《项羽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
活动过程:研读全文,探究讨论。
(一)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
⑴刘邦雄才大略,抱负非凡,有远见卓识。
⑵“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⑶刘邦知人善任,善于驭人,从谏如流。
⑷刘邦随机应变,百折不挠。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性格总有些弱点: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
刘邦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
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刘邦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
(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
(二)互见法有何作用?
1、详此略彼,叙述史实条例分明,避免重复;
2、证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
3、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
4、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三)人物形象评价注意哪些?
1、联系的原则:知人论世
2、辨证的原则:一分为二
3、全面的原则:多角度分析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这是我国历史学中最可宝贵的传统,突出表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他那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四)学习反思:
司马迁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给我们哪些启发?
历史走到今天,从司马迁的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到巴金先生的“说真话,信真理”,无数的文人用自己的作品和人格诠释着文化与做人的含义。
让我们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