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4 KB
- 文档页数: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观察物体练习丨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观察物体练习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7.2节“观察物体练习”。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说出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学生自带玩具或生活用品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从自己的书包或抽屉中拿出一件物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件物品,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2. 讲解例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物模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实物,并说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物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物品,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4. 学生展示: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分享他们的观察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观察物体1. 从不同角度观察2. 描述所观察到的形状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从家里带一个物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物品,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带的物品进行观察和描述。
2. 请学生用纸做一个简单的物体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模型,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做的模型进行观察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形状。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观察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形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我,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要分享的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即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并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角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能够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并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角的大小。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书本、三角板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角度。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直角、锐角和钝角。
2. 讲解:我向学生讲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定义。
直角是指两条线段相互垂直交叉形成的角,它的度数是90度;锐角是指两条线段相互交叉形成的角,它的度数小于90度;钝角是指两条线段相互交叉形成的角,它的度数大于90度。
3. 操作:我让学生使用角的大小比较尺,观察和比较不同角度的大小。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用标记工具标记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4. 练习:我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定的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并能够解释判断的依据。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设计了一个角的模型,并用不同的标记工具标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观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角的特征。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答案:(1)直角:因为它的度数是90度。
(2)锐角:因为它的度数小于90度。
(3)钝角:因为它的度数大于90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搭积木|北师大版一、课题名称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2节:搭积木(北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搭积木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搭积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活动教学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
3. 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若干。
2. 学具:学生人手一份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形状的积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积木能搭成什么样的形状吗?2. 新课导入(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提问:你们能用手中的积木搭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吗?3. 搭积木活动(1)分组进行搭积木活动,每组选取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
(2)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搭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互动交流(1)展示学生搭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2)提问:你们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2)提问:你们还能用这些积木搭出其他的形状吗?(3)学生尝试搭出新的形状,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搭积木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互动交流讨论环节:1. 提问:你们觉得搭积木有什么好处?提问问答步骤和话术:1. 提问:你们能用手中的积木搭出一个长方体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你们在搭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3.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一分钟能干什么|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 一分钟能干什么|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7.2节“一分钟能干什么”。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理解一分钟与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理解一分钟与时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理解一分钟与时间的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计时器、卡片学具:学生手册、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小朋友跑步、写字、画画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活动需要多长时间?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一分钟的长短,并通过计时器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分钟的时间。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分钟能干什么?3. 动手操作(10分钟)教师发放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
学生在卡片上画出自己在一分钟内能完成的任务,如:写字、画画等。
完成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
4. 观察与思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卡片,思考一分钟能完成哪些任务。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分钟能干什么写字画画跑步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在纸上画出一分钟内能完成的任务,并写上任务名称。
答案:如:写字、画画、跑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到了一分钟的长短,理解了一分钟与时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了时间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周长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周长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7.2《周长的认识》。
这个章节主要让我们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一个封闭图形的边界线的长度。
我们将会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并且能够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周长。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将周长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图形卡片,尺子,以及练习本等学具,供我们在课堂上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等,然后提问学生们这些图形的边界线是什么?学生们可以通过触摸图形来感受边界线。
3. 实践:然后我会让学生们自己用尺子量一量他们手上的图形卡片,计算一下它们的周长。
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出一道例题,比如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我会带领学生们一起解答这个问题,让他们理解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5. 随堂练习:然后我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己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们解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下周长的定义,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
我会用图形的轮廓来表示周长,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并写出计算过程。
1. 一个正方形,边长为4厘米;2. 一个长方形,长为6厘米,宽为3厘米;3. 一个圆形,直径为10厘米。
答案:1. 周长 = 4厘米× 4 = 16厘米;2. 周长 = (6厘米 + 3厘米) × 2 = 18厘米;3. 周长= π × 直径= 3.14 × 10厘米 = 31.4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计算图形的周长。
《服务社会》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理解服务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认同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2.通过了解我国在社会服务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志愿者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学生对国家制度和社会发展的信心,提高政治认同度。
健全人格:1.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塑造健全人格。
2.鼓励学生在面对社会服务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所肩负的责任,认识到服务社会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服务社会的意义: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
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使学生明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能力、知识、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得到提升。
2.服务社会的做法: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让学生了解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和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教育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要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将服务社会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2.帮助学生理解服务社会的不同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服务社会的途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看到过一些人在帮助他人或者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呢?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看到的场景。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2 观察物体丨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 观察物体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学习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能力,以及用语言描述物体形状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教学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玩具或物品、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自带一些玩具或物品,课堂上进行展示,并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2.新课讲解:通过教学课件和实物模型,讲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3.例题讲解: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
4.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6.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家里的物品,并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观察物体2. 从不同方向观察3. 用语言描述形状七、作业设计1. 观察家里的物品,并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2. 制作一个简单的实物模型,展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带玩具或物品进行观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观察家里的物品,并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巩固所学知识。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题2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第1课时化石能源的利用1.核心素养(1)知道化石能源的用途;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了解通过石油的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等产品;认识化石能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1)化石燃料的类型及其主要成分。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3.教学难点甲烷燃烧产物的分析。
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导入】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都能发生燃烧反应,从最早使用的柴草到现代使用的煤、石油和天然气。
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型燃料。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石燃料。
二、合作探究【投影展示】讲解煤的形成过程。
【归纳总结】(1)煤是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H、N、S、O等元素。
(2)煤可用作燃料,隔绝空气加强热后可制得煤气、煤焦油等,此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投影展示】讲解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归纳总结】(1)石油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2)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此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3)在有石油的地方一般都有天然气。
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CH4)。
【问题探究】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能再生吗?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我们是如何利用它们的?【归纳总结】化石燃料都是由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且都是复杂的混合物。
其中煤主要含有碳元素,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
煤是重要的燃料,还可以综合利用制成多种产品;石油经过炼制可以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多种产品。
【过渡】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甲烷。
7.2 课时1 复数的加减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及其几何意义.难点:加、减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师:在上一节,我们把实数集扩充到了复数集,引入新数集后,就要研究其中数之间的运算,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在实数集中,四则运算法则是怎样的?以及实数的四则运算都满足什么运算律?【学生思考问题,复习讨论】师:同学们对于实数的运算形式和法则还是很熟悉的,本节课我们就要将这些运算法则和规律转移到复数身上,首先先来学习复数的加、减运算.【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实数运算法则引出课程主题,让学生形成数学系统,对前后知识建立联系二、教学精讲探究1 复数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计算题设32,23x a b y a b =+=-,则x y +怎样表示?生:5x y a b +=-师:正确,这是一道我们都很熟悉的代数运算题目,其中进行加法运算时,我们遵循了什么原则? 生:合并同类项.师:正确.那现在我们引入复数,两个复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可不可以这样进行呢?【要点知识】复数的加法法则设12i i(z a b z c d a b c d R =+=+∈,,,,)是任意两个复数,则它们的和:()()()()12i i i z z a b c d a c b d +=+++=+++.师:可以看出,两个复数的和仍然是一个确定的复数,并且两个复数相加,类似于两个多项式相加.师:了解了复数的加法运算法则之后,同学们试着用加法定义证明复数加法运算满足:①交换律,②结合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证明.【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推导复数的加法运算律,教师总结补充并展示】【要点知识】复数的加法运算律对任意123,,z z z ∈C ,有交换律:1221z z z z +=+,结合律:()()123123z z z z z z ++=++.师:由此可知,复数的加法运算同样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接下来,我们练习几个复数的加法计算题. 例1 计算:(34i)(34i)++-+;(43i)(43i)++-;(34i)(34i)++--.【预设答案】8i 80;; 师: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依次为:8i 80;;.所以我们可以把复数的代数形式看作是关于“i”的多项式,则复数的加法运算类似于多项式的加法运算,只需“合并同类项”.并且复数的运算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师:我们知道,复数和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一一对应.同学们还记得向量的加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吗? 生: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师:我们讨论过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把复数表示为向量时,能否按照向量加法运算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要点知识】复数加法的几何意义设12,OZ OZ 分别与复数i,i a b c d ++对应,则12(,),(,)OZ a b OZ c d ==.由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法则,得 12(,)OZ OZ a c b d +=++.【学生作图验证猜想,教师补充说明并展示】【要点知识】复数加法的几何意义若复数1z ,2z 对应的向量12,OZ OZ 不共线,则复数12z z +是以12,OZ OZ 为两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OZ 所对应的复数,即复数的加法可以按照向量的加法来进行.这就是复数加法的几何意义.【以学论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熟悉的平面向量计算方法引入,更能把复数的新概念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探究2 复数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师:复数的运算可以和向量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知道了复数的加法运算法则之后,复数的减法运算法则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实数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类比实数减法的意义,如何定义复数的减法?【要点知识】复数的减法法则复数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即把满足(i)(i)i c d x y a b +++=+的复数i(x y x +,)y ∈R 叫做复数i(,)a b a b +∈R 减去复数i(,)c d c d +∈R 的差,记作(i)(i)a b c d +-+.即(i)(i)()()i a b c d a c b d +-+=-+-.【情境学习】学生在已知平面向量的运算方法后,通过形象地图示,体会其与复数加法运算的联系,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相关概念,理解运算方法师:这就是复数的减法法则.由此可见,两个复数的差是一个确定的复数,并且两个复数相减,类似于两个多项式相减.现在复数的加法和减法,我们都已经学到了,请同学用一句话描述复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生:复数的加减运算就是把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师:很好!实际上,复数的加减运算就可以简化成上述规律,分清楚实部和虚部.接下来,我们要继续研究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结合向量的相关知识,思考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可以怎样描述?【学生作图验证猜想,教师补充说明并展示】【要点知识】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设12,OZ OZ 分别与复数1z ,2z 相对应,且12,OZ OZ 不共线,如图,则这两个复数的差12z z -与向量12OZ OZ -对应,这就是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即复数12z z -是连接向量12,OZ OZ 的终点,并指向被减向量所对应的复数.师:这就是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由此可知,复数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就是向量加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下面请看例题.例2 计算(56i)(2i)(34i)-+---+生解:(56i)(2i)(34i)(523)(614)i 11i -+---+=--+---=-师:上题答案为 11i -,我们可以利用运算法则计算得出,也可在复平面内用向量表示.下面继续看例题. 例3 根据复数及其运算的几何意义,求复平面内的两点()()111222,,,Z x y Z x y 之间的距离.师:由于复平面内的点()()111222,,,Z x y Z x y 对应的复数分别为11122i,z x y z x =+=+2i y ,由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知,复数21z z -对应的向量为12Z Z ,从而点1Z ,2Z 之间的距离为1221Z Z z z =-.所以同学们根据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计算一下这两点之间的距离.生解:因为复平面内的点()()111222,,,Z x y Z x y 对应的复数分别为1112i,z x y z =+=22i x y +,所以点1Z ,2Z 之间的距离为()()()()12122122112121i i i Z Z Z Z z z x y x y x x y y ==-=+-+=-+-=. 师:好了,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本运算法则和知识后,我们进行一下巩固练习,来看下面这几道题.1.计算:(1)(5-6i)+(-2-i)-(3+4i);(2)(-3-4i)+(2+i)-(1-5i).解:(1)(5-6i)+(-2-i)-(3+4i)=(5-2-3)+(-6-1-4)i =-11i.(2)(-3-4i)+(2+i)-(1-5i)=(-3+2-1)+[-4+1-(-5)]i =-2+2i.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三个顶点A ,B,C 对应的复数分别为1+3i ,-i,2+i.(1)求BC⃑⃑⃑⃑⃑ 表示的复数;(2)求点D 对应的复数.解:(1)因为BC⃑⃑⃑⃑⃑ =0C ⃑⃑⃑⃑ -OB ⃑⃑⃑⃑⃑ , 所以BC⃑⃑⃑⃑⃑ 表示的复数为(2+i)-(-i),即2+2i. (2)复平面内A,B,C 对应的点坐标分别为(1,3),(0,-1),(2,1), 设D 点的坐标为(x,y ),因为BC⃑⃑⃑⃑⃑ =AD ⃑⃑⃑⃑⃑ ∴(x −1,y −3)=(2,2)∴x −1=2,y −3=2∴x =3,y =5故D(3,5)所以点D 对应的复数为3+5i.三、课堂小结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要梳理一下本节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梳理出本节的几个核心知识点.。
1.一位老师讲授新课时导入了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同学们分为不同的小组,瓶子中拉出,老师吹第二声哨子时所有同学必须停止。
推测这位老师讲授新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A.合作与竞争B.缔结真挚友谊C.共建美好集体D.重视集体利益2.下面是中学生红红对校园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一些认识,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学校队列比赛中,我们班有浑然一体的整齐步伐、肉眼难察的误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为了保持和谐,应该调整集体的节奏B.学校规定在校园内禁止吃零食,我们刚刚入校难以接受这一规定——个人意愿与集体要求难以寻求平衡点C.开学不久,全班师生针对乱丢垃圾行为共同制定了“约束+惩戒”班规,让我们从此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集体规则和个人意愿一致,并且保障个人利益时,能让集体生活更美好D.为避免上课迟到,大家联名建议学校增加预备铃,该建议被学校采纳,迟到现象大幅减少——个人意愿与学校的共同要求之间往往不会产生对立“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主要是让他们直接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成为真正的主人。
只有这样,纯正的班风、学风才可以形成,班级的民主意识才会出现,才更能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
阅读材料,完成3~4题。
3.民主管理,需要集体成员( D )①确定共同的愿景②共同商定集体的规则与制度内容③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乐于服务集体、有责任心的组织领导者④实行班主任“一言堂”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4.下列关于集体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推导正确的是( C )A.只做自己分内的事→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凝聚力增强了B.做事情顾全大局→必然牺牲我们个体的利益→班级凝聚力增强了C.同学之间求同存异→营造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的班风→班级凝聚力增强了D.确立集体共同目标→班级凝聚力马上增强→成为全年级最美好的班级。
课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制作人:张宇审核人:李胜华张国栋时间:5 月日
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授课年级:一年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从材料﹑视频中提取﹑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2、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引导
2、学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式,自我总结归纳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明确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疑问的地方予以点拨
学生思考: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与会代表对各议案、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修改、审议,3月14日会议表决通过7项决议草案,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学生根据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结合自身所了解的事例及
上述三组画面,对上述结论
作出说明,并填充表格
D
B
A
这节课内容有点抽象,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平时很少参与政治,缺乏亲身体验有点难理解,这
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以强化。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都有所提高,实
教学反思
现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