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有的人 人教新课标.doc
- 格式:doc
- 大小:15.04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精选16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篇1重点难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播放视频文件)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血腥*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的人》的主题和情感;2.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有的人》的梗概和主题;2.生词和常用词汇;3.阅读《有的人》并完成相关练习;4.写作任务。
教学重点1.掌握《有的人》的主题和情感;2.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有的人》;2.习题集;3.答案解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点名;2.宣布今天的学习目标:学习《有的人》,掌握情感和主题。
二、学习《有的人》(25分钟)1.打开课本,学生开始阅读《有的人》;2.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描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和情节,并画出人物形象(可口头描述);3.老师解释词汇和生词,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三、练习(30分钟)1.学生阅读习题集上的练习;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3.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答案解析。
四、写作任务(25分钟)1.老师将黑板上的话题给学生:写下你对《有的人》的想法;2.学生开始写作,尽可能用英语表述;3.老师在学生写作结束后批改作业,并给予学生反馈。
五、结课(5分钟)1.老师快速讲解今天所学内容;2.点名结束,下课。
参考答案习题集练习答案1.B;2.A;3.C;4.A;5.B。
课后作业1.完成《有的人》的课上练习;2.完成《有的人》作文,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通过阅读故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和表达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其音、形、义。
1.3学会通过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人性的光辉,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3.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2学习生字词,掌握其音、形、义。
2.教学难点2.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性的光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老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课文的相关资料。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其义。
3.课堂讲解3.1老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老师进行点评、补充。
4.合作探讨4.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5.2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回顾,巩固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1.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精讲细读2.1老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2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课堂练习3.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老师进行点评、指导。
3.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4.拓展延伸4.1老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2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课文的故事。
5.2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回顾,巩固知识。
四、课后作业1.巩固生字词,进行默写。
3.搜集关于课文的相关资料,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能够体会到人性的光辉。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有的人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六年级语文上《有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明白“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有的人”所代表的不同阶层和社会现象。
深刻领会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的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巩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对比教学:运用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中“有的人”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象。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前准备:《有的人》课文朗诵与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二十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再看老师板书课题。
能告诉老师这篇课文是为谁纪念谁而写的吗?2.你们认识鲁迅么?你印象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的呢?能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简短的话来描述一下他吗!二、介绍成诗背景:说得真棒,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老师收集的小资料,来了解一下鲁迅以及他生活的时代。
毫无疑问鲁迅是伟大的,但他生活的时代却非常黑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能隆重的纪念他,诗人臧克家便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听完后说一说录音中的小男孩读得怎么样?想超过他吗?教师适时进行鼓励。
3、自由读:引导学生自己模仿录音中的朗读,自己试着读一读。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1.读出你最喜欢的一段。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他启发引导,有感情的朗读。
用比赛的形式,相互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点评,突出每节的感情与主旨,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领悟诗歌的含义。
3.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赞颂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主题。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学习,增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崇敬。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臧克家,介绍鲁迅的有关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诗歌这种体裁的特点。
3.了解“走近鲁迅”这个单元的主题,为本诗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学习1.听录音机范读课文,注意节奏、重音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指名分小节朗读,学生讨论: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齐读课文,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指名读,分小组读,齐读课文。
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4.学生思考:诗歌从哪些方面赞颂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指导。
6.指名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7.学生思考:诗歌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进行分析。
8.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运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在文中的体现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间接抒情则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如“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等,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9.齐读课文,注意抒情的表现方法。
10.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1.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1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二、整体感知三、精读课文二、初读,整体感知来,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纠正、评价。
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
听录音朗诵。
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
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该怎么读这两句?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
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四、总结拓展五、作业布置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对比、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1、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如“活、死、不朽,摔垮”。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导入。
人都有生死,有的人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死轻于鸿毛。
那么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你所知道的人,哪些人死重于泰山,哪些人死轻于鸿毛?2、学生举例,教师评估、小结。
3、进入课文,板书课题。
过渡:我们知道鲁迅的死,在那的,因为他是革命是文坛中的核心人物、先驱者,这样的人死去时可惜的是重于泰山的。
那我们现在大声读文章前面的导言,看这篇文章写的目的是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有的人》的目的是什么?那会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呢?现在我们学习文章的内容。
2、学生大声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写了几种人?看第1节内容,并理解内容。
①有感情齐读第1 段。
②理解部分字词含义。
上句:“活”“死”与下句:“死”“活”含义有何不同?③上句“有的人”-----像反动派一类的人………………………………第1类人下句“有的人”-----像鲁迅一类的人………………………………第2类人过渡:既然文章写了这两类人,那我们先学有关于第1类人,他们做了什么,才会让人们痛恨他们,当他们活着也认为他们死了呢?齐读2—4节的前句话。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歌感情。
(一)学习有关于第1类人的内容。
1、生齐读2—4节。
2、生思考。
●文中“骑”体现了反动派什么样的嘴脸?●“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可能吗?●“我多伟大”“不朽”可以看出作者对反动派有什么样的感情?过渡:这样的人对人民作出这种让人痛恨的事,那人民的反应是什么呢?看5—7节的前句话。
3、学习5—7节。
●“摔”可以看出人民有着什么样的感情?●“下场”可能是是什么呢?过渡:既然像反动派一样的人对人民做出的事实让人痛恨的,人民也反抗了。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l.导入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
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l)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益。
)
C.用诗句填空。
“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
你喜____欢一种人。
鲁迅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
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
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
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
(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
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
(注意激发颂扬情感)问: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
(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如何?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
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l)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八题与第四题比较练习。
(3)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
不作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