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6个民族是如何确认的?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确定李占营河北省廊坊市第二中学(065000)“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会歌——《爱我中华》,使听者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①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唱出了国人的心声,同时也道出了一个世人皆知的事实——中国有56个民族。
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清楚我国到底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20 世纪初,一向主张民族平等的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思想,可见当时全国得到公认的民族成分很少。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明确提出:“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
②可见,当时我党也不清楚民族成份的构成,只能用“夷、番”等来泛称。
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在这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
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
③这应当是当时对中国民族构成情况的最清晰的描述。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仅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就出现了60多种民族称谓。
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各地调查、统计更是有400多个民族名称。
1955年毛泽东主席曾说:“我国有一百多种少数民族,各民族的事情都归自己管。
”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各项民族工作蓬勃展开。
面对纷纷涌出的民族称谓,对我国民族构成进行科学的鉴别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因此,自建国初,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广大民族工作者以及众多的专家学者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的4 个要素,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各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基础上,经过长期、大量艰苦细致的科学调查和甄别研究而最终认定我国共有56个民族。
解放后统计有400多个民族,为何最终变成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个民族名称,经过长期、大量的科学调查和甄别,才最终认定下来的。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经历过长期的演变,支系纷繁,族称众多。
由于历史上的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承认少数民族的存在,许多少数民族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同时也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所以根本弄不清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平等意识逐渐觉醒,纷纷提出确认自己的族称和公开自己的民族成份。
另一方面,只有确认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
因此,新中国建立后民族识别工作开始提上民族工作日程。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称的辨别。
解放后原本的400多个民族之所以变成56个民族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方面是当时许多民族其实曾是同一民族的分支,因此追根溯源后,将这些民族合并成根源上那个民族;第二方面是很多民族其实民族文化重合度非常高,因此整合成了一个民族;第三方面就是民族整合的根本原因,民族太多不方便管理,因此,征求了人民群众意见后,中央严肃决定,将民族定为最终的56个。
这个过程其实非常漫长也非常复杂,但是整个过程中,每一个民族的人民都高度配合,这也体现了我国的各个民族非常团结一致。
解放战争后,为了人口统计和民族统计新中国政府其实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凭借着不懈的毅力和细致的心最终统计出来了四百多个民族。
政府又开始对这些民族按照省份、地区分类,后来发现很多民族其实是同一个民族的分支,于是征求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后,严肃决定,对现有的四百多个民族进行整合。
在整合过程中,人们发现两件事情,其一是很多民族其实追本溯源后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当时的云南有个叫做蔗园的民族便是从汉族分支出来的。
因此,对这一类民族,统一归分到一个民族之下。
其二则是很多民族其实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非常相似,重合度很高,因此征求了这些民族人们的意见后,将他们都统一成了一个民族。
中国民族识别的过程与内容
中国民族识别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确定各民族的族称、族群特征、历史渊源、语言文字、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辨认和认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贯彻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权益,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民族识别工作。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50年代初的初步识别阶段、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族识别阶段、1964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及民族成分填写阶段和1978年以后的恢复和进一步识别阶段。
在识别过程中,各民族的族称得到了确定。
同时,也明确了各民族族称的汉语译名原则,即“名从主人”和“各民族自治地方名称,从当地民族的习惯称呼”等原则。
此外,还对一些民族族称的音译或意译进行了规范,并规定了不同民族族称之间的禁用和互译原则。
在识别过程中,还对各民族的族群特征进行了研究和确认,包括各民族的起源、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征。
同时,也确认了各民族族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归属,包括同源异流、异源合流、合流异源等情况。
总之,中国民族识别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内容涉及到各民族的族称、族群特征、历史渊源、语言文字、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辨认和认定。
通过民族识别工作,中国政府更好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从400多到56,鲜为人知的民族识别往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一次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彻底改变了官方对少数民族的态度。
《共同纲领》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今天世人周知中国有56个民族,但鲜为人知的是,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各地调查统计出的少数民族名称曾多达400多种。
56个民族,是民族工作者经过20多年的科学识别与调查,直到1979年才最终确认的。
民族识别工作开始1950年国庆节前,洋溢着节日气氛的北京城迎来了389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周恩来总理邀请进京参观的各地少数民族代表。
衣着各异的各民族代表中,有一位来自湖南永顺县的女青年,名叫田心桃。
她的身份是苗族代表,在观礼期间却意外地向中央领导提出,自己是土家人而不是苗族。
这件事使民族识别——也就是对一个族体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进行辨别的问题第一次浮出水面。
几乎与此同时,中央派往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访问团,也遇到了民族识别问题。
1950年6月,日后任中央歌舞团舞蹈队队长的彭清一刚刚毕业,正等待组织分配时,校长吴玉章找他谈话,让他随团前往少数民族较集中的云、贵、川地区开展工作。
原来,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疏通民族关系,打破历史上由于民族压迫制度造成的民族隔阂,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党中央决定派中央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
除了慰问少数民族、宣传民族政策外,访问团也要做一些民族识别相关的工作。
不到20岁的彭清一,参加的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访问团——西南民族访问团。
访问团团长是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格平,副团长是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团里配有少数民族翻译,还有像彭清一这样的文艺专业人员组成的歌舞团。
出发前,访问团在国子监进行培训,听取有关民族问题的报告和讲演。
毛泽东主席为访问团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题词,周恩来总理亲自给团员们作报告,临行前还专门给西南军政委员会刘伯承、邓小平写信指示:“该团到少数民族地区,第一等任务是搞好民族关系,凡是少数民族不欢迎去的地方即不要去,不同意做的事情即不要做。
56个民族的认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至后来把许多历史上早已公认的民族都说成是汉族的宗支,致使许多少数民族隐瞒、更改了自己的族称,中国的民族成份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
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
为了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为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为8.41%。
>>中华民族的未来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将取得更快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民族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广大少数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援将不断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
《说说五十六个民族的划分依据》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五十六个民族是咋划分出来的呢。
你看啊,这五十六个民族,那可都各有特色。
首先呢,语言就不一样。
有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那说起来可有意思啦。
就像有的民族说话像唱歌似的,可好听了。
这语言的不同,就是划分民族的一个重要依据呢。
还有啊,风俗习惯也不一样。
有的民族喜欢穿花花绿绿的衣服,有的民族喜欢戴漂亮的头饰。
而且在吃的方面也不同,有的民族爱吃辣,有的民族爱吃甜。
这些风俗习惯的差异,也能让我们分辨出不同的民族。
再说说宗教信仰。
有的民族有自己特定的宗教信仰,这也让他们有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所以啊,宗教信仰也是划分民族的一个依据。
总之呢,这五十六个民族的划分依据有很多,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魅力,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
《再聊聊五十六个民族的划分依据》嗨呀,咱接着唠唠五十六个民族的划分依据。
你想啊,这世界这么大,人也这么多,得有个办法把不同的人群区分开来呀。
所以就有了民族的划分。
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历史渊源。
有些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了。
他们有自己的传说、故事,这些都是他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还有地域分布也很关键呢。
不同的民族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
比如有的民族住在山上,有的民族住在海边,这环境的不同也让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另外呢,民族的划分也和文化传统有关。
像有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音乐、绘画等等。
这些文化传统是他们民族的标志,也是划分民族的依据之一。
总之啊,五十六个民族的划分可不是随便乱来的,是有很多依据的。
我们要好好了解这些民族,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大家一起和谐共处。
56个少数民族的识别过程——访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施联朱教授文/赵薇施联朱,1920年生于福建省福清市。
1950年,考入首都燕京大学攻读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兼任助教,开始从事民族研究工作。
先后参加政务院调查组,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调查“土默特旗县并存”的问题;参加由北大、清华、燕京三所大学师生组成的调查组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调查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的历史与现状;两次参加中央民族访问团,到过海南岛、粤北、内蒙古、东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并对蒙古、达斡尔、朝鲜、赫哲、锡伯、黎、苗、瑶等民族进行调查。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成为新中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最高学府的最早教师之一。
40多年来,施联朱共编写和主编了20多部专著,其中《中国的民族识别》1996年获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旧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谁也说不清楚。
第一次人口普查,民族名称多达400多个,仅云南一省就有260多个。
今天,中国有56个民族,世人皆知。
但是,很多人却并不知道,中国的56个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个民族名称,经过长期、大量的科学调查和甄别而最终认定下来的。
那么,民族识别的缘由是什么?其过程又如何?这是各国学者和广大读者所瞩目的问题。
为此,本刊记者特此专访了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曾经专门从事过民族识别调查工作的施联朱教授。
据施联朱教授介绍,早在1950年——1952年,中央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和内蒙古等民族访问团,分赴各民族地区进行慰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时,那时就已初步涉及到民族识别问题,因为一些长期深受民族压迫、不被承认或被迫隐瞒自己民族成份的少数民族,在这时纷纷要求承认他们的民族成份。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多达400多个,仅云南一省就260多个。
要落实党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诸如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落实少数民族代表名额、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帮助发展民族经济、开办民族学校、发展民族文化等,就需要把民族识别作为首要解决的民族工作任务之一尽快提上了议程。
进行民族识别,确认56个民族成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但是,我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的族称是什么,对于这个家底,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历朝历代都始终没有搞清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帮助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组织力量对民族成分和民族族称进行辨别。
这项工作,就是民族识别。
经过几十年努力,科学地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
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为正确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一、民族识别前的基本情况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各地自报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多达400余种。
其中最多的是云南,有260多种;其次是贵州,有80多种。
当时之所以出现这种族别众多的复杂情况,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民族迁徙与融合,各民族之间既相对聚居又交错杂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民族名称和民族成分纷繁多样。
二是由于在各民族之间和同一民族的内部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同的发展状况又往往和民族的不同自称和他称交织在一起,使民族族称情况显得更为复杂。
三是由于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民族歧视压迫制度,使许多少数民族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民族成分。
国民党政府把少数民族看做是“国族”的宗支,不承认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和应有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原来不敢公开自己民族成分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向当地政府上报自己的民族族称,要求承认为新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这400多个名称中,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自称或他称,有的是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分支的名称,有的是以居住地区的地名为族称,有的是不同的汉语译音,等等。
这些,都需要一一甄别。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识别就被首先提上了民族工作的日程。
主要任务有三:一是通过识别,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二是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三是确定这一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
56个民族划分原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风俗和习惯。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权益,中国根据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等特点,将56个民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根据语言划分,中国的民族可以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占据了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
而少数民族则是指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这是他们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
根据地理分布划分,中国的民族还可以分为四大民族群体:东北民族群体、华北民族群体、西南民族群体和西北民族群体。
东北民族群体包括满族、朝鲜族等,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华北民族群体包括汉族、蒙古族等,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北地区。
西南民族群体包括藏族、彝族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
西北民族群体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特点来确定的。
根据历史和文化的划分,中国的民族可以分为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
古代民族主要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汉族、满族等。
现代民族则是指近代以来形成的新的民族群体,如回族、朝鲜族等。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各个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来确定的。
根据民族的人口规模划分,中国的民族可以分为大民族和小民族。
大民族主要是指人口较多的民族,如汉族、壮族等。
小民族则是指人口较少的民族,如赫哲族、门巴族等。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各个民族的人口规模来确定的。
根据民族的宗教信仰划分,中国的民族可以分为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和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
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包括回族、哈萨克族等,他们信仰伊斯兰教;而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包括汉族、壮族等,他们信仰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思想。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根据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来确定的。
中国根据56个民族的特点和特征,采取了多种划分原则来进行分类。
56个民族来历
汉族由古代中原人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南方山地民族发展而成,各少数民族来历如下:
古羌人:羌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和独龙族。
古百越: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黎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和京族。
蚩尤部族:苗族、瑶族和畲族。
古代巴人:土家族。
百濮后裔:佤族、布朗族和德昂族。
北方游牧渔猎民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
色目人: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
中亚民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
伊朗语族:塔吉克族。
西北古族:维吾尔族和裕固族源自回纥人。
柯尔克孜族源自黠戛斯。
西藏地区:藏族、门巴族、珞巴族。
鲜卑后裔:土族和锡伯族。
外来民族:俄罗斯族和朝鲜族。
台湾原住民:高山族。
汉族影响:白族是氐羌、百濮和汉族三者混血的后裔,基诺族则自认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期留在南疆的一些蜀军将士后裔。
我国56个民族是如何确认的?
目前我国有56个民族已经广为世人所知。
但在历史上,我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的族称是什么,历朝历代都没有弄清楚。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专家学者在全国开展了的民族识别工作,科学地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种民族成分。
民族识别前的基本情况
1953年,新中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登记的民族名称多达400余种,其中最多的云南省有260多种,其次贵州有80多种。
为何出现这种民族众多的复杂情况?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迁徙与融合,使各民族既相对聚居又交错杂居,民族成分和称谓纷繁多样。
二是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各民族的不同自称和他称交织在一起。
三是新中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许多原来不敢公开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纷纷上报自己的族称,要求成为新中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这400多个族称中,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自称或他称,有的是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名称,有的是以居住地名为族称,有的是不同的汉语音译,这些都需要一一甄别。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识别首先被提上了民族工作的日程。
民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识别认定某一族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认定该族体是单一少数民族还是某个民族的支系;确定这一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
民族识别的主要原则
民族识别是一个涉及民族平等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国的民族识别是以经典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并尊重本民族的意愿进行的。
根据经典民族理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前苏联根据不同的社会形态,还有“民族”与“部族”之分。
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科学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区分哪个是民族,哪个是部族或部落。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民族识别主要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来开展。
民族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
我国从民族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运用关于民族的上述四个特征,对民族分布地
域、族称、历史渊源、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及心理素质等进行全面分析考察,谨慎地确定每一个群体的族属和族称。
比如生活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的土家族,在外界看来与苗族或汉族没什么区别,后来经中央组织专家学者调查,最终确认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我国在民族识别中尊重民族意愿,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
本着这个原则,许多原来带有歧视性的民族称谓得到改变,如将“归化族”改为“俄罗斯族”,“崩龙族”改为“德昂族”,“毛难族”改为“毛南族”;原来的“猺族”后来改称“傜族”,经民族识别后改称“瑶族”,从动物变成人最后变成宝玉。
民族识别的主要历程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前后历时30多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个时期主要是进行调查研究,同时确认了一批民族成分。
比如如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对自报的民族进行实地调查。
除了公认的蒙古、回、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外,这个阶段还确认了壮、布依、白、傣、傈僳、哈萨克、鄂伦春等民族,共计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为1954年到1964年,在基本掌握各族体的族源、语言文化、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识别,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南省份。
这期间中央先后派出调查组赴云南、贵州等地开展民族识别,新确定了土家、达斡尔、布朗、阿昌、普米、德昂、独龙、门巴和珞巴等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为1964年到80年代末,期间重点是对民族成分进行恢复和更改,对一些自称为少数民族的群体进行识别和归并。
如对贵州省60多万“穿青人”经过识别认定为汉族,云南省的“苦聪人”归属为拉祜族、“摩梭人”归属为纳西族。
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全国陆续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有260多万人,主要是满族、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等。
1979年,国务院确定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为单一民族,成为我国第56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