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使用药物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药品的作用主要是治疗疾病,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和风险。
因此,安全用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原因及防范措施着手,深入探讨安全用药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指在正常剂量下,某些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令人不受控制地出现,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损害健康。
这些反应与药物剂量、剂型、使用频率、服用时间、服药途径、药物的代谢及排泄等因素有关。
药品的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具体表现如下:1. 轻度反应:指对患者的健康不会造成明显危害的反应,如头痛、恶心、腹泻、皮肤瘙痒等。
2. 中度反应:指对患者的健康有一定危害的反应,如高血压、免疫反应性疾病、癫痫发作等。
3. 重度反应:指对患者的健康有严重危害的反应,如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过敏性休克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是药物本身的属性,也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和错误使用相关。
1. 药品本身的属性:药品本身就具有某些毒副作用,这是由药品化学成分所决定的。
一些药品可以引起过敏反应、致癌、基因突变等问题,这些都是由药品的化学成分所导致的。
2. 患者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可能更敏感,或者某些人身体状况较差,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3. 错误使用药品:一些错误用药行为也可能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比如,超量、长期用药、不合理用药、药物相互作用等。
三、防范药品不良反应的措施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加强药品的研究和开发,研制出适宜人体的安全药品,不断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质量。
2. 严格执行医生处方制度,避免使用过多不必要的药物和剂量。
3. 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用药和个体化治疗。
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发布时间:2023-05-26T09:05:35.051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1月1期作者:凌晓敏[导读]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凌晓敏(无锡市梁溪区广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无锡214011)【摘要】目的:探讨西药不良反应与确保西药合理用药的措施。
方法:将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这段时间内,采用多种西药治疗的患者,随机选10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析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并根据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有52例患者为对照组,不进行药学干预,而另外52例患者为观察组,应用合理用药管理,展开两组患者临床用药效果的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更低,(P<0.05)。
结论:对于西药治疗,容易产生诸多的不良反应,为此临床采取西药合理用药管理,可有效的保障患者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西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rational use of western medicine. Method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ne 2020 to June 2021 in our hospital, 104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with various western drug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digital table method. There were 52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while the other 52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analysis of clinical drug us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as carried out by applying rational drug use management.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it is easy to produce a lot of adverse reactions. Therefore,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 can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patients' medication,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Key words] Western medicine; Adverse reactions; rational use在西药处方中两种及以上的联用,可提升对患者的药物疗效,来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多种西药的合用,如若不合理搭配,或者使用不恰当,易于患者发生呕吐、恶心及头晕等不良反应,不仅会加剧患者的病情,还会诱发患者的医疗事故[1]。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和控制各种疾病,但同时也可能引发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剂量范围内使用药物时,出现的对患者不利的生理、生化和病理方面的反应。
为了避免和应对药物不良反应,以下是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些方法:一、预防药物不良反应1.合理用药: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和剂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和其他用药情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物。
2.充分了解药物信息:医生、药师和患者本人都要对使用的药物有足够的了解,包括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症和用药注意事项等,避免因为对药物了解不够而引发不良反应。
3.遵循医嘱: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严格按照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服用,不得擅自增减用药的剂量和频率。
4.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的患者对同一药物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耐受性,某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更加谨慎使用药物。
5.药物相互作用:部分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会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注意潜在的不良反应。
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1.停用药物: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首先应暂停使用该药物,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建议适当的替代药物或调整剂量。
2.支持性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可能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抗过敏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
3.及时就医: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严重过敏反应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处理,并告知医生所使用的药物。
4.记录和报告:对于发生的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下来,并向医生和药师报告,以便他们评估和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
5.药物调整:如果不良反应是由药物剂量过高引起的,医生可能会调整剂量以减轻不良反应。
在调整剂量之前,患者应咨询医生。
总结: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文/潘 敏 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儿童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正处于高速生长状态,但免疫力及抵抗力较差,容易患各种疾病。
疾病持续时间过长,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保证儿童生命健康,临床主张尽早发现儿童疾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诊疗,并在此过程中严格遵从医嘱。
但从儿童用药实际情况中可发现,儿童身体机能不成熟,所以药物代谢能力及药物耐受能力较弱,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可在用药期间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但和疾病治疗目的没有关系的一种症状。
这和继发反应两种,均需要临床高度重视、及时识别并进行对症处理。
儿童药物的合理用药
降低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必须合理用药。
1.强化药物管理
密切关注儿童常用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尽可能减少联合用药,尤其是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高的药物联合应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2.加强处方审核
药师需积极参与到儿童用药管理中,得到医师开出的处方后,第一时间进行审查,分析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观察药物是否符合疾病治疗要求,分析是否存在重复用药及超剂量用药等问题,
青春护航Youth Escort。
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发表时间:2014-08-22T17:31:40.5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9期供稿作者:张娟1 孙燕玲2 [导读]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药物不良反应。
张娟1 孙燕玲2(1 新疆木垒东城镇卫生院 831901)(2 新疆木垒县人民医院药械科 831900)【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379-02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药物不良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效应,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能够避免的[1]。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临床医护人员及药师对于ADR报告的意识也不断加强,同时ADR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已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并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医院是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1年7月1日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起,我国的ADR监测工作进入了法制化阶段,报告ADR是医务人员应尽的法律义务。
现就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问题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品不良反应抗生素的滥用,使发生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
如滥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妥布霉素等,可造成永久性耳聋(特别是儿童),另外,滥用这些抗生素还可造成肾功能损害。
过量使用氯霉素可抑制骨髓再生,发生白细胞减少症。
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使用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易引起剥脱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药物热等。
对于过敏体质者,抗生素使用不当,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而不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除了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病人的健康外,还会产生抗菌药物的独特耐药性,它的危害性就更大了。
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措施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用药安全性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医学界一直在强调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而安全性则是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浅淡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相应的措施。
一、临床合理用药的定义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按照医学常识,结合患者个体特点,合理地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临床合理用药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用药过程中,由于患者对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导致的不良反应。
而毒副作用则是由于药物本身的毒性导致的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就是要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2. 药物相互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药物滥用和误用:医生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滥用或误用药物的现象,都有可能导致用药安全性的问题。
4. 药物残留和排泄:一些药物在体内残留时间过长或者排泄不畅,都可能导致药物积累和中毒的风险。
5. 药物质量问题:药品的质量问题也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药品如果质量不合格,就可能导致患者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
为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医学界和药学界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建议。
1. 临床用药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临床用药指南。
这些指南将包括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等信息,医生在实际用药时可以参考这些指南,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 药师介入:在医院内设立药师团队,对医生进行用药方面的指导和介入,及时发现和纠正用药上的问题。
3. 监测和评估:建立严格的用药监测和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 用药教育:开展患者用药的相关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的认识。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规范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由药物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严重和轻微的。
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医疗安全监测和药物安全管理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为药物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规范。
这一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求医疗机构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系统,并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相应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岗位,确保报告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和识别能力,促进主动报告。
其次,规范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流程和要求。
医务人员在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报告给医疗机构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岗位。
报告内容包括药物的名称、剂量、使用途径等信息,同时应当详细描述患者的症状变化和药物的使用情况。
医疗机构则应当将不良反应报告汇总并及时向上级管理机构报送,以便进行统计和分析。
此外,规范还强调了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起健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系统,确保报告信息的透明和公开。
同时,应当加强对药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合理用药的实施。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国家重点监控药品合理用药管理规范的实施,对于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药品的合理用药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及时报告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及早发现药品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进一步的损害。
同时,对于未曾发现的不良反应,也可以通过报告系统进行收集和统计分析,以便完善药品的使用说明和警示信息。
此外,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也可以促使医务人员更加警惕和细心,提高用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然而,目前我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覆盖率仍然较低。
一方面,部分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不足,缺乏报告的意识;另一方面,一些患者和医务人员认为报告药物不良反应会增加医疗纠纷的风险,因此选择不报告。
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确保临床安全用药,减少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方法对药物的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原因以及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进行了分析,并且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查阅文献,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的收集和报告工作,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给医护人员提供正确用药信息。
结果为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合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结论现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与人们对药物安全的期望尚有相当的距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合理用药
1 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停药综合症、特异质反应、抗感染药引起的双重感染、药物依赖性以及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
它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而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who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分为四种类型:a型药物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b型药物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药物相对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迟现性不良反应。
由于药品上市前的临床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病例数太少、研究时间太短、试验对象年龄范围太
窄、用药对象条件控制太严、试验设计太单纯,以及某些发生率低、潜伏期长的药品不良反应在临床观察实验期间很难被发现。
药品上市后研究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文献研究,因此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
药品本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患者的购药、用药是一种遵从医嘱、个人对药品量又无法鉴别的被动消费过程,患者本身不存在过错且其又无分散损害的能力[1]。
2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药物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方面的因素和机体方面的因素。
2. 1 药物方面的因素
2. 1. 1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口服药物的脂溶性越强,在消化道里越容易吸收,从而越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化学结构上非常相似,例如内酰胺类都能引起过敏性肾病或间质性肾炎,氨基糖苷类都对第八对颅神经有损害作用。
有些药物在化学结构上非常相似,而不良反应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如酮洛芬和氟比洛芬在化学结构上很相似,但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后者为52.5%[2]。
2. 1. 2 药物的剂量、时间、剂型和给药途径 a型不良反应的发病与剂量有关。
一般情况下剂量越大,不良反应发病率就越大,如阿司匹林服用的正常剂量是1~2片,当服用2片时,胃肠道的不适率开始明显增加;与时间有关,如服用苯巴比妥催眠药后,第
二天早上出现困倦、头昏、乏力等现象。
另外,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的不同,导致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有明显的差异,也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文献报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静脉滴注最高(62.47% ),因此当今国际上倡导口服给药,控制注射途径给药,目前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3]。
2. 1. 3 药物的相互作用临床用药经常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
目的是为了起到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和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效应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但是实际上多数情况下,药物相互作用都可能对机体产生不良作用,比如毒性增加、疗效降低,甚至存在危机生命的潜在可能。
2. 1. 4 药物的质量问题药品质量是药品安全性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药品质量问题上报系统应用研究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药品质量问题上报系统可为药品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为建立和完善药品质量及药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全面的风险信息。
另外,由于生产厂家的规模、级别不同,即使是同一品种的药物,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不同。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必须按批号做试敏。
2. 2 机体方面的因素
患者年龄:老年人、少年、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例如青霉素,成年人服用后的半衰期为0.55h,而老年人则为1h,
老年人由于血浆蛋白浓度减少,与药物结合能力也降低,如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45岁以下的人低26%,小儿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药物均较敏感[4]。
由于婴幼儿的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肾小球的过滤率较低,所以药物代谢慢,且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等。
据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 60岁以下者为6.3% (42/667),而60岁以上者为15.4%(76/493),所以老年人使用洋地黄及利血平等药物时尤应注意[5]。
3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
3. 1 患者方面患者求医时要如实向医师叙述疾病的起因、时间、症状、已作过的诊断及过敏史等,不同医师所开的处方,必然会有重复和不同的药物,如果都用必然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患者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大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极易造成误导;不能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不能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3. 2 医务人员方面医师在开处方时,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能盲目用药,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和用量,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注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一定要以高尚的医德和高度的负责的精神,在满足治疗的前提下,按照医疗原则办事,不能为经济利益去违反原则开大处方或重复用药。
药师在调剂处方时,一定要做到四查十对,审核处方内容七条原则,准确调配处方,保证药品质量,监督药品使用的各个环节,要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
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用药剂量、时间等,发现问题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
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查阅文献,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的收集和报告工作,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给医护人员提供正确用药信息,以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合理。
3. 3 药品生产企业和政府执能部门为保证药品的安全,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有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它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管理。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认证。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监督管理的法定技术规范。
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药品的综合质量,才能降低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从源头上遏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语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日益关注,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是维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目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调查、评价、处理工作程序和机制,及药物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排除药品安全隐患,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
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2004.
[2] 梁晓丽,谭玲.卫生部北京医院2005年100例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4): 299-300.
[3] 祝文兵. 2002-2003年4种药学类期刊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分析.医学导报, 2006, 25(2): 170-171.
[4] 任经天.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 12(6): 50-51.
[5] 许士凯,吴宗跃.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与防治要则.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9): 11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