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的门槛回归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67 MB
- 文档页数:7
贸易开放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市场一体化的门槛效应考察李向阳;赵永辉;柯稚晖【期刊名称】《科学决策》【年(卷),期】2022()6【摘要】推动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多年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同时,以市场一体化为导向的国内体制机制改革也在稳步进行,其与对外开放一脉相承并相互促进。
本文从市场一体化演进视角考察贸易开放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非同质性作用。
研究显示,贸易开放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依赖于当地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当地区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高于特定门槛值时,开放机制对经济增长会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市场化发展水平较低时,开放机制的作用发挥将受到制约而不能很好地显现,异质性门槛模型的估计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区域间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统筹还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地方经济增长能够从区域联动的市场一体化发展布局中显著获益。
本文的研究意味着,要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不仅要有效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还应立足于整合不同地区市场一体化演进的结构差异,加强区域之间要素市场建设和经济互联,培育并完善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共同市场秩序和制度环境,以求开放机制的政策红利能更好地发挥其潜在效用。
【总页数】18页(P16-33)【作者】李向阳;赵永辉;柯稚晖【作者单位】上海海关学院海关与公共经济学院;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52【相关文献】1.经济集聚的工资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地区收入差异及门槛回归的检验2.技术创新、贸易开放度与市场化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基于时空维度上的效应分析3.门槛效应、制造业地区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贸易开放的视角4.耕地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EKC关系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考察5.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及路径——基于长三角27个城市的考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前经济环境下知识溢出效应带来的社会效益【摘要】当前经济环境下,知识溢出效应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它促进了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知识溢出效应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它还促进了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培养了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知识溢出效应还能促进产业集群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的繁荣。
加强国际合作与经济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知识溢出效应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创新型社会与知识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经济环境、知识溢出效应、社会效益、创新、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产业集群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合作、创新型社会、知识经济。
1. 引言1.1 当前经济环境下知识溢出效应带来的社会效益当前经济环境下,知识溢出效应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效益,其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溢出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在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时所产生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信息不仅对自身具有价值,还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和流动,影响他人或其他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知识溢出效应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溢出效应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教育与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第四,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产业集群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合作。
知识溢出效应加强了国际合作与经济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互动与发展。
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知识溢出效应带来了重要的社会效益,促进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建设创新型社会与知识经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空间格局与西部发展·第26卷第3期 2016年5月 Vol.26 No.3 May2016DOI:10.3969/j.issn.1674 8131.2016.03.007规模效应、创新外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中国新世纪以来的数据分析高丽娜1,蒋伏心2,马 澜1(1.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南京210023;2.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23)摘 要:在要素区际流动性不断增强背景下,自然要素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趋于减弱,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区间增长传递的重要因素。
将规模效应和创新外部性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区域市场规模和创新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应建立和完善城市群主导的空间治理体系,强化区际创新溢出效应,提高区域空间关联网络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规模效应;产业规模;市场规模;创新外部性;区域经济增长;创新溢出效应;城市群;要素流动;空间聚集;空间扩散中图分类号:F061.2;F061.5;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16)03 0054 08一、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家战略层面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日益重视,多个跨区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亦是致力于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理念。
因此,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下隐含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Hugginsetal,2014)。
众多学者从多方面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形成,总体来看主要有三个研究视角:一是从要素投入量及组合效率角度切入,不仅考虑传统的劳动力、资本要素投入量的影响,而且依据内生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建立在经济体内或经济体之间知识的生产、分布与利用所发挥的作用基础上(Antonellietal,2011)。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赵 勇 白永秀 内容提要: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溢出的研究单元从企业转向了空间,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以知识溢出为主题,从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三个方面,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对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以及知识溢出对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基于空间层面,分析了目前知识溢出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的最新趋势。
关键词:知识溢出 创新 集聚 知识生产函数 区域经济增长一、导 论知识溢出是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经济学分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
①在经济学文献中,Arrow(1962)最早阐明了知识的累积过程及其经济涵义,Romer(1986,1990)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技术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特征是知识溢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将知识作为独立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知识溢出的内生增长模型。
在Arrow(1962)和Romer(1986)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知识溢出的研究最初主要局限于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文献当中,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使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分析知识生产与溢出。
在代表性的知识生产函数中,企业将新的经济知识作为创新活动的投入,创新产出作为创新投入的函数。
企业的新知识既能促进本企业生产具有排他性的产品,也能溢出到其他企业并促进这些企业的创新,这些创新的技术知识又会溢出,从而形成不间断的企业间相互知识溢出,使得创新收益递增。
但大量经验研究显示,在企业微观水平上,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关系,知识生产与总体经济活动水平有关表明外部性的存在,这种关系在城市和区域等较广的范围内则比较显著,将企业作为知识溢出的观察对象并不合适(Audretsch and Feldman,1996,2004)。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转向空间研究知识的外部性,强调知识外部性的动态特征,特别是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探讨知识在空间溢出的机制,以及知识溢出促进集聚、创新和增长过程中的空间特征。
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机制。
研发要素流动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
空间知识溢出作为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研发要素流动与空间知识溢出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效应。
文章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接着分析研发要素流动和空间知识溢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然后探讨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和效应,最后提出促进研发要素流动和空间知识溢出、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研发要素流动的概念及其影响研发要素流动是指研发活动所需的资源、知识和技术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和转移。
这些要素包括但不限于研发资本、研发人力、科研设备和专利技术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发要素流动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关键动力之一。
研发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发要素流动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
当研发资源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时,知识和技术也随之传播,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研发要素流动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研发效率。
通过流动,研发资源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到需要的地方,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入,提高了研发活动的整体效率。
研发要素流动还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随着研发要素的流动,企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创新资源和知识,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点子,推动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优化。
然而,研发要素流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研发要素流动的不平衡性可能导致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如果研发资源主要流向了发达地区,那么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可能会进一步落后。
研发要素流动也可能带来一些知识产权和技术保密的问题。
【摘要】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被许多学者所证实。
为了检验促进过程中是否存在门槛效应,文章选取30个省份2011—2020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Hansen构建的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门槛效应。
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科技创新水平、研发投入水平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双门槛效应,且均表现为跨过门槛值之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门槛效应; 经济发展水平【中图分类号】F127一、引言近些年,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达41.5%。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改造了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更对现代化进程度更高的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师博,2020)。
具体来说,数字经济在微观层面借助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长尾效应更好的匹配供需,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在宏观层面催生新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借此促进经济增长(荆文君等,2019)。
比较多的学者已经验证了数字经济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基础条件是否会影响促进的效果是本文接下来要验证的内容。
二、文献综述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上,不同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模型给出了验证。
葛和平和吴福象(2021)基于改进的Feder两部门模型验证了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并检验了经济效率和经济结构的门槛效应。
陈昭等(2022)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理变量,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是通过促进区域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升级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文溥(2022)基于熵权法得到了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验证了数字经济通过促进生产效率和消费提升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