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
- 格式:ppt
- 大小:13.41 MB
- 文档页数:12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
它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特征。
二、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特性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具有以下特征: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小麦白粉病菌病原菌主要是一种子座菌,它的菌丝主要是由两大类构成:无性生殖菌丝和有性生殖菌丝。
无性生殖菌丝有直立段和平卧段,直立段是营养型的,平卧段是生殖型的,生长速度快,表现出白粉状。
有性生殖菌丝主要是分生孢子,由子座内、外两个孢子堆构成。
2. 病原菌的生活习性小麦白粉病菌具有严格的寄生习性,只寄生于小麦及其近缘物种。
它以小麦为主要寄主,在小麦上形成寄生性丝状结构,从而抽取寄主的养分,导致病害发生。
病原菌可以通过风、昆虫等介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
3. 病原菌的生长条件小麦白粉病菌在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有一定的要求。
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温度为20摄氏度。
湿度是病原菌生长发病的重要因素,适宜湿度为80%以上。
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一定影响,适宜光照条件为全日照或半日照。
4. 病原菌的分化与传播小麦白粉病病原菌主要通过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进行传播。
无性生殖主要通过分生孢子在空气中传播,随风远距离扩散。
有性生殖则通过子座上的孢子堆进行繁殖,孢子堆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形成无性生殖菌丝,再次进行传播。
三、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针对小麦白粉病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育种选择,选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2. 避免稻麦间套种稻麦间套种容易诱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因为稻田中多湿度高,气候适宜小麦白粉菌的生长,加之小麦受到稻田中的孢子传播,易发生病害。
因此,避免稻麦间套种有助于预防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是普遍分布于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小麦病害,致使大量的小麦产量损失。
白粉菌在潜伏期内潜伏在小麦植株的表皮和内部,最终形成菌丝,在菌丝上形成白色的霉层,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导致小麦减产和甚至死亡。
以下是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一、病因分析1.环境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白粉菌在潜伏期需要充足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在20℃至22℃之间,相对湿度在50%至70%之间,是白粉菌的适宜生长条件。
2.小麦品种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较大的影响。
通常,抗病品种能够减缓病菌的生长速度,降低发病率和减轻病害损失。
3.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良好的田间管理,如适时灌溉、施肥、翻地等措施,能够保持小麦生长健康状态,提高其自身抵抗力,降低白粉病发生的风险。
4.连作障碍连续种植小麦容易导致土壤病菌和虫卵的积累,从而导致白粉病的发生频率增加。
二、综合防治对策1.物理措施及时清理病残体和垃圾,减少白粉菌的繁殖和扩散。
适当的田间管理,如适时灌溉、合理施肥等,能够提高小麦的抵抗力,减轻白粉病的损失。
2.农药防治化学农药能够有效地控制白粉病,但会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
因此应该注重化学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具有环保、无污染、高效等优点,应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例如,利用大麦黄单胞菌和链格孢微生物菌剂等有效地防治白粉病。
4.遗传育种通过选育耐病品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和耐病性,从而减轻病害损失。
总之,小麦白粉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病害,综合防治措施则需要从病因入手,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和遗传育种等手段综合防治,减轻小麦产量损失,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普遍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易发生。
长时间的湿度和高温有利于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必备条件。
2. 缺少养分:在缺少养分的情况下,作物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小麦生长季节中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充足,植株生长发育较弱,容易感染白粉病。
3. 病原菌侵染:小麦白粉病主要由白粉菌引起,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气溶子、土壤和残体等途径传播,一旦侵染,会迅速传播并导致病害扩大。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种植结构:选择对病害抵抗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预防措施:选择健康、结实的种子进行播种,预防病害的从源头入手,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3.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水肥平衡,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和充足,提高小麦的养分供给,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定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扩散,减轻病害对小麦的伤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天敌的天敌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6.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避免连作连种,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减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7. 科学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保持作物的通风透光,减少白粉菌的适生环境,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防。
8.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水源、强化排水系统,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减少病害的发生。
9.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的通风透光,并避免植株过于密集引起的病害加重。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养分供给和病原菌的侵染等多个方面。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小麦白粉病简介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上,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该病害最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逐渐加大。
因此,对于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层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这层粉末是由真菌分生孢子形成的。
另外,在植株叶片和茎秆上还会出现一些黄斑和褐斑,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死亡。
同时,在植株下部也会出现许多黑色菌丝体,这些菌丝体可以长达数厘米甚至更长。
三、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名为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该真菌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异世配偶生殖真菌。
其分生孢子形成在病害发生期间,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并在新的植株上继续繁殖。
四、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1. 菌丝体:白粉菌的菌丝体呈无色或淡黄色,单个细胞长约20-50微米,宽度约为2-4微米。
2.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5-45微米,宽度约为16-28微米。
表面光滑,无色或淡黄色。
3. 子囊:子囊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100-200微米,宽度约为50-100微米。
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五、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长习性1. 适温范围:白粉菌的适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
2. 适湿度: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可生长繁殖。
3. 光照条件:白粉菌对光照条件并不敏感,可以在弱光照下正常生长。
六、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危害程度。
2. 灭菌消毒:在播种前进行土壤灭菌消毒,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少发病率。
4. 喷洒药剂:在发现小麦白粉病时及早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害程度。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状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叶片白粉: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初期为小斑点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扩大并融合,覆盖整个叶片。
叶片表面也会出现黑色小颗粒(子座),叶片严重感染时会变黄并枯死。
2. 感染穗部:白粉病菌也可侵染小麦的穗部,使穗部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
感染的穗部会丧失抽穗能力,使小麦产量明显下降。
3. 白露黏附:白粉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后,白露很容易附着在上面,使叶片变得湿润且黏附。
由于叶片表面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4. 叶片畸形:受到白粉病菌的感染,叶片可能会出现畸形和皱缩现象,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小麦白粉病的病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感染穗部,白露黏附以及叶片畸形等。
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白粉病是小麦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它的防治工作。
本文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小麦白粉病,以及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供农民朋友们参考。
一、什么是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均可受到侵染,但以叶片和叶鞘受害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全浅褐色。
二、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较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有京冬八号、中优9507、京9428等。
2、农业防治方法
适当增施磷钾肥,并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3、化学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或每亩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根腐病等。
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洒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的福星乳油8000倍液,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三、小麦其他病害的防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黏虫混发区或田块,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每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害,也是造成小麦减产、降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病原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在实际生产中,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并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就从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两个方面,对小麦白粉病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空气中的湿度超过85%,气温在15-22℃之间时,这种气候条件最为适宜小麦白粉病病菌的生长繁殖。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小麦叶片上的气孔开放,易被病菌利用,从而促进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土壤状况土壤的肥力状况也是影响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肥的土壤容易使小麦生长过于茂盛,而促进白粉病的发生。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过高或不平衡也容易造成小麦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小麦对白粉病易感性增强。
3. 病原菌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小麦白粉病菌。
这种病原菌生活在植物体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能在植物体上迅速繁殖,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丝,对小麦的叶片、茎秆、穗部等进行侵染,从而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调控气候条件要防治小麦白粉病,首先要合理调控气候条件。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小麦生长环境进行调控,保持合理的湿度和温度。
比如在气温较高的时候要及时通风通气,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湿气过重;在气温偏低时,要注意及时限制浇水,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水汽过大,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施肥,尽量避免过度施肥。
适量施肥,尤其是尽量避免使用氮肥过量,以免造成小麦生长过于茂盛,从而增加白粉病发病几率。
还要注意合理施用磷、钾等肥料,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遭受白粉病侵染时,能够产生一定的抗体,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白粉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时间如何掌握,以及白粉病怎么防治吧!
一、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
小麦白粉病的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关。
小麦白粉病可以发生的温度范围为0~25℃ ,最适温度为15~20℃,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害发生受到抑制。
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流行危害。
小麦播种过早、群体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二、小麦白粉病的危害症状
白粉病发生在叶、嫩茎、花柄及花蕾、花瓣等部位,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
随后病斑不断扩大,表面生出白粉斑,最后该处长出无数黑点。
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
受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
三、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
1、小麦越冬期的白粉病防治
用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剂稀释液喷或涂枝干。
注意,瓜叶菊等易受药害的花卉不能施用。
地面喷硫磺粉,一般每70平方米使用25克至30克,消灭越冬菌源。
2、小麦生长期的白粉病防治
在发病前可喷保护剂,发病后宜喷内吸剂,根据发病症状,气候情况及农药的特性,间隔5至20天施药一次,连施2至5次。
一种内吸剂只能施1至2次。
要经常更换农药种类,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3、小麦病害盛发期的防治
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10%多抗霉素1000至1500倍液;也可用白酒(酒精含量35%)1000倍液,每3至6天喷一次,连续喷3至6次,冲洗叶片到无白粉为止。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大麦、燕麦等禾本科作物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
该病菌能在温度18℃~28℃、相对湿度70%~90%的条件下繁殖,特别是温度20℃~22℃、相对湿度80%左右,是白粉菌最适生长繁殖的环境。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温度湿度、气候变化、麦田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
一、气候因素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白粉菌难以繁殖,而在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病害易于发生。
此外,夏季降雨量过多、露水多,也会促进白粉病菌的繁殖和扩散,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二、天气预报及病害预警天气预报和病害预警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了解当地的气候情况,及时掌握病害发展的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三、种子选择选用抗病强健的优良小麦种子,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大幅降低病害的发生率,提高小麦建群率和产量。
同时,合理选用药剂,减少病菌在种子表面的负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率。
四、土壤管理正确的土壤管理和深耕翻压,有助于排放麦田内的病原菌,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同时,在施肥时,应配合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减少氮磷钾的施用量,以避免过度施肥造成的病菌滋生。
五、间作栽培在小麦的轮作间,适当选用一些适合于防治白粉病的防病作物,如绿肥、豆科、玉米等。
这样不仅能减少麦田内的病原菌,还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六、喷施药剂在小麦生长期间,如发现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情况,应及时采取药剂喷施措施。
在喷药时,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病害的类型和分布情况等,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喷施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七、科学管理科学合理的麦田管理,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及时进行深耕、清除杂草、施肥、浇水等栽培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和程度。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常出现在小麦生长期间,对小麦的发育和生长产生严重影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小麦白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茎、叶、穗等绿色部位被白色粉状菌丝物覆盖,植株表面呈现白色粉末状。
小麦叶片表面常形成白色斑点或弧形白斑,严重时,叶面会呈现完全白色,导致小麦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物质代谢。
当小麦穗芒、叶鞘、叶柄、叶鞘舌等部位被侵染此病原菌时,严重时也能导致产量和质量的降低。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真菌类的白粉菌属物种,其中以小麦大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为主要病原菌。
这种真菌菌丝非常细,能在植物体表面吸取养分,利用植物细胞形成菌丝实体和分生孢子。
这种病原菌喜好温度适宜、湿度高的生长环境,多在春季、秋季发生,特别是植物的邻株之间距离过小、通风不良的微气候条件下,容易在田间传播。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 环境管理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合理的田间管理和环境控制是关键,对于预防小麦白粉病有着重要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保持适当的间距:行距应适中,通风良好。
要保持行距10厘米以上,植株间距不能太小,最好能留下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气流的流通和阳光的照射。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地减少小麦发生此病的风险。
•清除栽培废料:在栽培完成后及时将小麦剩余秆叶焚烧或深耕入土,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合理施肥:对于小麦的肥料施用也是相对有影响的,应避免过量施用氮肥,控制肥料用量,同时合理施用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2. 农药防治农药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果病情已经严重,需要及时采取农药防治策略。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公认有效的化学农药:如咪鲜胺、氧化锌等有效成分,尽量减少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造成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白粉病的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而要做好防治工作,首先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白粉菌是一种寄生性真菌,主要寄生在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白粉病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当气候湿润、潮湿时,白粉菌孢子易于发芽生长,感染小麦植株,从而引发白粉病的发生。
白粉病的发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气候条件:白粉病主要在潮湿、高湿度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如春季多雨、露水多、温度适宜时易发生白粉病。
2. 病原菌源:病原菌源主要包括已感染的种子、秸秆、残株和土壤中的病原菌。
3. 田间管理:如连作、密植、高肥等不良农业措施会增加白粉病的发生。
以上因素导致白粉病引起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给小麦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对白粉病进行及早预防和综合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二、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适度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保持小麦植株生长平衡,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避免氮肥过量引发白粉病。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育有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已经推广应用,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选择这些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3.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可以对小麦种子进行热水处理或药剂处理,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4.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使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得到改善,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过于密植的小麦易形成潮湿环境,增加病害发生的几率,适当的稀植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
5. 喷施药剂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采用喷施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治。
针对白粉菌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施,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白粉病症状及防治
1.小麦白粉病症状
本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生,地上部各部位均可受害,但以叶片、叶鞘为重。
患部表面初现白色霉点(此为病菌菌丝体及无性态的分孢梗和分生孢子),后霉点转呈灰色至粉红色的霉斑,霉层中还可见许多针尖大的黑粒(此为病菌有性态的闭囊壳)。
严重时霉斑连合成片,患部组织褪绿变黄以至干枯。
早发病的植株矮缩不能抽穗,迟发病的可致穗粒颖枯和籽粒不饱。
2.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选用抗病品种红芒22,晋麦2148,粤6,贵农19、20、21、22,川麦25等表现较好,可因地制宜选用。
(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清沟排渍降湿,促根系生长,防止植株早衰和倒伏。
(3)药剂防治播前用种子重量0.2%的15%粉锈宁可湿粉拌种;
发病初期(病叶率≤10%)选喷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1~2次,隔7~10天一次,喷匀喷足。
【本人总结】上文本人为您介绍了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关注与支持。
小麦白粉病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
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0~100%均可萌发,一般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萌发率则下降。
分生孢子在0.5―30cc均可萌发,以10~10cc最为适宜。
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
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夏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4 d左右。
在10~2occ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较适宜。
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
小麦白粉病菌内生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国内选用9个鉴别寄主并采用8进制编码命名生理小种,已鉴定出生理小种70多个。
发病原因:1、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必须在活的寄主组织上才能生长发育,病菌分生孢子随气流远距离传播,扩大再侵染。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秋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病,5~6月份为暴发流行期。
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温度不高于25cc,其分生孢子均可萌发。
适宜温度10~l8cc。
在18。
C左右,相对湿度在80%~97%之间时易发生。
相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萌发率也越高,病害发生就越严重。
一般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是白粉病严重流行的主要生境条件。
2、栽培管理多种栽培管理措施对小麦白粉病流行有不同程度影响。
在病菌越夏地区秋播,小麦早播田较迟播田发病重;在平原地区群体过大较群体合理的田块发病重;不合理施肥会加重病害发生,高肥水特别是偏施氮肥田块,病害发生较重。
小麦生长后期大量施氮肥,发病也严重。
3、品种抗性由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抗性丧失,使小麦品种普遍都不抗病,也是近年白粉病日趋严重的原因。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
②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
③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④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适时排灌水。
⑤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真菌所致,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质,并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将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介绍。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主要是由真菌所引起,通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气候潮湿的环境中。
同时,农田土壤的质量、管理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会影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对策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我们需要综合采用以下措施:1. 纯净的种子和饲料种子和饲料是小麦的重要来源,所以选择健康的育种材料对于防治小麦白粉病非常重要。
同时,在选用育种材料之前,还应该对其进行检验和处理,以确保其全面无菌。
2. 合理的土壤管理通常,土壤的质量和管理方式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害的能力,因此,如何保持农田土壤的优质状态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
建议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施肥,促进土壤的内生菌群,从而提高小麦的免疫和抵御病害的能力。
3. 合理的控制害虫害虫也是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害虫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环保的防虫剂来控制害虫,例如使用拟除虫菊酯、微生物制剂等。
同时,定期检查并清除积水、杂草等,以减少害虫的生存空间。
4. 严格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保障农田生长环境的重要手段。
强调田间整洁、定期喷洒防治药剂、杜绝草食动物进入田间等手段,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 遵守科学施药原则最后,防治小麦白粉病还需要遵守科学施药原则。
在选用药剂的时候,要选择有效、安全、环保的浸剂和喷雾剂,按照规定的施药量和时间进行施药。
此外,还应该定期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以确保小麦的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措施,从种植管理、土壤管理、害虫控制、田间管理到科学施药,都应该有序开展。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保障,我们才能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健康发展。
小麦白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对于小麦种植户朋友来说,小麦白粉病是一种非常让人感到头疼的病害,由于小麦白粉病不仅危害严重而且爆发快,如果没有及时做到正确防治,就会严重影响产量。
下面一起学习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
一、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1.品种原因一样来说,不同品种品种在抗病能力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相同的生育条件下,使用抗病能力差品种种植的小麦,白粉病发病率会更高。
虽然说现在很多小麦品种都对白粉病有一定的抗性,但大部分的品种在抗白粉病性的实际能力并不太高,这是导致导致小麦白粉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温度原因小麦白粉病在0-30度的环境中都可以发病,但是最合适的发病温度范畴尾15-20度,当温度高于35度或者低于10度时,发病率会减少,病情发展会受抑,病害程度会减轻。
一样来说,小麦白粉病大多产生在天气暖和、湿度较大的季节,春季的3-5月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是小麦白粉病的高发期。
特别在春季回暖比较快、湿度比较大的地区,早春时很容易爆发小麦白粉病。
3.湿度原因在湿度方面来说,当田间相对湿度超过70%,小麦极有可能产生白粉病,但当田间相对湿度超过80-85%以上时,就会导致小麦白粉病大范畴的爆发流行。
这一点在正常年份降雨少、但当年春季多雨的小麦种植区,白粉病危害较为严重。
另外,在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时,如果播种期过早、种植密度过大、郁闭不透风、氮肥使用过量的麦地,在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的天气,都有可能造成白粉病的爆发流行,特别在遇到大风时容易产生倒伏,会进一步的加重病情危害。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4.施肥不当的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户仍旧存在偏施氮肥、磷钾肥使用不足的不良施肥习惯。
在墒情肥力较好的情形下,氮肥使用过量,会造成苗株体内营养比例失衡,小麦因过旺生长、贪青旺长、茎秆细长瘦弱、易倒伏,从而着落自身的生理抗病抗逆性,在白粉病高峰期更容易染病受害。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表现小麦在感染白粉病早期时,先会在叶片上方显现1-1.5毫米大小的白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病斑会逐渐发展和扩大为长椭圆性或近圆形且长有白色霉粉的白色霉斑(白色霉粉是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发病后期时,这些病斑会连合成片、变成灰白色或浅褐色,并显现很多针头大小的散生黑色小点粒(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病情十分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植株看起来从上到下整体覆盖着一层灰白色到淡褐色的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