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指导:尿石症的辨证论治
- 格式:doc
- 大小:1.23 KB
- 文档页数:1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关键词】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泌尿系的各个部位,如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都有可能生成结石,临床多出现腰腹痛,急性发作时易出现血尿、肾绞痛、肾区叩痛,或输尿管行经区域压痛,属于中医的“石淋”、“腰痛”、“血淋”等范畴。
目前西医对泌尿结石症的治疗尚无十分有效的办法,而中医治疗却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本人所在医院地处山区,常见此病多发于青壮年。
本人运用汤药排石为许多病人解除了痛苦,总有效率在70%左右。
现将临床中医辨治本病的方法浅述如下:1 病因病机1.1 湿热蕴结,注于下焦尿液受其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砂石。
此种湿热蕴结所致的结石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小腹胀满、尿频、尿急、尿痛、舌红苔白、脉弦滑,西医认为多为下尿路结石或结石合并感染,中医主要治法为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1.2 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影响水湿输布,膀胱气化而成石,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酸坠胀,精神困惫,舌淡、脉沉弱,西医认为多为病情持久、肾积水、肾功能受损者,中医主要治法为健脾益肾,扶正排石。
1.3 气滞血瘀尿流不畅,尿液滞留,杂质沉积,结为砂石。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肋隐痛或酸胀、局部有压痛、叩击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涩,中医主要治法为理气活血化瘀,通淋排石。
2 辨证治疗2.1 清热利湿排石湿热蕴结下焦,煎熬津液成石,如《巢氏病源》记载:“石淋者,有如砂石,膀胱蓄热而成,正如汤瓶久在水中,底结白碱也”。
清热利湿排石适用于湿热型患者,有腰部或少腹部疼痛持续,恶心呕吐,发热,有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数不畅,灼热刺痛,或有血尿、脓尿,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用八正散加减。
常用药物有车前子、萹蓄草、凤尾草、瞿麦、大黄、黄柏、泽泻、金钱草、生山栀等。
血尿者,加大小蓟、地榆。
2.2 补益肾气消石结石虽为湿热之邪为患,治当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但勿忘肾虚,当辨其标本缓急,且须顾及脾胃。
泌尿系结石症的中医辩证施治发表时间:2013-03-05T13:04:26.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巩昭勇[导读] 泌尿系统结石症属中医砂淋、石淋、血淋、腹痛等范畴。
巩昭勇(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150001)泌尿系统结石症是指泌尿系统中有结石而言。
因其所在部位不同,故名称亦异,如在肾脏称肾结石,在输尿管称输尿管结石,在膀胱称膀胱结石,在尿道称尿道结石,统称为泌尿系结石。
结石的形成有下列几种原因:①异物;②感染;③梗阻;④长期卧床;⑤营养障碍;⑥内分泌系统疾病。
约83%的患者年龄为21~50岁。
老人和儿童较少见。
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尿路阻塞、影响排尿,尿潴留而引起感染。
因此,梗阻、潴留、感染与结石四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结石逐渐增大,肾盂肾盏的积水也因梗阻而加重,压迫肾实质,终致肾功能损害加重。
泌尿系统结石症属中医砂淋、石淋、血淋、腹痛等范畴。
1 病因病机1.1 湿热蕴结湿热可由感受外邪而来,也可由多食肥甘酒热之品,脾胃湿热下注而来,以致壅积下焦。
若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小者如砂,大者如石,或在肾,或在膀胱,或在尿道,或能排出而又产生,是名石淋。
1.2 肝气郁结忿怒伤肝,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气滞不宣或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之气化,则小便艰涩而痛,余沥不尽而致。
1.3 脾肾两虚疲劳过度,或精神过用,房劳伤肾,思虑伤脾,以致肾虚不固,或脾虚气陷,因而小便艰涩疼痛,遇劳即发。
2 治疗方法2.1 辨证组方2.1.1 清热通淋排石八正散加减萹蓄15克,瞿麦15克,金钱草50克,海金沙(包)30克,石韦10克,生大黄(后下)6克,木通6克,车前子(包)10克。
有血尿加小蓟草30克,茜草根15克。
2.1.2 理气通导偏实用沉香散加减,偏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沉香片(后下)3克,陈皮6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3克,冬葵子10克,乌药6克,小茴香3克,海金沙(包)30克。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王豪来源:《家庭医学》2016年第05期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与尿道结石,以疼痛(腰痛、腹痛、排尿时痛甚)、血尿、尿中有砂石排出史、排尿困难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的“石淋”“砂淋”“血淋”的范畴。
本病男女均可发病,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近30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多。
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与湿热下注,病位在肾与膀胱。
本病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煎熬津液,聚而成石。
结石初起,多为湿热蕴结;久则肾阴亏虚,虚火内灼。
故治疗以清热化湿、利尿通淋为大法,视其兼证不同,酌以选方加减。
气滞血瘀、疼痛剧烈者重用行气活血之剂枳金汤枳壳、石韦、萹蓄、瞿麦、牛膝、生地各15克,金钱草、车前草各30克,木香、王不留行各10克。
血尿时加白茅根30克,合并感染加蒲公英30克。
水煎内服,每日1剂。
【功用药理】行气活血破瘀,清热化湿通淋。
枳壳行气开郁,金钱草清热化湿、利尿通淋为主药;车前草、石韦、萹蓄、瞿麦清热解毒、排石利尿为辅药;木香、王不留行、牛膝行气活血破瘀,引石下行;生地防止利尿伤阴。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枳壳、木香水煎剂能增强平滑肌舒缩功能,缓解痉挛;牛膝有扩张血和利尿作用;白茅根能止血利尿,蒲公英可清热解毒防治感染。
全方能增加肾血流量,加强平滑肌舒缩功能,抗感染,减少局部充血水肿,达到解痉、消炎、利尿、推动结石下行。
化瘀消石汤桃仁、王不留行、生大黄、鸡内金各10克,牛膝、海金沙、滑石各15克(布包),乳香、没药、甘草各6克,砂仁20克,金钱草30克。
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后多饮开水,适当跳跃活动。
【功用药理】清热利湿,化瘀消石。
桃仁、乳没、鸡内金化瘀散结、消蚀沙石;大黄、王不留行、牛膝通利泻下,引药下行,因势利尿,以利结石排出,一消一排,是治标之道;金钱草、砂仁、海金沙、滑石、甘草消热化湿,利尿通淋,是对因治疗,乃治本之道。
如此则标本兼顾,双管齐下,切中病机。
浅谈尿石症的中医护理尿石症是一种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属中医淋证范畴,占泌尿外科住院病人的25%。
有研究显示约50%的患者在10年内会有结石复发。
临床上以疼痛、血尿或尿出砂石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主要与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标签:尿石症;中医;辩证施护尿石症,中医称之为石淋,属淋证中的一种。
临床以小便滞涩不畅,窘迫难忍,尿流突然中断,尿中有砂石或尿中带血,或尿检大量红细胞,或茎中疼痛为特征。
结石可存在于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中。
如砂石的体积较小,则可以通过小便从体内排除,从而使得疼痛感减轻。
如若患者出现尿中带血或者是舌苔薄而黄,脉象弱而沉,则说明砂石已经波及膀胱或患者阴部,发展到后期患者会出现尿中存在大的凝块或者血尿情况严重的状况。
本病好发于四十岁以孝珩的成年人。
我院泌尿外科多年来将其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亏虚三型进行辨证施护,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湿热蕴结型1.1 病因多由于患者过于贪食辛辣刺激或肥厚的食物,久而生湿。
再加之江南地区梅雨季节时间颇长,湿热久居于体内,肾水下引,化为尿液。
又因大部分湿热无法及时从体内排解,从而聚为砂石,盘踞于体内。
1.2 症候表现腰部及腹部突发疼痛,尿中带血,小便次数增多。
偶尔伴有发热、舌苔变白黄腻,脉弦细数。
时而伴有小便刺痛和淋漓不尽的症状。
湿热蕴结型尿路结石患者多伴有脾虚和食欲不振的症状。
1.3 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为主,可用石苇散加减。
金钱草30 g、海金砂15 g、车前子15 g、石韦12 g、滑石18 g、黄柏9 g、山栀子9 g、枳壳9 g、通草5 g、甘草3 g、扁蓄9 g。
此为基本药房,每日煎煮服用,一日分三次服用。
脾虚者可加炒白术、芡实、茯苓等药物调剂。
肾虚者可加黄芪和赤芍等中药。
对于腹痛和肾绞痛严重的患者可加木香、五味子、延胡索、金铃子、羌活。
尿路感染严重的患者可加地骨皮用以清火解毒。
金钱草是治疗尿结石的主要药物,任何中药的配方都要以金钱草为主。
中医辨治泌尿系结石
中医辨治泌尿系结石
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有一定疗效,关键在于辨证准确。
另外,按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首当审因论治。
然而,尿石既已形成,则各种证型其相应的方药组成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牛膝等药均不可少,旨在强化排石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类药物有溶石作用。
湿热蕴结型
主症:腰或下腹痛,痛处觉热或兼重坠,小便浑浊黄赤,小便时常伴急迫、灼热等感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没或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化石通淋。
方药:金钱草30克,海金沙(包煎)、石苇、冬葵子、滑石、瞿麦、车前子(包煎)各15克,鸡内金、牛膝、威灵仙、香附各12克。
血尿甚者加白茅根、苎麻根、小蓟、藕节、生地黄各15克;伴发热、脓尿者加白花蛇舌草、马齿苋各30克,蒲公英、鱼腥草各20克,黄芩15克。
肝郁气滞型
主症:腰或下腹胀痛,牵引至少腹阴部,脉沉弦。
治则:疏肝理气,排石通淋。
方药:金钱草30克,海金沙(包煎)、鸡内金、车前子(包煎)各15克,郁金、枳实、白芍各12克,柴胡、香附、素馨花(玉芙蓉)各9克,甘草6克。
气滞血瘀,尿中夹有血块加五灵脂(包煎)、蒲黄(包煎)各9克。
泌尿系统结石中医辩证论治泌尿系统结石病是指一些结晶物体和有机基质在泌尿道异常积聚,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等。
主要症状特点有腰部或少腹部绞痛阵作、血尿、排出大小不等的结石、尿频、尿急、尿流中断、排尿困难等。
本病好发于20~40岁,男女之比为4.5:1。
泌尿系统结石病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泌尿系统结石病属于中医的“石淋”、“血淋”、“劳淋”等范畴。
【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肾和膀胱,与肾、肝、脾、膀胱等脏腑有关。
病因多由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日久尿中杂质结成砂石;也可因气火郁于下焦、肾虚,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泌尿功能失常,形成结石;若疾病迁延不愈,则热伤阴津,湿遏阳气,出现脾肾两虚,气滞血瘀等正虚邪实的病证。
西医认为,结石的病因复杂,大致可分为三类。
(1)局部病因:①尿淤积:尿路梗阻引起的尿淤积,导致尿中晶体或其他颗粒滞留而形成结石:尿路梗阻往往继发感染,形成所谓“感染石”,多为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石,结石的出现又加重梗阻,造成恶性循环。
长期平卧位,不利于尿液引流,还可导致骨骼脱钙,增加结石形成的机会。
②感染:有些细菌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碱性化,促进磷酸盐析出,形成磷酸镁铵结石。
感染时细菌坏死组织和脓块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
结石易继发感染,造成恶性循环,使结石增大或形成多发结石。
③异物:尿路的异物如导尿管、丝线,由于经常与尿液接触,日久也可形成为结石的核心。
(2)新陈代谢紊乱:①钙代谢紊乱:高血钙可引起高尿钙,形成含钙的结石,约占全部尿石的90%。
高血钙和高尿钙可由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所致。
此激素既增强骨细胞的溶骨作用,使骨骼钙进入血循环,并提高肠管对钙的吸收,使血钙升高;又作用于肾脏,降低磷酸盐的再吸收,增加尿内磷酸盐排出,因此血磷显著降低。
通常血钙和血磷的乘积为一常数,血磷降低则导致血钙升高,因此约60%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以引起高尿钙,发生肾结石。
肾结石病人中2%—16.5%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
尿石的中医诊疗技术尿石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的结石。
结石的成分可以是草酸钙、磷酸钙、碳酸钙、尿酸、胱胺酸、黄嘌呤、磷酸胺镁等。
这些晶体和尿中的有机基质异常的粘合形成结石,但很少由单纯一种晶体组成,老年人尿石病的尿石成分以上述的头四种为多,其余均属少见。
尿石病在我国的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新疆、陕西、河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发病率较高。
结石生成的位置可以在肾盏、肾盂。
输尿管结石多数来源于肾盂,膀胱的结石可由肾和输尿管的结石下降而来,也可以由于前列腺肿大造成膀胱出口的梗塞而形成。
临床症状因结石的大小、形状、部位、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临床表现是由于结石对尿路的压迫、梗阻、摩擦而引起。
所以细小光滑的结石、停留在肾盂或下肾盏而又无感染的结石,停留在膀胱的光滑而又未造成梗阻的结石,都可以无临床症状。
中医学无尿石病的病名,按尿石病的临床表现,可类似于中医学的“腰痛”、“腹痛”、“石淋”、“癃闭”、“砂淋”、“血淋”、“气淋”等。
无临床症状的尿石病,传统的中医学即无证可辨。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声像扫描和X线影像,及其他仪器检查的发现,应列入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内容。
主症疼痛: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因结石所在位置、大小、形状、表面光滑度,移动情况不同而不同。
固定在肾盂、肾盏的结石可以长期不引起临床症状,或只有轻微的腰酸胀痛。
较大的结石对肾盂、肾盏形成压迫。
或导致积液,可引起肋脊角和/或上腹的钝痛和胀痛。
积液较多引起的疼痛,往往绵绵不休,痛处固定。
结石在肾盂或输尿管移动时,会产生绞痛或刀割样痛,并可向同侧下腹和阴部放射,也可并有尿频、尿痛。
剧烈的疼痛会引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出汗、脉沉细等。
膀胱结石的疼痛在下腹,并可向尿道放射和出现尿痛、尿频、排尿突然剧痛、排尿中断。
因体位移动而又继续排尿,疼痛的性质可以是胀痛或绞痛。
大的膀胱结石可有持续性的下腹胀坠痛。
尿道结石疼痛的部位在阴部,呈刀割样,如能排出,即突然缓解。
尿石症中医诊断方案泌尿系结石又称尿石症,涉及上尿路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和下尿路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是泌尿外科常用旳疾病,结石所致旳绞痛是临床常用急腹症之一,多数原发于肾脏和膀胱。
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男女比例为3:1。
发病因素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以腰痛、血尿为重要体既有时结石可以从尿道排出,故中医有“石淋”、“沙淋”、“血淋”之称。
治疗方案诸多,但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多数结石尚无十分抱负旳避免措施。
一、中医病因病机:基本病由于肾虚和下焦湿热,其中以肾虚为本,湿热为标。
肾纳气主水,与膀胱相表里。
肾虚气化不利,尿液生成与排泄失常,使水湿邪热蕴结于肾与膀胱。
湿热蕴结,煎熬日久,形成沙石;沙石阻塞尿路,不通则痛;热伤血络则浮现血尿。
肾虚、湿热以及气、血、痰、湿交阻为其基本病理变化。
湿热阻滞气机,气机运营失畅,血脉经络不通,腰腹疼痛即作;热伤血络,血溢脉外,下走阴窍,则浮现血尿;湿热蕴结膀胱,则尿频急涩痛;脾肾亏虚,水湿不化,痰瘀交阻,可浮现肾积水、肾功能受损。
二、疾病诊断(1)症状、体征诊断:1、尿中夹砂石,小便频数,淋沥涩痛,或排尿时忽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小腹拘急隐痛,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引外阴,尿中带血。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2)实验室检查:1、尿常规:以白细胞增多为主,可见红细胞,合并感染时可查到脓细胞,PH对判断结石成分有积极意义,如感染性结石呈强碱性,尿酸结石呈强酸性,草酸钙结石、可在正常范畴。
2、尿培养:合并感染时,可拟定致病菌。
3、血、尿生化:测定血与尿中旳钙、磷、尿素氮及肌酐清除率等,如有异常时,有助于分析形成旳因素,并理解结石对肾功能旳影响。
4、结石形成分析:将已排出旳结石进行成分分析,拟定其类型,可为后来旳防治提供参照。
(3)影像学检查:1、B型超声波检查(BUS):有助于阴性结石旳诊断,同步可理解结石旳个数、大小及肾脏积水限度。
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病概述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确切。
对于中小结石,轻度尿路梗阻,尤其对体虚年高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中医辨证治疗不仅可以避免手术对人体脏器的损伤,而且还可以有效地解除肾积水及感染、保护肾功能。
肾结石往往本虚标实,易合并发血尿、肾积水,尿路感染,因此治疗并非易事。
近年来,中医药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取得了可喜成果,疗效肯定,笔者概述如下:1 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1.1 病因病机本病属于中医的砂淋、石淋、血淋范畴。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石淋多由于多食肥甘厚味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湿热蕴积,水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聚为沙石而成则为石淋。
李洪武[1] 主要认为肾结石病位在肾,病机以肾虚为根本,沙石淤积内结为标,兼夹以湿热、气滞、血瘀为病。
沙石不能随尿排出,则小便排除困难,尿时疼痛。
如沙石较大,易阻塞尿路,导致排尿突然中断、疼痛难忍。
结石损伤脉络则尿中带血。
久病及肾,结石日久必损伤肾中阳气,阳气不能正常运化津液,则水湿停聚表现为肾积水。
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首先要辨明证候的虚实,一般来讲,起病急,疼痛较为剧烈,往往难以忍受,伴有大汗、恶心等呈发作性、发作较为频繁,尿中带血、多鲜红,小便赤热疼痛,或小便突然中断,尿道疼痛难忍,此多为实证。
虚证多为实证转化而来,久病不愈逐渐耗伤正气,疼痛多为腰腹隐痛,多能够忍受,尿色淡红,或夹有血丝,伴有或气虚或阴虚、或阳虚的表现。
1.2 辨证论治1.2.1脏腑辨证对于本病的辨证,多按脏腑病机分型,但是分型标准不一。
林季伟[2] 将泌尿系结石辨证分为 4 种类型:下焦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肾元气虚损型;肾虚气阴不足型。
朱忠汉等[3]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泌尿系结石,作者将症候分为 3 大类型:(1)湿热下注型,(2)肝郁气滞型,(3)肾阴不足型。
其中(1)湿热下注型:临床症状表现为发作性腰部绞痛痛、多向腹部放射,发作频繁,时而表现有持续性疼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排尿困难,或淋漓不尽或有血尿、脓尿,可有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质红、舌苔多黄而腻,脉滑数。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标准)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泌尿系结石是指一些晶体物(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和有机质(如基质A、酸性黏多糖等)在泌尿系的异常聚积。
结石大多位于肾盏或肾盂,随着结石下移,可停留在输尿管和膀胱。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1)发作时腰腹绞痛,痛及前阴,面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
可伴有发热恶寒,小便涩痛频急,或排尿中断。
(2)肉眼可见血尿,或小便有结石排出。
(3)尿常规检验有红细胞。
(4)作肾系B超检查,或X线腹部平片、肾盂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解释部位。
必要时作膀胱镜逆行造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吴阶平泌尿外科学》[2]、《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3]、《尿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试行)》[4]。
(1)病史:腰部和(或)腹部疼痛,多为间歇性绞痛,有或无血尿存在。
可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并发症。
(2)症状①上尿路结石:突发腰部或腰腹部绞痛和血尿。
②膀胱结石: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终末血尿。
③尿道结石: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呈点滴状,或尿流中断及急性尿潴留。
(3)体格检查:肾区叩痛、输尿管走行区域压痛。
(4)辅助检查:B超、尿路平片(KUB平片)、静脉尿路造影(IVU)作为推荐诊断依据。
CT、逆行或经皮肾穿刺造影、磁共振水成像(MRU)、放射性核素作为可选择诊断依据。
(二)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尿石症诊疗指南》[5]。
1.湿热蕴结证:腰痛或小腹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气血瘀滞证:发病急骤,腰腹胀痛或绞痛,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
舌暗红或有瘀斑。
脉弦或弦数。
3.肾气不足证: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泌尿系统中医辨证论治泌尿系统中医辨证论治大全慢性肾功能衰竭【概述】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疾病引起肾脏严重损害的结果,呈慢性发展过程,尿毒症是进行性慢性肾衰的终末阶段。
主要症状特点有多尿至尿少,终至无尿,贫血,出血,衄血,恶心,呕吐,厌食,口有尿臭味,乏力,嗜睡、淡漠,烦躁,惊厥,昏迷,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心包炎,皮肤干燥脱屑,感觉奇痒,呼吸深长,极易继发感染等。
按肾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肾衰可分为四期:肾功能代偿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早期)和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晚期)。
在肾功能不全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肾功能损害严重,晚期将发展为尿毒症,其症状将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的“关格”、“癃闭”、“虚劳”、“水肿”、“腰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本病病位在肾,与肾、肝、脾、胃等脏腑有关。
久病不愈,引起脾肾衰败,气化失常,而致水浊停留,浊毒壅塞三焦,终致心窍蒙蔽,肝风引动,并发各种险症,危及生命。
【诊断要点】1.肾功能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尿量增加,有明显的多尿、夜间尿;尿毒症期,少尿,甚至无尿,水肿。
2.各系统症状造血系统有贫血、出血、衄血;消化系统有恶心、呕吐、厌食、口有尿臭味;心血管系统有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心肌炎、心包炎、冠心病;神经系统有乏力、头晕、头痛、淡漠、嗜睡、烦躁、惊厥、昏迷;呼吸系统有呼吸深长;运动系统有骨痛、自发性骨折、关节炎等。
3.肾功能试验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肌酐升高,酚红排泄试验、尿浓缩稀释试验明显减退。
4.血电解质紊乱。
【辩证分型】1.脾气虚弱症状:恶心欲呕,腹胀纳差,口中黏腻无味,或口苦口干,大便干结,面色萎顿,神疲肢倦。
苔厚黄腻,脉细滑数。
证候分析:脾虚日久,湿浊不化,郁而化热汽机升降失常,浊邪上逆,故恶心欲呕、腹胀纳差;浊邪道于上,则口中黏腻无味;热结于下,则大便干结;湿热蕴蒸,灼伤津液,故口苦口干;脾气虚弱,清阳不能布散升腾,故面色萎顿,神疲肢倦;苔厚黄腻、脉细滑数是为湿热中阻之象。
结石横径小于1cm且表面光滑、无肾功能损害者,可采用中药排石;对于较大结石可先行体外震波碎石,再配合中药治疗。
初起宜宣通清利,日久则配合补肾活血、行气导滞之剂。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湿热蕴结证
证候:腰痛或小腹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混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淋排石。
方药:三金排石汤加减。
②气血瘀滞证
证候:发病急骤,腰腹胀痛或绞痛,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治法:理气活血,通淋排石。
方药: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
③肾气不足证
证候: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肾益气,通淋排石。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可酌加黄芪、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丹参、穿山甲等。
2.总攻疗法
(1)适应证:结石横径<1cm,表面光滑;双肾功能基本正常;无明显尿路狭窄或畸形。
(2)方法:总攻疗法以6~7次为1个疗程,隔天1次,总攻疗法治疗后结石下移或排而未净者,休息2周可继续进行下一个疗程,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
多次使用双氢克尿噻等利尿药进行总攻疗法时,需口服氯化钾1g,每日3次,以防低血钾。
3.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选择使用体外震波碎石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