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概论》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区域地位: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它通常反映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地域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出口替代: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产业: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

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人力资源:经济学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是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存在于人的自然生命机体中的一种国民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最基本的方面包括人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在实际统计中,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

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二、简答题

1、土地供给宜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

2.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

3.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2、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1.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

3.土地分区是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

4.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

3、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二)自然灾害和人为不当的活动使大量土地损失

(三)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四)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

4、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1.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用地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

2.调整村镇居民占用地,部分退宅还地。

3.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土地利用面积。

4.进行土地整理、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

5.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建立保护耕地的经济制约机制。

6.改变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土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5、简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工业化前期

经济水平低下,区域产业结构单一。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产业结构演变为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一、三型的结构组合。

(三)工业化稳定阶段

产业结构往往表现为二、三、一型组合特征。

(四)后工业化阶段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三、二、一型的结构模式。

6、基础设施的作用。

(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二)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四)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五)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7、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

(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

(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

(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

(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8、规划城镇人口规模的依据

1.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总体发展战略预测的区域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城镇人口的总量,规划的城镇化水平目标。特别要注意近些年来外来人口的流入和本地人口的流出情况;

2.各城镇的现状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近些年来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和变化趋势;

3.各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提出的规划期人口规模指标,注意论证的论据;

4.各城镇的发展条件综合评价,注意一些城镇今后发展可能的突变因素;

5.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成果。

9、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有哪些?

(1)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

(2)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

(3)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类型。

(4)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

10、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依托中心城市。

2.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

3.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

4.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11、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