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5
放线菌形态及结构的观察姓名:贾晓霖学号:201000140032班级:生科10.1同组人员:李江湲程子修洪钧烨摘要:配制高氏I号培养基用来培养青色链霉菌和弗式链霉菌,本实验运用插片法观察放线菌的形态,初步地了解放线菌的基本结构和形态。
更直观的了解,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以及气生菌丝分化而成的孢子丝以及孢子。
关键词:青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laucus)、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高氏I号培养基、插片法前言: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土壤中最多,主要以孢子繁殖,至今发现的共有五六十属,它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1978年的统计,在当时已发现的5128种抗生素中,有3165种为各种放线菌所产生,链霉菌属又占放线菌中的首位(占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中的87.5%);有的放线菌还可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等;少数会引起人类、动物、植物的疾病。
链霉菌属是放线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特征最典型的类群,其孢子丝的形态多样,而且性状较稳定,是对它们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指示。
因此学习如何培养和观察它们不仅对科学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对实际生活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
本实验采用合成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插片法取菌观察,不仅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放线菌形态,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玻璃纸法、印片法进行观察。
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共约1,000多种,它们具有发育良好的菌丝体,也是实验中选取它们观察的重要原因。
一、实验目的1.1学会正确的配置高氏I号培养基1.2运用插片法观察放线菌的形态,初步地了解放线菌的基本结构和形态二、实验材料1、菌种:青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laucus),弗氏链霉菌(S. glaucus).2、试剂:高式I号培养基200ml、二甲苯、香柏油3、仪器和其他用具:三角烧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分析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气灭菌锅,pH 试纸,棉塞,牛皮纸,记号笔,载玻片,盖玻片(3包 10个/包),培养皿(1包 10个/包),移液管,接种环,镊子2把三、实验方法一、高氏I号培养基的制备1、称量和溶解。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放线菌的形态进行观察,了解其基本特征和生长习性。
以下是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的详细描述。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放线菌培养基、无菌培养皿、无菌匙、显微镜、石英片。
2. 实验方法:a. 取一块无菌培养皿,将放线菌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其凝固。
b. 使用无菌匙,将待观察的放线菌菌落划入培养基表面,尽量避免交叉污染。
c. 将培养皿盖好,放置在恒温箱中,温度设定为28摄氏度。
d. 每隔一段时间,取出培养皿进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并用石英片进行取样。
实验观察结果:1. 放线菌的形态特征:a. 放线菌呈现为长而细的菌丝状,类似于细长的线状结构。
b. 放线菌的菌丝通常呈现分枝状,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c. 放线菌的菌丝颜色多样,包括白色、黄色、红色等,具有一定的色彩变异性。
d. 放线菌的菌丝表面常常有颗粒状物质附着,形成颗粒状结构。
2. 放线菌的生长习性:a. 放线菌生长缓慢,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可见的菌落。
b. 放线菌的菌落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缘模糊不清,有时会形成分支状的菌落。
c. 放线菌的菌落表面通常光滑而湿润,有时会有微小的颗粒状结构。
d. 放线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过程中,会逐渐扩散并形成新的菌落。
3. 放线菌的细胞结构:a. 放线菌的菌丝由一系列细胞组成,细胞间通过连接点相互连接。
b. 放线菌的细胞内含有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核通常位于细胞中央。
c. 放线菌的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等。
实验讨论和结论:通过对放线菌的形态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放线菌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和生长习性。
放线菌的菌丝状结构和分枝状特征使其能够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并与其他微生物相互作用。
放线菌的色彩变异性可能与其生长环境和代谢产物有关,这也为进一步研究放线菌的生态功能提供了线索。
实验六放线菌的形态观察;霉菌子实体、分生孢子及菌落形态观察Ⅰ放线菌的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1、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的操作方法。
2、巩固掌握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放线菌是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菌丝无隔、分枝、纤细,分为生长于培养基内或匍匐于培养基表面的、从培养基吸取营养物质的基内菌丝,以及伸出培养基表面的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的上部分化出孢子丝,呈螺旋状、波纹状,或分枝状等,孢子丝的着生方式因种而。
放线菌多可产生色素,菌丝呈各种颜色,有的放线菌能产生水溶性色素分泌至培养基中使培养基变色。
孢子丝长出各种形态的孢子,孢子有不同的颜色。
放线菌的菌落在培养基上着生牢固,与基质结合紧密,难以用接种针挑起。
而且由于有大量孢子存在,因而表面呈干粉状,使得易于与其他类型的微生物相区别。
放线菌的形态特征是其菌种鉴定与分类的重要依据。
三、实验器材1、菌种未鉴定放线菌菌株;2、仪器显微镜;3、材料玻璃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
4、染料石炭酸复红染色液。
四、操作步骤1、观察自然生长状态的放线菌用镊子小心取出用插片法培养的放线菌培养皿中的一张盖玻片,将其背面附着的菌丝体擦净。
然后将长有菌的一面向上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用低倍镜、高倍镜观察。
找出3类菌丝及其分生孢子,并绘图。
注意放线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的粗细和色泽差异。
2、水封片观察取石炭酸复红染色液一滴滴于载玻片中央,从培养皿中取出插片法培养放线菌的盖玻片,将无菌或菌较少的一面以擦镜纸擦净,并将有菌面朝下,放在载玻片上,浸在染色液中,制成水封片,用高倍镜观察其单个分生孢子及其基内菌丝,并绘图。
五、注意事项1、培养放线菌中要注意,放线菌的生长速度较慢,培养期较长,在操作中应特别注意无菌操作,严防杂菌污染。
并控制培养时间。
2、在镜检观察时,要仔细观察放线菌的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等。
六、实验报告1、绘图绘出观察的放线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的形态。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放线菌的形态观察摘要:本实验在实验室中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其菌丝和孢子的形态,分析其结构与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放线菌的形态特征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同品种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实验对于深入理解放线菌的生产、利用与控制具有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放线菌;形态特征;显微镜;差异性引言:放线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微生物,其具有非常多样化的菌种,广泛分布于不同的环境中,对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长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室中,对于放线菌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探究其生存规律、研究其应用和利用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实验旨在观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及其差异性,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为后续有关放线菌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
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放线菌、琼脂培养基、显微镜、盖玻片、显微摄像机;2.实验步骤:(1)接种放线菌,利用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2)在培养好的放线菌中,选择纯种菌体,取一定量的菌体;(3)将放线菌菌体放到盖玻片上进行备用;(4)使用显微镜观察放线菌中的细芽和孢子的形态结构,进行拍照记录。
结果:通过显微镜对放线菌的形态进行观察,得到了如下结论:1.不同的放线菌之间表现出彼此独特的形态特征,表现出了很强的差异性;2.在显微镜镜头下观察,不同的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也呈现出了很大的多样性;3.通过观察发现,放线菌中不仅存在菌丝,还产生广泛的分生孢子,形态结构也因菌种的不同而差异较大。
讨论与分析:放线菌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由于其环境适应性的结果。
在自然环境中,它能够适应不同的温度、水分、PH值等环境因素,因而其形态特征与结构也有所变化。
通过本实验,可以深入了解放线菌的生存规律和自身的适应性,对于进一步研究放线菌的生产和利用方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分析放线菌的形态特征与差异性,得到了如下结论:放线菌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其形态特征和结构因菌种差异而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实验四放线菌的形态观察杨明轩生物111班1102040128一、实验目的1、学习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观察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放线菌是一类丝状原核微生物,因其菌落在固体表面长成放射状生长而得名,放线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大部分腐生,少数寄生,也有的与植物共生固氮。
放线菌是最主要的抗生素产生菌,其形态特征是菌种选育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通常有分枝发达的菌丝体组成,菌丝直径为0.2-1.2μm。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长在培养基内,一般没有横隔,有固定和吸收养分的作用,称为基内菌丝或营养菌丝。
当基内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即可向空中伸展形成气生菌丝(有的菌种没有气生菌丝)。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气生菌丝颜色较深,并且比基内菌丝粗两倍左右。
有些种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顶端可形成孢子丝。
孢子丝分直、波曲、螺旋等形状。
孢子丝的着生方式分别为单生、丛生、轮生和互生。
放线菌菌落小,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用接种钩挑取,因而难以直接观察。
通常采用玻璃纸培养法和插片法观察。
本次实验采取插片法。
该方法适合进行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的比较观察。
在接种放线菌的培养基一侧,以45°角插入无菌盖玻片,使放线菌沿培养基与盖玻片交界处生长,并附着于盖玻片上,待菌丝生长一段时间后,取下盖玻片进行染色,即可直接观察。
三、实验材料1、菌种:紫色直丝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oeorectus)、黑化链霉菌(Streptomyces nigrificans)、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丰加链霉菌(Streptomyces toyocaensis)2、染色剂:石炭酸复红染液3、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4、其他:干净载玻片、盖玻片、无菌水、洗瓶、擦镜纸、吸水纸、二甲苯、香柏油、接种用具四、实验方法1、制备平板:将已融化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冷却到45℃左右)倒入无菌培养皿,每皿15~20ml(厚度约为培养皿高度的一半),凝固后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