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3课时 练习二十教案(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669.04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练习二十》教案doc一. 教材分析《练习二十》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之前学习的100以内加减法的巩固和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字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加减法运算,如进位、退位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被激发和保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加减法运算,如进位、退位等,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设计趣味游戏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练习题、卡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如购物、计算奖励等,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如:“已知一个水果篮子里有7个苹果,又加入了7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对于遇到问题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和提示。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正确答案的原因。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I 集体备课教师:梁丹樊果向娟郑承瑛李雪莲: 教案编写教师:李雪莲;I 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有了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I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I I 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I 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
学生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j I单位还缺乏认识。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让他们;I 获得一些估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I I 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i2、引导学生学习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i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I 教学建议::I1、注意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iI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课时安排一一2课时i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j 教学内容:课本100—104页iI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I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I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i教学重、难点:;I I 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以及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i 教具学具准备:;I 课件、2分硬币,1千克盐1袋,500克砂糖2袋、台秤等。
! 教学过程:i1、认真观察主题图,讨论交流:从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I2、汇报、小结:超市里有许多商品,它们上面都标着商品的名称、!I 生产的厂家、保质期、重量……:I3、引入: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重1千克、豆油5千克、饼干110:克"中"克和千克”是什么呢?: 介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两个重量单位。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集体备课教材解读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认识,也是为后面的“吨”的教学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二、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学情分析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经验之谈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虽然在生活中普遍运用并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密切的关注。
在教学时,需要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教学资源。
2.注重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这种观念的建立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相应的质量观点,教材设计了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
3.注重对学生估量方法的指导,使估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如前所述,所谓计量(测量),就是把一个未知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如,教学完例1后,应注意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将1克作为估量标准进行估量时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设计给出估计标准与不给估计标准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标准的作用。
第1课时认识克和千克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2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二十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江春玉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王桥英二年级数学(下)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1)主备老师:江春玉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王桥英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拿出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
师:哪个重些?让学生分别掂一掂,然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得出结论:物体有轻重。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P100主题图。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识。
1.认识“克”。
(1)根据生活经验,估1克的物品。
提问: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在课前自己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
小组探讨,感知物品质量,对物品的轻重有初步认知。
(2)利用天平,验证1克有多重。
思考: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可以看物品包装上的标注,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我们怎么确定它到底是不是1克呢?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天平和一个便携式厨房秤(精确到克的电子秤)。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称量较轻物品时用的天平。
课件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基本构件。
每个天平有两个托盘,左边放物品,右边放砝码。
这盒砝码中,1克的砝码是最轻的,100克是最重的,在砝码上会标注砝码有多重(展示标注给学生观察)。
所以这个天平只能称量较轻的物品。
在天平的正中央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向“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的重量一样重。
师:哪个小组先来试一试,利用天平验证所找的物品是不是正好重1克?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及时板书具有代表性的物品质量。
(3)明确1克的概念,直观感知1克的重量。
师: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2克。
1枚1元的硬币大约重6克。
1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
(出示准备的2分硬币)请大家掂一掂自己小组确定的重1克的物品,感受1克有多重。
让学生充分地掂量,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
师:大家都感受了1克有多重,那“克”一般是什么样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呢?(4)知识应用。
【智慧课堂】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第二十课时同步练习(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图形中,哪一个不是角?A. 尖尖的顶点B. 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C. 一个圆D. 三角形的边2. 下列选项中,哪个角是锐角?A. 直角B. 钝角C. 锐角D. 周角3. 以下哪个物品的角是直角?A. 钢笔B. 黑板C. 钟表D. 铅笔4. 下列哪个角是钝角?A. ∠ABCB. ∠DEFC. ∠GHID. ∠JKL5. 以下哪个图形的角是锐角?A. 正方形B. 长方形C. 三角形D. 梯形6. 下列哪个角是周角?A. ∠MNOB. ∠PQRC. ∠STUD. ∠VWX7. 以下哪个物品的角是锐角?A. 橡皮擦B. 课桌C. 黑板擦D. 纸张8. 下列哪个角是直角?A. ∠YZAB. ∠BCDC. ∠EFGD. ∠HIJ9. 以下哪个图形的角是钝角?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矩形D. 圆形10. 下列哪个角是锐角?A. ∠KLMB. ∠NOPC. ∠QRSD. ∠TUV二、判断题:1. 所有的角都有顶点和两边。
()2. 直角是最大的角。
()3. 钝角比锐角大。
()4.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5. 周角是360度的角。
()三、计算题:1. 一个角的度数是30度,另一个角的度数是这个角的2倍,求另一个角的度数。
2. 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的和是125度,求这个锐角的度数。
3. 一个钝角比一个直角多50度,求这个钝角的度数。
4. 两个锐角的和是100度,求这两个锐角的平均度数。
5. 一个角的度数是120度,求它的补角的度数。
6. 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多60度,求这个角的度数。
7. 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是60度,另外两个角的和是120度,求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8. 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其中有一个角是90度,求剩下三个角的平均度数。
9. 一个角的度数是它补角的3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10. 一个角的度数是它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教材第 100~102 页例 1、例 2 以及练习二十相关内容。
1. 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和计量工具。
2. 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 1 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对“克”的概念。
3. 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重点:进一步了解克的质量单位概念,能够用跟老师提供的秤来称量物体质量。
难点:建立 1 克的概念。
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 2 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学具: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 2 分硬币、 1 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惟独天平摆布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1.了解质量单位。
谈话:上课前,你们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呢的分量,是愿意把了解道德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500 克、 100 克、 5 公斤等。
教师指出:计量物品轻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吨作单位,都是计量单位。
其中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向来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生活中常见的是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认识计量单位——克。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那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集中常见的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1.教学例 1,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末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 5 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 2 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3 练习课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的练习课,旨在巩固学生在前两个课时中学到的知识,特别是对表内除法的应用。
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加强对除法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的认识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除法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除法算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除法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练习题、教学PPT、教具模型。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简单的除法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基本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题,教师参与讨论,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3 练习课2. 正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口头作业:向家长解释今天学到的除法知识。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表内除法的理解和应用。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对除法的认识更加深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字数:约 400 字。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导入环节:这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练习二十》说课稿doc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练习二十》主要内容是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通过练习不同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数字认识,对于基本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对于运算规则的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不同的加减法题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运算规则,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加减法题目能够迅速找到计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减法运算,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入加减法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加减法运算规则,并通过示范题目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讨论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4.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法运算的规律,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计算过程中的不足。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第八单元克与千克)课题:练习二十课型:复习课课时:第3时课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
”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
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
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
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
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
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
(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
(3)(生):前几天,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很受教育,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
(4)(生):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
3.主持人:大家谈得都很好,下面谁想出题考考大家,答对了请给点掌声。
(1)(生):小明让爸爸刷车时把水龙头开小点,请回答对不对。
第8单元克和千克第1课时认识克与千克【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2页例1、例2以及练习二十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和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对“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了解克的质量单位概念,能够用跟老师提供的秤来称量物体质量。
难点:建立1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学具: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课前口算训练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情境引入1.了解质量单位。
谈话:上课前,你们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呢的重量,是愿意把了解道德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500克、100克、5公斤等。
教师指出:计量物品轻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吨作单位,都是计量单位。
其中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生活中常见的是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认识计量单位——克。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那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集中常见的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三、认识重量单位——克(g)1.教学例1,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