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白居易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56 KB
- 文档页数:1
《草》文章解读草,是大自然的绿色宝藏。
它们以宛如麦浪般的姿态舒展生长,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盎然与生机。
然而,草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解读《草》,探寻草的象征意义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草》这首诗由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草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首先,作者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开篇,将草的生命力与朝露一起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生机勃勃的姿态让人联想到人生的早晨,当阳光照耀下,我们如同草一般迎接新的一天。
接着,诗中出现了“荣”字,将草的生长归为一种荣耀。
这种荣耀并非是外界的赞誉或物质的财富,而是草自身的坚韧和不畏艰辛的品质。
正如诗中所写:“悠悠春风吹不断,昏昏夏雨打无穷”。
即便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草依然坚守自己的位置,顽强地生长着。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给予了我们启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像草一样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除了草的坚韧不拔外,这首诗还表达了草的谦逊和担当。
在诗中写道:“谁言草木无情,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句话传递了一种神圣和伟大的信息,草虽然不起眼,却默默承担着一种无私的使命。
农田中的草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为农作物提供养分;山间的草可以牧养畜禽,给人们带来丰富的食物;而道路两旁的草则为行人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
草的这种谦卑和无私的品质,告诉我们,人生无论地位高低,我们都应该心怀感恩,并将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社会。
此外,在诗的结尾,白居易通过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草所具备的生命力和对人生的启示意义。
他写道:“撩乱春鬓非无意,重来小院恐闻鸡。
”这里,草与春鬓相对应,告诉我们时间的无情流逝。
人生如同草一样脆弱,充满不确定性和无常。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不要等到时光已逝才懊悔。
通过这首《草》,我们可以看到草在其中所承载的深意。
草不仅仅是一片片绿叶,更是一种质朴、无私以及自我牺牲的品质的象征。
草以其坚韧的生命力和无私的担当,给予了我们人生的启示。
唐诗三百首--白居易--《草》--原文、翻译、赏析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草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当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来说,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不过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导语】⽩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居⼠,⼜号醉吟先⽣,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唐代三⼤诗⼈之⼀。
⽩居易的诗歌题材⼴泛,形式多样,语⾔平易通俗,有《⽩⽒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等。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以下这⾸诗,欢迎阅读! 草 唐代:⽩居易 离离原上草,⼀岁⼀枯荣。
野⽕烧不尽,春风吹⼜⽣。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浓。
⽆情的野⽕只能烧掉⼲叶,春风吹来⼤地⼜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次送⾛知⼼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般都冠以“赋得”⼆字。
这是古代⼈学习作诗或⽂⼈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种⽅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
⼀岁⼀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次,枯萎⼀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
远芳:草⾹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直长到古⽼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的友⼈。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前必须加“赋得”⼆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 ⾸句即破题⾯“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命⼒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兮萋萋”脱化⽽不着迹,为后⽂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种⽓象了。
野草是⼀年⽣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岁⼀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不⼀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一)白居易《草》古诗欣赏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老原野上的野草多么茂盛啊,它每年都枯萎一次,繁茂一次。
猛烈的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光,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了。
这首诗四句都是写草,它写出了原野上青草的特征,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不但富有诗味,而且隐含哲理,启人遐思。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二)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
“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白居易《草》原文译文赏析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草》原文译文赏析,欢迎欣赏!白居易《草》原文译文赏析【原文】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
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
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
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译文】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唐诗《草》
《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全诗共20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草的赞美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开篇描绘了春草的勃勃生机,作者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来形容草的生命力之旺盛。
离离原上草,暗示着草的生命力强大,即使在荒芜的原野上,也能茂盛生长。
2.接下来,作者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美草的顽强生命力。
野火虽然可以烧尽草的枝叶,但却无法烧毁它们的根。
春风一吹,草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这里体现了草的坚韧不屈和顽强生命力。
3.第三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绘了草的蔓延之势。
远芳和晴翠分别指草的芳香和翠绿的色泽,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草的生长范围之广,覆盖了古道和荒城。
4.接下来的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通过送别王孙,表达了诗人对草的依依惜别之情。
萋萋满别情,既
是对草的赞美,也是对离别的感慨。
5.最后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次强调了草的顽强生命力,使整首诗达到高潮。
这四句诗,以草的生命力为主题,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总之,《草》这首诗通过描绘草的生长、蔓延和顽强生命力,表达了白居易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白居易《草》赏析白居易不仅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还是一个兴趣广泛的植物学家。
他写了很多描写植物的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草》这首诗。
诗歌赏析《草》全诗共四十句,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草。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前四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这四句是整首诗的开头,描述了春天园中绿草茵茵,葵花在朝露的沐浴下等待太阳升起。
阳光春雨的滋润下,万物生机勃勃,光彩熠熠。
接下来四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知回首望,佳木胜于桐。
这四句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他经常担心秋天来临会导致一片片草本植物枯萎凋谢。
百川奔流,东流入海,却不知何时能够回到西方。
虽然作者对各种草都有赞美之词,但是他还是认为美丽树木比草更胜一筹。
再接下来的四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东风吹贫樱桃开,杨柳春风杀马蹄。
论文无价上将军,自有颜如玉。
这四句是表达作者对平民百姓的关心和祝福,作者希望每个和自己一样需要躲避风雨的人,都能有一个宽敞的住所。
春天来临,樱桃、杨柳抢先开花,给人们带来欣喜,带走寒悴。
作者认为即使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将领,只要你品德高尚,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中间的四句报答古人恩,更使明年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摇曳春风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露未晞生秋草,所遇无故实际宜人。
这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对未来做出贡献的愿望。
他明知自己的忧虑,但是对于不了解他的人来说,他的这些想法就像是没有意义的。
春风轻拂之间,几树几万树的梨花绽放。
夏日白露未晞,秋草已经苍翠满地,这是令人愉悦的景象。
最后的四句无言谁会凭栏意,拟对十年春色,更将愁心与病相伴去,人生无再少年时。
斑竹千条带雨出,野径一溪飞花入。
寻常一样见树杪,雨后初晴看水傍。
这四句是整首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飞逝, 时至再现时仍有遥不可及之感。
同时,他也表达了人生往事与悲伤、疾病相伴。
斑竹雨中青翠欲滴,小径溪涧风吹花片流畅。
白居易:草范文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
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
《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
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
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小学古诗:《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译文赏析《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宽敞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白居易《草》赏析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以春草起兴,想象独特,巧妙地把眼前春色与离别之情融为体。
通过草的枯荣、绵延伸展、顽强生命力的抒写,充分表达了坚韧不拔、顶强奋斗、坚定美好生活信念的人生勉励。
传说诗人十六岁时,拿着此诗初到长安去拜访名士顾况。
顾况见诗人名字,玩笑曰:“长安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待阅诗毕,则曰:“道得个语(能做这样诗),'居’即'易’矣!”这虽不可靠,从中亦可知诗在当时已得好评。
一二句从青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着笔,原野上的青草多茂密,一年一度枯了又繁荣。
青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年年岁岁依旧。
“枯荣”二字极为讲究,先“枯”后“荣”表明是春草,先“荣”后“枯”表明是秋草。
三四句含意深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有气势,以浅近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哲理,成为千古绝唱。
诗人将野草的生生不已与人事的枯荣代谢相对照,告诉人们具有坚强意志和生命活力的人是任何势力也摧毁不了的。
野火燎原被烧得精光,一旦春风化雨又复苏。
五六句从青草死而复生的顽强生命力,写到眼前的春天正是芳草遍地。
远处的芳草满野连古道,晴日下一片翠绿接荒城。
“侵”、“接”二字承“又生”,更写出蔓延扩展之不可抵挡,表明青草再生后比从前生命力更旺盛,长势更好,发展更快。
七八句点明“送别”,安排了一个送别的画面:大地回春,芳草青青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那是多么令人惆怅难舍难分呵!青青草儿也人性化地满怀离别情,特别茂密地列队目送着远行的人。
诗人匠心独运,“草”与“送别”自然浑成。
古诗《草》赏析古诗《草》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古诗《草》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草》赏析1作品原文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①园中柳。
盈盈②楼上女,皎皎③当窗④牖。
娥娥⑤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⑥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作品注释①郁郁:茂盛的样子。
②盈盈:姿态优美。
③皎皎:皎洁,洁白。
④牖(yǒu)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
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
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
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
上古的"窗"专指"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
后泛指窗。
⑤娥娥:漂亮。
⑥娼家女:青楼女子。
作品译文河边草地青青,园里的柳树茂盛。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的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作者及作文时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作品赏析作品解释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儿。
白居易唐诗《草》鉴赏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白居易写的诗《草》
白居易《草》诗词原文、赏析
离离原上草[1]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2] 。
又送王孙去[3] ,萋萋满别情[4] 。
【注释】
[1]离离:形容草长得茂盛。
[2]晴翠:指阳光下草色翠绿鲜亮。
[3]王孙:游子。
《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4]萋萋:茂盛的样子。
【赏析】
繁荣茂盛的原上小草,披头散叶,蓬勃生长。
它们年年都要经历一枯一荣,纵使被野火烧成一片灰烬,春风再来的时候,依然会长出芽叶,绿满大地。
芳草蔓延向远方,侵入古老的道路,晴天的时候,翠绿闪光的草色连接着荒凉的城墙。
那一天,诗人踏着草原又送走了一位朋友,望着萋萋芳草,胸中充满了离情别绪。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一)白居易《草》古诗欣赏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老原野上的野草多么茂盛啊,它每年都枯萎一次,繁茂一次。
猛烈的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光,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了。
这首诗四句都是写草,它写出了原野上青草的特征,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不但富有诗味,而且隐含哲理,启人遐思。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二)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
“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白居易和草有关的古诗(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20xx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古诗《草》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就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注释】本诗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
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点评】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人物生平出生乱世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
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草白居易
《草》
作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