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135.79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4.1牛顿第一定律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永远的运动下去。

3.笛卡儿:补充了伽利略的认识,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收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4.牛顿:伽利略和迪卡儿的正确结论在隔了一代人以后,由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1)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迫使物体改变这种状态。

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指出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无论物体是否运动、是否受力,都具有惯性。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所以说,★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注意:把物体惯性的表现说成是物体受到“惯性力”或者说“物体受到了惯性”是错误的。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实验目的:定量分析a、F、m的关系

2.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

A、m一定时,a与F的定量关系

B、F一定时,a与m的定量关系

实验一:探究加速度a与合外力 F 的关系

★解决问题1:为什么要把木板的一侧垫高?

(1)作用:平衡摩擦力和其他阻力。

(2)方法: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在不受牵引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住: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钩码。

解决问题2:测量小车的质量:用天平测出。

解决问题3:测量小车的加速度:逐差法求加速度。

解决问题4:测量和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当钩码和小盘的质量m << 小车质量M 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小桶和砂的重力近似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

3.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质量m,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按实验装置图把实验器材安装好

(3)平衡摩擦力

(4)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取下纸带,并标注牵引力

(5)保持小车质量不变,在绳子一端逐渐挂上钩码,重复上述实验

4.数据处理:

M

★特殊情况:

长木板倾角过大 未平衡摩擦力或长木板倾角太小

4.3 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 =ma ★F

指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3.力的单位:物理学上把能够使质量是m=1 kg 的物体产生a=1 m/s 2的加速度的这么大的力定义为1 N ,即1N=1kg·m/s 2。(说明k 的数值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

4.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同体性:F 、m 、a 是对于同一个物体而言的。 (2)矢量性:a 的方向与F 的方向一定相同。

(3)瞬时性:F 和a 时刻对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4)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没有力就没有加速度。 (5)独立性: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 (6)相对性:牛顿定律只在惯性参考系中才成立。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A 、B 两球用细线悬挂于天花板上且静止不动,两球质量m A =2m B ,两球间是一个轻质弹簧,如果突然剪断悬线,则在剪断悬线瞬间(B ) A. A 球的加速度为g 2

3,B 球的加速度为g

B. A

球的加速度为g 23,B

球的加速度为0

C. A 球的加速度为g ,B 球的加速度为0

D. A 球的加速度为g 2

1,B 球的加速度为g

注意:剪断悬线瞬间,绳子的拉力立马消失,弹簧的弹力暂时不变。 合外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力与加速度的因果关系:只要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就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与合外力方向相同,大小与合外力成正比。

2、力与速度无因果关系: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必然联系。合外力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减速。

3、两个加速度公式的区别:

t

v

a ∆∆=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是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a 与v 、△v 、△t 均无关;F=ma 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加速度由其受到的合外力和质量决定。 ★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和步骤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画出示意图

3、由F =ma 列方程求解

4、解方程(组)

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离不开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 解题方法:合成法、正交分解

典型例题:如右图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悬挂小球的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7°角,球和车厢相对静止,球的质量为1kg(g =10m/s 2,sin37°=0.6,cos37°=0.8)

没有满足钩码和小盘的质量m 远小于小车质量M

(1)求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 (2)求悬线对球的拉力 解法一:合成法

(1)小球和车厢相对静止,它们的加速度相同。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对

小球受力分析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合=mgtan37° 解得a=7.5m/s 2

则小球的加速度为7.5m/s 2方向水平向右。

车厢加速度与小球相同,因此可能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水平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由图可知,悬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N mg

F T 5.1237cos =︒

=

解法二:正交分解法

(1)小球和车厢相对静止,它们的加速度相同。 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T sin37°=ma F T cos37°=mg 解得a=7.5m/s 2

则小球的加速度为7.5m/s 2方向水平向右。

车厢加速度与小球相同,因此可能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水平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由(1)可知,悬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N mg

F T 5.1237cos =︒=

4.4 力学单位制

1.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它们的单位叫基本单位

2.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3.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单位制。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定了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注意:

1、在解题计算时,已知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计算过程中不用写出各个量的单位,只要在式子末尾写出所求量的单位即可。

2、物理公式既反映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各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因此,解题中可用单位制来粗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单位制不对,结果一定错误。

4.5 牛顿第三定律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概念: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特性:

★相等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反向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同直线——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时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异物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因此不能相互抵消。 ★同类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总是同一种类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