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 最新版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3
杜甫草堂诗史堂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____,大家可以叫我小____。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
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
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杜甫草堂诗史堂导游词(二)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
以诗的形式像画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兴及衰的杜甫,在此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畅想。
少年杜甫,正值开元盛世,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继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及至青年,其诗歌内容也是充满理想、激情和浪漫。
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写照。
中年杜甫,怀才济天,大量诗歌,志存高远,他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声明其主张。
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其抱负。
然而求官不得,考试落榜的杜甫,初尝生活艰辛,开始趋于现实,贴近生活。
安史之乱,折射出唐王朝的腐败,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
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悲叹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的批判现实主意诗人。
“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对联归纳了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的至高境界。
2024年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方一虎,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能和大家愉快的度过。
再次欢迎大家来到成都!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今天我首先带大家参观的是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____年被____首批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今天的游览线路为大门——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工部祠然后从后门出来。
整个游览大概需要____分钟左右。
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
游客们,经过了大门,大廨之后,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
大家可以看到。
在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
杜甫在此间的所有诗歌都陈列在此,你将会在这里一一拜读到诗歌的无限韵味。
杜甫的诗歌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
好了,游客们,拜读了这么多杜甫的诗歌,我想此刻的您一定会有颇多的感受!接下来,是游客们自由游览的时间,大家可以静静的亲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当年之风范吧!____分钟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请大家记住时间,相互提醒,如有什么需要帮助,请大家及时联系我,谢谢大家。
2024年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本(2)各位游客朋友,早上好。
昨天我们的行程大家满意吗?满意就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去另一个经典,我相信肯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那位朋友说得没错,就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确实是个陶冶人们诗情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块去亲身感受一下。
感受我们诗圣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坎坷的一生。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
距市中心____公里左右。
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在成都的市中心——天府广场,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就可到达草堂门前。
现在大家请看窗外,是否有种烟雨迷蒙,鲜花浪漫的感觉?现在正值早春时节,成都给人的感觉是如此的温馨,大家现在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成都会是怎么样的呢?春夜繁花在唐代著名的诗人中间,对成都最有感情或者说把唐代成都描写得最为真切的诗人,还是要数在浣花溪畔的草屋里居住过____年零____个月的老诗人杜甫。
杜甫草堂解说词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到了大名鼎鼎的杜甫草堂。
这杜甫草堂啊,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您想啊,杜甫,那可是诗圣啊,他住过的地儿,能简单吗?一走进这儿,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唐朝,能跟杜甫来一场超时空的对话似的。
您看这周围的环境,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
那些竹子啊,就像是一群优雅的绅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在诉说着杜甫当年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草堂的建筑也是很有特色的,虽然没有那种特别华丽的装饰,但是却透着一种古朴、宁静的美。
就像一个低调的智者,虽然外表不张扬,但是内在却充满了智慧。
走进草堂的屋子里面,感觉特别的温馨。
您可以想象一下,杜甫当年就在这儿写诗呢。
他也许是坐在那个简陋的桌子前,皱着眉头,思考着人间的疾苦,然后拿起笔,写下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
屋子里的陈设很简单,但是每一件东西似乎都带着杜甫的气息。
我有时候就想啊,说不定哪一块木板,就曾经被杜甫的衣角轻轻拂过呢。
再说说这儿的花园吧。
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春天的时候,花朵们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孩子,争着抢着开放,把整个花园都变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着,就像是在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
这时候啊,您要是坐在花园里的长椅上,闻着花香,感受着微风,那感觉,就像是到了人间仙境一样。
在杜甫草堂里,还有很多关于杜甫的展览。
那些发黄的纸张上,印着杜甫的诗,每一首诗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
读着他的诗,您就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的思考。
他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啊。
他自己住在这么简陋的草堂里,却想着全天下的穷苦人都能有房子住,这种精神,真的是太让人敬佩了。
而且啊,这杜甫草堂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地。
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这儿,有小朋友跟着爸爸妈妈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文人墨客来这儿寻找创作的灵感,还有很多外国朋友来这儿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
最新的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最新的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四川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门山路38号,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蜀时居住的地方。
草堂建于明代,被誉为“天府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是一处文化名胜和旅游胜地。
下面将为游客们介绍一下最新的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
一、草堂入口草堂入口处建有牌坊,牌坊上方悬挂着“草堂”两个大字。
穿过牌坊向内走,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仿古建筑——杜甫草堂。
二、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依山而建,建筑风格古朴大方,有格局娴熟、巧妙组合的门楼、厅堂、偏房等空间,配以庭院、花木与流水,让人觉得宁静祥和。
三、草堂内部走进杜甫草堂内部,会看到由四进院落和几间房屋组成的建筑群。
其中,有供奉杜甫诗像的杜甫祠堂、据传是杜甫做诗的地方的东斋和西斋、杜甫的寝室、书房和厨房等。
四、杜甫祠堂杜甫祠堂是草堂的主厅,面积广阔,宽敞明亮,布局紧凑。
其中,南壁上悬挂着杜甫的真迹《春望词》,北壁上是谢灵运手书的《荥阳府志》、王安石的《明妃曲》、张籍的《浣溪沙》等名篇。
正中央是一尊肃穆庄重的杜甫诗像,向着南进行着仰望,似乎仍在埋头创作着无数经典诗篇。
五、书房草堂的书房建筑格局奇特,以石台阶为基座,建成上下两层。
书房内总共有几千册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杜甫的诗作和传世名著。
书桌上整理得十分整齐,摆放着笔墨砚台、纸张、毛笔等文房四宝,让人仿佛看到了杜甫当年冥思苦想的场景。
六、寝室杜甫的寝室也是草堂内的重要场所之一。
寝室南向,四面临庭院,由两间大小相对的小房间组成。
内部摆设十分简朴,只有一张床和几件布置得简单的家具,洁白的被褥、竹簟和枕头的材料、厚实但不豪华的被褥,都散发着一种沉静的气息。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一下杜甫当年的生活。
七、草堂吊桥草堂内有一座吊桥,横跨在草堂的小水沟上。
这座吊桥虽然不是草堂的主要景观,但却是草堂独特的风景之一,吊桥悬挂在绿油油的竹林中,显得格外惬意。
八、草堂后山草堂后山景区大约面积为30多亩,有茂密的竹林和草木,还有小溪和石阶步道。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
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
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
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
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
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
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
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
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
1正门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
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
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
清代曾重修。
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的江面。
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3篇杜甫草堂博物馆主体是由五重中轴线上的建筑组成的,分别是正门、大廨、史诗堂、柴门、工部祠,另外还有碑亭和茅屋。
下面是带来的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各位游客,早上我们去了宽窄巷子,那么现在小优就就带大家去领一个景点——杜甫草堂,顾名思义,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过的草堂,之所以有现在这个景点,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旧,所以政府出资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
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之一。
所以我们也要去看一看。
现在我们呢金额如草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几可以看见杜甫身穿大披风跪在地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说,杜甫有一双写得好诗歌的手,谁摸了就能占了他的灵气,写得一手好文章。
所以小朋友要写作文的或者是想写好文章的,都可以去摸一摸,希望给大家带来好运。
我们继续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没错,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个屋子,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个草堂还是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建成的。
篇二: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1 / 6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
以诗的形式像画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兴及衰的杜甫,在此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畅想。
少年杜甫,正值开元盛世,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继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及至青年,其诗歌内容也是充满理想、激情和浪漫。
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写照。
中年杜甫,怀才济天,大量诗歌,志存高远,他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声明其主张。
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其抱负。
然而求官不得,考试落榜的杜甫,初尝生活艰辛,开始趋于现实,贴近生活。
安史之乱,折射出唐王朝的腐败,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
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悲叹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的批判现实主意诗人。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第一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
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
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
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
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
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
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
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
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
1正门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
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
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
杜甫草堂导游词解说杜甫草堂导游词解说_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杜甫草堂导游词解说_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篇1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面,是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而携家入蜀,在成都西郊修建的茅屋,原名为成都草堂是由杜甫故居,纪念祠堂,和园林景观结合的川西民居建筑群,它的环境清幽,我们去时游人也不是像赶庙会的那么多,处处皆可见到树木与花草,参天竹林比比皆是,郁郁葱葱,修长挺拔。
整个草堂曲径通幽,构造精巧,使人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杜甫的诗句到处充满了草堂的各个角落,有很多都耳熟能详。
这里还有很多的亭子,全部用茅草做顶,实木为梁,古色古香。
......很多的水塘,肥硕的一尺来长的各色大鲤鱼在里面游来游去,碰到有人喂食,就更撒了欢儿,扑通扑通通挤在一起,里三层外三层的,在前面的鱼吃饱了或是嫌这个地方挤,想回到塘中宽敞地方,游是不能的,只好使劲跳,于是我们又欣赏了鲤鱼跳龙门,尽管溅得我们裤子上全是水......我们的主人公杜甫在1000多年前,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而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已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草堂导游词解说_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篇2从天府之国首府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宫出发,沿着浣花溪西行,便可来到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公元七百五十九年冬来成都后在朋友帮助下建成的草堂。
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瞻仰这一胜地的不计其数,无怪乎冯至先生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草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幽静。
进入草堂寺的山门,你立刻就能感觉出那种超脱尘世的幽雅和神秘气氛。
于是,飘飘然,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远离了喧嚣的闹市,嘈杂的人群。
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丝空气,每一缕阳光,都无不显示出草堂的清幽,僻静。
园中,青石小道纵横贯通,道旁绿树相依,几棵树和几朵花就能各自形成小巧的园圃,点缀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楼宇亭榭。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精选3篇)成都杜甫草堂篇1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
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
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
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20xx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20xx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杜甫草堂的导游词杜甫草堂的导游词杜甫草堂的导游词1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风景区,欢迎您的光临。
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园附近。
这里虽然不是杜甫的出生地,但却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故居,他在这里创作了240多首诗,使杜甫的“诗史”有了文学地位。
到了近代,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说:“人们提起杜甫,可以忽略他的出生地和死亡,但永远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杜甫携家眷入蜀,避免了“安史之乱”。
几经周折,他终于抵达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他在浣花溪以西修建了一座草堂,被称为“杜甫草堂”和“浣花草堂”。
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达到了高潮。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写了430多首诗,占现有作品的30%,其中包括大量传世名作,如《春夜喜雨》、《茅屋被秋风吹破》、《蜀相》、《黄河两岸被皇军夺回》、《登高》、《登岳阳楼》。
他的许多著名诗歌,如“安得有成千上万的建筑,所有真正的人都很快乐。
”树叶像瀑布的浪花一样落下,而我看着那条长长的河流永远滚滚向前”是永恒的天鹅之歌。
可惜好景不长。
大理五年冬,杜南在归途中死于岳阳,享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近20万平方米,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明代弘治十三年、明嘉靖十六年的建筑格局。
它因其古朴典雅的造型和美丽的园林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建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三个功能区:文物观光区(原草堂旧址)、园林观光区(梅园)、服务区(草堂寺)。
在草堂旧址,照壁、正门、大道、诗史馆、柴门、宫布寺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对称的回廊等附属建筑。
中间有流水、小桥、竹林,庄严、素雅、幽深、静谧、优美。
工部寺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杜甫草堂,现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成都著名景观。
现在我们来到五大建筑中最重要的宫布寺。
由于杜甫在成都时被严武推荐为校对派工商部成员,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为纪念他而建的寺庙称为公祖寺,故名。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最新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成都杜甫草堂,我将为大家带来一段关于杜甫草堂的导游词。
请大家跟我一起进入杜甫的文化世界,感受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故居,也是我国现存唐代文人故居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它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紧邻芙蓉江畔,占地面积约10余亩。
草堂建筑群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被誉为“天府之国的人文圣地”。
在这个静谧的杜甫草堂,我们可以看到一座仿唐风格的四合院,保留了杜甫当年的原貌。
院落中种满了苍翠的古木,花香弥漫。
院内假山、水池、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幅宜人的景致。
整个院落的布局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进入杜甫草堂,我们首先来到正殿。
这座三进院落里的正殿,就是当年杜甫放牧生活的茅屋。
屋内摆放着杜甫当年的书案和床榻,以及一些他的文学作品和生平事迹的展示。
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杜甫的智慧和豪情,他留下的那些诗句,仍然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在正殿的左侧是一座纪念碑亭,上面刻有杜甫的碑文“赠司空曙”,记录了杜甫在这里写下的名篇,让人们对他的文学才华有更深的了解。
在纪念碑亭的后方,垂柳依偎的月亮门,是杜甫的儿子杜审言见杜甫时的必经之地。
这里的景观体现着家庭和睦、子孙亲疏的人生抱负。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杜甫的墓地。
杜甫墓坐落在草堂的后方,辟有专门的墓园,是一片静谧而庄严的绿意之地。
墓碑上清晰刻着“杜甫之墓”四字,虽然杜甫的身影早已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铭记于世。
除了正殿和墓地,杜甫草堂还有许多值得游客们细细品味的景点。
比如位于东侧的竹隐草堂,是杜甫创作的重要场所之一,这里有一座杜甫墨迹展览馆,展示了杜甫的原稿和手迹。
而位于西侧的洗象池则是杜甫放牧的场所,现在成为了一个清幽的花坛,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中感受到一丝田园的宁静。
在杜甫草堂参观结束后,您还可以参观附近的杜甫文化广场和杜甫博物馆,深入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杜甫草堂导游词景点讲解
以下是 6 条杜甫草堂导游词景点讲解:
1. 朋友们,当你们走进杜甫草堂,就仿佛走进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你们看那古朴的建筑,是不是好像在诉说着杜甫当年的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啊!就好比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都有着独特的闪光点。
游客朋友们在这里漫步,难道不会有一种穿越时空,与杜甫对话的奇妙感觉吗?
2. 嘿,大家注意看那间屋子,那可是杜甫曾住过的地方呀!想象一下,杜甫在里面是怎样奋笔疾书,写下那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作的。
这里不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等待着我们去开启,去探寻那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吗?难道你们不想去深入了解一下吗?
3. 来啦来啦,各位!看这边的池塘,它是多么宁静啊,就像一面镜子。
杜甫或许也曾在这里驻足,看着水中的倒影沉思呢!这不就像我们有时候对着镜子,思考自己的人生一样吗?走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时间都慢下来啦?
4. 哇哦,你们瞧那棵古树,它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流转呀!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屹立在这里。
是不是跟我们的长辈一样,默默守护着我们?想想看,它和杜甫草堂一起经历了多少风雨,多么神奇呀!大家不想和它合个影吗?
5. 嘿呀,看看这边的走廊,是不是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杜甫当年是不是也常常在这里漫步,找寻创作的灵感?这就好像我们在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一样,总是充满了惊喜。
走在这,是不是感觉自己也变得诗意起来了呢?
6. 各位游客,到了这里面的庭院啦!这里多安静多美好啊,真的太让人陶醉啦!杜甫会不会也在这里享受过片刻的宁静与惬意呢?这地方是不是让你也想找个角落坐下来,好好感受一下呢?
我的观点结论:杜甫草堂真的是一个非常有魅力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值得大家细细品味和感受。
关于杜甫草堂导游词5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杜甫草堂导游词5篇,欢迎阅读参考!关于杜甫草堂导游词(1)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
以诗的形式像画卷一般勾画唐王朝由兴及衰的杜甫,在此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畅想。
少年杜甫,正值开元盛世,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继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及至青年,其诗歌内容也是布满抱负、激情和浪漫。
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写照。
中年杜甫,怀才济天,大量诗歌,志存高远,他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声明其主见。
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其理想。
然而求官不得,考试落榜的杜甫,初尝生活艰辛,开头趋于现实,贴近生活。
安史之乱,折射出唐王朝的腐败,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
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悲叹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的批判现实办法诗人。
三吏、三别如同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的对联归纳了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办法诗人的至高境界。
流离成都的杜甫,在一种安静的环境里忧国忧民,更深层次地对国家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索。
此间他大量诗作表现了对生活的喜爱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操。
我们从忽闻关军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唱中,读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独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爱国激情。
杜甫的一生,伴随着唐朝的兴衰。
他在各阶段诗风迥异,但都不同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象,除却他在诗歌上独尊天下的艺术魅力,更为可敬的是他用诗的形式,记载了一段令人难以忘记的历史,留给我们一幅幅漫长而发人深思的画卷。
杜甫草堂导游词杜甫草堂导游词1去年十月的四川之行中,我第二次拜谒了杜甫草堂。
是的,拜谒,因为面对这普通又不同凡响的一间茅屋,足以令人心生无限崇敬。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唯独在成都的这段时间,在友人的资助下,生活算是相对比较安定,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作。
或许已经无从精确考证和完整复原一间1250年前的茅屋,阿房宫都灰飞烟灭了,何况一介书生的蜗居?那么,今天这里存在着的,其实只是一个符号罢了。
然而,人类文明中所有被供奉与膜拜的,不都是符号吗?幸好,它还没有被人遗忘。
记得小时候无意中在父亲的书桌里翻出一本《唐代三大诗人诗选》的小册子,从中第一次接触到“杜甫”这个名字,懵懵懂懂地也读不懂那些诗,只是觉得李白、杜甫、白居易一定很了不起。
当时很纳闷“__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句,“魑魅”我是不懂的,但一定跟鬼有关,是很可怕的鬼,可是难道那些鬼喜欢人吗?再后来,当然是通过学校教育逐渐了解了他,但也还是肤浅的。
直到工作以后,第一次换单位,刚去的时候比较闲,于是就买了一本人民出版社的《杜甫诗选》,从头至尾逐字逐篇研读了三四遍,才算深入地了解了杜甫的诗以及他作为诗人的历程和风范。
曾经看到某书上说,有人将中国古代诗人与西方古典音乐家作类比,说贝多芬像李白。
仅从个人行为处事的风格来看,两人都狂放不羁,确有相似性。
但以艺术风格而论,那杜甫更像贝多芬。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这些极尽夸张和浪漫的意象,不是贝多芬式的。
李白开创了浪漫派,贝多芬也开创了浪漫派,但贝多芬毕竟在根子里还是遵循着古典派的严谨工整。
别的不说,就拿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来说,贝多芬、老柴、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很明显贝多芬的作品架构最为紧致。
这点上,还是杜甫与他更接近一些。
虽然杜甫也有“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仍然字字扎实,不尚飘逸,同样工整严谨。
如果拿中国书法和西方古典音乐来比较,我觉得最能匹配莫扎特的唯有王羲之,那一派清丽典雅是多么相似!而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恐怕只有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勤礼碑》、《祭侄稿》能敌。
2024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2024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1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
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
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
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
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诗史堂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
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
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水槛和柴门碑亭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一)公元712年,雄姿英发的青年李隆基在长安接受父亲唐睿宗的传位,正式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决策者,他就是著名的唐玄宗。
与此同时,一个男婴降生于唐帝国属下的河南巩县,男婴取名杜甫,字子美。
唐玄宗统治中国四十四年,共使用三个年号,即先天、开元和天宝。
粗略地分,开元年间mdash;mdash;从公元712年到741年,是唐玄宗励精图治并创造了被称做ldquo;开元盛世rdquo;的黄金时代,而天宝年间mdash;mdash;从公元742年到756年,是唐玄宗疏于政事、奸臣当道,终于导致安史之乱的黑铁时代。
和盛唐大多数文人一样,年轻时的杜甫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行万里路之上,他漫游吴越和燕赵,并与李白和高适在漫游中相交,从此成为相亲一生的知己。
青年时代的杜甫除了诗情勃发,同时还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长安就选,杜甫以为机会到了,兴致勃勃地前往应试。
然后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擅权朝中,怕贤才入选威胁己位,竟然弄出一个无一人及第的结果。
对这一荒唐的结果,他反而上表唐玄宗,祝贺ldquo;野无遗贤rdquo;。
杜甫的人生惨遭沉重打击,之后便是被他悲哀地称为ldquo;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rdquo;的十年长安旅居生活。
十年里,她不断给达官贵人投诗献文,企图得到赏识和推荐。
直到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这个卑贱、且必须直接欺压底层百姓的职务,被杜甫拒绝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和他的朋友高适的不同性格。
高适也痛恨出任县尉,但恨归恨,他到底还是赴任了。
导游词杜甫草堂各位团友:大家好,杜甫在《客至》一诗中写道到”花径未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今天我借用这个诗句欢迎大家游览成都杜甫草堂。
我们沿着中轴线参观,游览的时间是两个小时,游览时请大家紧跟团队,注意安全。
成都杜甫草堂,是在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遗址上建立起来的纪念性建筑,蜚声全球的著名文学胜地。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草堂,是经元、明、清各时期的修葺和扩建,特别是明弘治____年和清嘉庆____年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形成的规模和格局。
各位团友,刚才我们参观了大廨、诗史堂。
现在我们来到草堂最后一重也是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工部祠。
大家请看,工部祠东边的这栋建筑叫做”水竹居”,取自杜甫诗句”懒性从来水竹居”。
西边的这栋建筑叫做”恰受航轩”,取自杜甫诗句”野航恰受两三人”。
这两栋建筑与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的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为祭祀享殿的主体地位。
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祠宇,因杜甫曾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
工部祠是清嘉庆____年时重建的,虽经后世多次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请大家看工部祠外的这幅对联,上联是:锦水春风公占却;下联是:草堂人日我归来。
人日是指正月初七,这幅对联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正月初七的一段轶事。
杜甫流寓成都时,好友高适正在蜀州就是今天成都的崇州市作刺史,杜甫生活上常得到高适的帮助。
唐肃宗上元____年也就是____年人日这天,高适赋诗《人日寄杜二拾遗》赠给杜甫,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和牵挂。
五年后高适病死与长安。
十年过去了,到了唐代宗大历五年就是____年正月二十一这天,正漂泊在湖南湘江上的杜甫查找旧诗文,无意中在书箱里发现了高适的这首诗。
此时,杜甫的老友故旧大都已不在人世,杜甫自己已老病交加。
看见故友的赠诗,不禁伤感十分,只有借诗文表答对古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
全诗感情真切,泪洒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对联作者何绍基,时任四川学政,以书法名于当时,其诗作在咸丰、同治年间被誉为学苏东坡能得其精髓之第一人,他熟知杜甫与高适人日唱和的故事。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
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
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
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
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
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
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
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
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
1正门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
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
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
清代曾重修。
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的江面。
杜甫所营建之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古百花潭的北边,两句诗十分精当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与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
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身临其地的这座闻名海内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当年诗人故居的遗址上重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流经草堂正门的是风景秀丽的浣花溪。
在唐代的时候,浣花溪江阔水深,能行大舟,两岸农田阡陌,风景宜人。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对当时浣花溪风景的描写。
2大廨大廨是一座敞厅式建筑,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
“廨”是官署的意思,也就是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
杜甫生活在“奉儒守官”的仕宦之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从小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辅佐君主,报效国家。
然而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
他做过唐肃宗的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不久干脆辞官而去。
后来流寓成都时,被好友严武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虽然杜甫始终不得显达,但他却始终是“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后人为此深受感动。
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大概考虑到纪念建筑应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既然杜甫做过官吏,那么就应有其办公之处,于是便将这重建筑命名为“大廨”,此中也明显寄托着人们对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诗人的良好祝愿。
大廨内陈设简单,最显眼的是伫立在大廨中央的杜甫铜像。
杜甫身躯单薄,手里握着一卷诗书,他用饱经忧患的眼神望着远方,似乎内心深处正在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尊铜像是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
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用夸张和抽象的手法来刻画诗圣的。
那单薄赢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深思苦吟的神态,把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
草堂内的楹联值得欣赏,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清代大学者顾复初的撰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顾复初于清咸丰末年,应四川学政使何绍基之邀来川,游宦蜀中,为四川各界大府礼聘,做其幕客。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客居夔州,曾作《咏怀古迹五首》咏怀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等古人旧宅,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诗句。
意为:怅望先贤,令人感而落泪,自己和宋玉虽生于不同时代,但没能遇到贤明的君主,落拓失意的遭遇却完全一样。
而对联作者在上联一开始便集用杜句“异代不同时”将自己对杜甫的追怀比之于杜甫追怀宋玉,抒发了怀才不遇的积郁。
在封建时代,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把出将入相、匡国济世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因此,顾复初把自己和杜甫比作是龙虎一样的诗客,但是却如蜷龙卧虎一般,不能伸展自己的凌云壮志。
因此,上联有两层含义:一是赞美杜甫,也暗指自己是不可多得的济世之才;二是叹息怀才不遇,只有且蜷且卧,居于草野。
下联指杜甫和自己都流寓蜀中,杜甫虽未遇明君,壮志难酬,却能因诗垂名留下了这间长存天地的草堂,受世人凭吊瞻仰,同时也概叹自己纵有满腹经纶,不仅没能实现报国之志,也没有什么成就能像草堂那样流传后世。
1958年毛泽东游览草堂时曾仔细品味此联,称赞其写得含蓄婉致,耐人寻味。
郭沫若曾经称赞这幅对联:“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在铜像的东侧,有一幅上世纪九十年代绘制的草堂全景图,图的左边部分是草堂的园林景区,里面种有梅树等许多植物,图的中间部分就是中轴线上的五重主体建筑,图的右边部分是古寺庙景区。
3诗史堂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
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因此,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
诗史堂前悬挂有一幅对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此联是草堂所有对联中唯一没有作者署名的一副。
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祯游览草堂,为表达对杜甫的尊崇,命自己的两个幕僚沈寿榕和彭毓松合撰此联,丁宝祯感到十分满意,便署上自己的大名悬挂于草堂。
后来对联被毁,现联由叶恭绰补书,考虑到原联并非是丁宝祯所作,故只署了补书者姓名。
上联由沈寿榕出,他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拟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颂扬杜甫和诸葛亮一样英名永存,也表达了对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凭吊杜甫的感情。
下联由彭毓松对,他把杜甫和诸葛亮的身世和晚年在蜀中的处境反映出来,联中的“耆旧”是指德高望众的老者。
“东去问襄阳耆旧”,则意为杜甫和诸葛亮客居蜀中,皆有东归故地寻访故友的夙愿。
原来杜甫的先祖曾居湖北襄阳,诸葛亮也曾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杜甫的好友李白和孟浩然,一是曾居襄阳,一是襄阳人,当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二人都已先后故去。
同样,诸葛亮在辅佐蜀后主时,他的襄阳好友也多亡故。
因此只能空存思怀。
此联格调典雅,用典自然贴切,巧妙地将咏杜甫、咏诸葛亮融为一体,是草堂名联之一。
大厅的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胸像,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炼地刻划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
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上联指杜甫寓居成都的草堂永远存留于后世,受人瞻拜;下联则是指杜甫作为诗圣昭著千秋万代,永受人们的尊崇。
在堂内东西两侧,分别陈列着两尊由成都著名民间艺人泥人蔡所塑的泥像,东侧是杜甫,西侧是李白。
李、杜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虽然两人所走的创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现实,李白则极其浪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
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又各自东西,再未见面,但都深深地系挂着对方,特别是杜甫,始终对李白充满敬意,在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怀念李白的就有十几首,首首都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钦佩和思念。
李杜交谊,可以说是文坛上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
鉴于这个原因,李白的塑像出现在纪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
堂内东侧有陈毅同志的集杜句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该联表达了陈毅同志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
西侧是郭沫若同志撰书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上联是写诗人杜甫,意思是杜甫这位穷困潦倒身患疾病的诗人,却是唐代诗坛的圣人哲人;下联是写杜甫诗作,意思是他的作品表现了安史之乱给民间百姓带来了沉重灾难,有如波涛巨浪般强烈地震撼着人心。
在大厅的东西两侧还摆放了两张古色古香的圆桌。
从清代开始,许多文人墨客常常聚集在此,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凭吊缅怀杜甫。
4“诗圣著千秋”陈列室诗圣著千秋陈列是杜甫草堂博物馆为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九十周年而推出的精品陈列。
陈列分为两部分,以朱德同志为草堂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作为主题和基本框架。
上篇“诗圣著千秋”分为少年、漫游、在长安、陷贼与为官、漂泊西南五个单元,选取最能代表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特点的诗句,以形象化的陈列语言和具有情感冲击力的表现手段,展示杜甫一生的苦难经历,体现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
2003年,该展览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
少年时期(公元712年—公元731年)杜甫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仕宦家庭,从小聪颖敏慧、志向高远。
漫游时期(公元731年—公元745年)杜甫长大了,成为意气风发的青年,渴望裘马轻狂,纵横南北。
第一次漫游,他到了郇瑕(今山西临猗),这年他19岁。
第二年,他去到更远的地方,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行。
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因得罪朝廷而被放还的大诗人李白在洛阳相会,他们一同登高怀古,饮酒论诗。
这是杜甫一生最感快意的事。
他们的伟大友谊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隽永的话题。
杜甫与李白对酒的塑像再现了他们二人相遇的喜悦之情。
在长安(公元746元—公元755年)公元747年,杜甫与许多才艺之士参加国家选拔考试。
由于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称“野无遗贤”,应试者全部落选。
这件事给杜甫很大的打击。
直到公元755年,他才得到一个掌管名册簿帐的微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这年他已44岁。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公元755年11月初的一个夜晚,杜甫到奉先(今陕西蒲城)探看家人,途经骊山时,玄宗皇帝带着杨贵妃正在华清池尽情享乐。
此时,叛乱战争的阴影已逼近长安,沿途都是逃难的百姓。
当他回到家,却见妻子抱着刚刚饿死的孩子恸哭。
他深为自己的不幸而悲伤,又联想到人民遭受着更为深重的苦难,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忧患。
无限感慨中,他写下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图片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陷贼与为官(公元756元—公元759年)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途中被叛军抓获,押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