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 格式:pptx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12
《儒林外史》名著梳理一、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吴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的一篇名著导读,是我国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儒林士人的丑恶嘴脸。
教材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讽刺文学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名著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文学作品,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讽刺手法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学会欣赏讽刺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讽刺手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2.难点: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如何从作品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文,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儒林外史》讽刺手法及其作用2.设计思路: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讽刺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十一、《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作品主题】①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②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艺术特色】1.作品“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2.独特鲜明的讽刺艺术: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对比、反差的大量运用;悲喜剧的杂糅和突转。
3.以思想贯穿的连环短篇结构。
4.本书以对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为结构线索来安排人物,结构全书。
【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其中,“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书中主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也介绍了一些在功利面前心如止水的人物。
全书共56回----首尾呼应、回环式然构“楔子 ----刻画了理想人物王冕的形象,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一回) 按时间质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不同的命运。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30)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娄三、娄四公子),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部、鲍文卿科举制度下文人图谱揭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主体第二层(31-46)着重写: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机城,还剂三山门(2-55)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塑造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①重点叙述了第二层中出现的肯定人物的影响②第一层中出现的否定人物依然四处活动,而且更为不堪第三层(47-55)③第五十五回“述往思来”中,刻画了“市井四奇人”写字为生且以此为乐的季遐年,卖火纸筒为业、棋技高超的王太,开茶馆谋生、以画画为乐的盖宽,身为裁缝、以弹琴自娱的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