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历史文化资料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746.50 KB
- 文档页数:14
关于伊川的作文伊川,是一个位于河南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它是河南省丹江口水库的重要支流伊河的上游,同时也是黄河从南边流入河南省的第一道县城。
伊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西南属巴蜀,东北自伊川”的美誉。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伊川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探寻它的魅力。
一、历史文化伊川地处河南省中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曾经是商代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的战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朝代在伊川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
比如东汉时期兴建的黄河水利工程——灵渠渠口,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渠”。
在伊川县界内的宣化寺古建筑群、黄河砂岩石刻和刘衍墓等文化遗址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重要景点。
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和景点饱含着中华文化的千古秘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价值和无穷魅力。
二、自然风光伊川是一座古典美景与现代景观相结合的城市。
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宜人。
春天,富有生机的山峦和绿树成荫的公园,是众多拍照爱好者的最爱。
夏天,绿荫环绕的伊河和清澈的山泉池塘是许多家庭出游的首选,可以在水中尽情畅游。
秋天,一望无际的田野和丰收的果蔬让人赞叹自然的神奇。
冬天,河流的冰雪和雪中的树林,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草木葱茏,众多自然风光令人神往。
三、特色美食伊川菜系可追溯到清代,风味独特,深受食客青睐。
伊川酱香鸡、烟香肉片、白酒蒸鲈鱼、韭菜盒子、糯米甑等特色小吃,都具有当地人独有风味和地域特色。
伊川的鲜美食材和独特做法,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还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成为了全国餐饮界的一道美食品牌。
四、人文活动伊川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城市。
在这里,人们可以参加爱好组织的各种活动,欣赏许多不同类型的文艺表演和音乐会,体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还可以在举办多元主题活动的商店和市场上购物。
这种繁荣的活动氛围不仅增强了当地文化气息,也带动了经济发展。
伊川名人小故事简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伊川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为伊川县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几位伊川名人的小故事。
第一位名人是伊川县文学家张立之。
张立之,字麟臣,号穗山,生于明代中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曾经在朝廷任职,后来因为主张改革被贬到伊川县。
在伊川期间,张立之广泛涉猎典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被誉为“伊川县第一文学家”。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山水和乡土的热爱,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尊敬。
第二位名人是伊川县画家王若木。
王若木,生于清代,是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笔法洒脱,气韵生动,被誉为“伊川县第一画家”。
王若木在画作中常常描绘伊川县的美丽风景和丰富人文,展现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热爱。
他的画作被广泛传播,对当地的艺术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位名人是伊川县科学家李大同。
李大同,生于民国初期,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
他曾经在国内外学术界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伊川县第一科学家”。
李大同对伊川县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他的学术成就为伊川县赢得了声誉和荣誉,成为当地人民引以为傲的名人。
以上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几位伊川名人的小故事。
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也为伊川县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故事彰显了伊川县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这些名人的故事,传承他们的精神,共同书写伊川县更加辉煌的明天。
【2000字,已达到要求】。
第二篇示例:伊川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伊川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名人。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伊川名人的一些小故事。
第一个名人是唐代诗人杜审言。
二里头博物馆介绍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遗址。
它的发现和发掘,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依据,使中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
在这两千多年里,先后出现
过50多个王朝。
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和城址,它的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中夏朝的存在;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在宫城周边发现有重要建筑遗址;在二里头遗址中首次发现有铜礼器和青铜工具,还首次发现了青铜冶炼炉和铸造中心;在二里头遗址中首次出土大型陶罐残片。
这些都为研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二里头遗址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
它是夏王朝统治中心,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都邑之一。
二里头文化是我国史前时期考古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以其时代早、分布广、规模大、内涵丰富等特点而享誉海内外,二里头遗址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王都”,它不仅是夏朝都城
遗址,更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都邑之一。
—— 1 —1 —。
伊川龙泉寺简介和历史1. 龙泉寺的基本情况说到龙泉寺,很多人可能会想,“这是什么地方啊?”其实,龙泉寺位于河南省伊川县,是一座非常有历史感的佛教寺庙。
它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山水之间,四周都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你要是闲着没事,可以去那儿溜达溜达,真是个心灵洗涤的好地方。
寺里的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大方,走进去就像穿越到了古代,仿佛能听到古人的低语,听到那种淡淡的佛乐声,真是让人心神宁静。
2. 历史沿革2.1 建寺的渊源龙泉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嘿,别小看这个时间,这可是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相传当时有位高僧来到这里,看到这片风水宝地,觉得特别适合修行,于是就决定在这里建寺。
这个高僧不仅修行了,还吸引了一大批信徒,慢慢地,寺庙就越建越大,成了当地人心中的精神家园。
2.2 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泉寺不仅仅是个供人参拜的地方,还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
你看,历代文人墨客都爱来这儿,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
可以说,这里真是“文风鼎盛”的地方。
走在寺庙的回廊上,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人的气息,真让人怀念。
而且,寺庙内还有不少珍贵的文物,有些甚至是国家级的保护文物,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古代的文化瑰宝。
3. 龙泉寺的特色3.1 风景如画说到龙泉寺,光是风景就让人流连忘返。
寺内的环境静谧而优美,尤其是在春天,花儿盛开,树影摇曳,简直像是一幅画。
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脚下发出轻轻的声响,耳边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每当有游客来到这里,大家都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发个朋友圈,毕竟这种美景不分享可真是太可惜了。
3.2 信仰的力量当然,龙泉寺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宗教意义。
这里是许多信徒心中的圣地,大家来这里拜佛,祈求平安和好运。
每逢节日,寺里总是热闹非凡,香火鼎盛,信徒们络绎不绝,场面壮观。
人们在这里心诚则灵,有的求学业,有的求爱情,总之,大家的心愿五花八门,但都是希望生活越来越好。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信仰的力量真是无穷无尽,让人心里暖暖的。
厚重伊川之历史家底调查
伊川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摸清伊川历史文化资源的家底,做好规划,方能使之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的新动力。
一、伊川的古文化遗址
白元遗址、土门遗址、南寨遗址、北寨遗址、新城故城遗址·东城、新城故城遗址·西城、新城故城遗址·古城墙、避债台、古城南遗址、新城故城东城·皇城东城门、穆店旧石器遗址、马回营北遗址、马回营东遗址、平等(大莘店)拜尹台遗址、丁流普明寺遗址、彭婆槐庄遗址、东牛庄遗址、许营遗址、许营北遗址、瑶底遗址、叶村遗址、半坡遗址、张坡遗址、石桥遗址、路庙遗址、坡头寨遗址、张杏村遗址、鸣皋遗址、申疙瘩遗址、曹沟遗址、温寨文化遗址、鳌头岭遗址、程村遗址、周沟遗址、伊阙(龍门)关、平泉庄。
史前时期伊川地区的厚重文化积淀
吴社伟
【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6)001
【摘要】"昔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左传>等先秦史籍里有这样的记载.伊川古称伊国,伊河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是夏文化的核心地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先民们的汗水和智慧,铸就了伊川地区史前时代辉煌灿烂的文明.而从工具、建筑、墓葬等方面可以窥见其概貌.
【总页数】4页(P6-9)
【作者】吴社伟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2
【相关文献】
1.坚定文化自信打造厚重伊川 [J], 张灿伟;赵恩伟
2.攻金之工修火之利——评《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 [J], 于志勇
3.岭南地区史前时期的酿酒与农业起源 [J], 陈洪波
4.甘青与辽西地区史前时期陶器对比研究 [J], 薛亮亮;王金辉
5.辽西地区史前时期有槽石器初步研究 [J], 方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川文化印记:南岳庙伊河白鹭九朝古都洛阳城南有座山,就是举世闻名的龙门山,龙门山有处缺口名“伊阙”,从“伊阙”泄流而过的便是伊水,沿河向南逆袭二十公里左右,岸西有座古老的集镇即鸣皋,村镇西北衡桃山有座古庙,是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南岳庙。
鸣皋南岳庙南岳古刹始建于北魏,唐代诗人李颀《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薄》诗曰:'室画峨眉峰,心格洞庭浪。
'诗人把鸣皋村南的九皋山比做峨眉山,借'洞庭浪'妙喻对南岳庙的切身感受,在洛南古镇仿佛也能听到洞庭湖的浪涛声。
衡桃山春色滔滔伊水自嵩县栾川群山而来,古时山里的木材货物全走水路,顺流而下的船只木筏停歇河岸,在鸣皋古镇进行贸易往来或丰富自己的生活。
自古以来,这座古镇就不乏文人骚客,他们畅游衡桃山或闲坐南岳庙,吟诵”皋山不墨千秋画,伊水无弦万古琴。
“南岳庙戏楼就说南岳庙前的这座戏楼吧,相传古时的戏楼为鲁班所造,戏楼的立柱多得都数不过来。
站在戏楼上,近听脚下的顺阳河水淙淙流淌,远眺九皋山一抹青色之上仙鹤起舞,古时洛阳以南就数此处景物最盛,引无数才子佳人商贾刀客纷至沓来。
南岳庙偏门曾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东的伊河滩还是芦苇遍地,河岸边水草丛生柳荫匝地,村东南仍然要用乘船渡河的码头,古码头附近的村子因故名曰“渡口村”。
鸣皋镇村西北南岳庙前的顺阳河,从泥鳅岭与衡桃山之间穿过,其实南岳庙坐落的衡桃山也是岭。
河水在村镇北寨门前的石垛遇阻,形成的河泊就是孩子们戏水的乐园,顺阳河经此于村镇东北汇入了伊河。
南岳庙山门就我们六零后见证的南岳庙而言吧,文化大革命后与改革开放前之间,泥鳅岭和衡桃山仍有不少果树,在农村大搞大寨田遗漏的地埂荒坡上,疯狂生长的枣树装满了我们儿时的记忆,梦中都是割草的篓子底部,掩藏着我们偷偷用石头打下来的大枣,那可是躲过村保安严格盘查的秘密。
南岳庙大殿我们六零后这代人,家乡文化的印记,还真是有点另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南岳庙的这座大殿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残墙断垣四面漏风破败不堪的样子。
大美洛阳:伊川平等永庆寺(县保)永庆寺位于伊川县平等乡马回村,古时曾经并列于少林寺、皇觉寺,属于洛南三大名寺之一,是集古刹、名校、红色摇篮于一身的传奇寺院。
关于永庆寺的创建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永庆寺建于西晋惠帝司马衷永康年间(公元300一301年),原来只有法堂、门庑,仅供焚烧香火而已。
后世逐步增修、重修,分三进殿,有五幢,即天王殿、大雄宝殿、菩萨殿、地藏殿和观音殿,颇具规模。
铸造于唐代的永庆寺传世铁钟有明确记载,也记载有马回村的由来。
唐朝初年,天下未定,秦王李世民率师东征西讨。
王世充郑国政权割据东都,李世民便挥师讨伐洛阳,不料唐军初战失利,李世民单骑一路南逃,来到永庆寺院暂避追兵。
随后大将尉迟敬德救驾,可是马匹却迂回不前,马回村的名字由此而来。
尉迟敬德护驾还朝,众僧出寺院相送,秦王上马后说道,待天下大定之后,本王与汝等共庆升平。
李世民手指寺院说:此寺可称永庆寺。
寺僧铸此铁钟,作为镇寺之宝,嘱托代代相传。
可惜,永庆寺传世铁钟,如今已不知所踪。
另一种说法永庆寺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创寺高僧为智会法师,是少林寺方丈之高徒,他云游至此,见伊水、银水环绕,风光秀丽、景色迷人,遂在此创建寺院。
寺院今天地藏菩萨殿前的大明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年的《重修永庆寺碑记》记载:嵩治北几百里有寺曰永庆寺,县志载宋崇宁初僧智会剏建法堂门、无廊、规制朴略,仅足焚修香火而已。
历金历元举废…….,天朝间有僧法钵主持于兹……。
该碑是寺院遗留下来的七块明清石碑中最古朴高大的一块,岁月也最久远,字迹模漫,不少文字难以辨认。
碑文为西安府蓝田县知县崔峰居士李尚撰。
清朝时期由嵩县知县竟陵卢志逊校、教谕苏门李滋纂的《嵩县志卷.之十》亦记载:永庆寺县东北新店,宋崇宁初建。
到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一1457年),经过金、元、明三代的数次增修,寺院已初具规模。
寺院盛时僧田数百亩,分三进殿,有五幢,两厢僧房六十余间,左钟楼、右鼓楼,晨钟暮鼓,传遍四方,香火鼎盛,远近闻名。
伊川旧故事:北宋状元、大词人王拱辰的那些事儿北宋时期的洛阳,以山水园林著称,以文人雅集称盛。
很多退休的大臣,愿意在这里享受晚年的林泉之乐。
当时文彦博留守西京洛阳﹐集年老士大夫十三人﹐聚会作乐﹐谓之"洛阳耆英会"。
人为一诗﹐命画工郑奂图于妙觉佛寺。
这幅画,后来成为名作,前几年在拍卖行拍出天价。
耆英会参加者依其年龄顺序为:武宁军节度使守司徒开府仪同三司致仕韩国公富弼,年七十九。
河东节度使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判河南府潞国公文彦博,年七十七。
尚书司封郎致士席汝言,年七十七。
朝议大夫致仕王尚恭,年七十六。
太常少卿致仕赵丙,年七十五。
秘书监致仕上柱国刘几,年七十五。
卫州防御使致仕冯行己,年七十五,大中大夫充天章阁侍制提举崇福寺楚建中,年七十三。
司农少卿致仕王慎言,年七十二。
宣徽南院使检校太尉判大名府王拱辰,年七十一。
大中大夫提举崇福宫张问,年七十。
龙图阁直学士通议大夫提举崇福宫张焘,年七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崇福宫司马光,年六十四。
王拱辰是耆英会参加者之一,北宋名臣,也是著名词人,他的孙女更是生了一个大词人--李清照。
生平事迹见《名臣碑传琬琰集·王懿恪公拱辰传》、《宋史·卷三一八》等。
1976年3月,王拱辰的墓志在伊川城关镇窑底村西约200米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他的夫人薛氏墓志铭一通,这是其夫妇合葬墓。
志石现存伊川县文管会。
志石全名为“宋故彰德军节度相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太师持节相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充大名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公事畿内劝农使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九千三百户食实封三千肆佰户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懿恪王公(拱辰)墓志铭并序”。
该墓志由安焘撰,苏辙书,文彦博篆盖。
长142厘米,宽141厘米;志文67行,满行69字,是北宋巨型墓志之一。
墓志透露,王拱辰于元丰八年(1085)七月卒,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葬,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人们对苏东坡的书法颇多赞颂,其实他的弟弟苏辙也是书法家,这通墓志是其代表作。
洛阳伊川龙凤山庄古镇的描写
洛阳伊川龙凤山庄古镇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该古镇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凤山庄古镇风景优美,四周环山,山峦连绵,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
整个古镇建筑风格独特,传统的民居建筑与现代化的旅游设施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古镇内有许多历史名胜,如万福塔、龙凤祠、慈善堂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龙凤祠。
龙凤祠建于唐代,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内部装饰华丽,景色秀美,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题材。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除了历史名胜,古镇还有许多美食和特产,如伊川石臼斗、酿皮、龙池烤鸭等,让游客品尝到地道的伊川美食。
此外,古镇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木雕、陶瓷、剪纸等,让人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洛阳伊川龙凤山庄古镇是一座值得一游的旅游胜地,它的独特风光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 1 -。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主要经营小学教育的伊川县江左乡耿村小学位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历史悠久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成立于一九六五年;已有肆拾肆年历史。
伊川县江左乡耿村小学年产值约为零-叁零万元人民币,员工人数约为壹拾壹名,伊川县地理概况伊川位于河南省西部,北依洛阳,东望中岳,南达襄宛,西通崤函,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73个行政村,709个自然村,总人口70万,耕地面积82万亩。
伊川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北距古都洛阳29公里,东距省会郑州148公里,焦枝铁路横贯南北,郑潼、洛界、郑卢3条干线公路交汇贯通,13条县乡公路、105条乡村公路交错纵横。
伊川县矿产资源丰富。
目前已探明的有煤、铝矾土、磷矿、石英石、麦饭石等37种。
其中,原煤储量4亿吨,铝矾土2亿吨,石英石750亿吨,麦饭石1亿吨,具有矿床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之特点。
伊川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称伊国,虞舜时称伊川,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
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33处,古墓葬13处,古建筑10处,古城址2处,石窟2处。
其中二程(程颐、程颢)墓、范仲淹墓、邵雍墓、土门仰韶文化遗址和白元遗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的红陶缸和唐三彩骆驼、三彩马被国内外誉为“华夏瑰宝”。
伊川杜康酒驰名中外,独家注册,荣获国优,跨入12家名酒行列,以其“清洌透明、柔润芳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长”的独特凤格,享誉海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伊川县委、县政府坚持巩固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畜牧养殖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以煤为基础,以电为龙头,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由港、豫、伊三方投资13亿元、装机容量为2*12.5万千瓦的伊川第二电厂已全部投产运行,目前正在筹资13亿元建设二期工程。
电力发展显示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新建煤矿40多座,全县原煤产量达130多万吨;煤、电、酒、油四大拳头,必将为全县经济的再度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洛阳伊川旅游景点洛阳伊川旅游景点一、古迹景点1. 钟鼓楼:洛阳古城南门之一,是宋朝时用以记录时间、配合而发出的敲击声,便是今日的“太平钟”与“太平鼓”。
2. 少林寺:伊川县境内的少林寺,与青岛的“五山十洋”相比,被誉为洛阳的“龙洞庙”,据说为明末清初匡衡所盖。
3. 苏泊台:洛阳五山之一,《申韶》中提到“行春南苏堤,登泊台”,泊台素有“应天而更在太行”的称号,占地约三千亩伊川城西南郊,景色宜人。
4. 天龙寺:洛阳太行山九曲河两岸,景色宜人,是古代九成宫故址,号称“洛阳天龙四大名府”之一,此处风光极美,异域风情浓郁。
二、自然景观点1. 天坎湖:位于伊川县境内,湖面高出海拔三百多米,景色可以一览无余,有碧波荡漾、金碧辉煌之称。
除了天河森林公园,天坎湖也是人们去伊川畅游打卡的必经之处。
2. 佛岩洞:位于伊川县流坑镇,是八岩洞群中的一座,整个洞内有三大部分,分别是菩萨殿,茶室以及吊脚楼。
洞内摆设了精致的佛塔、素描,还有看似古代书籍的彩绘壁画,令人惊叹。
3. 八叠湖:位于伊川县境内,在景色雄伟的天河山的背后,坐落着这片秀丽的湖泊,被誉为洛阳大自然的一部分。
湖水清澈静澜,青山青水环绕,登高可以一览众山小水,让人心潮激荡。
三、剧院景点1. 洛阳大剧院:坐落在洛阳市北门,建于1920年,剧院占地面积大约两万多平方米,院内有许多演出厅,每年在这里举行大型的话剧、歌剧、歌舞剧、快板舞台剧等演出。
2. 富蕴剧院:富蕴剧院座落于洛阳市伊川县,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博底蕴的演出艺术机构。
剧院建筑与工艺品具有浓郁的伊川特色,经常举办各种舞台艺术活动,给参加者带来独特的视听感受。
3. 伊川大剧院:伊川大剧院地处伊川县中心地带,是洛阳地区最大的剧院建筑。
剧院共有2000余张能容纳1000余人的座位,提供多种演出场景,是申报国家非遗的表演场所。
河南伊川名人小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河南伊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名人。
这些名人不仅在当地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为整个河南乃至全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河南伊川的名人小故事。
一、杨凝式杨凝式,字正之,伊川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杨炯的后代,一生著述等身,作品有《集玉山石云集》、《荡古》、《适府》等。
杨凝式的书法造诣极高,曾被誉为“北朝第一行书名家”。
除了文学和书法,杨凝式还擅长绘画,他的绘画作品传世有数幅,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杨凝式不仅在文学、书法和绘画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还是一位高尚的品德、忠于国家的爱国者。
二、鲍照鲍照,伊川人,唐代文学家,有“唐诗三大家”之一的美誉(另外两位为杜牧和李白)。
他是唐代最杰出的爱情诗人,其诗作别具风格,深受世人喜爱。
鲍照生性豁达,潇洒不羁,喜欢饮酒作乐,为后人所传颂。
他的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江南逢李龟年》等,皆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鲍照在诗歌创作上颇有成就,被誉为“驰名中外,绝代风流”的豪放诗人。
三、毛笔毛笔,伊川人,唐代书法家,被誉为“楷书领袖”。
毛笔擅长行书和楷书,尤以楷书为长,被誉为“毛楷王”。
他的楷书笔势纵横,构图严谨,规模宏伟,被誉为“楷书典范”。
毛笔不仅在楷书领域有很高的成就,也在行书方面有杰出表现,他的行书端庄严谨,气势磅礴。
毛笔的书法作品传世甚多,为后人学习楷书、行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范本。
四、苏轼苏轼,伊川人,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文豪之一,被誉为“苏门四学”之首。
苏轼的诗文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受到后人极高的评价。
他的书法亦是不凡,尤以行楷著称,被誉为“苏乞儿”。
苏轼在政治上也有很高的声望,历任朗州推官、杭州通判、苏州知府等职,深得民心。
苏轼是一位全才型的文化名人,其影响力超越了时代,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
五、欧阳修欧阳修,伊川人,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洛阳又一夏文化遗址——白元遗址伊川县白元镇白元村,有一个夏朝时期文化遗存一白元遗址,在1986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位于白元村杜康河桥南、洛(阳)酒(后)公路东约一千米,在邢家窑子与拦河坝附近的高台地上,现大部分被白元村舍覆盖。
白元遗址南北长212米,东西宽96米,总面积20352平方米。
1979年4月至8月,洛阳文物部门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在紧挨白元村南边开探沟2条,探方10个,发掘面积200余平方米。
白元遗址堆积层明显,厚2—5米,时间范围从夏代持续到商代,包括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和二里岗期商文化四期。
该遗址共发现灰坑37个,房基4座,墓葬12座。
并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陶器及青铜器等文化遗物。
房基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个别有白灰地面。
其F121平面为长方形,南北宽2.8米,东西残长7.5米,共有三个单间。
室内有灶和火坑,南面壁为主墙,结构相同,墙体用草拌泥分双层筑成,外层下挖基槽,并有排列整齐的柱洞,房基夯筑13层。
地面用黄土、细砂和料礓石铺垫,整个建筑整齐,细致,是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少见的小型建筑遗迹。
在该遗址发现的墓葬中,有墓圹的较少,多为直肢单人葬,一般无随葬品,人骨架多数埋在灰土中,或肢体残缺,或身首异处。
白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白元镇是远近闻名的“文化艺术之乡”,境内现存净土寺、金山寺、庄子洞、聚仙观等名胜古迹,净土灵光被评为伊川八大景之一。
土门村的仰韶文化遗址2013年5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白元村的龙山文化遗址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遗址出土了大量国家珍贵文物,其中“伊川缸”闻名遐迩。
我国夏朝由于历史久远,史料欠缺,而白元遗址发掘的丰富遗物为探索夏朝文化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珍贵历史资料。
白元遗址发现遗物比土门遗址更多,种类更丰富,尤其是出现了青铜器,墙体用草拌泥,地面用黄土、细砂和料礓石铺垫等都是不小的进步。
【文化伊川】故事:九皋山九皋山从洛阳出龙门,南行约50公里,伊河东岸可见一座草木葱茏、高耸入云的大山。
它叫九皋山,是伊川、嵩县、汝阳3县的界山,主峰海拔930.6米。
同行的翟智高,致力研究九皋山历史多年。
他说,此山古时曾叫鸣皋山、狼皋山,自《诗经·小雅·鹤鸣》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诗句开始,历代典籍和文人诗章中便时常出现关于它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留下“欲卧鸣皋绝世尘”的感叹。
“皋”指水边的高地或沼泽,“九”意思为多,“九皋”本意是指一大片沼泽。
当地学者认为,这和大禹治水前伊川盆地是一片沼泽的传说不谋而合,更能把九皋山和悠久的伊河连接起来,为这山这水增添几许神秘的人文色彩。
九皋山北麓山势陡峭、巍峨壮观,由此登山最为险峻。
登临主峰顶时,向北极目远眺,隐约可见龙门山口。
再向下俯瞰山脚,伊河由此缓缓折向东北方流去,直抵伊阙。
在九皋山和龙门山之间,伊河两岸形成的棱形盆地,就叫伊川盆地。
翟智高介绍,作为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九皋山下、伊河川区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白元遗址、土门遗址、水寨遗址等闪烁着远古文明的色彩;1972年,在土门仰韶文化遗址,考古人员出土了距今5000~6000年的彩陶缸,缸上画有一年四季运行的图案,被学术界命名为“伊川缸”;酿酒鼻祖杜康,在伊河流域酿成琼浆玉液,饮誉后世;唐宋文豪宋之问、白居易、欧阳修、司马光等均留下描述伊河中游山水的绝妙美文;唐宋高官李德裕、姚崇、富弼、文彦博等建花园于此或葬于此……我们下到九皋山脚,翟智高忽然转过头去,凝神远望身后的一片山坡。
他说,想起了一位孔子后人——九代孙孔鲋。
儒家弟子尊奉九皋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有“天室”之说。
2000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鲋背起孔子塑像和儒家经典,跋山涉水,来到九皋山隐居,躲过一难,使一大批儒家典籍得以保存下来。
谈到儒学,就不能不说理学。
说到理学,就不能不提伊川县鸣皋镇。
而鸣皋镇恰恰又与九皋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