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人清议及其悲剧_丁万明
- 格式:pdf
- 大小:615.85 KB
- 文档页数:2
论晚明东林党的舆论活动及其影响
刘中兴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晚明是中国古代舆论最活跃的时期,其中又以东林党的舆论力量最为显著。
从万历初年到天启末年,东林党人的舆论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东林党围绕官员诠选、官员考察、对阁臣的批判、以学术促清议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舆论活动,其主张在邸报发抄、印刷刻传和书信交流等方式的扩散之下,迅速流通于士林。
东林党以舆论为载体,形成了与朝廷对峙和对话的政治力量。
东林党的舆论活动加剧了明政府的党争态势,加速了官僚系统的分裂,不利于政治局面的稳定。
但东林党的舆论主导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对社会风气尤其是士大夫的气节产生了一种鼓舞作用。
【总页数】7页(P29-35)
【作者】刘中兴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历史文化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为学、议政与救世--晚明东林党人的议政之风及其治学精神 [J], 刘宝村
2.晚明激烈"党争"中的"东林党" [J], 张安奇
3.晚明东林党人江南士绅的群体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J], 刘宝村
4.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晚明东林党人的斗争 [J], 碧莲
5.晚明东林人士的经济主张及其社会实践 [J], 范金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东林党人(五人墓碑记)关于东林党人(五人墓碑记)东林党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万历三十二年,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于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
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
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明神宗朱翊钧统治后期,宦官擅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
针对这一现象,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
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立面是齐楚浙党。
万历后期,双方以争国本为首,以三案为余波,相攻不已。
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
天启四年,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
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
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
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
魏忠贤还指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打尽。
天启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才告停止。
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宋石男东林党人分权运动与明朝灭亡
导语:晚明党社之风甚盛,举凡东林党、浙党、复社、几社、山左大社、望社、武林读书社、南园诗社等,大小数十家,延绵数十年。
本文单取东林党及有
晚明党社之风甚盛,举凡东林党、浙党、复社、几社、山左大社、望社、武林读书社、南园诗社等,大小数十家,延绵数十年。
本文单取东林党及有小东林党之称的复社,二者均为当时影响力最巨之“士人共同体”,其成员也有渊源相承之势。
通常学者研究晚明党社,主要集中在其党争情势、组织架构、人员生平,间及其言论行为对当时后世之影响,本文只想集矢一点,那就是晚明党社实质上乃是一种士人对中央集权的反动,也可称之分权运动。
朋友与党
若论东林党人,不可绕过朋党之论说,这是关涉到其正当性与合法性的重要问题,也可从中观察到东林党人的分权要旨。
东林中人论朋党,首要标的即是破除“党”之原罪。
东林三君之一的赵南星卸任后,在家乡设“思党亭”。
有人质疑他,因为“党”在当时绝对是敏感词,不无罪恶气息。
赵就回答说,孔子虽称“群而不党”,却也称“吾党小子”,而且在血缘中有父党、母党、妻党,在地缘上也有乡党。
党的本身,并不就是恶,换言之,结党并非有原罪。
赵的辩说并不孤单。
譬如钱一本就为结党辩护说:“后世小人,动以党字倾君子倾人国,不过小人成群而欲君子孤立耳”;高攀龙也指出,正因君子惟恐小人之目为朋党,而疏其党以避小人,才导致亡国。
因此,“君子之党盛,而小人之党散。
天下之治,治于君子之党,而非论于党之有无也”。
生活常识分享。
新教师教学综合论坛东林党在晚明政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特殊的团体,拥有着自己的政治主张与为学思想,对晚明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林党的研究在过去一直是学界的焦点,但是从历来的学术观点看,学界对东林党的问题却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
这一些分歧非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且还对晚明的政治文化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如何深入地对东林党进行研究,仍然是未来晚明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正是居于这样的出发点,从东林党提出的政治主张这一方面来探究东林党在晚明政治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东林党形成(一)东林党形成的时代背景晚明东林党的形成具有时代背景,一方面是明朝中后期社会危机的产生,导致了一系列的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东林党产生于江南地区,这一带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十分发达,于是当今学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那时候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东林党早期的人员都集中在今江苏省无锡的太湖北岸,时人称之为“吴中”地区。
这一带是典型的江南地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经济越来越发达,特别是唐宋以来,几乎成为了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到了明朝初年,江南一带的田赋产量就占据了全国总量一半,当时东林党的代表人物顾宪成说道:“此地(指江南一带)财赋当天下大半,干系甚大。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江南一带城市的手工业开始加快发展,民间商业十分繁荣,正所谓“金陵街道,原甚宽广,虽九轨可容,进来省吃简繁,居民日密,稍微侵入官道以为店肆。
”①江南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当时虽然北京、福建、广东、湖广、山西等地也不断开发发展,但是远远不及江南一带,形成了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经济的发达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用,特别是对政治与文化的影响。
经济的发达会带动思想文化的兴起,经济的发达也会提高该地区在全国范畴的政治地位。
东林党正是产生于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中。
(二)东林党形成的动因东林党并不是江南一带独一无二的文人团体,只是由于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后来的历史影响,让人们误以为江南一带好像就一个东林党,其实在东林党之前与同时还有同善会、三元会等社团组织,后来东林党的主要人物高攀龙、叶茂才、刘元珍等都参与其中。
第1篇一、引言东林党,一个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派别,其兴衰历程在我国古代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林党人以其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为民请命的精神,在我国古代政治史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然而,东林党最终走向衰败,其原因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东林党兴衰的历程及其背后的原因。
二、东林党的兴起1. 背景明朝中期,政治腐败、官僚作风败坏、民生凋敝等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东林党应运而生。
东林党成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其创始人是顾宪成。
顾宪成在南京讲学,以“东林书院”为阵地,广招门生,形成了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政治势力。
2. 法律主张东林党主张恢复“三公九卿”制度,实行“以德治国”,反对宦官专权,主张“法治”。
他们认为,只有恢复古代的“法治”传统,才能解决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
三、东林党的沉浮1. 兴盛时期东林党在明朝中后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们积极参政议政,推动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推行“一条鞭法”、实行“一条鞭银”制度等。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使东林党声名鹊起。
2. 衰败原因(1)内部矛盾:东林党内部存在派系斗争,导致党派力量分散,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
(2)外部压力:东林党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
(3)政治斗争:东林党与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宦官集团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东林党进行打压。
(4)法律制度缺陷:明朝法律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有效保障东林党的合法权益。
3. 衰败过程(1)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去世,东林党内部矛盾加剧。
(2)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东林党受到严重打压,许多党人被贬谪或杀害。
(3)崇祯年间,东林党虽然一度东山再起,但已无法挽救明朝的灭亡。
四、东林党兴衰的启示1.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东林党兴衰历程充分说明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政治派别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东林党争是怎么回事东林党争的起源、经过和结果什么是东林党?从万历时代的国本之争、明末三案、京察之争,就有东林党争的影子。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革职,他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家乡无锡东林书院讲课,“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常常和东林书院中人谈论朝政得失,他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在野集团,被称为“东林党”,《明史·孙丕扬传》说:“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党’。
”;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同时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
同时期的浙江宁波人沈一贯纠集在京的浙江籍官僚,结成东林党的反对派,被称作“浙党”,以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楚党,和山东的齐党皆依附于浙党,合称“齐楚浙党”,其它以地缘关系结成的党派还有宣党和昆党。
宣党、昆党、楚党、齐党、浙党与东林党人相互攻击,“东林党争”绵延数十年,几无宁日。
《王学质疑》提要说:“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
”夏允彝《幸存录》在“门户大略”说:“自万历以前,未有党名,及四明(沈一贯)为相,以才自许,不为人下,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之流,蹇谔自负,每相持。
附四明者,言路亦有人。
而宪成讲学于东林,名流咸乐于趋之,此东林、浙党所白始也。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亦载:“党祸始于万历间,浙人沈一贯为相,擅权自恣,多置私人于要路;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高攀龙、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之属,气节自许,每与政府相持。
而高、顾讲学于东林,名流咸乐附之,此东林党祸所自始也。
”党争起源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由吏部尚书孙鑨、左都御史李世达和考功司郎中赵南星主持的癸巳京察,臣僚乘机徇私毁誉,结援同党,有大批的大臣被罢免,吏部文选郎吕胤昌、给事中王三余,均被斥黜,引起轩然大波。
事后言官又劾论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虞淳熙、兵部职方郎中杨于庭、主事袁黄。
东林党人课文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
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
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败坏,封建压榨导致人民不断起而反抗。
明神宗亲政后废除了之前宰相张居正的许多新政很快。
明神宗统治时期,以皇帝、宦官、王公、勋戚、权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势力,操纵朝政,政治黑暗,军事衰败,财政拮据,而苛征暴敛益形繁重,人民反抗事件也层出不穷。
由于明朝国力渐衰,崛起于关外的满洲人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以至成为对明朝的威胁。
面临这种国事日非的形势,一些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
东林学派的兴起,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对于扭转士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在讲学中经常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
高攀龙曾经指出:“此时民不聊生,大乱即将来临。
”顾宪成也有预感,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已如同“抱柴于烈火之上”;他因而认为,在朝廷做官的不考虑朝政,在地方做官的不留心民生,隐退乡里的不关心世道,都是不足取的。
他们把读书、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
也谈谈东林党东林党后期确实腐败,把持了全国50%的耕地和95%的工商业,却还不想交税,拼命攻击张居正的新税收法。
嘉靖不上朝,从事炼丹。
但是嘉靖这辈子估计80%时间都耗在和文官斗这件事上了,嘉靖不上朝却能人辈出不是偶然。
万历贪财至少他知道东林党是不值得相信的,整个国家都还不错。
虽然在他老师张居正死后,清算了自己的老师。
但他知道不能废除张居正的新税收法。
天启专心木工,但他用了九千岁一直逼东林党拿钱出来,让辽东一直保持攻势,内地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
崇祯灭了九千岁,然后相信东林党,那么问题就来了。
之后大明如何?中国如何?李张二贼不是个东西是事实,问题嘉靖万历天启3朝为何没出现李张二贼?下面我来说下,东林党极度腐败,并且明朝末期汉奸多,而以身殉国的忠臣少的原因。
因为元灭大宋时,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精英尽丧,崖山之后无华夏。
不能说全对,也有他的道理。
元灭宋不是一般的改朝换代,他把整个中国士大夫阶层中的有血性爱国爱民的义士全部杀光,而留下的全部都是些甘当汉奸的软骨头。
万历和天启朝,农业正在崩溃的临界点上,一遇到天灾农民就要流离失所。
所以万历和天启知道不能再从农民身上收税了,只能收商税。
江南那些工商业主自然不甘,他们收买官僚,利用舆论抗争,这才是明末党争的根本原因。
只有崇祯这二货,被东林党一忽悠,不收商税,反而去压榨农民。
这就给明朝后期东林党的腐败已经满清入关后,大明汉奸之多殉国之少,埋下了伏笔。
这帮东林党人和自己穿越来的身份是一样的,都是公知精英。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有一句话,说是想知道公知精英掌权后是怎么样的,看乌克兰就行了。
其实用不着,翻翻历史看明末的史书就明白,信谁都不能信公知精英。
就比如日后的崇祯帝,也就是现在的信王。
话说当初崇祯登基的时候才16岁,在没有祖母没有老丈人的帮助下,独力把魏忠贤斗倒,“天下”大喜过望,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而且崇祯和天启不同,从小就喜欢读书,虽然以前只能在太监的帮助下自学,但一登基就请大臣给他补课,表现的十分谦虚好学,让东林党人一时大快,认为尧舜大治的日子就要在紧密团结在崇祯周围的东林党手中实现了。
明朝掘墓者—东林党[明]孙承宗(2) 讲稿,[曹魏]☆陈群(4)整理东林党是一个奇怪的团体,中国古代士人常说:君子群而不党,但是东林党人却动则吾党自称,似乎惟恐他人不知道他是东林党估计主要是碰上了三个好皇帝,一个不爱搭理人的万历,一个还没来得及管事就挂了的泰昌,一个木匠天启,若是换在崇祯时,估计东林党人早就被赶走了!谈到东林党,首先要介绍几个教父级的人物:第一必然是首席教父顾宪成南直隶无锡人,1550年生,万历四年,中了解元,但是之后的会试不理想,排名不是很高,就是个二甲进士!顾宪成为官之初,非常之讨厌张居正,他拒绝他人邀请他一起为张居正歌功颂德,同事担心他会被张居正戴小鞋,把他的名字添上,顾宪成二话不说冲过去就去掉了自己的名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为东林教父的顾宪成也是个非常清高的人,可想而知,东林的精神真是一脉相承。
赵南星就是日后天气朝的东林党党魁之一,而另外两人也与东林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正史上的评价是这次京察是非常正直的,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东林党排除异己的一次京察。
东林党借此罢黜了一批与内阁有关系的官员,换句话说,就是和时任内阁首辅,不怎么爱聊东林的王锡爵有一定关系和交往的官员之后,王锡爵与顾宪成有了第一次交锋时吏部尚书至仕,顾宪成提交了一个名字陈有年!陈有年是顾宪成的好友,但是万历和王锡爵都不怎么待见。
但是结果是,吏部尚书—陈有年,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文选司郎中竟然击败了当朝老大和老二,万历二十二年(1594),当朝首辅王锡爵估计为万历挡言官子弹挡累了,至仕万历便叫吏部理几个候选首辅名单上来很奇怪的是,时吏部尚书陈有年等人,基本不管事,整个吏部只有顾宪成一人积极。
但是顾宪成把7人名单提上去的时候,万历二话不说,就把顾宪成赶回老家去了!原因无他。
只因为推荐的第一个人就是当年因立太子事,搞的万历七荤八素的王家屏!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回老家了,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但是不要以为顾宪成就此没用了,之后万历的几个首辅的升降基本都与他有关沈一贯、方从哲、王锡爵被他当做木偶玩。
第三册五人墓碑记(精选2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篇1、教学目标(一)学习记叙、谈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熟悉五位义士“激扬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动身点是什么?(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五)本文采纳了哪些写作手法?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鸿门宴”上,项羽由于可怕担当“不义”之名,最终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意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不行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
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熟悉和理解。
(二)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三)简要供应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1、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状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状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斗,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学问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削减社会冲突,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经常在一起谈论朝政。
由于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学问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怜悯,而且乐观支持并参与。
(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谈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你知道明代的东林党人吗?
无锡东林书院
明朝晚期,坚持士人气节的顾宪成、高攀龙等在家乡无锡的东林书院聚众讲学,还经常评论时政。
朝中的一些官员遥相应和,东林书院影响日见扩大。
他们忧国忧民,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时政,希望有所作为,被称作“东林党人”。
1624年,东林党人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一批正直的大臣纷纷响应。
利用皇帝信任,魏忠贤罗织罪名杀害杨涟等,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并拆毁了东林书院。
但东林书院大门口的对联却流传至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东林党和阉党疯狂争斗始末揭秘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286,《明朝史话》连载11,欢迎收看。
嘉靖、万历以来,随着社会矛盾的加深,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不过,嘉靖朝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虽然激烈,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门户。
到了万历朝,由于社会危机的加深,各派官僚集团的政见不同,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利害冲突发展到了高峰,因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更为尖锐复杂,党争也就更加激烈。
他们拉帮结派,势同水火,激烈的斗争一直待续到明王朝复亡时为止。
01、党争缘起党争的尖锐化是从万历朝的“争国本”开始的。
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无子,王恭妃于万历十年(1582)生下朱常洛,郑贵妃于万历十四年(1586)生下朱常洵。
王恭妃无宠,而郑贵妃最得神宗宠爱,因而,郑贵妃就恃宠企图为其子朱常洵谋取皇位继承权。
但是,当时的一些大臣根据封建宗法制度的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屡次上书请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
神宗意在常洵,对册立太子的事一再推托延迟。
于是,舆论蜂起,有怀疑郑贵妃从中作梗的,甚而攻击执政,痛责首辅申时行“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说他和王锡爵依违其间,不敢秉公力争。
申时行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辞官。
但是,另两位力请立朱常洛的辅臣许国、王家屏,也因忤神宗意,被斥出阁,归家。
这个问题争了15年,一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 ,神宗才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太子乃“天下之本”,所以把这一场争吵叫做“争国本”。
在“争国本”时,吏部文选郎中顾宪成力主册立朱常洛,并率先责备王锡爵,和他交章论辩,使神宗皇帝内心非常不满。
万历二十二年(1594),在推举阁臣时,顾宪成推举因拥立朱常洛为太子而被解职的前首辅王家屏,再次忤神宗意旨,因之被罢官回老家无锡。
无锡城东有座东林书院,是宋朝杨时讲学的地方。
顾宪成和弟弟顾允成等人便倡议把它修复。
修复后,顾宪成和高攀龙、钱一本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在里面讲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
东林党人清议及其悲剧
丁万明
【期刊名称】《领导之友》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明朝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最完善的朝代。
从政治制度史的角度看,明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个王朝尽管也曾有过自己的繁荣昌盛,出现过史家所称的“洪宣盛世”,在社会经济和文教学术方面也有许多为后世称道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这是一个让人一提起来就感到不舒服的王朝——至少从政治层面看,明朝的政治生活堪称黑暗,对臣民的暴虐令人发指:屠杀功臣,兴文字狱,运用特务手段,搞恐怖政治,行严刑峻法;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丁万明
【作者单位】河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49
【相关文献】
1.东林党议与中国古代清议传统 [J], 刘军
2.东林党人的官德思想及其当代廉政建设价值 [J], 姜涵;蒋红军
3.明代东林党人的实学思想探析 [J], 苏敏
4.东汉末年党人清议及其相关问题阐释 [J], 孙立涛
5.“戒惧”心态与东林党人的政治悲剧析论 [J], 葛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吴伟逸[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29页
主题词: 东林党;顾宪成;清流士大夫;阉党
摘要:自万历中叶以降,明王朝开始衰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统治者日益昏庸腐败。
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清流士大夫大会东林,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清议势力。
他们以孔、孟、程、朱思想为武器,争国本,争三案,抨击时弊;利用京察之机,打击贪官污吏;反对矿盐税使,并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展开了斗争,最后惨遭阉党的血腥镇压。
东林党人的悲剧,不仅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正直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缩影和必然归宿。
东林党议与中国古代清议传统
刘军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晚明的东林党议,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的清议传统直接相关.中国古代的清议传统,一方面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政治制度为其存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清议这一政治现象对传统政治既有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但同时由于传统政治中伦理和政治不分的特性,使得清议往往具有泛道德性,进而偏离其政治批判的路向.
【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刘军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师心与师古的变奏——东林党议视野下性灵文学内在革新理路的雅化 [J], 张永刚
2.《明史纪事本末·东林党议》与《东林始末》关系考 [J], 阚琉声
3.中国古代清议传统略析 [J], 孙立涛
4.东林党人清议及其悲剧 [J], 丁万明
5.简议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价值——从中国古代宏观文论的现实主义传统说起 [J], 赵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