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82.30 KB
- 文档页数: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研究郎廷建;黄咏薇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6)2
【摘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零散分布着大量的人与自然关系论述,深蕴极富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这些思想沿着异化劳动的状况描述、成因分析和解决路径展开理论叙事,内容论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维度的自然界财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维度的人与自然和谐观三个方面。
作为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整体初成的显性标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极具独特价值。
深化相关研究,须要回到文本、深耕细作,整体把握、系统研究,实践导向、知行合一,顺应时代、通俗表达。
【总页数】10页(P1-10)
【作者】郎廷建;黄咏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29
【相关文献】
1.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关系探讨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及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探析——马克思《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试解读3.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多视角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4.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生命哲学议题及其时代
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5.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人与自然”关系之维——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经济关系的视角去探寻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相互交织的坚实理论基础上,用较大篇幅分析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指明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解”的根本出路。
马克思172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见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承认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价值。
“自然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摇篮”〔1〕,人类只是自然界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人类只有紧紧依靠自然界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都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义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2〕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与自然界须臾不可分离。
离开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
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
”〔2〕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水等既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智慧源泉,也为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对象,这些自然产品就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同时,这些自然产品也是人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人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物质条件,“人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活动对象和工具,从而使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2〕。
人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浅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论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当时年仅26岁的马克思博士流亡巴黎时写下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时至今日,手稿还是马克思主义众多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是最难懂的文本之一。
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手稿》)这部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本文从文献解析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几千年哲学史中各派对此问题都有自己的解答。
随着当代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哲学的焦点。
《手稿》虽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的独到而深刻,值得认真学习。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科学的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将有助于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内容 1.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1)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是人的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为了生存而必须与之处于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无机身体。
马克思说:“人的肉体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可见,“人与自然界是不能分离的,是人的必不可少的,无法隔离的组成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
(2)自然界是人的精神源泉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也是人的精神源泉。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个体。
人与自然关系论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形成的原因和结果,开启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存在的,人类社会不能离开自然界,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通过三个方面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界具有受动性;人改造自然具有能动性;人与自然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人自身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人;自然;受动性;能动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要依赖自然,从自然界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资料。
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存在,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遵守自然界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又受制于自然界。
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适应自然。
一、人依赖自然具有受动性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是从自然界获取的。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资料。
”人本身也是属于自然的。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中。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要不断的交换能量,人本身也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
人依赖自然而生存,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人类就不能获取生活必须的资料,这种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界现存的规律,不能任意地破坏自然界的规律。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性批判--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孔令洁【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集中的现代性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本应当处于相互确证、相互生成的依赖关系中,然而,在以大工业生产为代表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中,人与自然虽然得到了较之以往社会的一些发展和提升,二者却处于愈加割裂、敌对的状态之中,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了。
而要解决人与自然的这一紧张关系,使人与自然达成和解,就需要克服全面异化的社会———这正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即是说,要彻底克服、扬弃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由此,可以看到,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终社会。
【期刊名称】《鄂州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现代性批判;共产主义【作者】孔令洁【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诸多零散的论述,不过,我们却可以从这些论述中厘出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现代性批判这一内在思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还为如何真正构建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指明了道路。
要明晰马克思如何对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作出现代性批判,我们首先需要从“人”和“自然”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本真关系入手。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手稿》中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人与自然处于对象性的关系中,这种对象性关系的展开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象化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呈现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统一的关系。
在《手稿》的视域中,对象性关系是普遍存在的,马克思这样说到:“假定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
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惟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存在物存在,它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
”[1]106然而,这种独自存在着的“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
2023第1期·总第591期共产主义思想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出发,以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长期疏远为理论起点,深刻地揭示了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下人与自然异化的表现并对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
这为我们理解共产主义提供了新的视域,即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人与自然和解的历史之谜的解答。
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批判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解”。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无论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抑或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始终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同时揭示了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下人与自然异化的表现并对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
第一,对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理论批判。
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理论表现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长期疏远。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
”〔1〕黑格尔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其思辨逻辑展开为,自我意识—对象性的自然界、社会—自我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界是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逻辑和实践理路研究”(L22CKS009)的成果。
[作者简介]冯贺,博士,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摘要: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解,因而人与自然关系就成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蕴含的基本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视角出发,对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导致的人与自然异化关系及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批判;在此基础上,对作为历史之谜解答的、人与自然和解的共产主义,展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阐释。
同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理想社会形态,蕴含并体现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统一的理论特质和实践特色。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探析作者:张潇霄来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06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马克思早期重要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最终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
而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解,使人与自然界重新统一,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途径——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所面对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异化劳动;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X2DOI:10.13784/ki.22-1299/d.2021.06.001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由人口、环境和资源间的矛盾导致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就阐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展示了他的生态思想体系雏形。
马克思《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手稿》关于人与自然界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详尽阐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指出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建立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即劳动这个中介和桥梁之上的。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众所周知,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与自然密切相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与自然界分离。
无论是在远古的农耕时代,还是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现在,人类都无法脱离自然单独存在,人类仍然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肉体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是人的感性外部世界。
如果工人失去了自然界,他就无法创造出任何东西。
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活动得以实现的前提,工人在自然界中从事劳动生产活动,并通过在自然界中的劳动生产出自己的产品。
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析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工人劳动环境和“异化劳动”现象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人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发扬和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手稿》中,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形成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对立,从哲学的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问题等做了深刻的论述。
不仅深刻地分析了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实质,而且指明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异化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永恒的思想主题。
打开人类文明史册,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三,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尤以第一个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最为重要,它更多地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从马克思《手稿》中有关异化劳动理论解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探讨生态和谐的理念。
一《手稿》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贯穿生态哲学体系的主要线索。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首先,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的原始状态,使自然发生人化。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变了自然的面貌和形态,使自然界按照人类的期望和需要发生变化,自然界被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其次,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对人类产生影响,从而不断地使人自然化。
“自然界制约着人类的活动方式,这样,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定性就内化为人的主观规定性。
二《手稿》中异化劳动造成生态不和谐的表现劳动异化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种种不和谐现象的集中体现,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实阐述其关于和谐思想,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美好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