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54
201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考试时间:120分满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是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A. 说服B. 锻炼C. 榜样D. 修养2. “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旨在培养学生的()。
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聚合思维D. 发散思维3. “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所体现的心理机制是()。
A. 移情B. 从众C. 期望D. 顺从4. 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 最近发展期B. 生长高峰期C. 心理断乳期D. 发展关键期5.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产生()。
A. 成就动机B. 认知内驱力C. 自我提高内驱力D. 附属内驱力6. 小学生在学校发生轻微烫伤后,教师应及时处理,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在烫伤处冲冷水降温②脱去烫伤处的衣服③送医院处理④通知家长来学校处理⑤直接包扎烫伤处⑥涂抹烫伤药物A. ①④⑤B. ①②⑥C. ②③⑤D. ③④⑤7. 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 陶行知B. 徐特立C. 杨贤江D. 蔡元培8. 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 卢梭的《爱弥儿》B. 斯宾塞的《教育论》C.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9. 班主任有效工作的前提是()。
A. 选好班级干部B. 组织培育班集体C. 了解研究学生D. 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10. 按学生年龄、性别随机抽取调查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A. 系统抽样B. 分层抽样C. 目的抽样D. 有意抽样11. 小学生必须经过道德体验才能理解道德规范,近而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因素是()。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大致为( A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以后2、儿童关于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观念,是发展到下列哪一阶段才具有的( C)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C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明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小明的认知方式属于( D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深思型D、冲动型5、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B )A、异物进入喉咙,引起咳嗽B、从不会操作电脑到会操作电脑C、药物引起的行为变化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6、一年级学生小明,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许或认可崦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B )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求知欲7、小红因完成了作业,所以家长取消了限制小红看电视的禁令。
家长采用的这种强化措施属于( B )。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8、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这一目标是( B )。
A、情感目标B、行为目标C、动机目标D、态度目标9、从迁移的方向看,小学儿童运用已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属于( D )。
A、负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10、已经掌握了“动物”这一概念,再学习“马”这一概念,属于( B )。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整合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11、下列归因中,归属于外部而稳定因素的是( D )。
A、努力B、能力C、运气D、任务难度12、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内容的程度称为( B )。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13、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红砖的用途,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A )。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A.个体本能B.外在环境C.基因复制D.肌体成熟2.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5.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6.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7.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的。
A.互补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9.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1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12.教学中“拔卣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乍主张(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教育万能论1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2011年山东省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4. 判断题 5. 填空题7. 简答题8. 论述题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
1.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资源的核心是()A.学生资源B.家庭资源C.社会资源D.学校资源E.教材正确答案:E解析: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2.教师检查自己的教学质量的依据主要是()A.培养目标B.教学效果C.课程标准D.教学目标E.学生成绩正确答案:C解析:课程标准,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师要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3.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创造性B.广延性C.长期性D.示范性E.延迟性正确答案:A解析: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在很短的时间内灵活、巧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4.一项专门保护教师的权益的法律制度是()A.教师申诉制度B.教育行政复议C.教育行政诉讼D.教育行政赔偿E.教育赔偿正确答案:A解析: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一个有效的法律途径就是教师申诉制度。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A.1982年B.1983年C.1 984年D.1985年E.1993年正确答案:D解析:1985年,我国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进行再一次的教育改革。
6.“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改造”体现的教育目的观是()A.个体本位B.社会本位C.国家本位D.生活本位E.实践本位正确答案:B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主张教声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
7.德育的核心是()A.道德教育B.思想教育C.心理健康教育D.政治教育E.法制教育正确答案:A解析:德育的五个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它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
2011年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l分,共20分)1.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AA.“教育学的雏形”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DA.陶行知B.杨贤江C.徐特立D.蔡元培蔡元培被毛泽东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3.据记载,我国的小学产生于 AA.殷周时代B.秦代C.汉代D.宋代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4.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D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D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6.小学生的思维 C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并行发展阶段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7.“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这说明教育是 C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8.“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B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二因素论9.人l3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13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B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B.可以控制人口数量C.可以调整人l3结构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10.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A. 教育观念现代化B.教育内容现代化C.教育管理现代化D.教师素质现代化11.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B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12.我国正在进行的五四制实验开始于— A —年。
201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单选题] "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旨在培养学生的()。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聚合思维D.发散思维参考解析: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以选D。
2[单选题] "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所体现的心理机制是()。
A.移情B.从众C.期望D.顺从解析:移情即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思想与情感。
也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3[单选题]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最近发展期B.生长高峰期C.发展断乳期D.发展关键期解析:发展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印度"狼孩"即错失这一阶段而造成了终生的学习障碍,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4[单选题]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产生()。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解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周围事物和掌握知识的需要,是在学习活动中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的一种稳定的动机。
一般说来,好奇会产生求知欲望,进而使这一好奇逐渐具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从而形成认知的动机。
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真题(小学部分)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高尔登B.华生C.霍尔D.吴伟士E.施太伦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的作用。
A.基础性B.前瞻性C.先导性D.普及性E.全局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E.个别差异性4.参观法的种类有()。
A.准备性参观B.并行性参观C.总结性参观D.常识性参观E.教育性参观5.在中国,()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原则。
A.孟子B.孔子C.荀子D.庄子E.朱熹6.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产婆术"属于()。
A.直观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德育过程是由()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A.德育理念B.教育者C.受教育者D.德育内容E.德育方法8.综合实践活动是地方性必修课,它占课时的()。
A.6%一8%B.7%一10%C.8%一10%D.10%一20%E.6%一10%9.班会的特点有()。
A.民主性B.集体性C.自主性D.针对性E.教育性10.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早把学习过程概括为()的统一过程。
A."惑"B."学"C."忆"D."思"E."行"参考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1.AC【解析】本题考查遗传决定论这个知识点,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2.ACE【解析】本题出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它指出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3 .ABCDE【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个知识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及个别差异性的规律。
2011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A.说服B.锻炼C.榜样D.修养2.“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旨在培养学生的( )。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聚合思维D.发散思维3.“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所体现的心理机制是( )。
A.移情B.从众C.期望D.顺从4.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
A.最近发展期B.生长高峰期C.心理断乳期D.发展关键期5.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当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产生( )。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6.小学生在学校发生轻微烫伤后,教师应及时处理,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在烫伤处冲冷水降温②脱去烫伤处的衣服③送医院处理④通知家长来学校处理⑤直接包扎烫伤处⑥涂抹烫伤药物A.①④⑤B.①②⑥C.②③⑤D.③④⑤7.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B.徐特立C.杨贤江D.蔡元培14.课程资源指的是( )。
A.教师和学生B.课程标准和教科书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D.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15.校风、校貌和师生关系都属于( )。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活动课程D.综合课程16.构成学校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与( )。
A.教学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条件D.教学组织1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8.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范型是( )。
2011年河南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B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1分,选错、多选或不选得0分。
1、在教育思想史上强调教育应该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2、“学不躐等”体现了()。
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3、童年期的年龄阶段是()。
A.3—6、7岁B.6、7岁—11、12岁C.11、12岁—13、14岁D.13、14岁—17、18岁4、一篇文章的首尾记得快、记得牢,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差是由于()。
A.超限抑制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提出“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德修养方法的教育家是()。
A.孟子B.孔子C.墨子D.荀子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要内容是()。
A.教书育人B.依法执教C.廉洁从教D.为人师表8、“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属于()。
A.义务性规范B.任意性规范C.制裁性规范D.授权性规范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是()。
A.当地教育行政部门B.当地政府C.教师工作和服务的学校D.当地教育督导组织10、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是()。
A.课堂导入B.课堂讲授C.课堂提问D.课堂板书11、教学技能发展的最高级形态是()。
A.教学技巧B.教学技艺C.教学艺术D.教学自动化12、教师采用一定方法促进和增强学生某一行为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教学行为是()。
A.教学研究B.教学反馈C.教学评价D.教学强化13、教师对学生作业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和统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技能是一()。
A.作业分析技能B.作业检查技能C.作业评价技能D.作业反馈技能14、以检查考核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状况为主要目的的说课是()。
11.教学过程包括不同阶段,教师通过一定活动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过程和要求的阶段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12.个别教师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A.公正评价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13.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
A.自愿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随意性
14.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在这两个生长高峰期内,他们的身高、体重的发展速度比平时快得多,这种现象说明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5.《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11.D12.C13.A 14.C15.B。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项选择题1.学校教育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C.封建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4.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
A.礼、乐、射、辞、书、数B.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C.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D.礼、乐、射、御、书、数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
A.《学记》B.《论语》C.《尚书》D.《孟子》7.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C.美国教育家杜威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8.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 )。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赫拉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9.古代希腊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德谟克利特D.柏拉图10.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 )。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1.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奇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柏拉图1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13.世晃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14.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C.赫尔巴特和杜威D.夸美纽斯和杜威15.“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 )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B.实证教育学派C.传统教育学派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16.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昆体良D.苏格拉底17.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A.德谟克利特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苏格拉底18.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康德B.第斯多惠C.赫尔巴特D.福禄倍尔19.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0.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A.孔子B.墨翟C.董仲舒D.朱熹二、填空题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____________的科学。
2.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________”3.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_________。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________、法国的蒙田和________ 等。
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________,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一书中。
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
7.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_________ 的按_________的教育制度。
8.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_________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9.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_________系统的形成。
10.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叫__________ 。
11.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_________。
1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 ______________ ”。
13.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____________。
14.在欧洲中世纪出现两种类型的教育,即__________学校和__________教育。
1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__________化和教育的__________化。
16.___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17.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__________的社会活动。
三、简答题1.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3.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观点?5.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6.简述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
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2.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和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3.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谈谈你的体会一、单项选择题1.A.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故可判断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初期。
2.C.见对教育概念的解释。
3.D.见学习精要。
4.D.见学习精要。
5.C.此话出自《论语》。
6.A.有关此原则的最早论述见于《学记》。
7.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8.D.见学习精要中古代西方的教育学思想。
9.A.苏格拉底是一位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
10.C.见学习精要。
11.B.见学习精要。
12.A.见学习精要。
13.C.《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见学习精要。
14.C.见学习精要。
15.D.见学习精要。
16.B.见学习精要。
17.D.苏格拉底在教学法中强调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
18.C.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9.B.素质教育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别于应试教育。
20.A.孔子是我国第一位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二、填空题1.教育规律来2.癸卯学制(或《奏定学堂章程》) 3.四书五经4.维多里诺拉伯雷5.卢梭爱弥儿6.林哈德与葛笃德7.一定层次结构年龄分级8.基础科学知识9.学校教育10.学校教育制度11.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12.废科举、兴学校13.助产术14.教会骑士15.民主普及16.教育立法17.培养人三、简答题1.《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学记》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
《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理论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学记》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包括:(1)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3)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的新观点有:(1)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2)改变经院主义的学风,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3)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与善结合起来。
5.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原则及规律,道德教育和教学管理等。
(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实行“泛智教育”。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开辟了道路。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5)首次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尤其是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人类的学校教育更加趋向正规化。
6.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凯洛夫教育学在国家行政领导与学校的关系上,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上,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3)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等。
这些缺陷也带给我国教育一些负面影响。
四、论述题1.赫尔巴特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了教育学体系。
1806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35年又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时,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