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法律
- 格式:docx
- 大小:16.63 KB
- 文档页数:3
白酒行业主要政策及法律法规汇总白酒作为我国传统的酒类产品之一,一直以来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规范白酒行业的发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白酒行业的主要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汇总,以便了解该行业的法律环境。
一、白酒产业政策:支持与引导白酒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关于产量、质量、市场准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推动白酒行业的科学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文件是《白酒产业发展纲要》,该纲要明确了白酒行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白酒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质量监督政策:严把质量关白酒作为一种食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监督政策,确保白酒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白酒标准》是重要的法规文件之一,规定了白酒产品的基本要求、生产工艺、质量指标等内容,白酒企业应当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并配备相应的质量检测设备。
三、市场管理政策:统筹规划市场管理政策主要涉及市场准入、价格监管、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保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国家对白酒行业实施市场准入许可制度,对白酒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质量管理等进行审核,并颁发许可证。
此外,国家还对白酒价格实行监管,防止价格垄断和虚假宣传。
品牌推广政策也很重要,国家鼓励白酒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商标保护政策:维护企业权益商标保护政策是为了保护白酒企业的知识产权,防止侵权行为。
国家对白酒商标进行注册和管理,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申请商标,并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合法使用商标,同时积极维权,对侵权行为进行举报和起诉。
五、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重视消费者利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主要关注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方面。
国家倡导白酒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监管,防止虚假宣传和质量欺诈行为,同时设立投诉举报渠道,接受消费者的投诉和建议,及时处理问题,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白酒行业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涉及众多领域,从产业发展、质量监督、市场管理、商标保护到消费者权益保护,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进行规范。
喝酒连带责任法律条文都有哪些解释我国的法律规定,在一起喝酒不应劝酒,如对当事人的身体构成伤害的,相应的劝酒人应承当相应的民事责任。
对这类事件的过失严重危害程度进行相应的判罚,相应的劝酒人会追究其民事责任。
我国的当今社会上,许多人在不经意间就构成了犯罪。
这主要是当事人的行为所致的,一起喝酒当事人非正常死亡,就是这类比较典型的案件。
那喝酒连带责任法律条文都有哪些解释呢,下面小编就这类问题为大家进行详细的解答。
一起喝酒的人死了是有连带责任的,要看一起喝酒的人有没有劝酒行为,有没有尽到照顾义务。
承担“酒责”有下面几种常见情况:一、故意灌酒型。
曾几何时,不少地方“酒文化”中形成了“不喝醉不够朋友”的潜规则,于是,酒席间相互灌酒成为习惯。
在灌酒导致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由于灌酒者明知过量饮酒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仍然实施这种行为,因此造成损害后果发生的,可认定为直接故意的主观过错,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灌酒者应当承担赔偿的主要法律责任。
1、放纵型饮酒。
“酒友”明知与其饮酒的人患有某种疾病或酒量有限或发现饮酒后的不良反映以及明知其它不良后果(如酒后驾驶)等,但仍不履行劝阻义务而与之对饮,对于该“酒友”的生命和安全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因而导致该“酒友”人身损害后果发生的,应认定为与受害人对饮的人具有间接故意的过错,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对对饮者应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其承担1/3以上赔偿的法律责任。
2、不予救助型。
“酒友”之间因有“相约饮酒协议”的存在,双方不仅达成了共同饮酒的默契,而且由于共同饮酒过程中相互之间距离最近,相互之间还具有最容易获取和发现饮酒者是否酒醉以及是否有不良反应等信息的便利和特征,从控制论和信息传播原理的角度来看,同饮人之间对于发现有不良反应情况后,均具有及时通知、及时协助救护、及时照顾和帮助等法律和道德上的义务。
3、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同饮人违反了这些义务的一项或几项或所有事项而造成其他“酒友”人身损害后果发生的,应认定“同饮者”的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具有原因力,“同饮者”应按照原因力的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白酒行业主要政策及法律法规白酒是我国的传统名酒,也是一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升级的趋势,白酒行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于白酒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白酒行业主要政策和法律法规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白酒行业主要政策1. “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被写入了中共十九大报告,也是署名在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中提到的重点之一。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框架下,白酒行业的发展有望更加广泛和稳定。
白酒企业可以利用“一带一路”这个平台,增加出口渠道,开辟新市场,开展合作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2.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的网站上发布了关于白酒消费税的详细政策解读和应对方法。
解读中提到,白酒的消费税是根据酒精度数分档征税,消费税税率在30%-65%不等。
此外,在销售和进口白酒的时候,需要交纳增值税。
企业需要了解和遵守相关的税收政策,以确保自己发展的合法性。
3. 外贸部外贸部发布了“一带一路”的政策指导意见。
在这份文件中,外贸部提到将有助于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环境,直接提高白酒企业国际化程度和出口量。
在此之前,白酒企业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和出口策略。
通过出口,开拓新市场,增加白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
二、白酒行业法律法规1.白酒生产许可证根据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白酒生产企业需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才能开展正式的生产活动。
白酒企业在获得生产许可证后,需要严格按照许可证的要求来生产和加工产品,确保安全质量。
如果企业没有获得生产许可证,就不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更不能向外销售其产品。
2. 非法添加物质食品安全法规通过对添加物质的限制,确保了白酒产品的安全性。
白酒企业在生产中需要遵循严格的添加剂标准,禁止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
任何超过法定标准的添加物质,都会引起严重的卫生问题和质量问题。
如果被发现在生产中添加非法添加物质,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和经济处罚。
与酒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酒类经营与管理,保护公共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加强酒类市场监管,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酒类,是指用于饮用的各种含有酒精(含气泡酒除外)的液体及其制品。
第三条酒类的生产、经营、销售和消费行为应当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国家加强酒类管理,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鼓励科学饮酒,倡导文明健康饮酒习惯,预防和减少酗酒造成的危害。
第五条国家对酒类实行分类管理,加强酒类生产、经营和消费者的教育管理,防止过量饮酒,减少酒精危害。
第六条国家发展酒类产业,助力经济发展,保护农业农民利益,加强传统酒类文化保护,促进酒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酒类生产管理第七条酒类生产必须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生产环境、设备、生产工艺的卫生和安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
第八条酒类生产企业应当持有合法的酿酒许可证,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不得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第九条酒类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生产记录和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产品检测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条酒类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原料采购和仓储管理,确保原料安全、质量稳定,杜绝使用不符合标准和有害物质的原料。
第十一条酒类生产企业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第十二条酒类生产企业应当保障职工劳动权益,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和安全防护。
第三章酒类经营管理第十三条酒类经营企业必须遵守夜店消防、卫生等相关管理规定,经营场所符合法定条件并取得相关经营许可。
第十四条酒类经营企业应当依法经营,不得非法销售酗酒的酒类产品,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类。
第十五条酒类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进货、库存、销售记录管理制度,确保产品源头可追溯,依法征税。
第十六条酒类经营企业应当加强酒类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禁止使用虚假广告,不得进行过度包装、涉嫌诱导性销售。
第十七条酒类经营企业应当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
葡萄酒行业的法规与标准解读一、法规体系葡萄酒行业涉及的法规体系较为复杂,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标准规范等多个层次。
其中,国家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葡萄酒行业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和要求;行政法规如《葡萄酒生产管理办法》对葡萄酒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了具体规定;部门规章如《葡萄酒生产技术规范》则对葡萄酒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标准进行了明确。
二、生产标准葡萄酒的生产标准涉及到葡萄种植、采摘、酿造、陈年等多个环节。
在葡萄种植方面,我国对葡萄的品种、种植环境、种植技术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葡萄酒的品质。
在酿造和陈年过程中,我国葡萄酒行业标准明确规定了葡萄酒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要求,如酒精度、酸度、色度、口感等。
此外,一些地方性法规还针对本地区的特殊环境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生产标准。
三、市场管理葡萄酒市场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产品标识、价格、广告、销售渠道等。
我国葡萄酒行业法规对产品的标识要求、价格标准、广告宣传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
此外,对于葡萄酒的销售渠道,我国也实行了许可证制度,确保葡萄酒的销售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四、质量追溯体系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我国葡萄酒行业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对葡萄酒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
通过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可以查询到葡萄酒的来源、生产信息等,从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五、典型案例分析以某葡萄酒生产企业为例,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反了相关法规规定,如在葡萄种植过程中使用违禁农药,导致葡萄质量不合格。
最终,该企业被吊销生产许可证,并受到其他相应的处罚。
这个案例说明了葡萄酒行业法规的重要性,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否则将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总之,葡萄酒行业的法规与标准是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该认真学习相关法规,严格遵守规定,确保生产出的葡萄酒符合国家标准和消费者需求。
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法规的执行到位,为葡萄酒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法律依据纯良酒和勾兑酒的相关法律法规解析一、引言纯良酒和勾兑酒作为酒类市场上的两种常见产品,其生产、销售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
本文将对纯良酒和勾兑酒的相关法律依据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规。
二、纯良酒的法律依据纯良酒是指通过经过法定程序认证的合法生产企业生产的、不使用添加剂、合格原辅料及其他食品相关物质制作而成的酒类产品。
其相关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酒类生产企业准入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酒类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和第三十五条规定,酒类生产企业须进行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等合法程序,取得生产许可证,并定期接受政府监督检查。
只有经过合法程序认证的企业生产的纯良酒,才能投入市场销售。
2. 酒类质量与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法》、《酒类质量安全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纯良酒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
比如,酒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或添加量超过规定的添加剂和食品相关物质;酒类产品不得掺假掺杂,不得出现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超标现象。
3. 酒类产品标签和包装根据《食品标签和标识管理办法》等法规,纯良酒的标签和包装上必须明确标注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产品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标示。
酒类产品的标签和包装必须真实准确,不能进行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
三、勾兑酒的法律依据勾兑酒是指通过混合不同种类的酒类产品或将其他有害物质或液体掺入酒类中而形成的酒类产品。
其相关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纳入非法产品范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酒类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勾兑酒属于非法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消费。
生产、销售勾兑酒的企业将受到行政处罚,严重者可能导致撤销营业执照等惩罚措施。
2. 酒类监管机构的监督执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酒类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国家相关部门设立酒类监管机构,负责对酒类市场进行监督执法。
这些机构会加强对酒类市场的巡查,发现违法行为将采取相应的制止措施。
酒类法律法规酒类法律法规1. 简介酒类法律法规是国家为规范酒类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公共安全而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涉及酒类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对于酒类行业的从业人员、消费者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2. 酒类法律法规的分类酒类法律法规可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1) 酒类生产管理法规酒类生产管理法规主要涵盖酿酒企业的注册登记、酿造工艺、质量标准、生产设备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法规的制定旨在确保酒类产品的生产安全、质量可靠,并对酒类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2) 酒类经营管理法规酒类经营管理法规主要涉及酒类经营企业的经营许可、进货渠道、销售方式、价格管理、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法规的制定旨在规范酒类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和打击假冒伪劣酒类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
(3) 酒类广告管理法规酒类广告管理法规主要针对在酒类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这些法规规定了酒类广告的发布范围、内容要求、宣传方式、广告语言等,以避免酒类广告对消费者的误导和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4) 酒类消费税法规酒类消费税法规主要是为了对酒类产品实施税收管理,并通过税收手段调控酒类市场。
这些法规规定了酒类消费税的计算方式、征收标准、税率等,并对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和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3. 酒类法律法规的重要性酒类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酒类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酒类法律法规能够规范酒类生产经营行为,保障酒类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对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规定,可以确保酒类产品合格,并杜绝不合格产品的流入市场。
其次,酒类法律法规能够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通过对酒类广告、价格、销售方式等进行规范,可以避免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现象的发生,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再次,酒类法律法规能够促进酒类市场的有序竞争,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发生。
从这⼏个经典案例,看喝酒喝出的法律事⼉原创A(XX实习律师)编辑⼁B说“⼈⽣得意须尽欢,莫使⾦樽空对⽉”,酒和饮酒在中国已经有逾千年历史,已经发展成为⼀种⽂化符号。
但是在今天,因喝酒聚会“酒友”劝酒致⼈伤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
对于损害后果的发⽣,“酒友”应否承担责任呢?怎么承担责任呢?快过年了,喝酒少不了,但是其中的法律风险要知晓,喝酒更要适度、开⼼就好、情到就好!笔者归纳了以下三种最常见的情形,以区别对待“酒友”的民事责任。
案例⼀:未履⾏基本照顾义务情形【案情再现】⼭东发⽣这样⼀个案例:三九寒冬,C、D、E三个朋友相聚豪饮,推杯换盏,E烂醉如泥。
酒后,C、D将E送⾄J家门前的马路边后,旋即离去。
第⼆⽇早上E家⼈发现E已冻死在⾃家楼梯⼝。
E家⼈对此结果难以接受,觉得E的酒友不负责任和**为,遂将C、D告上法庭,要求⽀付赔偿⾦、精神损失费等共8万余元。
【案件结果】⽇前,经某区法院调解,两酒友给了死者家属3万多元的赔偿,获得了家属谅解,达成和解。
【法律分析】朋友中类似的聚会很多,有很多⼈认为“宁愿把胃喝个洞洞也不让兄弟感情留个缝缝”,并为此喝得酩酊⼤醉,喝得住进医院,更并没想到会乐极⽣悲,喝酒醉死⼈。
在本案例中,C、D和E饮酒⾄E烂醉的⾏为,使C、D负有将E交给其成年家属或者亲⾃照顾的作为义务,⽽本案中虽然两⼈尽到了⼀定的义务,但显然没有“尽责”地履⾏完基本的义务。
即没有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致E被冻死,构成了**为的侵权。
现实中还有这样的情形,朋友间喝酒后,醉酒的⼈⾃⼰要驾车回家,其他⼈没有进⾏劝阻或者通过其他办法将其交给成年家属。
醉酒的⼈驾车⾏驶过程中出现事故,其他酒友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案例⼆:先⾏⾏为引发特别注意义务情形【案情再现】F、G、H、E聚会喝酒。
酒后四⼈起兴来到河⾥游泳,F由于饮酒过量在游泳中出现抽搐症状。
H、E发现后上前营救,G上岸呼叫村民,⽽后⼜及时和村民⼀起下河搜救,但是待村民打捞出F时候,F已经没有⽣命特征。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饮酒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各种法律纠纷,如酒后驾车、酒后滋事、饮酒导致身体损害等。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酒后驾车引发的法律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饮酒与法律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案例介绍2019年10月某日晚,张某与朋友李某在一家餐馆聚餐,期间两人共喝了4瓶白酒。
酒后,张某驾车送李某回家。
在行驶过程中,张某因酒精作用,操作失误,导致车辆失控,撞上路边行人王某。
事故造成王某重伤,张某负全责。
事故发生后,王某家属将张某告上法庭,要求张某承担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30万元。
张某辩称,自己是在饮酒后驾车,但并非故意,且在事故发生前已经将车停在路边休息,试图清醒。
此外,张某还表示,自己已经购买了保险,保险公司应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三、案件分析1. 酒后驾车违法性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本案中,张某饮酒后驾车,属于违法行为。
2. 赔偿责任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张某酒后驾车,导致王某受伤,依法应承担侵权责任。
(1)医疗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
”王某受伤后,产生的医疗费用应由张某承担。
(2)误工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等合理费用。
”王某受伤后,因治疗无法工作,产生的误工费应由张某承担。
酒与法律
远在周朝酒与法律便以酒法的形式存在,周公戒之曰:“群饮,汝勿佚,执拘以归周,予其杀而禹恶旨酒。
”周公颁诰,严厉禁酒,唯恐民众败德伤性,损害元气,此为强国而禁酒。
酒法,是中国封建时代关于酒的酿造、征税、专卖或禁酿的法令。
酒法主要有3种类型:①榷酒。
由官府垄断酒的生产和销售,禁止百姓私酿和私卖;②允许民间私酿和私卖,由官府征税;③酒禁,亦称禁酒。
灾荒,战乱时期粮食不足,禁止民间酿酒,以防止粮食的浪费。
在中国各代史书中均有记载关于禁酒的法令,古代禁酒约有四类:第一,为强国而禁;第二,为节约谷物而禁;第三,为专卖而禁;第四,因酗酒肇事而禁。
酿酒需要大量谷物,
帝太安四年,农民丰收后酗酒闹事,文成帝为此下令禁酒,诏令明言:“酿、沽饮皆斩之。
”(《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
一代枭雄曹操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仙李白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甚至连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对酒都甚是喜爱,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而现如今,关于酒的法律危害是防不胜防。
劝酒者法律责任。
酒逢知己千杯少,亲朋好友相聚喝酒在所难免,但是一味地劝酒,发生事故后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等相关规定。
具体以下五种情况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第一,强迫性劝酒。
比如用“不喝酒,你是不
是瞧不起哥们呀”等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的行为;第二,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
比如饮酒者说“我有xxx病或者我身体不舒服不能喝酒”,即明知对方身体状况,仍劝其饮酒诱发疾病等;第三,未安全护送醉酒者。
如饮酒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无法支配自身行为时,酒友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第四,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的。
第五,向未成年人劝酒。
比如明知对方是未成年人,仍劝其喝酒,出事后应承担法律责任。
如果家长在现场未制止劝酒行为的,家长也应承担责任。
另外补充一下,根据《未成年保护法》的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也就是说既不能向未成年人售酒,更不能劝未成年人喝酒。
饮酒者法律责任。
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应少饮酒或者饮酒后拒绝驾车。
根据《侵权责任法》、《刑法》、《道路安全法》等规定,饮酒后,造成事故的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一,醉酒后造成损失不能免责。
不能以自己醉酒后脑子不清楚或者喝“断片”主张自己免责。
第二饮酒后开车,驾照一次扣12分。
饮酒后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或者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都构成犯罪的将终身禁驾。
第三,醉酒后驾车,将触犯刑律,构成危险驾驶罪。
饮酒后发生重大事故,致使人身财产受到重大损害,可构成交通肇事罪,最高可判处15年有期徒刑。
此外发生交通事故后将受害人带离现场隐藏或者遗弃,使受害人得不到救助死亡或残疾的将构成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
旁观者法律责任。
一般情况,旁观者无须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此种情况需要承担法律,酒店、饭店等饮酒的场所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
比如,酒保或者餐厅服务员发现醉酒者在自己经营场所闹事,未及时制止,造成他人损害的,相关场所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此外发现醉酒者人身财产被侵害的,可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救助者造
成的损失不但明确受到法律保护,而且还可能获得见义勇为奖。
至于奖品是奖章、大红花还是人民币根据各地方规定。
而且现在关于酒的法律更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刑法》、《民法》等等法律法规中均有关于酒的法律规定。
由此可见酒与法律从古至今都有着说不清道不尽的关系,也将一直延续下去,关于酒的法律规定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