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结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2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
它通常由于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性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动脉引起。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高、病情危重,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目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已经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它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主要是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
氯吡格雷是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它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断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协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非常显著。
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进而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
联合应用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一项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够显著降低30天内的死亡率和再发心肌梗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联合应用还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除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显著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还具有其他优点。
它的药物作用相对稳定,用药方便,患者易于遵从医嘱。
联合应用的安全性较高,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不良反应较轻。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具有对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的作用,可以为患者长期的心血管保健提供保障。
尽管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疗效显著,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联合应用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联合应用可能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45例,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结果:观察组的凝血指标更优,临床有效率(97.78%)较对照组(82.22%)更高,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值得广为运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效果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心肌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氧支持,最终因缺血缺氧而坏死。
该病往往在不经意间突然发作,病情会在短时间内达到顶峰,若没有及时救治,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针对目前的现状,比较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药后疗效,详细见以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计算机随机表法将我院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
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2~80岁,平均(64.50±3.29)岁;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4~80岁,平均(66.04±3.57) 岁。
简单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其差异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医治方法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生产厂家:广西慧宝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5020285,规格:0.5g),第1d最大用量不可超出300mg,次日剂量调整为150mg/d,1次/d。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生产厂家:Sanofi Pharma Bristol-Myers Squibb SNC,国药准字:J20040006,规格:75mg),第1d最大用量不可超出300mg,次日剂量调整为75mg/d,1次/d。
1个月后查看疗效。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目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确诊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常规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临促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较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大量推广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标签: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心肌持续严重缺血导致心肌局部急性坏死而引发的疾病,其发病原理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具有起病急、恶化块、病死率高等特点,发病后患者通常伴随着心律失常、休克等症状,心肌梗死严重者极易出现心源性猝死,进而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再加上近几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增长且趋于年龄化,因此需要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以此保证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1]。
该实验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具体步骤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為研究对象,根据确诊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
其中,女34例、男46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2.15±6.52)岁。
两组患者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恶性肿瘤、药物过敏反应、脏器功能不全者[2]。
所有患者在症状表现、病因、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需进行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心电图监护、吸氧治疗等,同时需要为患者静脉地主瑞替普酶,并指导患者口服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且需要静脉泵入尿激酶150万U,泵入时间控制30 min内,常规组基于此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即第一天告知患者嚼服拜阿司匹林300 mg,第二天口服拜阿司匹林300 mg,治疗3天后,每天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服用1次/d,连续治疗1个月;研究组基于此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主要内容:阿司匹林治疗方法与常规组相同,氯吡格雷治疗:第一天指导患者嚼服氯吡格雷300 mg,第二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服用1次/d,连续治疗1个月。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常与阿司匹林(aspirin)联合使用来预防血栓形成。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已被广泛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MI的研究结果。
AMI(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常常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引起。
血栓可严重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
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是AMI治疗的重要方面。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腺苷二磷酸)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则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阻止血小板聚集,从而提高AMI 患者的预后。
近年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AMI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和推广。
其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是“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AMI患者中的抗血小板疗效研究”(CURE)试验。
该试验于2001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纳入了12,562名AMI患者进行研究。
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AMI 患者的心脏事件风险,包括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卒中等。
CURE试验结果支持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作为AMI治疗的标准方案之一。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MI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和推广。
该联合治疗方案通过多个途径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还需要注意副作用的风险,如出血等。
在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MI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评估来决定是否使用,并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AMI治疗方案,已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该联合治疗方案的最佳剂量、疗程和长期预后等问题,以进一步优化AMI患者的治疗策略。
心肌梗死治疗中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分析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都是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阻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心肌梗死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氯吡格雷是一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阻断了ADP受体,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能够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减少心肌再梗死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与之相比,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生成前体物质TXA2的合成,阻断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对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心肌梗死治疗中,阿司匹林能够减少患者的症状、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由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联合应用有着更好的效果。
研究显示,将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再梗死率。
联合应用药物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等。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能还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和过敏反应等。
在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心肌梗死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副作用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心肌梗死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再梗死的风险。
联合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
需要强调个体化治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氯吡格雷(波立维)联合阿司匹林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每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d,观察组b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1次/d,观察治疗期间(四周)心绞痛发生情况,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心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发现观察组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患者满足以下条件:入院前24h之内①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胸痛症状。
②心肌酶及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超过2倍正常值并呈动态变化。
③具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动态改变图形。
④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一支或多支血管完全闭塞。
⑤入选前未服用氯吡格雷。
入选患者需满足第④⑤项再加上其他任意两项条件。
具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均被排除:有心肌梗死史者、有出血倾向者、有恶性肿瘤者、对氯吡格雷过敏者、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者[3]。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均认真的配合观察和治疗,并且遵医行为良好。
1.3试验方法本次试验采取对照性试验研究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a组)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口服;观察组(b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首剂量300mg,以后75mg/d,口服,1次/d。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联用低分子肝素5000u腹壁下注射,1次/12h,共一周。
观察时间为四周。
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为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肠溶阿司匹林,商品名:拜阿司匹灵,为德国拜尔公司生产。
1.4疗效评价标准观察在治疗期间内:①心绞痛的缓解情况和心电图的改变;其中根据1993年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心绞痛改善程度:显效为劳力性心绞痛严重程度改善2级以上,自发性心绞痛不发作;有效为劳力性心绞痛严重程度改善1级以上,自发性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2/3或发作时间缩短;无效为症状无改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突发性发作常常给患者和家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AMI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氯吡格雷是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血栓栓塞风险。
在AMI的治疗中,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以发挥协同的作用,更好地防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
根据相关的临床指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后,应尽早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分析1. 减少心血管事件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减少AMI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研究表明,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AMI患者,在心肌梗死后的30天内,心源性死亡率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率相对较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2. 降低再灌注损伤AMI患者常常需要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这可能会导致再灌注损伤。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有助于保护心肌组织,降低患者的心脏损伤程度。
3. 减少血栓栓塞风险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对于AMI患者来说,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率,避免血栓栓塞的风险。
4. 提高治疗依从性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方便患者服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权衡利弊,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特点,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指导。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事件,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
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Aspirin)联合使用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第一部分: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及疗效氯吡格雷是一种贵州独特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 ADP 受体的激活而发挥抗血栓作用。
氯吡格雷主要通过其活性代谢产物与 ADP 受体结合,阻断 ADP 诱导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聚。
临床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可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
第二部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疗效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也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环氧化酶,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
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治疗药物之一。
第三部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一项名为 CLARITY-TIMI 28 的研究显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显著减少再梗死和死亡的风险。
在该研究中,共有3491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少30天内的再梗死率和死亡率。
另外一项名为 COMMIT 的研究也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已被充分证实。
联合应用可以显著减少再梗死和死亡的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由于联合应用增加了出血的风险,临床医生在使用时需要权衡益处和风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7例临床观察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每天100 mg;给予低分子肝素0.4 ml,每天2次,连用7 d;同时给予抗心绞痛类药物。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每天75 mg,每天1次。
两组患者共治疗4周。
在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胸痛发生次数以及使用硝酸甘油的次数等。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借鉴。
标签:心肌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1]。
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患者满足以下条件:①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胸痛症状;②心电图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动态演变图形;③心肌酶及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超过2倍正常值并呈动态变化;④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一支或多支血管完全闭塞。
同时满足第④项再加上其他任意两项即可入选。
同时排除: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道溃疡、咯血等)患者;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等患者。
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62.1±9.7)岁;梗死部位:前壁22例,下壁27例,复合壁8例。
对照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61.3±8.9)岁;梗死部位:前壁21例,下壁26例,复合壁8例。
世界中医药2015年12月第10卷·1431·针对贫血患者开展血液检验的临床诊断鉴别价值分析吴 丹(解放军第一八四医院 检验科 江西 鹰潭 335000)【摘 要】目的:目的:探讨血液检验对贫血患者临床诊断鉴别的价值。
方法: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已经确诊为地中海贫血的患者47例,和已经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患者45例,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与诊断标准的符合情况。
结果:结果:结果:地中海性贫血组有41例与诊断标准吻合,符合率为87.23%;缺铁性贫血组有40例与诊断标准吻合,符合率为88.89%。
结论结论结论:血液检验结果能够良好的对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进行鉴别,值得临床上进行使用。
【关键词】贫血;血液检验;鉴别价值【中图分类号】R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02(2015)04-1431-0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血液检验对贫血患者临床诊断鉴别的价值,随机选取我院已经确诊为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共92例为研究对象,其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地中海贫血组患者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在16-50岁,平均年龄(38.5±7.5)岁;缺铁性贫血组患者45例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在17-55岁,平均年龄为(39±6.25)。
两组患者在在年龄、性别、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两组患者在清晨门诊人少时进行空腹真空采血,将采集到的肘静脉处的2ml血液样本放入专门的血常规管内。
在血液标本之中加入抗凝剂并混合均匀,然后采用KX-2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检测时要使用专门的配套试剂,并且要严格遵循医院的血液检验工作流程。
1.3 诊断标准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是小于79fL,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小于300g/L,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在28pq以下,均为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则是红细胞平均体积在79fL,血小板的含量在14.5%以上[1]。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液检验的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1.5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血液检验之后各项血指标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血指标比较分析(X±S)组别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pq)平均血红蛋白浓度(g/L)地中海性贫血组47例 12.3±1.5 68.5±2.8 23.5±16.9 328.6±4.2 缺铁性贫血组45例 18.9±2.5 70.9±4.1 22.8±4.5 275.8±6.7 T 15.430 3.291 -- 45.497P <0.05 <0.05 >0.05 <0.05 其中地中海性贫血组有41例与诊断标准吻合,符合率为87.23%;缺铁性贫血组有40例与诊断标准吻合,符合率为88.89%。
3 讨论在目前,对贫血的区别诊断并不理想,人们缺少对于贫血的重视,现有的蛋白和基因检查方式并没有太多的医院进行引进,而有条件展开检测的医院也因为费用原因很少进行检测。
而血液检验是一项普通的检测方式,本文研究血液检测就是为了探讨其是否可以对贫血在临床上进行鉴别[2]。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已经经基因等检验确诊为地中海贫血的患者47例,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其中,对比两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比两组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由此看出血液诊断在患者各项血液数据的平均值上与诊断标准相符。
而其中地中海性贫血组47例患者在经过血液检验后有41例与诊断标准吻合,符合率为87.23%;缺铁性贫血组45例患者在经过血液检验后有40例与诊断标准吻合,符合率为88.89%。
综上所述,血液检验结果能够良好的对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进行鉴别,值得临床上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1]蜂学英.血液检验在100例贫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3):253-254.[2]吴大联.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1):40-40,41.阿司匹林结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张财宝 解继明*(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 云南 昆明 650011)【摘 要】目的:阿司匹林结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方法: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结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结果: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复合终点发生率、再闭塞发生率和左室射血分数,观察组和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凝血功能,结果差异不显著,两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结合氯吡格雷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急性心肌梗死【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02(2015)04-1431-02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1]。
是因为冠状动脉持续、急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症状。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久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和病死率高的特点[2]。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趋于年轻化,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50采用阿司匹林结合氯吡格雷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过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
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范围为30岁~75岁,平均年龄(55.8±2.55)岁。
对照组年龄范围为40~75岁,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观察组年龄范围为30~65岁。
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AMI的相关诊断标准[3]。
经诊断,所有患者中没有肝、肺、肾功能不齐全患者以及在哺乳期妇女和孕妇。
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比较,差世界中医药2015年12月第10卷·1432·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需要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吸氧、镇静和止痛,如患者有其他合并症,给予对症治疗,并为其进行心电监护。
1.2.1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阿司匹林口服治疗,剂量为300mg,,次日起每日150mg。
一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
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结合氯吡格雷治疗,首日服用300mg阿司匹林,配合300mg氯吡格雷,次日起每日服用150mg阿司匹林配合75g 氯吡格雷,一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复合终点发生率、再闭塞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血管再通率和凝血功能。
1.4统计学分析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治疗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复合终点发生率、再闭塞发生率和左室射血分数,观察组和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为3例,发生率为6.00%,出现心肌梗死再发生情况的为2例,再发生率为4.00%,复合终点发生率为6.00%,出现再闭塞的为4例,再闭塞发生率为8.00%,左室射血分数为(48.22±6.11)%;对照组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为9例,发生率为18.00%,出现心肌梗死再发生情况的为5例,再发生率为10.00%,复合终点发生率为20.00%,出现再闭塞的为11例,再闭塞发生率为22.00%,左室射血分数为(32.62±6.11)%;两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凝血功能,两组结果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例数为22例,血管再通率为44.00%,凝血功能pt为(13.24±2.44)s,aptt为(39.98±8.22)s,plt为(202.33±18.99);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例数为21例,血管再通率为42.00%,凝血功能pt为(12.94±3.14)s,aptt为(40.08±8.55)s,plt 为(205.93±17.91);两组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目前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患上急性心肌梗死的人越来越多,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并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该病因为起病突然,所以病情较为严重、变化较快以及病症复杂,如果治疗不及时和治疗不当则有较高的死亡率,并且还会伴有其他的身体损伤情况出现。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阿司匹林结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是一种乙酰水杨酸类药物,能够对前列腺素合成酶起到抑制作用,并能使血栓素A2生成减少,这就能够有效抑制低浓度胶原、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凝血酶,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还能够对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衍生物,是属于ADP受体阻滞剂的,在使用后能够和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相结合,一次阻断糖蛋白受体和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对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聚集情况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和阿司匹林合用时能够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在增加药理作用的前提下,还增强了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了血管的阻力,对于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