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学生回顾并巩固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能力。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背后原因和影响的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教学重点:1. 回顾并理解八年级下册历史重要知识点。
2. 训练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批判性思考。
2. 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教学准备:1. 学生历史教科书和笔记。
2. 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音频设备。
3. 复习资料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历史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历史视频,唤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2. 复习重要知识点(15分钟)- 教师以课件形式回顾八年级下册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包括但不限于:-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 近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 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在回顾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3. 分组活动:历史事件分析(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 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收集和整理关于所选历史事件的材料和信息。
- 学生们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这个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 这个事件对当时和之后的世界有什么影响?- 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网络搜索或借阅相关书籍来找到答案。
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回答上述问题。
-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进行互动和讨论。
-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批判性思考,鼓励他们理性进行讨论和辩论。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教案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第1课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具有人民代表的性质,在普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政治协商会议的重大决议:1、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把北平改为北京作首都;3、采用公元纪年,本年为1949年;4、五星红旗为国旗;6、《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7、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10月1日为国庆纪念日。
外交原则: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使中国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溶蚀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历史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x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x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x藏办法的协议》――标志x藏和平解放。
意义:x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同时也使x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x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第2课抗美援朝战争:背景―美国对我国东北边境进行狂轰滥炸,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请求。
1950年10月,彭德怀―司令员 1953年7月,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
意义: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烈火英雄―邱少云堵机枪英雄――黄继光土地改革:1950年6月,目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归纳总结、提出观点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3. 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
教学难点:1.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间的联系;2.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3. 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学习重点。
2. 提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复习内容1.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3. 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历程三、课堂练习1. 课后练习题2. 小组讨论,分析近代中国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内容1.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续)-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续)- 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3. 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续)- 两次工业革命-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历程二、课堂练习1. 课后练习题2. 小组讨论,分析近代中国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三、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最新5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探索理解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能者发展适者生存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改革就业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09页“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A.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B.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正朝着电脑、手机、住房、汽车发展。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旧的“四大件”发展到新的“四大件”,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象俗话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安排学生阅读,要求作出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衣食住行的变迁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很单调,而且要凭“布票”购买衣服。
)2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不仅用来遮羞御寒,而且可以展示个性、显示风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2003年‘走进历史’展览会”上见过的《计划经济时代里的票证》,联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内容,说明那时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
⼋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教案1新⼈教版期末复习昆⼭市2011~2012学年第⼆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初⼆历史⼀、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要求的(共20分)。
1.右图是第⼀届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留下的珍贵合影,该会议A.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B.通过了《共同纲领》C.制定了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2.⼀位美军⾼级将领在分析⼀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我们是在⼀个错误的时间,⼀个错误的地点,和⼀个错误的对⼿,打了⼀场错误的战争!”这场发⽣在20世纪50年代的战争被我们称为A.抗⽇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 D.镇压反⾰命3.歌曲可以反映时代的特点,以下歌曲属于新中国成⽴以后出现的是①《翻⾝农奴把歌唱》②《义勇军进⾏曲》③《中国⼈民志愿军战歌》④《学习雷锋好榜样》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4.“我国第⼀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成就。
”下列史实中可以证明这⼀结论的是①武汉长江⼤桥建成②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建成通车③形成了以鞍⼭钢铁公司为中⼼的东北⼯业基地④开展了⼤炼钢铁的群众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1952年,⽑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符合这⼀设想的措施是A.组织互助组 B.成⽴⽣产合作社 C.建⽴⼈民公社 D.进⾏公私合营6.1956年,⼀位中国诗⼈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的远航!在清朗的⽇⼦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最有可能表达A.建国后⼈民当家作主的欢乐 B.三⼤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欣喜C.⼤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 D.⽂化⼤⾰命爆发以后的狂热7.右图是根据苏州市某县上报的⽔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形图,其中1 958年的亩产量远远⾼于其它年份。
对此,你的正确判断是A.⼟地改⾰成效显著 B.王进喜作出重要贡献C.⽔稻⽣产实现⼤丰收 D.该年数据不可信8.1967年6⽇17⽇,中国第⼀颗氡弹爆炸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标内容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讲述开国大典,认识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初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学习会议应该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并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阶段的影视作品较多,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西藏的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教案一、教案目标本教案的学习目标是复习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知识点,巩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为期末考试做准备。
二、教学内容本次复习教案包括以下内容:1.第十一章光荣与梦想的历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2.第十二章独立自主——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诞生。
3.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4.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国加速向现代化强国迈进,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
三、教学方法针对复习阶段的特点,教学采用以下方法:1.概念讲解: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简要概括和重点解释,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深化:通过案例、图片和实例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和整理重点内容,促进合作学习和互助提高。
4.习题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提供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第一步:复习概念知识1.分发复习资料:提供一份包括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的概念知识复习资料,供学生参考。
2.概念讲解:逐个介绍每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学生提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对每个知识点的问题,教师和其他学生协助解答。
第二步:案例分析和讨论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案例汇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所选事件或人物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关键信息。
第三步:复习练习1.分发练习题:提供一份包含各章节知识点的习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答题检查:逐个批改学生的答案,并讲解习题的解法和解题思路。
第四步:问题解答和总结1.学生提问: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出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2.总结复习:教师对本次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最新范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1第一课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单元复习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2.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3.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第四单元:近代化的探索5.第五单元: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6.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7.第七单元:解放战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即将结束八年级下册的历史学习,今天我们将对整个学期的内容进行复习。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单元,分别有哪些重点内容?(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唐朝的繁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2.开放的社会:民族融合、对外交往、文化繁荣等方面的表现。
(三)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1.南移的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等。
2.南移的表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
(四)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元朝的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明朝的巩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五)第四单元:近代化的探索1.洋务运动:原因、过程、成果及影响。
2.戊戌变法:原因、过程、成果及影响。
(六)第五单元: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1.鸦片战争:原因、过程、影响。
2.甲午战争:原因、过程、影响。
3.抗日战争:原因、过程、影响。
(七)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原因:日本侵华战争、民族矛盾加剧等。
2.抗日战争的过程: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等。
3.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影响。
(八)第七单元:解放战争1.解放战争的原因:国共矛盾加剧、民族矛盾加剧等。
2.解放战争的过程: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等。
3.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影响。
(九)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我们对八年级下册的历史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期末复习昆山市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初二历史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0分)。
1.右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留下的珍贵合影,该会议A.宣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通过了《共同纲领》C.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2.一位美军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场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战争被我们称为A.抗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 D.镇压反革命3.歌曲可以反映时代的特点,以下歌曲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是①《翻身农奴把歌唱》②《义勇军进行曲》③《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④《学习雷锋好榜样》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4.“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
”下列史实中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建成通车③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④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A.组织互助组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进行公私合营6.1956年,一位中国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最有可能表达A.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欣喜C.大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心 D.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的狂热7.右图是根据苏州市某县上报的水稻亩产量数据制作的柱形图,其中1 958年的亩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年份。
对此,你的正确判断是A.土地改革成效显著 B.王进喜作出重要贡献C.水稻生产实现大丰收 D.该年数据不可信8.1967年6日17日,中国第一颗氡弹爆炸成功。
下列图片中为此做出过重大贡献人物是9.下列哪一事件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有关?A.“九一三”事件 B.毛泽东逝世 C.“四五”运动 D.“四人帮”被粉碎10.见下面的图示,哪个字母所代表的时期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1.小张同学前往我国地理位置最南边的经济特区参观学习,他到达的是A.厦门 B.深圳 C.海南 D.珠海1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为庆祝十八大的召开,李大爷收藏了以党代会为主题的一组纪念邮票①中共八大②中共十三大③中共十四大④中共十五大。
请你帮助他根据每一次党代会的主要内容确定几个关键词A.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③市场经济④科学发展B.①主要矛盾②初级阶段③市场经济④邓小平理论C.①经济建设②国企改革③计划经济④中国特色D.①迎接胜利②走自己的路③一国两制④市场经济13.“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①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强调发展经济是关键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④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④1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C.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15.一张图片,就是一幅凝固的历史画卷,它以无声的形象,向我们诉说着那令人难忘的时刻。
右图所示历史场景之所以成功实现,主要得益于A.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实行 B.“九二共识”的达成C.“一国两制”的提出D.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成立16.某同学用以下素材撰写历史小论文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十一届三中全会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一国两制”。
据此判断,最适合这位同学小论文主题应该是A.中国走向世界B.改革开放C.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17.下图是我国于196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邮票所反映的会议A.在印度的万隆召开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合作18.下表为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中国所得支持票的统计。
小明同学对此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于1970年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B.中国所得支持票不断增加C.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19.下列哪项科技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20.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为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了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B.“863计划”C.“科教兴国”战略 D.希望工程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每小题1分,共6分)。
21.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集体土地所有制。
2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3.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24.香港和澳门两地的回归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25.下列历史图片的研究主题应该是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26.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中共“八大”明确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
28.“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被迫害致死;改革开放后加紧了立法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9.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在上海设立了,至今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2001年在上海成立了,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四、材料解析与问答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共18分)。
30.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农村问题,在农村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性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农家对联材料三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2)材料二中,“当年曾分田”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两次“分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促进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31.党的“十五大”提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阅读材料:材料一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
——毛泽东在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三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讲话请回答:(1)材料一中孙中山先生被称为“民主革命伟大先驱”的主要理由是什么?(2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标志。
(1分)(3)有学者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新的革命起点”,“(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历经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里所说的“新的革命”是指什么?“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又被称作什么?(2分)(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三位伟人对近现代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32.中美关系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
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
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晚,周恩来举行了欢迎尼克松的宴会。
尼克松在祝酒词中说“……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
”——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材料三2010年1月30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批准向台湾出售总价值63.92亿美元的武器项目,包括60架黑鹰直升机、爱国者三型导弹系统等武器。
——《美国空军时报》(1)材料一中尼克松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1分)20世纪70年代美国采取了哪些“行动”与中国政府改善关系?(2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两国能够走到一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分)(3)在台湾问题上,你认为美国应遵守什么原则才能有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1分)(4)近期,菲律宾对我国黄岩岛的主权问题提出无理要求,导致双方海上军事对峙。
美国则强调不介入南海领土争端。
面对一些国家的无理挑衅,你认为中国应采取怎样的外交对策?(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