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小数的性质。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小数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小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小明和小华比赛跳远,小明跳了2.3米,小华跳了2.30米,谁跳得更远?(2)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3和2.30是否相等?为什么?(3)揭示课题:小数的性质。
2. 探究新知(1)观察比较:教师出示两组小数,如0.5和0.50,3.8和3.80,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小数的性质。
(3)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举例验证:教师出示例子,如0.4=0.40,5.07=5.070,让学生验证小数的性质。
3. 应用拓展(1)基本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2)提高练习:教师出示较复杂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练习:教师出示与小数性质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总结反馈(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小数的性质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小数的性质(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掌握小数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小数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概念和性质,小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的作用,小数的计算规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数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 演示法:通过具体的小数例子,演示小数的计算方法。
3. 练习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小数的计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小数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的作用。
3. 演示新课:通过具体的小数例子,演示小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小数的计算规则。
4. 练习新课: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小数的计算规则。
5. 总结新课:总结小数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强调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通过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练习反馈: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小数的计算规则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练习题:与小数相关的练习题。
3. 教学课件:与小数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 课时:2课时。
2. 日期: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
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简析]这局部内容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观察、比拟和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现小数的性质。
例4联络学生熟悉的“购学惯用品”情境引入,激起学生进展比拟的需要,再通过用不同方法对橡皮和铅笔单价的比拟,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试一试”那么借助直尺图使学生再次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两组等式的特点,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
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那么是突出小数性质内涵——“0”在小数末尾的专项教学,同时学习应用小数的性质,进展化简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测、验证以及比拟、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历,开展数学考虑的才能。
观察、比拟、抽象概括才能,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络,同时浸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发冲突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别小看这个“0”,它的作用可大着呢。
看,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两个0呢?〔屏幕依次出示一组数:5,50,500〕我们再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2、引发猜测:假如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怎样?猜猜看。
〔学生自由发表,可能出现两种意见:①受整数末尾添“0”的思维定势,认为小数大小也会随之变化。
②由钱数等生活经历认为小数大小不变〕谁的猜测正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举些例子〕[设计意图:从对“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引起大小变化”的考虑,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小数末尾的0,引发猜测。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小数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数的性质以及表示方法,尤其是和分数的关系。
2.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小数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2.小数的加减乘除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小数的分数表示法和小数形式表示法之间的转换。
2.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简单例子的对比引出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含义和基本表示法。
2. 小数的性质2.1 小数的大小比较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口袋里钞票数目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特别是“整数部分相同,小数部分大小比较”这个规则。
2.2 小数和分数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拆分小数的定义,掌握小数和分数的转换方法。
2.3 小数的进位和舍位通过例子让学生理解小数的进位和舍位规则,特别是小数尾数四舍五入的方法。
3. 小数的加减乘除计算方法3.1 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特别是类似于“两个小数相减时先化为相同位数”的方法。
3.2 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如小数点的位置、小数位数的相乘),并和整数的乘法进行比较。
3.3 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特别是“转化成整数再计算”的方法。
4. 实际问题解决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小数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们掌握了小数的表示方法和性质,了解了小数和分数的关系,学会了小数的加减乘除计算方法,并通过生活实例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难点教学上,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和分数的转换方法以及小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总体来看,本课教学效果良好,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还有一些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1第一篇: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1 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小数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学生了解小数性质的内容;证明小数性质的准确性;运用性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教学过程可设计为导入、展开、巩固三个环节。
【导入】教师说:我这里有一段1分米长的铁丝(出示铁丝),除了用数据1分米(板书)表示它的长度以外,你还可用哪些数据表示?(学生口答,教师随答随板书)1分米 10厘米 100毫米 1/10米 10/100米 100/1000米 0.1米.10米 0.100米学生说出上面一些数后,教师提问:“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没有区别?”生答:它们表示同一段铁丝的长度,它们有相等的关系。
但它们选用的度量单位不同,选用的数也不一样,有整数、小数、分数。
教师说:同学们说得对。
这些数据表示的是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所以相等(教师将数据用等号连起来)。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利用同学们发现的“相同”和“不同”来研究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
(板书:小数的性质)【展开】一、了解小数性质的内容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列出的这些数据的第二、三行,它们所使用的度量单位都是什么?(生:米)师:对,都是米。
在度量单位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去掉这个单位,而独立考察数与数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等数使用的不同单位,不能随意去掉)。
现在请同学们最后一行的等式,看有什么变化?(附图 {图})生:从左往右看,0.1的后面增加一个0、两个0,它们仍相等;从右往左看,0.100的后面减少一个0、两个0,它们还是相等。
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个性质,它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个性质在什么条件下成立?生:条件是“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结论是“这个小数的大小不变”。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3《小数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3.3《小数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材通过实例让学生探索、发现并证明这一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基本知识,对小数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他们还未能深刻理解小数的性质,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和体会。
此外,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需要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掌握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性质,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交流中理解,在表达中巩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小数性质的实例。
2.准备练习题,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操练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小数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明的身高是1.5米,如果我们在1.5的末尾添上一个‘0’,变成1.50,小明的身高会发生改变吗?”2.呈现(10分钟)呈现小数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并证明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一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题包括:–把给出的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然后比较大小。
–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小数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练习情况,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小数的性质,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小数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如:“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么小数的其他位置添上‘0’或去掉‘0’呢?”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小数的性质,巩固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位值和读法;
2.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3.了解小数的性质,包括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规律。
教学重点
1.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小数的性质及四则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1.小数的大小比较;
2.小数的四则运算规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教材、笔、笔记本;
2.学生准备:数学书、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老师给出小数加减法例题;
2.请学生手抄题目,作为开课考试。
课堂讲授(20分钟)
1.小数的位值和读法;
2.小数加减法运算;
3.小数乘法和除法运算;
4.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5.小数大小比较。
锻炼(20分钟)
请学生完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中例题的练习。
回顾总结(10分钟)
1.再次讲解小数的性质和四则运算规律;
2.对练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解答;
3.请学生做练习题。
课堂小结
1.学习了小数的位值和读法;
2.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3.了解了小数乘除法运算规律;
4.了解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5.学习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作业
1.完成小数乘除法运算的练习;
2.完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作业。
教学反思
小数性质较为复杂,建议进行多遍教学和练习,对难度大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
同时,讲解过程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小数的性质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新授环节巩固练习环节课堂总结环节作业布置环节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能够运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探究小数性质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理解小数的性质,掌握小数性质的应用。
122 难点理解小数性质的内涵,特别是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相结合。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环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比较商品价格的小数表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的性质。
142 新授环节1421 呈现一组小数,如 01 米、010 米、0100 米,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大小关系。
1422 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或长度单位的换算来理解这三个小数是相等的。
1423 再给出更多类似的小数组,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出小数的性质。
143 巩固练习环节1431 安排一些判断题,如“在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1432 给出一些小数,让学生进行化简和改写,如将 070 化简为(),将 10050 改写成三位小数是()。
144 课堂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小数的性质及应用,强调重点和易错点。
145 作业布置环节布置书面作业,如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运用小数性质的例子。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2《小数的性质》教案 (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3.2《小数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材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小数的性质,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一性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基本知识,对小数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例和实践活动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小数的性质,如:0.2和0.20的大小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小相同,引发学生对小数性质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更多的实例呈现小数的性质,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这一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观察小数的大小是否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如:判断题目中的小数是否相等,只需添上或去掉末尾的“0”。
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答案,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小数的性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小数的性质。
P34-35页例4和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1---5题。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
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改写小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1)1元=()角=()分
(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元
30分=()元
100毫米=()米
(3)0.4里面有()个0.1
0.40里面有()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课件出示例4:
(1)读题
(2) 分组准备,讨论。
(3) 说出结果。
0.3元=0.30元
(4) 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 、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 、画图理解。
C 、从小数的意义解释。
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5) 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00.30.30−−−−−−−−−→←−−−−−−−−−添上小数部分末尾的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0.100====( )米米( )毫米( )
( )0.10米 =米( )厘米( )
( )0.1米 =米( )分米( )
0.100米 0.10米 0.1米
(1) 学生自主填空。
(2) 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3) 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4)观察板书: 0
0.30.30
0.1000.100.10.30.30=−−−−−−−−−→←−−−−−−−−−==添上小数部分末尾的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米米米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是小数的性质。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 课件出示例5: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3.16=()10=()
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
性质进行阐明。
四、巩固练习。
练习六的1—5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第3、4、5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
家庭作业:
1、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应练习。
2、预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00.30.30
0.1000.100.10.30.30=−−−−−−−−−→←−−−−−−−−−==添上小数部分末尾的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米米米
2.80 2.84.00410.5010.5===元 元元 元元元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 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 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