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力学2 灌溉水源和取水方式
- 格式:pdf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94
灌溉水源及取水方式1、取水方式选择(1)马头站水位H~流量Q关系曲线(2)灌溉季节引水后马头站水位由表得知:马头站水位小于渠首设计水位,故采用有坝引水的方式。
2、计算溢流坝顶高程Z 渠设=24.71m ; △Z =0.20m ; △D 1 =0.25m 。
Z 溢=Z 渠设+△Z+△D 1=25.163.确定溢流坝长度B溢流坝长度B 应该根据设计洪峰流量和下游河床允许的单宽流量确定。
Q M =178m 3/s ; q m =17.8m 3/s/m B=Q M /q m =10m3/202⎥⎥⎦⎤⎢⎢⎣⎡=gmB Q H M ε4.确定非溢流坝顶高程Q M --洪峰流量: Q 设计 =178m3/s (P =1%);Q 校核 =236m3/s (P =0.1%);ε--侧收缩系数,这里可近似取ε=1; M --流量系数,取 m =0.49; B --溢流坝长度10m由可以求H 0H 0设计=4.1m H 0校核=4.94mZ 溢=25.16m ; △D 2=2.0m ; 正常运营Z 坝设计=Z 溢+H 0+△D 2=31.26m非常运营Z 坝校核=Z 溢+H 0+△D 2=32.10m5.确定进水闸尺寸设计进水闸为宽顶堰上进水闸,堰上高程取23m ,犹豫不满足淹没出流,所以流量系数取m=0.385,σs=1,闸前水位z 前利用z 前=z 溢+h2计算。
3/222⎥⎥⎦⎤⎢⎢⎣⎡=g mB Q H Mε=3.82mZ 前=25.16+3.82=28.98m ε=0.9=0.397m ε=0.3=1.12m 带入原式,ε=0.3,故B 闸=1.12m2/30引闸g 2m H Q B εσ=2/30引闸g 2m H Q B εσ=。
农田灌溉中的水源选择与灌溉方式分析在农田灌溉中,水源的选择和灌溉方式是农民和农业专家们需要仔细考虑和权衡的重要问题。
合理的水源选择和灌溉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节约水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水源选择农田灌溉的水源有多种选择,包括地下水、河流水和雨水等。
选择合适的水源对于农田灌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非常关键。
首先,地下水是农田灌溉中常用的水源之一。
地下水资源广泛分布,并且通常具有稳定的水质和水量。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可以采用井灌的方式将地下水引入农田进行灌溉。
而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可以选择打井抽水或者引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混合灌溉。
地下水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地表水资源的依赖,还可以避免受到降雨情况的限制。
其次,河流水也是常见的农田灌溉水源。
河流水通常流量大且稳定,是一种理想的灌溉水源。
农民可以利用泵站将河流水抽取到农田进行灌溉。
然而,河流水的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水质的污染和河流水位的变化等。
因此,在选择河流水作为农田灌溉水源时,需要考虑水质监测和灌溉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以确保灌溉水质和水量的稳定性。
最后,雨水也可以作为农田灌溉的一种水源。
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可以在农田没有其他水源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灌溉。
雨水的使用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水的需求。
但是,雨水资源的不确定性和不均匀性需要仔细考虑。
在选择雨水作为农田灌溉水源时,需要合理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和储水设施,以应对干旱和降雨偏少的情况。
二、灌溉方式分析在农田灌溉中,灌溉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田的产量。
不同的农作物和土壤条件可能需要不同的灌溉方式。
首先,表面灌溉是一种常见的灌溉方式。
通过灌溉渠道或者喷水装置将水洒在农田表面,以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表面灌溉简单易行,适用于较大面积的农田。
然而,由于水在农田表面的流失和蒸发,表面灌溉的水利用率较低。
同时,由于水在土壤中的过度积聚,可能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农作物的根系窒息。
第三章灌溉水源与灌溉工程水利计算§1 灌溉水源(一)灌溉水源的主要类型灌溉水源指可以用于灌溉的天然水体,一般分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
如进一步细分的话,则可分为河川湖泊径流、当地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和城市污水等四种。
江苏平原地区主要以河川湖泊径流为灌溉水源,如长江、淮河、太湖、洪泽湖等。
山丘区主要以当地径流为水源,通过修建水库、塘坝拦蓄当地径流。
徐淮地区,特别是徐州地区,地下水也是一种重要的水源。
地下水的特点是含盐量通常较高,但含沙量很小。
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水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污水灌溉将逐步引起重视。
发展污水灌溉,一方面可作为一种灌溉水源,另一方面可避免其它水体受到污染。
因此发展污水灌溉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灌溉对水质的要求首先要明确什么叫灌溉水质。
灌溉水质主要指灌溉水中所含泥沙的粒径和数量、可溶盐的种类和数量、灌溉水温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等。
1 含沙量从多沙河流引水的灌溉工程,必须分析灌溉水中泥沙的含量和组成,以便在灌溉工程设计和管理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有害泥沙入渠入田,防止渠道淤积。
(不同粒径泥沙危害程度不同:(1)粒径<0.005mm的泥沙,具有一定的肥力,可适量输入田间,但也不能引入过多,引入过多,则会降低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2)粒径为0.005~0.1mm的泥沙,在土壤质地粘重的地区,可少量引入田间,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透水性和通气性。
(3)粒径大于0.1~0.15mm的泥沙,容易在渠中淤积,对于农田土壤也不利,因此应禁止入渠。
渠中水的泥沙含沙量也不应超出渠道的输沙能力,否则会产生淤积。
2 含盐量灌溉水中允许含有一定的盐分,但如果含盐过多,就会增加土壤溶液的浓度,使作物根系吸水困难,影响作物正常生长,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作物死亡。
甚至还会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由于各种盐类对作物的危害程度不同,不同作物的耐盐能力也不同,因此灌溉水质的标准也随着含盐种类和作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对大多数作物来说,通常要求灌溉水的含盐量不超过15%(1.5g/l)。
灌溉水源、取水方式及其水利计算一、灌溉工程的水源1.灌溉水源开发灌区,首先必须选择水源。
在选择水源时,应对附近地形条件是否便于引水进行充分考虑,并使水源的位置尽可能地靠近灌区。
灌溉水源主要有河川径流、当地地面径流、地下水及城市污水等。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镇的扩大,可用于灌溉的城市污水和灌溉回归水也逐步成为灌溉水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河川径流。
它是指河流、湖泊的来水,为我国最主要的灌溉水源。
这种水源的集水区域均在灌区以外;引河流水源灌溉,应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综合考虑水电、航运与给水等多方面的要求,使河流水资源得到合理的综合利用。
(2)当地地面径流。
它是指由当地降雨产生的径流。
我国南方地区降雨量大,当地地面径流的利用十分普遍,不仅小型灌溉工程(如塘坝、小水库)利用它,而且在大、中型灌区,也必须充分利用它来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区的灌溉保证率。
(3)地下水一般是指潜水。
潜水又称浅层地下水,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雨(包括融雪水)。
在靠近河流、湖泊、洼地和人工渠道的地区,潜水也可从附近的地表水得到补给,由于潜水补给容易,在平原地区埋藏又较浅,是地下水的主要开采水源。
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我国西北、华北平原等比较干旱和缺乏河湖水源的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对发展农业生产尤为重要。
(4)城市污水。
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处理以后,可以作为灌溉水源。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污水数量将日益增多。
利用污水灌溉,不仅是解决灌溉水源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防止水质污染的有效措施。
(5)海水。
因含盐量较高,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灌溉农田。
2.灌溉水源的水质、水位和水量(1)灌溉对水质的要求。
所谓水质,主要指水流所含泥沙、盐类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特性与数量以及水源的温度等。
水源的水质应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所含泥沙的数量和组成是灌溉对于水源水质要求的一个方面。
河水中粒径小于0.005mm的泥沙,常具有一定的肥分,应适量输入田间;粒径0.005~0.1mm的泥沙,因其粒径较大,可以减少土壤的黏结性和改良土壤的结构,但肥力价值不大,可少量输入田间;至于河水中粒径大于0.1~0.15mm的泥沙,由于其容易淤积在渠道中,而且对农田有害,一般不允许引入渠道和送入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