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工程围堰蓄水期泥沙问题浅析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44
三峡大坝淤泥问题研究1.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实际意义伴随三峡大坝运行时间增加,泥沙在库区淤积,水库有效库容降低,水库调整性能和建筑物正常运行减弱,水库寿命、航运条件、抗洪能力、发电能力等均降低,其环境作用和经济效应均受影响。
本方案立足于三峡大坝现实状况,在中国外大量相关人员研究结果上,经过搜集、浏览、比较、模拟、归纳、总结,试图发觉和三峡大坝淤泥相关很多问题,并努力争取探索出更科学,更实际,更可行理论研究处理方案。
2.现在中国外研究现实状况,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外水利工作者在三峡工程长久论证过程中,对其泥沙问题一直坚持原型观察调查,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和泥沙实体模型试验紧密结合研究方法,对各方面进行实际检测并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
现在,针对长江流域泥沙输移特征改变研究在中国外纷纷展开,有研究还同时提出了对应调控对策。
长江各大支流相继开发造成中下游沙量输移特征发生改变,造成河漫滩、河口淤积量降低,湿地面积退缩,不一样年代入海沙量起源组成百分比也发生调整,各国学者等对此开展了系列研究。
在各位学者理论研究和相关部门宏观调控下,三峡大坝泥沙控制取得了可喜成绩,长江委公布《长江泥沙公报》指出,三峡水库蓄水10年来,泥沙淤积量仅为估计值4成,有效保障了水库综合效益充足发挥。
淤积量少于预期,给水库带来利好显而易见。
据长江委水文局相关教授介绍,首先是延长水库使用寿命,确保水库防洪库容全方面发挥,有力地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还可增加发电效益、确保“黄金水道”航运通畅。
长江委泥沙教授分析,泥沙淤积降低关键原因有二,一是水库来沙大幅降低。
受长江上游水库群拦截泥沙、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降低水土流失面积、长江上游降雨量偏少等原因影响,三峡水库年均入库泥沙由初设值约5亿吨,降低至现在2亿吨。
二是三峡水库采取了“蓄清排浑”利用方法,使得汛期约3成泥沙被排出库外。
以上工作人员研究方案和取得实际成效表明,相关三峡大坝泥沙治理理念在不停进步,未来研究热点方向关键是降低泥沙起源和清除现有泥沙两个方面。
《⼯程泥沙及河流管理》三峡枢纽⼯程的泥沙问题和泥沙调度摘要:在⾼⼭峡⾕区的⽔电站建设过程中,⼈为⼲扰是改变河道泥沙含量的主要诱因。
泥沙淤积可能会影响⽔库库容,三峡也不例外。
采⽤“蓄清排浑”⽅式,即保持⽔库在低⽔位运⾏,能够使三峡⽔库保持有效库容。
具体的措施是改善泥沙调度,在基本调度基础上发展⽽来的双汛限调度⽅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字:泥沙调度,淤积,洪⽔位1 泥沙问题的由来泥沙问题是⽔利⽔电⼯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之⼀。
⽔电站多建在⼭区,开挖量⼤,地势陡,弃⼟废渣⽤以进⼊河道,致使河道含沙量发⽣明显变化,严重影响区域⽣态环境。
⽔利⽔电⼯程的建设,严重⼲扰了已经稳定的⼟壤基底和边坡,极易产⽣滑塌、滑坡、泥沙流等严重的⽔⼟流失问题,⽽这⼀过程受降⾬的影响更为突出。
⼤量的松散物质在降⾬及⾃⾝重⼒的作⽤下,遇降⽔极易发⽣⽔⼟流失⽽进⼊河道,致使河道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含量剧增,导致河道泥沙含量发⽣显著变化,加剧⽔⼟流失危害。
另外,三峡枢纽⼯程位于⾼⼭峡⾕区,⽔电站⼯程项⽬建设期间的⽔⼟保持永久和临时措施落实的好坏,也直接造成河道悬移质泥沙含量的增加和推移质淤积导致的河床⾼程的增加。
不同施⼯期年际河道泥沙含量也会有所变化。
施⼯初期,受⼤⾯积开挖及松散堆积弃⼟弃渣的影响,⽔⼟流失剧烈,河道泥沙含量变幅⼤;在有序施⼯及相关防护措施落实后,⽔⼟流失得到控制,河道泥沙含量就会降低;⼯程末期,伴随着对临时措施的拆除及其他开挖,河道泥沙含量⼜呈现增加趋势;最后,在拆除⼯程结束后,解除了外界⼈为⼲扰,河道泥沙含量终将趋于最后的平衡,趋于多年平均值。
因此,它存在着⼀个“增⼤⼀减⼩⼀增⼤⼀平衡”的趋势。
也就是说,⼈为⼲扰是⽔电站⼯程建设过程中河道泥沙含量发⽣变化的直接的也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2 三峡⽔库泥沙淤积的⼏个问题(1).三峡的泥沙淤积问题是否会严重影响⽔库的有限库容,继⽽影响三峡枢纽⼯程的综合利⽤?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确保⽔库有效库容的关键是合理的运⾏⽅式,在三峡设计中采⽤的“蓄清排浑”能够使⽔库长期保持有效库容。
三峡水库泥沙絮凝条件分析研究发布时间:2021-07-20T05:34:38.009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8期作者:娄群1 [导读] 絮凝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体内泥沙颗粒表面存在相互电荷作用。
DLOV理论可应用到絮凝研究中。
本文以三峡水库实测基本数据为研究影响因素,结合DLOV理论探讨库中泥沙絮凝作用机理。
三峡水库坝前水深大,中层泥沙易发生絮凝现象,而库中泥沙相互电荷作用小,在水流运动下容易遭到剪切,絮凝体在水库中大部分不紧密。
泥沙淤积在影响水库的使用寿命中是水利行业的难题重题。
研究三峡水库泥沙絮凝成因对于库中维护整治,水库运行调度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娄群11.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 400074摘要:絮凝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体内泥沙颗粒表面存在相互电荷作用。
DLOV理论可应用到絮凝研究中。
本文以三峡水库实测基本数据为研究影响因素,结合DLOV理论探讨库中泥沙絮凝作用机理。
三峡水库坝前水深大,中层泥沙易发生絮凝现象,而库中泥沙相互电荷作用小,在水流运动下容易遭到剪切,絮凝体在水库中大部分不紧密。
泥沙淤积在影响水库的使用寿命中是水利行业的难题重题。
研究三峡水库泥沙絮凝成因对于库中维护整治,水库运行调度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泥沙;絮凝;三峡水库1 引言三峡水库整体面积达 1 084,库区多数为坡地,坡地的耕垦率因为移民搬迁而高达43. 7%。
[1]水土流失问题随之而来。
虽然水库可以阻挡上游大量泥沙,但水坝的修筑会降低河流的输沙运沙能力,并且相应水文环境以及库区植被边坡问题都受自然水深因素干扰。
库中泥沙絮凝现象会产生泥沙淤积,从而导致大坝寿命以及航运经济问题的出现。
河口流域是国内外目前研究泥沙絮凝以及相关实验的主要范围,而淡水区域特别是大坝库区相关研究还不充分。
董年虎[2]在计算三峡库区淤积量时发现忽略絮凝现象会导致计算值偏小;王党伟[3]等通过实验与现场考察探究了库中泥沙沉降絮凝影响因素。
[浅谈水利工程的泥沙影响及其补偿措施]解决黄河泥沙措施论文摘要: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兴建了一大批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
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坝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减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兴建大坝产生的泥沙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探讨应对的工程措施。
论文关键词:大坝泥沙淤积生态环境工程措施1.引言“大坝与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普遍意义上讲,修建大坝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有移民、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大气的影响、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地质灾害、溃坝等八个方面[1]。
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这是目前讨论大坝与生态问题的文章中很少提及的。
事实上,泥沙对于河势、河床、河口和整个河道的影响,从生态角度讲,是修建大坝产生的最根本的影响。
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才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2.泥沙淤积分析当河道上修建了雍水建筑物之后,诸如大坝。
随着库区水位的抬高,水流的过水断面增大,水力坡度变缓,纵向流速和紊动流速都大大地减小。
原河道水流特性的这种改变,降低了水流的挟沙能力,也改变了原河道的泥沙运动条件,导致了局部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逐渐沉淀,造成水库淤积。
水库淤积问题在多沙河流〔例如黄河、永定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嘉陵江流域〕和推移质输沙量较高的河流〔如岷江〕显得较为突出。
黄河干流大型水库的淤积量多占水库总库容的50%以上。
水库淤积一方面降低了水库利用效果,同时,大量泥沙沿途淤积河床,影响行洪,通航,威胁着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平安。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以洪水泥沙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范围广,破坏力强。
泥沙研究2014年10月Journal of SedimentResearch第5期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分析郭小虎1,李义天2,渠庚1,刘心愿1(1.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10;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三峡工程蓄水后“清水”下泄,长江中游含沙量将会长期处于严重不饱和状态,水流含沙量沿程恢复将会引起长江中游长距离冲刷,本文根据三峡工程蓄水以来的实测资料分析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在“清水”冲刷下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无明显变化趋势,江湖水沙分配对长江中游含沙量恢复影响较小;其中d<0.125mm粒径沙量在长江中游沿程缓慢恢复且恢复程度远小于蓄水前,这是坝下游河段发生长距离冲刷的根本原因;而d>0.125mm粒径沙量在宜昌-监利河段恢复速率较快,且在监利站附近该粒径含沙量基本恢复饱和,这也造成冲刷重点集中在荆江河段。
关键词:长江中游;含沙量恢复;趋势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68-155X(2014)05-0011-07三峡工程蓄水后,水库拦截大量泥沙,“清水”下泄,坝下游河段将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严重不饱和状态,水流含沙量为了恢复其饱和挟沙水流状态,会使坝下游河道发生沿程冲刷,这种变化会对堤岸稳定构成威胁,同时还会对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生态等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开展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泥沙输移规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坝下游泥沙输移规律认识多源于已建水库,文献[1-4]显示,河床冲刷发展距离和流量大小、冲刷历时、河床边界条件密切相关。
钱宁[5]、谢鉴衡[6]认为水库下游长距离冲刷是由于水流挟沙力沿程增加,其根本原因是床沙粒径沿程变细;韩其为[7]分析了水力条件与河床组成沿程变化对分组沙冲淤的影响,认为水力条件变化不大时,粗颗粒在床沙中所占比例沿程减小,细颗粒所占比例沿程增加是导致粗颗粒淤积细颗粒冲刷的主要原因。
长江上游泥沙来源及其对三峡水库的危害戴汉林[内容摘要]:长江上游自然地质条件复杂,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本文通过对长江上游气候降水、地质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出滑坡泥石流、坡耕地、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植被破坏是长江上游泥沙的主要来源。
结合泥沙来源阐述了泥沙淤积对三峡水库的危害。
并提出了立法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利工程拦沙等治理措施。
[关键词]:长江上游泥沙水土流失泥石流坡耕地1、引言长江上游流域矿产、森林、水能资源丰富,又有国防工业基础。
按照国家逐步开发西部的经济发展部署,上游必将逐渐成为重点开发区域。
水土保持关系到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长远利益,也影响着中下游广大地区的长治久安。
2、长江上游流域概况长江干流在宜昌以上统称上游,涉及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湖北等九省市区(直辖市、自治区),土地面积105.4万平方公里。
长江上游支流众多,水量大,嘉陵江、雅砻江、岷江、乌江、沱江等大的支流汇入。
是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和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地区。
长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缘,新构造运动和地壳隆升强烈,地形高差大,受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交替影响,降雨丰沛且多强降雨过程,土壤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地退化,生态恶化,严重的影响到上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为长江干支流提供大量的泥沙,影响到长江上游的水利水电工程和中游的防洪安全。
长江上游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面积约42.91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63.7%,年均土壤侵蚀量15.6亿吨[1],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及陕南地区、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分布最集中、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3、长江上游泥沙来源及其产生原因滑坡、泥石流和坡耕地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最主要来源。
长江上游有1.6万多处滑坡、4000多条泥石流沟具有灾害危险,金沙江下游的攀枝花至屏山段和嘉陵江上游支流西汉水、白龙江流域,为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区域。
【高中地理】三峡水库“蓄清排浑”解决泥沙淤积问题“蓄清排浑”是水库的一种运用方式。
三峡水库上游来水量和来沙量在年内分配是很不均匀的,以寸滩水文站为例,每年主汛期7~9月的来水量和来沙量分别占全年的52.3%和 78.2%。
根据这一来水来沙特点,每年汛期水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使含沙量较大的洪水(俗称为浑水)能够顺畅地排至下游;汛后水中的含沙量小了,变清了,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
三峡水库汛期排出“浑水”(实际上是排沙),汛后蓄满“清水”,这种运行方式就叫做“蓄清排浑”。
“蓄清排浑”是我国泥沙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多沙河流上的水库运用方式。
采用这种运用方式,可使多沙河流上水库的大部或全部兴利库容得以长期保留,它已在三门峡、闹德海、黑松林等多座水库运用,均取得良好的、预期的效果。
现以三门峡水库为例稍微展开说几句。
黄河上的三门峡水库是一座高坝大库,由原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按蓄水拦沙(基本上不排沙)运用方式设计,1960年9月建成后水库经常保持在高水位,造成泥沙大量淤积在水库内,淤积末端向上游延伸,影响了陕西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到1964年10月,三门峡水库330米水位以下的库容已由58.9亿立方米减少到22.1亿立方米,损失库容62%。
这时,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对三门峡进行改建,主要工程是将大坝内低高程的、已封堵的导流底孔打开,改建成泄洪底孔。
至1972年二期改建工程完成后,不仅使库水位315米时的泄洪能力从4 000立方米/秒增加到10 000立方米/秒,还使入库泥沙可以完全排出库外,并冲刷了以前的泥沙淤积,水库水位330米以下库容也由22.1亿立方米,恢复到31亿立方米,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
从1972年到现在,水库虽然经过多次滞洪运用,水库库容没再受到影响。
三门峡的运用实践有力地证明,“蓄清排浑”是迄今惟一可行的长期保留多沙河流水库兴利库容的运用方式。
三峡水库蓄水后对长江口采砂管理影响的探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国家的能源需求,中国在1994年开始兴建三峡大坝,形成了三峡水库。
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其蓄水后对长江口采砂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三峡水库蓄水后对长江口采砂管理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三峡水库的蓄水导致了长江水流的改变,进而影响了长江口的河道形态。
在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口的河道形态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采砂公司可以根据河道的稳定性来进行采砂活动的规划。
然而,蓄水后,水库的坝门逐渐关闭,长江下游的河道变浅,河道形态不再稳定。
这给长江口的采砂管理带来了困难,采砂公司需要不断调整采砂的地点和方式,以适应河道形态的变化。
这一调整不仅增加了采砂公司的采砂成本,也增加了采砂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三峡水库的蓄水导致了长江口的水动力环境的变化。
水库蓄水后,水库水位的变化使得长江下游的水流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水流的速度较之前变慢,并且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
这给采砂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原本靠水流冲刷来获得砂石的采砂公司不得不寻找新的方式来获取砂石。
由于长江口水动力环境的变化,部分采砂公司采取机械开采的方式,这不仅增加了采砂的成本,还加剧了环境的破坏。
此外,三峡水库蓄水还对长江口的沉积物运移性产生了影响。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输沙河流,长期以来输送了大量的沉积物进入长江口。
然而,水库蓄水后,沉积物容易沉积在水库中,减少了长江口的沉积物输入量。
这不仅影响了长江口的生态系统,还对长江口的采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长江口的沉积物输入减少,部分采砂公司不得不采取更长的距离去获取砂石,增加了采砂的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三峡水库蓄水后对长江口的采砂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蓄水后,长江水流的改变导致了长江口河道形态的变化,增加了采砂公司的采砂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水动力环境的变化使得部分采砂公司不得不采用机械开采的方式,加剧环境的破坏;沉积物的运移性变差,减少了长江口的沉积物输入,增加了采砂的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2005地理科学班赵树义指导教师张军[摘要]三峡库区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三峡大坝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平衡状态。
通过对三峡库区的研究,阐述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使三峡水库在对我国发挥防洪和经济等效益的同时,减少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做到三峡工程及其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可持续发展一、库区自然环境概况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4个地区所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
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大巴山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
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
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13~18.5℃,年降水1010~1385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天,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据近期土壤普查资料,库区土地总面积84102.4km2,耕地1.256万km2,该区人口密度达220人/km2,土地被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谷中有少量存在。
在低山丘陵、沿江河谷大量存在的是近几十年人工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木、杉木、栎类为主,中山以华山松、日本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群落。
该区经济林植被十分发达,以柑桔、、甜柚、油桐、、茶叶、杜仲、黄蘖、厚朴、板栗、猕猴桃、五倍子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二、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峡库区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吨,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目前虽然不比西北黄土高原严重,但潜在的石质化威胁则非常大。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九江-湖口河段河道冲淤分析
三峡工程建设后,由于蓄水导致了水位的变化,对河道冲淤有一定影响。
本篇将针对九江至湖口河段进行河道冲淤分析。
我们来看河道的冲淤情况。
河道的冲淤是由于河流输沙量的变化引起的,河流输沙量的变化受到水位变化、水流速度、河床底质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资料,三峡水库蓄水后,九江至湖口河段的水位有了明显的变化。
水库蓄水后,蓄水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提高,这对河道的冲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蓄水初期,由于水位变化较大,河流的水流速度增大,可能会导致局部河道的冲淤。
而蓄水后期,水位相对稳定,水流速度变缓,可能导致河道的淤积。
河道冲淤也受到河流输沙量的影响。
河流输沙量的大小取决于河道的泥沙供给情况和输沙能力。
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上游的河道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泥沙供给可能发生了变化,导致九江至湖口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发生了变化。
为了解决九江至湖口河段的河道冲淤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方面,可以进行河道淤积的清淤工作,及时清理河道内的淤积物,恢复河道的正常水流状态。
可以进行河道的整治和疏浚工程,增加河道的流量,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减少冲刷和淤积的可能性。
三峡工程的蓄水对于九江至湖口河段的河道冲淤产生了一定影响。
蓄水引起的水位变化和水流速度变化,以及河道输沙量的变化,是导致河道冲淤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河道冲淤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清淤工作和河道整治工程等。
这样才能保持河道的正常运行,保护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