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条文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13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 50-2004条文说明2004年9月16日1 总则1.0.1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交通量激增和重载车增多,对路面设计和施工是一个挑战。
为提高路面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减少早期损害,总结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吸纳新的科研成果,有必要对原规范进行修订。
1.0.3路面设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单纯地厚度计算。
因原材料性质决定沥青混合料或各种基层混合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各种混合料的性质决定了各结构层的路用性能,所以,材料直接影响路面质量与耐久性。
各结构层的组合与当地的气候、交通量与交通组成密切相关,合理的结构组合,使路面获得经济、耐久效果。
厚度计算与材料设计参数取值直接相关,没有实测材料参数厚度计算缺乏依据。
若缺原材料调查,无合理材料单价,可导致变更设计,突破投资。
故设计人员应重视材料调查,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经济合理材料,防止简单地套用路面结构,把设计变成是厚度计算。
设计工作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 调查与收集有关交通量及其组成资料,积极开展轴载谱分布的调查、测试工作;2 收集当地气候、水文资料,了解沿线地质、路基填挖及干湿状况,通过试验或论证确定路基回弹模量;3 设计人员应认真做好路用各种材料的调查,并取样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定路面各结构层所需的材料;4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并测试、确定材料设计参数;5 拟定路面结构组合,采用专用程序计算厚度;6 对路面结构方案进行概算、技术经济比较,进行初期投资或长期成本寿命分析,提出推荐的设计方案。
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初期投资、营运中的维修、养护费用等全过程的技术经济预估模型,希望有条件的设计、科研单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积累资料。
7 认真做好路面排水、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系统设计,使路面排水通畅,路面结构内部无积水滞留。
1.0.4 该条文仅增加了路面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设计中应注意废弃料的处理,不能污染环境。
JT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D50—2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Asphalt Pavement(讨论用报批稿)2004--发布 2004 - -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Asphalt PavementJTG D 50-2004主编部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实施日期: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关于JTGD50-200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处理前言根据交通部交公路发(1999)739号“关于下达1999年度公路建设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负责主编,会同有关院校、科研、设计单位组成编制工作组,共同完成修订工作。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颁布以来,对提高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和施工质量,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在工程实践中,累积了宝贵的新经验,涌现了一些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和新的科研成果。
编制工作组,在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大粒径沥青碎石和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专题研究,修建了多条试验路和实体工程,吸收了近期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向部分设计、科研、施工单位征求意见、经反复修改,提出报批稿。
修订后的新规范,共有11章、7个附录。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为了加强设计人员的材料调查工作,严格原材料的规格和质量,减少因材料不符合要求而变更设计,强调了对材料技术要求;(2) 为了减少水损害,在沥青混合料设计和结构设计中,规范修改了有关内容,并采取了一系列中的技术措施;(3)过去我国的路面结构几乎都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但是,我国地域广、气侯差异大、经济发展与交通量、交通组成也很悬殊,统一的结构难以适应各地区的不同需求,因此,本次规范修订除完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设计方法外,还对混合式基层、贫混凝土基层、柔性基层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做了相应的补充,调整了有关设计参数。
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 T J条文说明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94)条文说明目录修订说明1 总则2 术语、符号、代号3 基层4 材料4. 1 一般规定4.2 道路石油沥青4.3 乳化石油沥青4. 5 煤沥青4 6 粗集料4. 7 细集料4. 8 填料5 沥青表面处治路面5. 1 一般规定5.2 材料规格和用量5.5 施工方法6 沥青贯人式路面6.1 一般规定6.2 材料规格和数量7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7.1 一般规定7.2 施工准备7.3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7.4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制7.5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7.6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7.7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7. 8 接缝8 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8.1 一般规定8.3 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9 透层、粘层与封层9.1 透层9. 2 粘层9. 3 封层10 其他工程10.1 一般规定10.4 水泥混凝土桥面的沥青铺装10.5 路缘石11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11.1 一般规定11.2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11.3 铺筑试验路段11.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11.5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11.6 工程施工总结修订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83)自 1984年5月实行以来,已有 10年,其间 1986年修订成国家标准《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92-86),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也已经五年多,这两个规范对指导我国沥青路面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七五”以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建设蓬勃发展,施工单位引进了不少先进的施工机械和测试仪器,许多工程开始实行监理制度,我国沥青路面的施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原规范显然已不适合生产的需要。
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一、路面设计基本要求1.交通需求:根据道路的类型和交通流量确定道路的设计标准,包括道路的宽度、坡度、车道数等。
2.设计速度:根据道路的类型、交通流量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道路的设计速度,一般不低于道路的规划速度。
3.路基设计:根据地质环境、水文条件和交通流量等因素,对路基进行设计,确保路基的稳定和排水功能。
4.设计荷载:根据预计的交通流量和车辆类型,确定道路的设计荷载,包括交通车辆的轴重和轴距等。
5.施工材料:根据土质条件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施工材料,包括沥青混合料、黏结剂和基层材料等。
二、沥青路面厚度设计1. 基层厚度:根据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基层的最小厚度,一般不低于150mm。
2.等级厚度:根据设计速度和设计荷载,确定不同等级道路的沥青面层厚度,一般为20-30mm。
3. 寿命厚度:根据设计寿命和预计交通流量,确定沥青面层的设计厚度,一般不低于50mm。
三、沥青路面结构设计1.路面层次:根据设计要求和材料性能,确定沥青路面的结构层次,包括基层、底基层、底面层和面层等。
2.强度设计:根据设计荷载和材料性能,确定不同层次沥青路面的强度要求,包括抗剪强度和弯曲强度等。
3.施工方式:根据沥青路面结构和施工条件,确定适合的施工方式,包括热拌混合料、冷拌混合料和改良料等。
四、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1.施工工艺:根据施工材料和设计要求,确定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包括摊铺、压实和养护等。
2.施工质量:根据施工工艺和施工规范,控制沥青路面施工的质量,包括控制摊铺厚度、均匀性和密实度等。
3.检测监控:对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进行检测和监控,确保施工质量的合格,包括摊铺厚度和密实度的检测等。
五、沥青路面维护管理1.维护计划:根据道路使用状况和维护预算,制定沥青路面的维护计划,包括定期检查、清洁和修补等。
2.维护工艺:根据维护计划和道路状况,选择适合的维护工艺,包括补充沥青面层、修复裂缝和翻新等。
3.管理措施:对沥青路面进行管理和监控,确保路面的安全和舒适性,包括交通安全设施和路面标线的维护等。
JTG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Asphalt Pavement2006- 1 - 1 发布 2006 - 1 - 1 实施目次1 总则2 术语及符号2.1术语2.2符号3 一般规定3.1 交通量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 结构层设计4.2 结构组合设计5 路基与垫层5.1 路基回弹模量5.2 垫层与抗冻设计6 基层、底基层6.1 半刚性基层6.2 柔性基层6.3 刚性基层7 沥青面层7.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7.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表面处治8 新建路面的结构厚度计算9 改建路面设计9.1 一般规定9.2 沥青路面加铺层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10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11 排水设计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11.1 一般规定11.2 其他路面工程附录A 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示例A.1 基本资料A.2 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设计参数的确定A.3 路面厚度设计附录B 气候区有关资料附录C 沥青面层矿料级配与沥青贯入式面层表C.1 各种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表表C.2- C.3 沥青贯入式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表C.4 表面加铺拌和层时贯入层部分的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表C.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附录D 无结合料材料的级配组成表D.1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表D.2 级配砾石结构层的级配组成附录E 材料设计参数参考资料表E.1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表E.2 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表E.3 碎砾石土设计参数附录F 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表F.1 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表F.2 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附件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2004 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事业的需要,应贯彻“精心设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努力提高路面设计质量,使路面工程在设计年限内满足各级公路相应的承载能力和安全、耐久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JTG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Asphalt Pavement2006- 1 - 1 发布 2006 - 1 - 1 实施目次1 总则2 术语及符号2.1术语2.2符号3 一般规定3.1 交通量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 结构层设计4.2 结构组合设计5 路基与垫层5.1 路基回弹模量5.2 垫层与抗冻设计6 基层、底基层6.1 半刚性基层6.2 柔性基层6.3 刚性基层7 沥青面层7.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7.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表面处治8 新建路面的结构厚度计算9 改建路面设计9.1 一般规定9.2 沥青路面加铺层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10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11 排水设计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11.1 一般规定11.2 其他路面工程附录A 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示例A.1 基本资料A.2 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设计参数的确定A.3 路面厚度设计附录B 气候区有关资料附录C 沥青面层矿料级配与沥青贯入式面层表C.1 各种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表表C.2- C.3 沥青贯入式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表C.4 表面加铺拌和层时贯入层部分的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 表C.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附录D 无结合料材料的级配组成表D.1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表D.2 级配砾石结构层的级配组成附录E 材料设计参数参考资料表E.1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表E.2 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表E.3 碎砾石土设计参数附录F 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表F.1 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表F.2 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附件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2004 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事业的需要,应贯彻“精心设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努力提高路面设计质量,使路面工程在设计年限内满足各级公路相应的承载能力和安全、耐久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是指在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沥青路面的设计所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沥青路面是一种常见的公路路面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适应性。
下面将从路面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以及验收标准等方面分析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一、路面结构设计规范1.设计荷载:根据设计车速、路段等级、预计通行量等综合考虑,确定设计荷载,以保证路面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2. 设计厚度:根据地基状况、路段等级、设计荷载等要素,确定路面结构的总厚度。
通常,沥青路面的设计总厚度为100mm至150mm。
3.基层结构:包括路肩、基床和基层,用于承受和分散上层荷载。
基层应采用可靠的材料,如砾石混凝土或碎石渗透层,以确保结构稳定和排水良好。
4.沥青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凝土面层应分为底层和面层。
底层用于承受交通荷载并提供表面平整度,面层用于提供摩擦力和舒适性。
二、材料选择规范1.沥青: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沥青,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粘附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
2.石料:采用优质的石料作为沥青混凝土的骨料,应具有较好的硬度、耐久性和抗冲击性。
石料应按照一定的粒径分布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3.混合料: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以确保混合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混合料中的黏性剂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混合料的黏着性和可塑性。
三、施工工艺规范1.路面基层施工:在路基垫层上先铺设基床,然后进行基层的施工。
基层的密实度和平整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以确保上层的施工质量。
2.沥青砼面层施工:在基层上进行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黏性剂的控制,以充分保证沥青的粘合性。
同时,要注意振捣和摊铺的工艺,以保证面层的均匀和平整度。
3.道路标线和标志:在沥青路面的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道路标线和标志的涂刷,以提高道路的交通安全性和导引能力。
四、验收标准1.厚度检测:通过对沥青路面的厚度进行检测,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 50-2019条文说明2019 年9 月16 01.0.1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带來交通量激增和重载车增多,对路面设计和施工是一个挑战。
为提高路面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减少早期损害,总结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吸纳新的科研成果,有必要对原规范进行修订。
1.0.3路面设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单纯地厚度计算。
因原材料性质决定沥青混合料或各种基层混合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各种混合料的性质决定了各结构层的路用性能,所以,材料直接影响路面质量与耐久性。
各结构层的组合与当地的气候、交通量与交通组成密切相关,合理的结构组合,使路面获得经济、耐久效果。
厚度计算与材料设计参数取值直接相关,没有实测材料参数厚度计算缺乏依据。
若缺原材料调查,无合理材料单价,可导致变更设计,突破投资。
故设计人员应重视材料调查,选用符合技术要求,经济合理材料,防止简单地套用路面结构,把设计变成是厚度计算。
设计工作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调查与收集有关交通量及其组成资料,积极开展轴载谱分布的调查、测试工作;2收集当地气候、水文资料,了解沿线地质、路基填挖及干湿状况,通过试验或论证确定路基回弹模量;3设计人员应认真做好路用各种材料的调查,并取样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定路面各结构层所需的材料;4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并测试、确定材料设计参数;5拟定路面结构组合,釆用专用程序计算厚度;6对路面结构方案进行概算、技术经济比较,进行初期投资或长期成本寿命分析, 提出推荐的设计方案。
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初期投资、营运中的维修、养护费用等全过程的技术经济预估模型,希望有条件的设计、科研单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积累资料。
7认真做好路面排水、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系统设计,使路面排水通畅,路面结构内部无积水滞留。
1.0.4该条文仅增加了路面设计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设计中应注意废弃料的处理,不能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