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常见病因与鉴别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135.22 KB
- 文档页数:2
心源性晕厥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心源性晕厥是心排血量突然降低引起脑缺血而诱发的晕厥,患者有猝死风险,预后较差。
及时对患者进行鉴别诊断、风险评估及治疗尤为重要。
晕厥的分类1.神经反射性晕厥(≈60%)✎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情绪异常(如恐惧、疼痛、晕针、晕血)导致的晕厥以及立位性晕厥;✎情景性晕厥:咳嗽、打喷嚏、胃肠道刺激、排尿、饱餐等所致晕厥;✎颈动脉窦晕厥:颈动脉窦受压所致晕厥,如肿瘤、衣领过紧等。
2.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15%)✎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帕金森等;✎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尿毒症、淀粉样变性、糖尿病等;✎药物诱导的低血压:酒精、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低血容量:大汗、出血、呕吐、腹泻等。
3.心源性晕厥(国内≈21%,国外10%-15%)✎原发性心律失常(≈10%):病窦综合征、传导阻滞、房颤、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器质性心肺疾病(≈5%):心肌梗死、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气胸、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
心源性晕厥患者较普通患者的心源性猝死(SCD)发生率高6倍,因此所有晕厥患者均应评估心源性晕厥和猝死的可能性。
心源性晕厥的鉴别诊断1.心源性晕厥的5大特点✎与体位无关;无前驱症状,或前驱症状短暂;特征性前驱/发作时表现;持续时间可短可长;遗留其他表现。
2.指南推荐(1)2017 ACC/AHA/HRS/USA指南指出,以下患者是心源性晕厥的可能性较大:✎年龄>60岁;男性;缺血性或结构性心脏病;存在心律失常或心功能异常;前驱症状短暂:心悸或无先兆症状;运动中晕厥;卧位晕厥;晕厥发作次数少(1-2次,除外长QT);心脏结构异常;家族遗传心律失常或<50岁猝死;先天性心脏病。
(2)2018 ESC/EU指南指出,以下患者是心源性晕厥的可能性较大:✎运动中或卧位晕厥;心悸后短时间内晕厥;年轻猝死家族史;结构性或缺血性心脏病;以下心电图特征提示心律失常性晕厥:➤双支阻滞:RBBB+LAB/LPB,室内传导阻滞:QRS≥0.12ms,莫氏Ⅰ+Ⅰ度AVB,PR间期延长,心动过缓或缓慢性房颤,复杂室性早搏、非持续VT,长QT (合并VVS)或短QT间期,J波:Brugada和早复极波(可合并VVS),右胸导联T波倒置、ε波(ARVC),LVH与HCM。
晕厥的临床鉴别诊断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晕厥的病因及分类:1.反射性晕厥:多由于血管舒缩障碍导致。
1.1 血管迷走性晕厥(单纯性晕厥):发病机制: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血管床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使心脏有加快和加强收缩的反射动作,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病例特点:发作常常有明显的诱因(如疼痛,情绪紧张,恐惧,轻微出血,各种穿刺及小手术等)。
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持续数分钟继而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有血压下降,脉搏微弱,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可自然苏醒,无后遗症。
鉴别要点:询问发病是否有诱因,以及发作前是否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1.2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病例特点:表现为在体位骤变,主要由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发生的晕厥。
鉴别要点:注意晕厥发作是否与体位改变有关。
1.3颈动脉窦综合征发病机制:由于颈动脉窦附近病变,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脑供血不足。
病例特点:刺激颈动脉窦可出现心脏抑制或单纯的血压降低等引起晕厥。
可表现为发作性晕厥或伴有抽搐。
常见的诱因有用手压迫颈动脉窦、突然转头、衣领过紧等。
1.4排尿性晕厥病例特点:多见于青年男性,在排尿中或排尿结束时发作,持续1-2min,自行苏醒,无后遗症。
1.5咳嗽性晕厥病例特点:见于患慢性肺部疾病者,剧烈咳嗽后发生。
1.6吞咽性晕厥发病机制:由吞咽动作引起的晕厥。
在吞咽时食团依次通过口腔、咽和食管3个部位。
支配这些部位的神经有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
1.反射性晕厥(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血管迷走中枢功能障碍,导致副交感过度兴奋,促使全身血管扩张、心率变慢、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脑灌注不足等。
进一步分类包括下列疾病:(1)单纯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性。
诱因常为恐惧、情绪紧张、疼痛等,持续时间短,一般为数秒至数分钟。
表现为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出汗,意识恢复后可有短暂的乏力、头晕等,无明显后遗症状。
(2)颈动脉窦性晕厥:常见中年以上患者,基础疾病为颈动脉硬化、动脉炎、颈动脉窦周围病变等,在各种压迫颈动脉窦的动作(如颈部突然转动,衣领过紧等)诱发下,出现心率减慢和(或)血压下降,继而出现晕厥。
(3)直立性低血压晕厥(体位性低血压):体位由蹲位、卧位改变为直立位时,血压迅速下降而导致脑血流不足,出现晕厥。
在发作间期测量卧位与直立后血压,若直立后2分钟内收缩压下降30mmHg(1mmHg=0.133kPa)(mmHg=血压),舒张压下降20mmHg以上,对本病的诊断有意义。
(4)排尿性晕厥:多见于青年男性,在夜间起床排尿时发生晕厥,可以反复发作。
(5)咳嗽性晕厥:多见于有慢性气管炎的男性。
剧烈咳嗽时胸腔压力增高,静脉回流受阻,心脏排血量明显减少而致晕厥。
2.心源性晕厥;由于各种心脏的原发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原发性心肌病、心绞痛等,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脑供血不足,可以出现晕厥。
心跳停止5~10秒多引起头晕和黑朦,心跳停止15秒以上可发生晕厥和抽搐。
患者可有既往心脏病史,发病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心源性晕厥危险性较大,多需要紧急抢救。
3.脑源性晕厥;有时头颈部大血管病变或其它脑疾病,可以导致晕厥发生。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病因为一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或高度狭窄,患侧上肢活动时,所需血液由同侧椎动脉反向血流提供,最终导致脑干小脑区的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呕吐甚至晕厥等症状。
晕厥鉴别诊断引言晕厥(Syncop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指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全身肌肉松弛、面色苍白等症状,通常持续时间短暂,自行恢复。
晕厥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血压下降、心脏停搏、脑血流供应不足等因素有关。
但是,对于晕厥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原因导致晕厥的情况下,治疗和预后差异很大。
一、晕厥的病因分类晕厥的临床病因可分为三类:神经反射性晕厥、血管性晕厥和心源性晕厥。
1. 神经反射性晕厥神经反射性晕厥又称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指由于外源性或内源性刺激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动过缓或血压下降而引发的晕厥。
常见的神经反射性晕厥包括血样晕厥、站立性低血压和咳嗽性晕厥等。
2. 血管性晕厥血管性晕厥是指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引起的晕厥。
其中,血管神经性晕厥是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管张力破坏,导致血管舒张,进而引起血压下降和晕厥。
3. 心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晕厥。
这类晕厥通常与心律失常或心脏结构异常有关,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室颤动等。
二、晕厥鉴别诊断的关键点1. 病史采集对于晕厥患者,详细的病史采集非常重要。
病史中应包括晕厥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触发因素等。
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家族史、药物史和既往病史等因素。
2. 体格检查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晕厥的一些特征性体征,如心脏杂音、神经系统异常等。
检查时应重点关注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
3.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晕厥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电图能够监测心脏的电活动,对于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筛查出一些心源性晕厥的病因。
4. 血压监测血压监测可以帮助诊断血管性晕厥,特别是血管迷走性晕厥和血管神经性晕厥。
通过长时间的血压监测,可以发现血压的波动情况,进而判断晕厥的病因。
5. 血液检查某些血液指标的异常也可能导致晕厥。
例如,低血糖、贫血等情况都可能引起晕厥发作。
因此,在晕厥鉴别诊断中,血液检查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晕厥的鉴别诊断概述晕厥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伴有全身姿势突然改变,通常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
晕厥的发生会给患者和周围人员带来惊恐和不安,因此对晕厥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晕厥的定义晕厥是指短暂的意识丧失,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或暂停等循环功能紊乱,导致脑部血流不足所致的急性症状。
晕厥的病因晕厥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包括心血管原因、神经原因、代谢原因和其他原因。
在鉴别诊断中需要特别注意排除可能致命的疾病。
心血管原因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等可以导致晕厥。
例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常见于晕厥患者。
神经原因颅内疾病、癫痫发作、肌张力障碍等神经原因也是晕厥的常见原因。
颅内疾病如脑瘤、脑出血等都可能引起晕厥。
代谢原因低血糖、低钠血症、酸碱失衡等代谢原因也可能导致晕厥。
其他原因贫血、药物中毒、情绪性晕厥等也是晕厥的原因之一。
晕厥的鉴别诊断对晕厥的鉴别诊断需要全面综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以下是晕厥鉴别诊断的常见步骤:1.详细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晕厥的发作频率、诱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信息。
–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史、用药史等情况。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情况和皮肤表现等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颅内神经系统疾病的体征如感觉、运动、共济失调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排除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原因。
–血常规:检测贫血等代谢原因。
–脑电图、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疾病。
–血糖、电解质等相关检测:排除代谢原因。
4.诊断思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良好的鉴别诊断。
–需要详细排除心血管原因、神经原因、代谢原因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晕厥,以明确诊断。
结语晕厥作为一种常见的急性症状,其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晕厥的原因,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晕厥的鉴别诊断有所帮助。
心血管内科晕厥诊疗常规晕厥(syncope)是指突然发生短暂意识丧失的一种综合征。
其特点为突然发作、意识丧失时间短、常不能保持原有姿势而昏到、在短时间内迅速苏醒和少有后遗症。
近乎晕厥(near-syncope或pre-syncope)是指一过性黑蒙,伴体张力丧失或降低,但不伴意识丧失。
引起晕厥的疾病很多,根据病因可分为五种类型:1.心源性晕厥(1)心室流出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
(2)心室流入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心房粘液瘤、心房巨大血栓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巨大赘生物等。
(3)心律失常: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动过速、快速型房颤或房扑、室颤或室扑)和过缓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三分支传导阻滞、心室停搏等)。
(4)心脏泵功能衰竭: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暴发型心肌炎等。
(5)急性心脏压塞:心脏外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主动脉夹层破裂等。
2.血管反射性晕厥(1)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药物性、特发性等。
(3)迷走反射性晕厥:排尿、排便、咳嗽、吞咽等动作所致。
(4)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脑型。
3.血源性晕厥(1)低血糖性晕厥:疾病性(胰岛细胞瘤等)、代谢性(垂体功能不全等)、药物性(胰岛素等)。
(2)重度贫血性晕厥: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急慢性出血等。
(3)血气异常性晕厥:低氧血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4.脑源性晕厥(1)神经源性晕厥:脑血管病、颅脑损伤后、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2)精神源性晕厥:重度抑郁症、恐惧症等。
5.药源性晕厥(1)心血管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硝酸盐、抗心律失常药等。
(2)抗精神失常药:吩噻嗪类、抗抑郁药、中枢神经抑制药等。
(3)其他药物:长春新碱、乙醇、可卡因等。
【临床主要表现】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多无手足抽搐及大小便失禁。
晕厥鉴别诊断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很少超过1 小时,有意识障碍,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受损的症状,发作停止后患者意识恢复正常,无任何器质性后遗症。
TIA 患者年龄大,患脑动脉硬化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2、脑溢血:多为急性起病,迅速出现神经症状及体征,并迅速达到高峰,查体可见病理征阳性,经头颅CT检查可提示。
3、低血糖症:发作性血糖水平低于2mmoI/L时,可产生局部癫痫样抽搐或四肢强直发作,伴有意识丧失。
4、晕厥:为脑血流灌注短暂全面降低,缺氧所致意识瞬时丧失,常有恶心、头晕、无力、震颤、腹部沉重感或眼前发黑等先兆,与癫痫发作相比,摔倒时较缓慢,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有时脉搏不规则,偶有可伴有抽动、尿失禁。
脑电图及心电图监测来帮助鉴别。
5、发作性睡眠:可引起意识丧失和猝倒,易误诊为癫痫。
根据突然发作的不可抑制的睡眠、唾眠瘫痪、入唾前幻觉及猝倒症等四联症可鉴别。
6、基底型偏头痛:因有意识障碍应与失神发作鉴别,但其发生缓慢,程度较轻,意识丧失前常有梦样感觉;偏头痛为双侧,多伴有眩晕、共济失调、双眼视物模糊或眼球运动障碍,脑电图可有枕区棘波。